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慧心巧思,远瞩高瞻
皇庄番薯丰收的消息,很快便在北京城传遍了,可朱由校脸上却没多少笑意。
御案上摆着几个刚从皇庄送来的番薯,外皮带着新鲜的泥土,可他拿起一个掰开,看着里面粗糙的纤维,眉头就没舒展过。
“产量是真高,可这味道……”
朱由校叹了口气,拿起一块蒸好的番薯尝了尝,寡淡的甜味里带着土腥,咽下去时喉咙还隐隐发涩。
百姓们向来认口感,这般粗粝的东西,就算官府强推,怕也难让他们真心接受。
这几日他翻来覆去想的都是这事,连批阅奏疏时都有些心不在焉。
“陛下这几日总是愁眉不展,莫非有什么烦心事?”
一个温柔的声音在身侧响起,张嫣缓步走进来,见他盯着番薯出神,便知多半与此有关。
朱由校抬眼看见皇后,索性将手里的番薯放下,苦笑道:“你看这东西,亩产超过千斤,本是救荒的好宝贝,可味道实在太差。百姓们连看都懒得看,又怎会肯种?”
张嫣早从宫人那里听说了番薯的事,坤宁宫也试过用番薯做菜,她拿起一块仔细看了看,忽然眼波一转,唇边漾起一抹狡黠的笑意:
“陛下若是为此发愁,臣妾倒有个法子,或许能让百姓心甘情愿地种番薯。”
“哦?皇后有何妙计?”
朱由校顿时来了精神,一把拉住她的手,眼中满是期待。
张嫣被他拉得身子一倾,顺势靠在他臂弯里,抿嘴笑道:
“臣妾虽不敢说有妙计,却知道这世间女子多爱效仿宫中风气。臣妾只需召集群臣的夫人们入宫,摆一场‘番薯宴’,让她们尝尝改良后的番薯滋味,再把做法细细教给她们。
陛下您想啊,这些夫人们回去一说,各家府邸效仿起来,民间的妇人见贵人们都爱吃,自然也会跟着学。”
她顿了顿,掰着手指细数起来:
“臣妾早就琢磨过番薯的吃法。
把它磨成粉,掺些小麦粉摊成薄饼,口感便细腻许多;照着做粉丝的法子,制成干粉条,用来煮汤或炒着吃,筋道得很。
若是想做甜点,用蜂蜜或饴糖熬煮成蜜渍番薯,甜糯可口,最适合节庆时吃。
还有油炸薯丸,把番薯泥混上糯米粉,炸得外酥里软,寻常百姓家逢年过节也能做……”
张嫣眼中闪着聪慧的光。
“还能掺在主食里,番薯切丁和糙米同煮成粥,口感好了,饱腹感却强;或是和着野菜、盐巴蒸成菜薯团子,土腥味也能盖过去。这般多样的做法,总能让百姓找到喜欢的口味。”
朱由校越听眼睛越亮,等她说完,忍不住一把将她抱起来,哈哈大笑:
“朕怎么忘了!朕的皇后,可是这天下最好的‘带货人’啊!”
皇后的法子看似简单,却掐准了要害。
上行下效本就是世间常态。
只要让番薯先在权贵阶层流行起来,成为“时兴之物”,百姓们的排斥感自然会消减大半。
再配上这些改良的吃法,解决了口感问题,何愁推广不开?
张嫣被他抱得脸颊微红,轻轻捶了他一下:“陛下又取笑臣妾了。不过是些妇人之法,能帮陛下分忧便好。”
朱由校放下她,郑重地说:“这可不是妇人之法,是真知灼见!就依你说的办,让各府夫人入宫赴宴。朕要让这番薯,从紫禁城火到寻常巷陌去!”
