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走西口
鲁东地区
莱州县外村子王家村里,王家首富王富贵家吃着简单的饭菜。
王家是村子里有钱人,家里五间土坯房,三间厢房住着老夫老妻和两个儿子儿媳,还有两个孙子孙女。
三代同堂,倒也算是其乐融融。
前年的时候,家里还在牛棚柴房灶屋之外,又磊了猪圈,养了两头猪,又在院子里养了十来只鸡,讨了一条狗。
文朝建立前一年,战乱就已经平息了,朝廷也说了减免赋税,大家都知道要过上好日子了。
第一年确实是过了好日子,第二年就是一场大旱,今年第三年又是大半年没下雨,地里的苗子都枯死了。
没囤粮的人家早就慌了,早早的收拾东西去南边逃难。
四五十岁的王富贵吃着陈年粟米和糠麸混合的粗饭,喝着清淡的咸菜米汤。
“爹,今年咋办?”大儿子王成看着父亲,等待父亲的决断。
王富贵一直都是家里的主心骨,这大半辈子经历了太多的旱灾水灾,蝗灾兵灾。
光是勤俭在这个世道活不下去,还要有智慧,知道往哪使劲。
正要说话的时候,外面有人进来了。
原来是村里熟识的朋友,两家人地在一起,往年也都互相帮忙,关系倒也好。
邻居坐了几句话的功夫,又愁闷哀求说出了王家人早就预料到的事情。
“老刘,粮食我这儿也不多,你看我这里已经是清汤寡水,接下来也要吃树皮草根蝗虫了,我们家一家八口也要活,吃了上顿没下顿,我借给你八百文钱吧,你去买些粮食。”
老王几句话就安抚住了老刘,送了老刘离开。
现在有钱也买不到粮食了,手里拿着钱买不到粮食的人越聚越多,汇到一起涌向了县城,在衙门口要县老爷开仓放粮。
官老爷也没有粮食,但是他们收走了大部分老实本分村民的最后口粮。
饥饿的暴民冲进去,杀了官和兵,还有官老爷的家眷。
粮仓里的粮食已经所剩不多,抢了粮食的灾民吃了几顿就又没下顿了。
成群的灾民开始去吃大户,倒也守规矩,一个大户门前吃三天,吃完就去找下一个。
蝗虫,灾民,官兵在不同的地区横扫搜刮,互相遇到了也都各管各的。
酷暑炎炎,越来越多的人倒在了地上。
蝗虫,灾民,官兵,都开始在酷暑中毫无防备的倒下。
粮食越来越少,南方朝廷不管他们,北方人也不管。
当知道文朝皇帝割地求和,把这片地方给了山农人后,开始有义军组织人去抢劫山农人的运粮队伍。
很快成功了,几千灾民从几百个护送粮食的蒙古人那里抢到了粮食。
这些粮食都是给胶东地区矿工和茶工盐工吃的,也包括这些人的家属。
于是胶东地区立刻组织了一万人打了回去,把敢抢粮食的人都杀了。
有组织的矿工和官兵,战斗力天然就比灾民强悍。
谁都知道粮食的重要性,矿工有老人女人小孩子要养活,把山农人赶走,他们就会成为灾民,卖老婆吃儿女。
迫于无奈之下,北极武从奋不顾死的灾民里收了一万人,让这些人在沿途十个地区占据村庄保护运粮队伍,或者加入矿工。
挖矿的管全家吃喝,只护粮的就管一天二斤陈米。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成为矿工和奴工,去山农族帮忙割麦子挣钱养活最后的亲人。
七月,华北地区天降暴雨,飞天蔽日的蝗虫抱草而亡,部分地区仅存的两三成麦子在暴雨下,彻底绝收。
绝望的王富贵一家也加入了流民队伍,成为了十数万走西口的难民。
为了活下去,为了吃上一口饭,有些人往南方逃,也有些人选择了这个时代能一天吃三顿饭的山农国。
去当奴隶也好过死掉,况且山农人也确实是愿意接受他们。
