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皇明 > 第353章 战机稍纵,双线并进

第353章 战机稍纵,双线并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黄台吉亲率两万精锐挥师攻朝的消息,很快便被佟国瑶获知了。
    毕竟两万人的动作巨大,他虽然在赫图阿拉城中,但也不是聋子。
    作为祖大寿安插在女真汗廷的暗线,佟国瑶的处境很是微妙。
    此前他冒死救下大妃阿巴亥,虽凭此功劳获努尔哈赤亲赐的黄金百两、绸缎五十匹,连带着佟家在赫图阿拉的宅邸都扩了半亩,看似荣宠加身,实则还是被猜忌。
    自刘兴祚、李延庚相继倒戈,已让努尔哈赤对“归降汉人”彻底失去信任。
    平日里,佟家凭借最早归顺女真的资历,在汉臣中还算有些分量,可如今连阿巴亥的庇护都显得无力。
    八旗贵胄私下里仍称他们为“尼堪奴才”,议事时从不许汉臣靠近核心。
    分配粮草时,佟家名下的庄田总比女真贵族少三成。
    连他想调派两名女真兵卒护送家仆出门采买,都要经过三旗佐领层层审批,最后只换来一句“汉人需谨守本分”的冷语。
    权势二字,对如今的佟国瑶而言,早已是镜花水月。
    甚至,连传递消息,都有些无力。
    毕竟现在汉人都不被重用。
    只是
    黄台吉起兵攻朝鲜,这个消息十分重要。
    若能将此消息及时传回明廷,熊廷弼在辽东的驻军便能趁机突袭抚顺、开原,端了建奴的后路,说不定能彻底将建奴打趴下。
    对他来说,这也是大功。
    如今建奴势弱,总归有一天,他要回归大明的。
    可念头刚起,他便又按下了。
    传递消息的风险,远比他想象的更甚。
    赫图阿拉城如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城门处不仅要查验腰牌,还要搜身检查包裹,连商队的货物都要拆开逐件翻看。
    他若派亲信乔装出城,一旦被识破,不仅自己会被凌迟处死,整个佟家都会被牵连灭门。
    更重要的是,他是建奴内部为数不多价值巨大的内应。
    没有祖大寿的明确指令,没有万无一失的传递渠道,他绝不会冒然行动。
    “与其冒险暴露,不如借他人之手。”
    佟国瑶眼中闪过一丝算计。
    他想起自家常年与沈阳、辽阳通商的商队,那些商队里既有女真掌柜,也有汉人伙计,平日里往返于赫图阿拉与明境之间,虽会被盘查,却因“运粮通商”的名头,比寻常行人多了几分便利。
    当晚,佟国瑶以“核对账目”为由,召来商队的汉人管事。
    密室之中,他屏退左右,将一张写着“黄台吉引兵两万,往朝鲜方向去,沿途未设伏兵”的纸条,裹在一枚银锭里,塞进管事手中:
    “这消息,你设法带给沈阳城‘顺和昌’商号的王掌柜,记住,路上若遇盘查,只管说是寻常商情,绝不能提其他。”
    管事是他爷爷佟养性早年救下的流民,对他忠心耿耿,虽不知纸条上的消息关乎战局,却也明白此事重大,当即躬身应下:“东家放心,小的便是拼了命,也会把话带到。”
    佟国瑶看着管事连夜出发的背影,心中却无半分轻松。
    商队要避开明境的关卡,穿过山川草原,至少需要二十日才能抵达沈阳。
    这二十日里,黄台吉的大军或许已渡过鸭绿江。
    可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些了。
    他已尽到了“内应”的本分,至于消息能否及时送达、明廷能否抓住战机,便不是他能掌控的了。
    若真因消息迟滞误了大事,祖大寿也怪不到他头上。
    他传递了信息,只是路途遥远,非人力所能速达。
    二十日后。
    沈阳城。
    辽东经略熊廷弼正对着案上堆积如山的军报皱眉。
    自去年沈阳保卫战后,他便下令加强边境巡逻,密切关注建奴动向,可连日来的探报都显示“建奴各城平静,无大规模调兵迹象”。
    直到今日清晨,一名浑身沾满风雪的商队管事,跌跌撞撞地冲进“顺和昌”商号,将那纸条交到王掌柜手中,再由王掌柜通过密道转呈给熊廷弼的亲信参将,这迟滞了二十日的密报,才终于摆到了熊廷弼的案头。
    “黄台吉……攻朝?”
    熊廷弼猛地捏紧纸条,面色骤变。
    他快步走到挂在墙上的辽东舆图前,指尖顺着赫图阿拉至朝鲜的路线划过。
    镇江堡、义州、平壤……
    这条路线正是建奴劫掠朝鲜的老路,黄台吉选在此刻出兵,显然是赌大明不会贸然北伐。
    可他转念一想,又觉不对:“两万精锐尽出,赫图阿拉必然空虚,代善、莽古尔泰驻守的抚顺、开原,怕是防守薄弱!”
