第233章 适才相戏耳
却说曹操自得知袁术占了襄阳后,哄过了文聘同归洛阳。
双方共计四万大军,弃了江夏诸县,急急撤往南阳。
所幸张勋麾下尽是百姓簇拥之黄巾军,人数虽多,但守城尚可一战,出城野战追击,却是不能。
遂急往袁术方面送信,一面待曹军撤后,其每撤一地,便占一地。
曹军不知张勋底细,见他追来,诚恐被他拖住,倘使袁术合围之前,尚未逃至南阳,则上下尽成困兽。
是故张勋追之愈紧,曹军逃之愈急,于短短数日之间,竟被他依次占领江夏全境,一副撵着曹军仓皇逃窜之势。
于是,捷报频传,称张勋于正面击溃曹操、文聘联军,曹、文逃窜,江夏大捷。
张勋防守反击之能,名传天下,世人皆称其以为善守。
是日也,曹操大军行至淯水河畔,曹操立马河畔遥望宛城,谓荀攸曰:
“我等兵马劳顿,需入宛城劳军的书信,可已送至城中?
张绣方面可有回应?”
提及此事,荀攸微微颔首,笑答之:
“回信尚未送来,但听闻不久前袁术也派使者来此,却被贾诩骂出。
又有明公此前一过宛城而不入,秋毫无犯的先例在,想来此事不难。
目下我等已至城外,只稍待片刻,想来张绣必派人来迎。”
“如此甚好,看来这贾诩倒还是个忠心之人。”
曹操眸光微沉,语气颇为凝重。
“我等自庐江铩羽而归,此行无功而返,反而仓皇逃窜至此,军心士气已入低谷。
当下切不可同张绣军久战,当趁其迎我等入城,毫无防备之时,骤起发难,一举将之击溃!”
说着,他忙唤来典韦、夏侯渊等,安排埋伏事宜,约定三军众将以他拔剑为号,务必看他眼色行事。
众将无不称:“唯!”
未几,忽闻马蹄声自远处传来。
“报!”
一名传讯士卒滚鞍落马,高声回禀。
“闻主公将入城劳军,张绣并无推拒之色,现携贾诩已出城来迎,还请主公入城。”
“好!
众将听令,随本相去会他一会。”
曹操浓眉一挑,挥手下令,即刻率大军前行,果在宛城城外,见一员大将,银枪白马,率众来迎,不是张绣,又是何人?
见张绣满脸堆笑,率众迎上来,看似毫无防备。
曹操心知时机已至,他眼底寒光一闪,手指轻叩腰间剑柄,正要拔剑为号,责令三军动手!
此时此刻,典韦、夏侯渊也已暗暗率军,到了既定位置,目光紧紧盯着曹操按剑的手。
似乎只等他拔剑出鞘,发号施令,立马就发起冲锋,趁势斩下张绣首级。
然而恰在此时,只见张绣下马而来,行礼参拜。
“骠骑将军张济之侄,建忠将军绣,拜见曹丞相。
久闻明公奉天子以令不臣,绣仰慕已久。
今特率南阳上下,愿举郡归顺朝廷。
若蒙明公不弃,绣愿为先锋,讨伐袁术,以死效命!
此后为王前驱,赴汤蹈火,绝无二心。”
曹操:“???”
他按剑的手顿住,周围如典韦、夏侯渊等险些都要率众杀出了,一时间曹军上下,静默原地,气氛一度诡谲。
曹操这会是真有点懵。
不是,我正假道伐虢,打算埋伏你呢,结果我还没来得及动手,你先投降了是怎么个事?
但不管怎么说,能不费一兵一卒,达成战略目标,总也是件好事。
不过张绣突然就要投降,曹操也不敢直接毫无防备的下马相迎,万一诈降要生擒自己呢?
是以他索性高居马上,朗声答曰:
“张将军何至于此?
久闻骠骑将军为天子东归一事,呕心沥血,死而后已,操本还有所不信。
今见张将军之忠义,方知你张家满门忠烈,世代忠良,是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张将军既欲重归王化,此皆大欢喜之事,岂有不允?