男女老少,浩浩荡荡的迁徙大军从莱州经过沧州保定,爬上紫荆关,沿着太行山脉往西进入狭窄的蒲阴陉,沿着蒲阴陉长城进入飞狐陉,通过飞狐口进入后方的蔚州平原。
在这里,风和日丽,站在山上坡路上往下看,能看到一望无际的金色麦田。
此时已经是七月下旬,路上死了千余人后,十多万人终于到达了大山里的山农国,到达了山后九州之一的蔚州沃土。
有些人死在了路上,更多的人活下来了,并且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这里就如传闻之中的那样,有着山农人数代经营,经营了上百年的山中沃土。
山农族的短暂历史里只有征服与被征服,北极武是征服,其余人是被征服,所以不符合此列的就不发土地。
自己跑过来的灾民没有土地分发,只作为收麦挖矿干活的奴工使用。
九州各留一万人安置,优先补充各个千户缺少的户数,其余也不进入公共户口,而是以临时工身份分管。
北极武没有想过接收自己体量五分之一的灾民进来,也不想在刚稳定的基本盘里放入一些打架抢夺偷窃杀人,作奸犯科的灾民。
但是外面确实是混乱,为了保护运粮道路和盐茶生意,也为了今后稳定广阔地区的安稳,还是收了十万人进来,其余人则是继续在胶东地区防守。
冀州和幽州的死活暂时不管,管不了那么多。
几百万人的吃喝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北极武施粥但是不收人。
人多的用不完。
以家庭为单位的灾民和投降家属比起来更难管理,偷窃等不守规矩的事情经常发生。
北极武忙着收麦子解决自己人的温饱问题,没耐心慢慢解决问题。
下狠手杀了一些不守规矩的人之后,事情就简单了许多。
害群之马坚决不留,鼓励灾民自己举报作奸犯科之人,摘出来杀了上千人之后,就各自分配任务开始收麦。
收麦的时候谁捣乱,杀谁!
武王的统治力很强,把农业搞成了暴力工程。
朔州平原,北极武监督手下们干活收麦。
如今收麦的不再是拿着镰刀的工人,而是五匹马拉着的马拉收割机。
像是马车一样的收割机器通过五匹马牵引,通过地轮驱动往复式切割刀片。
被轮子驱动的刀片会反复的进行交错切割,在切割器旁边配备“分禾器”。
分禾器可以将麦秆导向切割区,掉落在后方地上,由工人收集麦穗。
北极武看着马拉收割机,对着旁边的温赵虎笑道:“怎么样?这种机器多了之后,以后种多少亩小麦都不怕收不完了!”
温赵虎本职是地主,但也是一个农业方面的老师傅,对种地的理解比大部分老农都要深厚。
多少人种多少地,还有如何管理土地耕种方面,温赵虎有着丰富的经验。
“陛下圣明!有了这种收割利器,可省百余人力!”
温赵虎微笑夸奖着北极武,也暗叹自己运气好,傍上了大腿。
儿媳的事情不是问题,儿子早就换了小老婆了。
北极武笑了笑,“这可不是利器,是神器!有了此物,农业劳动力可减少五分之一,腾出更多的人去做别的事情,而且小麦亩产反增三分之一。”
“如今一亩地可收麦子两百斤,两百万亩就是四万万斤!四亿斤麦子足够八十万人吃一年的,再加上两百万公粮粟米和一百五十万军屯民屯,可养活两百万人。”
如今山农郡五十多万人,加上十万难民和胶东地区三十万人,一百万人的吃喝肯定足够。
不过整个北方地区的人太多了,就算是最近暴雨还在死人,再算上大量南逃的百姓,估计最后也能留下三四百万人。
粮食不够吃的情况下,只能开贸易从南方买粮食。
温赵虎好奇道:“省力一眼就能知道,为何能增产那么多?”