    他抬头看向窗外,沈阳城的雪还在下,可熊廷弼的眼中却燃起了战意。
    这迟来的消息虽让明廷错失了先机,却也并非毫无用处。
    只要立刻调兵,趁建奴主力深陷朝鲜战场,突袭抚顺、开原,不仅能收复失地,还能切断黄台吉的退路,说不定能一举重创建奴!
    熊廷弼将密报收起的刹那,便已下定决心。
    这千载难逢的机会,绝不能再错失。
    他即刻传令亲兵:“遍邀沈阳总兵、援辽总兵及各营副总兵、游击、参将,半个时辰后,白虎堂议事!”
    传令的马蹄声踏破沈阳城的晨雪,不到两刻钟,一众将领便陆续抵达。
    为首的沈阳总兵贺世贤,身着玄色软甲,腰间悬着一柄磨得锃亮的长刀,只是行走时左肩微沉,步伐略显滞涩。
    今岁沈阳大战中,他为抵挡建奴攻城,受了重伤,虽经数月调养,伤口仍未痊愈,稍一用力便隐隐作痛。
    紧随其后的援辽总兵陈策,面色沉稳,铠甲上还沾着未拂去的雪沫,显然是刚从城外营寨赶来。
    最引人注目的是副总兵戚金。
    这位年过六旬的老将,是戚家军的嫡系传人,几个月前年沈阳保卫战中,他勇猛作战,身中数创仍死战不退,如今虽能下床行走,却需亲兵搀扶着才能站稳,鬓边的白发在烛火下更显沧桑。
    在最后面,京营参将满桂、马世龙、何纲三人身姿挺拔,倒也十分引人注目。
    他们皆是皇帝朱由校亲自提拔的新锐将领,沈阳大战时因路途遥远未能赶至,错失了建功良机,此刻眼中满是按捺不住的急切。
    此外,威虏伯刘兴祚、副总兵童仲揆等将也依次入列,白虎堂内瞬间挤满了身着甲胄的身影。
    熊廷弼端坐于主位,目光扫过众将,见戚金被亲兵扶着站在角落,脸色苍白却依旧挺直脊梁,心中不由得生出几分敬意。
    以戚金的伤势,本不该强召其前来,可这位老将是军中的“定海神针”。
    有他在场,不仅能稳定军心,更能凭借数十年的战场经验提出中肯建议。
    这份尊重,既是对戚金个人的认可,也是对所有浴血奋战将士的慰藉。
    “末将拜见经略公!”
    众将士皆对熊廷弼行礼。
    “诸位将军免礼。”
    待众将行完拜礼,熊廷弼抬手虚扶,没有半句寒暄,直接开门见山说道:
    “方才收到密报,黄台吉已率两万八旗精锐,携火炮出征朝鲜!如今建奴腹地空虚,抚顺、开原、铁岭三城守军不足五千,且多是老弱残兵,这三座失地,今日便是收复的绝佳时机!”
    “什么?黄台吉攻朝鲜去了?”
    “太好了!终于能打建奴了!!”
    话音刚落,堂中瞬间炸开了锅。
    满桂第一个按捺不住,他猛地向前踏出一步。
    “经略公!末将愿为先锋!今岁沈阳大战未能参战,末将心中早已愧疚万分,此番攻抚顺,定要拿下首功,不负陛下超拔之恩!”
    他话音未落,马世龙与何纲也齐齐出列,两人目光灼灼,语气中满是急切。
    马世龙见满桂居然敢抢先锋之职,当即上前说道:“满参军此言差矣!论骑兵冲锋,末将麾下的京营骑兵更胜一筹,先锋之位理应归末将!”
    何纲更是不甘示弱。
    “抚顺城墙坚固,需先破城门!末将善攻坚,先锋一职,末将最合适!”
    三人你争我抢,堂中顿时热闹起来。
    贺世贤看着这三位年轻将领的模样,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刚想开口,却因牵动伤口,忍不住咳嗽了两声。
    陈策连忙扶了他一把,转头对满桂三人沉声道:“三位将军稍安勿躁!经略大人尚未部署,怎可先争功?”
    熊廷弼抬手压了压,堂中的争论瞬间平息。
    他目光扫过众将,语气沉稳:“战,自然是要战!但本经略要的,不是一场惨胜,而是以最小的代价,收复三城,痛击建奴!”
    刘兴祚听完熊廷弼的话语,顿时明白了熊廷弼的意思,当即上前一步,抱拳说道:
    “经略公的意思,末将明白了!如今建奴虽内忧外患,却仍有一战之力,单单靠我明军正面强攻,怕是力有未逮,要破此局,需找盟友,形成合围之势!”
    熊廷弼闻言,重重颔首。
    “正是如此!察哈尔部的林丹汗,今岁被建奴劫掠了不少牛羊与牧场,心中本就憋着一肚子怒气。咱们若派使者前往,许他金银、绸缎,再承诺战后将建奴侵占的部分牧场归还,他定然愿意出兵共击建奴!”