想来天子得知,必然大悦。”
曹操这一番话也算投桃报李,以朝廷的名义,把张济护送天子东归,结果半道甩下天子自个跑了之事揭过,将张家定义为满门忠烈。
不想张绣心底本就因蒋干临行之语,对曹操怀有疑虑,此刻又见他高高在上,端坐马背,更觉他毫无诚意,对自己没有丝毫尊重。
特别是余光瞥见典韦、夏侯渊不知何时,以暗中率军,隐隐将自己围住,似有动手之意。
他不由警兆大响,大惊失色,手指二人,怒斥之。
“曹丞相!
张某诚心来投朝廷,举郡而降王室,一腔热血,满怀忠烈。
丞相这是何意?欲取某项上人头,而寒天下人之心乎?”
曹操:“.”
本来按理说,他这个时候,早该拔剑出鞘,责令大军合围,斩杀张绣首级来着。
但莫名其妙被张绣抢先一步投降,他还真为之尬住。
现在杀肯定是不能杀了,人好端端的来投降,趁机把人斩了这叫什么事呀?
天下人该怎么看他曹孟德,以后哪还会再有人向他投降。
况且之所以要杀张绣,也就是为了夺南阳,当下张绣既献南阳,更无杀他的理由。
因此曹操也只能厚着脸皮陪笑,勉为其难给张绣解释。
“三军跋涉多日,急行至此,休憩之心甚切。
我谓之曰:将于宛城犒赏三军,酒肉管够。
于是三军再生力气,不觉疲惫,此乃我【望宛止累】之计策也。
今宛城在望,众将士心急,故越过我等走的快了些,此人之常情。
将军勿疑。”
曹操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脸上毫无尴尬之色,同时不断以目视典韦、夏侯渊二人。
二将得他眼色,自知如何行事,当即命士卒故作丢盔弃甲等懒散之状,只鼓噪生事,言说要入城犒赏之语,继续往城门拥挤而去。
曹操见此,趁势吩咐张绣。
“想来张将军也看见了,这支兵马疲于奔命至此,其中半数更是荆州文聘之兵。
其等此前得我许诺,当下怨气已生,唯犒军可解,即便是我也难以强令之。
既然将军已降,何不放我等开城劳军?”
张绣闻之,虽然心中仍有疑虑,但曹操话已至此,说不定真是一场误会,他也不好当场发作。
反正之后已经准备了试探计划,足以试曹操之心,此刻也不必急于一时。
是以张绣面上继续维持着虚伪的笑意,主动将曹操等人迎入城中。
而曹操本意就此趁机斩杀张绣,控制宛城之军,偏偏张绣主动来降,具体宛城军队如何处置,还得容后协商。
他此刻同样也不好急于一时,直接就要夺张绣兵权,果真吃相如此难看,只会将人当场逼反,好事反成坏事。
于是曹操、张绣二人都等着从长计议,各自笑脸相迎,又各怀鬼胎,携手共入宛城。
宛城,曹营临时府邸。
“你们说张绣小儿,他这是什么意思?
我这还没动手呢,他又怎会突然投降,莫不是以诈降之计,诱我入城,打算埋伏于我?”
大殿之中,曹操来回踱步,面上困惑之色欲甚。
他不觉得天上有掉馅饼之事,眼下越是顺利的出奇,他就越觉得不安。
荀攸却抚须而笑,“主公,何须忧虑?果真有埋伏,在我等入城之时,便已然杀出,又何需等到现在?
况且贾诩早有归顺朝廷之意,前些天又骂走了袁术使臣,想来张绣彻底得罪了袁术,走投无路之下,被他说服也说不定。”
曹安民因上次走脱了张勋之事,为曹操所不喜,闻言也顺着说些好听的话,出声讨好。
“是啊,叔父有什么好忧虑的?
当年刘备尚且能白得一徐州,今叔父白得一南阳又如何?
依小侄看,此是好事,乃叔父威名之声,德被苍生所至。”
“汝等所言有理,只我到底心里不安,总觉不妥。”
见曹操面上终有疑虑之色,荀攸劝之。
“既然主公不放心,何不将那贾诩唤来,届时张绣为何投降,主公一问便知。”
曹操颔首,称:“善。”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张绣府邸,张绣同样在殿中踱步,于贾诩密谋。
“今我观那曹操,倨傲非常,只在马上与我说话,只怕未必真心将我放在眼中。
且那典韦、夏侯渊二将,行军诡异,恐有害我之心,果真不得不防。
先生此刻,可还要劝我乎?”