北极武解释说:“人收割小麦时,镰刀割断麦秆产生的震动会导致成熟籽粒脱落,田间损失大概是十分之一,机器收割能减少这个浪费。”
“按照亩产两百斤来算,一百亩可挽回1000到2000斤粮食。”
“五匹的马拉收割机可以干十个人的活,十匹马的马拉收割机一天可收一百亩。”
“如今两百万亩麦田只配备了一百台马拉收割机,一天能收一万亩小麦。”
“正好今年四十万人一起收麦,六七天就可收完两三百万亩小麦,腾出的时间可以种一些荞麦,豌豆,蔓菁,缓解饥荒。”
“如今东边还在闹水灾,但是入秋之后也该快停歇了,趁着还有些时间,你可愿意带些东边本地灾民回去,种植荞麦过冬?”
温赵虎算是知道北极武为什么隔了一两年突然召见自己了。
“愿意!”温赵虎立刻答应。
北极武满意道:“我已经准备了三十万亩地的荞麦种子,你去受灾最严重的青州补种农作物,即刻就去,那边有几万人配合你。”
受灾最严重的是几个藩镇横行的地区,但是北极武暂时不想管,等明年。
“是!陛下!”温赵虎接下了这个事情。
北极武没有随意给什么万户千户。
虎头镇的土地给他几百亩就行了,非军功不再封千户万户。
军功千户万户允许世袭,因为父亲会带着儿子打仗传授经验,只要肯去拼命就行了。
文官不需要世袭,当官的能耐又没办法传承。
武官不肯打仗拼命,不肯听从北极武的命令,那就按照规矩换人。
有能耐做事情的可不只是温赵虎,北极武手下多的是愿意效力的官员。
各地的官员里也有不少愿意做事情的人,凡是主动找山农族求助救人的官员,北极武都会给钱给粮帮一把。
大量百姓还是往南去了,北极武派人去杀了作乱百年的藩镇军户,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虽然里面确实是有好人,但是也没见这些好人出来帮过别人。
北极武自己不算好人,至少也帮了百万人。
天灾的事情和北极武没关系,人祸也是文朝的人引起的,统兵打仗的人从来不在乎自己让别人活不下去的事情。
冀州三镇名声太差,反复无常,把反叛嗜主当成了家常便饭,也四处为非作歹,横向霸道。
杀两三万人换取一劳永逸的事情,北极武做得出来。
该死的人,遇到了不在乎名声的人,困扰历朝历代很多年的难题,就这样被北极武不声不响的解决了。
冀州三镇的军户被山农军团全都宰了后,南人北人冀州人,所有人都在叫好!
没了冀州三镇的收税和剥削,暴雨后的民众也都返回了家乡,依靠着山农族的救济种植荞麦谋生。
也依旧有大部分人继续走西口,进入山后九州务工。
男人可以烧砖挖矿,养牛牧马,耕地垦荒。
女人则是给大户人家当仆人丫鬟,或者去纺织厂织布干活,带着孩子去各个农场帮忙,多少能混口饭吃。
山后九州只用了五六天就收完了麦子,粮种入库,之后就是晾晒和加工工作。
第二批走西口的人过来时,就是收粟米的时候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对很多人来说并非如此。
并不是年年都能吃饱饭,也不是谁都能吃饱饭。
收完粟米后,走西口过来的临时工被安置去了晋中晋南,北极武收了十万公共户,表现不好的绝对不要。
武朝元年,北极武就掌控了整个晋州,控制住了晋州盐池和青州金矿,茶山,盐场,以及众多驿站铁匠铺。
得益于救灾的表现,再加上大量人前往山后九州谋生,大家都平静的成为了武朝子民。
恢复生产,清理尸体,与文朝谈好边界线,修建城墙横断南北,双方一起以工代赈,各管各的子民。
山后九州有一大半地区是烂地,只能种植春小麦。
这里又高又冷,土地贫瘠缺水,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土地极少。
春种秋收的春小麦是少数能在海拔2500米以上成熟的作物,产量不如冬小麦的一半。
秋天到了后,北极武开始在晋中晋南的地方种植冬小麦。
走出贫瘠之地,第一次在相对肥沃的晋中地区种了一百万亩冬小麦。
至于华北平原,那更是富饶肥沃的农业乐土,还能种棉花药材油料等经济作物。
今年因为种植急救粮的关系无法种植冬小麦,明年先种豆粟再种冬麦。
(本章完)
(/bi/286218/17237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