    他顿了顿,指尖指向舆图中科尔沁部与内喀尔喀部的位置,眼神变得越发深邃:
    “此外,建奴如今势弱,人心浮动,那些原本归附他们的蒙古部落,也并非铁板一块。
    科尔沁部之前虽与建奴联姻,如今见建奴势弱,却也在观望;内喀尔喀部更是因建奴克扣赏赐,早有不满。
    咱们若能派人联络,即便不能让他们出兵助我,只要能让他们保持中立、不支援建奴,咱们北线的压力,也会小上许多。”
    说到这里,熊廷弼突然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惋惜:
    “可惜啊……如今建奴内部,汉人早已不受重用,甚至被八旗子弟肆意欺压。若是之前,咱们还能策反建奴境内的汉人作为内应,探查军情、扰乱后方,可现在,他们连靠近建奴核心营地的资格都没有,想要借力,难如登天。”
    众人闻言,皆沉默不语。
    建奴自沈阳兵败后,对汉人愈发猜忌,不仅削减了汉军旗的兵权,还纵容八旗子弟劫掠汉人家产,导致汉人要么奋起反抗,要么被彻底压制。
    这种“排斥汉人”的政策,虽让建奴失去了不少可用之才,实力有所下降,却也意外地让其内部变得更加封闭。
    明军想要窥探建奴的动向,难度陡增。
    就像此次黄台吉暗中筹备攻朝,明军竟是一二十日后才通过细作得知消息,错失了提前准备的最佳时机。
    “经略公。”
    刘兴祚上前请命。
    “察哈尔部那边,末将愿往!林丹汗虽性情桀骜,却也重利,末将定能说服他出兵,与我军夹击建奴!”
    熊廷弼看向刘兴祚,眼中露出赞许之色。
    刘兴祚曾在草原生活过,熟悉草原习俗与各部关系,由他出使察哈尔部,再合适不过。
    他点了点头,说道:“好!说服林丹汗的任务,便交给你了。你此去,可携带白银万两、绸缎百匹作为礼物,务必让他答应,在我军攻打抚顺、开原时,出兵袭扰建奴后方!”
    “末将领命!”
    刘兴祚躬身应下,心中已有了初步的出使计划。
    “至于内喀尔喀部与科尔沁部”
    熊廷弼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谨慎.
    “暂时不宜派使者前往。这两部与建奴交往多年,忠诚度尚不清楚,若是贸然派人,恐被他们当作‘投名状’献给建奴,不仅会损失使者,还会暴露咱们的计划,可谓有去无回。”
    他顿了顿,继续道:“不如先以书信联络,晓以利害,告诉他们,建奴如今已是强弩之末,跟着建奴只会被拖入深渊。
    若能与大明合作,日后不仅能获得丰厚赏赐,还能夺回被建奴侵占的土地。先试探他们的态度,再做后续打算。”
    众人纷纷点头,认可了这个稳妥的方案。
    “另外,将建奴攻朝的消息,速速送至京师、辽阳,不能让建奴如此顺利拿下朝鲜。”
    朝鲜是大明的藩属国,若是给建奴打下去了,成了其仆从国,不仅能让建奴扭转颓势,更会对辽东局势产生不利的影响。
    这种局面,绝对不能让他形成。
    你建奴想要重新抬头?
    我大明一脚要把你踹沟里!
    “领命!”
    身侧文书当即领命而去,并且派遣使者,八百里加急送往辽阳、京师。
    随后,熊廷弼的目光扫过堂中诸将。
    总兵贺世贤、陈策、戚金、童仲揆、参将马世龙等人看到熊廷弼的眼神,皆躬身侍立,眼神中满是战意。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变得严肃起来。
    “诸位,黄台吉已率建奴精锐攻朝,抚顺、开原、铁岭一带,只余下代善与莽古尔泰的残部驻守,这是咱们收复失地的最佳时机!”
    “你们这些天,务必好生准备大战事宜,清点军械、操练士卒、筹备粮草,务必在威虏伯出使归来前,做好开战准备!
    一旦林丹汗答应出兵,咱们便即刻出兵,趁建奴精锐未归,一举收复抚顺、开原、铁岭,打通前往赫图阿拉的通道!”
    “末将遵命!”
    众将领齐声应道,声音震天动地,在议事堂内久久回荡。
    收复失地,立下大功,这是他们这些军将早就想要做的事情了。
    无须熊廷弼多言。
    熊廷弼看着众将坚定的面容,心中亦是豪情万丈。
    收复辽东的硬仗,即将打响。
    大明朝以前丢失的土地,丢失的尊严,都要在他手里拿回来!
    并且,他还要告诉鞑子,告诉建奴:
    攻守易型了!
    辽东以前明军势弱的情况,已经改变了。
    不好好给大明当狗,就等着大明的刀剑前来让你们做死狗!
    燕然勒石,封狼居胥,饮马瀚海
    汉时那些人能够做到,我大明朝的武人,也能做到!
    建奴!
    等死吧你!
    (本章完)
    (/bi/286248/17237283.)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