张绣此前因蒋干之语,本就对降曹之事怀有疑虑,此刻又逢曹军举止诡异,警兆大生之下,贾诩已知其心意,自己又哪还劝得住他?
当下也只得深深叹了口气,心下暗自期望曹公能经得起考验,不负枭雄之名。
面上则对张绣长拜一礼,“诩受张老将军托庇之恩,又得将军信重,每临大事,言听计从。
今时今日,到了我还张家恩义的时候了。
请将军放心,此前劝将军降曹,只为替将军于朝中谋一处安稳前程。
袁营此时如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虽能博一世富贵,但其成败尚未可知,或可腾蛟起凤,亦或忽坠云端,终究并不安稳。
罢了,罢了!既然将军已决心试探,接下来且听诩安排。
他曹孟德到底是龙是蛇,你我且试他一试。”
张绣闻之大喜!
这段时间以来,贾诩在劝说他,他又如何不在劝说贾诩?
毕竟这等试探人心的诡计,他张绣又不擅长,由他亲自来难免疏漏,交给贾诩,必然无虞。
这里面唯一的问题,就是得说服贾诩真心帮他,而凭着张家两世在贾诩这积累的人情,可算成功说服这位先生帮自己这一次。
于是,宛城这盘棋,便已然成了袁术落子布下大局,贾诩操盘以控小势,张绣为白,悉听配合,而曹操执黑,大龙将困,犹不自知。
毕竟无论荀攸再怎么心思缜密,又怎么能想到,近来常与他书信往来,言说要劝张绣来投,甚至已经让张绣做出假道南阳,举郡来降等实际行动的贾诩。
居然在因缘际会之下,配合袁术布局,里应外合,合伙试探曹公?
恰在此时,只听殿外侍从来禀:
“将军,曹营那边邀贾先生过去一趟。”
“好,我知道了。”
张绣微微颔首,看向贾诩,贾诩会意。
“将军放心,诩知道该说什么,今晚便能安排好一切。”
“得先生倾力相助,我无忧矣。
先生放心,绣亦知自己才薄力微,非先生久留之地。
只待先生助我这最后一次,若试出曹操果真明主,则你我诚心降他,先生可自入曹营,勿以绣为念。”
“张家两世恩遇,诩必不负将军所托。”
贾诩长拜一礼,起身往曹营而去。
曹营临时议事大殿,惊见一儒雅文士缓步而来,曹操凝视片刻,忽然仰天大笑,亲手扶其手。
“文和先生大才,曹某早有耳闻!今得相助,如虎添翼!”
“曹公大名,诩如雷贯耳。”
二人互相吹捧寒暄一旦,曹操这才提及正事。
只见他轻抚长髯,凑近贾诩耳畔,忽得低声相询。
“张绣假意来降,实欲还是诈降图我?今已被我识破,贾先生来此还不直言相告,是于那张绣同谋乎?”
贾诩万分诧异,神色间惊骇欲绝。
“我家将军诚心来投,曹公何出此言?”
曹操故作冷笑,“汝等与他袁术使者,演苦肉计,假意骂走,实则同谋害我。
此袁公路之惯用伎俩耳!
恰巧近来我营中上下,无论文武,皆深研袁公路之用谋,已熟他秉性,是故此计已为我等看破,先生休要再装。”
“可是有小人蛊惑,欲离间曹公与我家将军?不妨将之请出,诩可与之对质。”
贾诩诧异非常,皱眉不解,斥之曰。
“无端揣测,当有凭证,望丞相将理由一一道来,容我辩之。”
曹操仔细辨他神情,见他神色不似作伪,好似真没与那袁术同谋要害自己,这才朗声而笑。
“适才相戏耳!”
贾诩:“.”
见贾诩冷了脸色,经常跟他通信的荀攸赶忙笑脸相迎。
“实在是张绣将军无端投降,我等心下不安,这才试探一二,绝无害人之心,还望先生勿怪。”
贾诩面道“无妨”、“理解”之语,心下已然冷笑。
我亦无害人之心,今当试曹公,不过相戏耳,亦望汝等勿怪!
(本章完)
(/bi/286452/172374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