当然,仅凭皇后的一场宴席,终究只是撬动民间风尚的一角,要让番薯真正在大明的土地上扎下根,还需多管齐下,打出一套组合拳。
朱由校心里早有盘算:
皇明日报得立刻跟上,辟出专栏刊载番薯的高产事迹,甚至可以让翰林院的学士们动笔,将番薯包装成“观音赐粮”。
说是灾年里观音菩萨怜惜苍生,特意降下的救命粮。
或是“神农遗种”,称是上古神农氏为庇佑万民留下的神物。
这般说辞,最能在信奉鬼神的民间扎下根去。
而且,皇明日报上还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一亩薯抵十亩谷”的说法,用具体的数字对比。
寻常谷子亩产不过百斤,番薯却能轻松过千斤,哪怕口感稍差,在灾年里也是能救命的宝贝。
配图可以画些饥民捧着番薯粥感恩流涕的场景,直观地凸显其救荒价值。
至于锦衣卫安插在各州府的眼线,也该动起来了。
让他们混在市井里,借着闲聊说些“番薯救了某村饥荒”的故事,编些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比如“一亩番薯千斤粮,灾年饿不着爹和娘”,悄无声息地将番薯的好处渗透到乡野之间。
他还打算让顺天府牵头,在京郊皇庄办一场“谢薯神”的祭祀活动。
搭起戏台,请来戏班,摆上蒸薯、薯干做祭品,让百姓们跟着焚香祭拜。
这般热热闹闹的场面,既能消解大家对番薯的陌生感,又能借着祭祀的庄重,让“种番薯能得神佑”的念头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也得把番薯的精加工做出花样来。
切成条晒干的番薯干,也能装在精致的瓷盒里,赏赐给藩王和外邦使臣。
一旦贴上“贡品”的标签,这粗陋的作物便多了几分贵气,民间自然会跟着追捧。
另外。
政策上的激励更是少不了。
朱由校准备让户部草拟政令:凡种番薯的田地,一律减免三成赋税。
并且,官府也可以收购一部分作为军粮之用。
减税能让农民心甘情愿地拿出土地试种,官府保底收购则断了他们“种出来卖不掉”的后顾之忧,双管齐下,由不得他们不动心。
这般全方位的造势下来,朱由校不信扭转不了民间对番薯的偏见。
当然,这些终究是外力。
他心里最清楚,要让番薯真正赢得民心,还得从根上改良。
朱由校打算召集天下熟悉农事的老农、匠人,在皇庄里专门开辟试验田,潜心研究选种育种。
若是能培育出甜度更高、纤维更细、土腥味更淡的新品种,甚至让亩产再翻上一番,到那时,哪里还用得着朝廷费尽心机推广?
恐怕天下百姓都会抢着把自家的好地都种上番薯了。
“说到底,还是人才难得啊!”
朱由校望着窗外,轻轻感叹了一句。
他心中早已盘算许久。
是时候在京城设一座“科学院”了。
这院里招收的,绝不是那些皓首穷经、只知钻研四书五经的读书人,而是要网罗天下有实干特长的能工巧匠:
无论是懂火器改良的匠人,熟悉农桑、能培育新粮种的老农,还是会琢磨纺纱机、水车这类生产器具的巧工,甚至是能算星象、测地脉的天文学家,都能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
大明积弊已久,光靠整顿吏治、推广新粮还不够,科技这棵“树”,也该好好往上点一点了。
有了这些实干人才,火器能更精良,农具能更省力,粮食能更高产,国力自然能慢慢提上来。
想到这里,朱由校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脸上露出了几分期待的笑意。
一旁的张嫣见他神色渐缓,心中也跟着松了口气。
这些日子,她见皇帝日日为番薯推广、山东吏治这些事操劳,眉宇间总锁着一股郁气,便想着能替他分担些。
此刻见他笑了,便知心中的难题有了眉目,自己这个皇后,也总算没白担这份名分。
朱由校转头时,正见张嫣望着自己出神,眼神里带着几分关切,便忍不住打趣道:“皇后这是在想什么?看得这般入神。”
张嫣回过神,脸颊微红,缓缓起身,从侍女手中端过一个白瓷碗,轻声道:
“对了,陛下尝尝这个。这是臣妾让人用番薯做的红薯甜汤,加了些冰糖熬煮,味道比直接蒸煮要顺口些。”
朱由校接过碗,只见碗中是细腻的番薯泥,混着清亮的糖水,还撒了几粒饱满的红豆,闻着便有股淡淡的甜香。
他舀了一勺送入口中,番薯的粗纤维被煮得软烂,混着冰糖的清甜,先前那股土腥味竟消散无踪,只觉得绵密爽口,比御膳房做的点心还要合心意。
“嗯,好吃!”
朱由校眼睛一亮,又连吃了几口。
“这般做法,倒把番薯的短处都藏起来了。若能多给民间传些这样的吃法,百姓们怕是要抢着种了。”
张嫣见他吃得满意,脸上的笑容愈发温柔:
“臣妾也是想着,寻常百姓或许不爱吃生涩的番薯,但做成甜汤、糕点,孩子们总会喜欢的。”
“说得好。”
朱由校放下碗,看着她眼中的笑意,心中暖意融融。
“皇后这心思,比朕想的还要周全。”
见皇帝有拉她进入里间罗汉床的打算。
张嫣赶忙微微屈膝行礼:“臣妾就不打扰陛下处理国事了,这汤若是合口味,臣妾明日再让人送来。”
她说着,便带着侍女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生怕扰了皇帝理政。
在东暖阁白日宣淫,对她来说,实在是有些刺激了。
朱由校望着她离去的背影,又看了看碗中剩下的甜汤,心中感慨。
有这样一位聪慧体贴的皇后,有推广番薯的法子,还有筹建科学院的打算,这大明的日子,总该一点点好起来的。
喝完番薯甜汤,朱由校便想着科学院的事情。
这个念头一旦生根,朱由校便按捺不住付诸实践的急切。
他当即传旨,召内阁首辅方从哲即刻觐见。
很快。
方从哲便到了。
“臣内阁首辅方从哲,恭请陛下圣恭万安!”
朱由校直接开门见山,说道:“朕想设一座‘科学院’,直属于朕,不受内阁与六部掣肘。此院兼具三职:一是学术研究,二是技术开发,三是人才培养。”
在方从哲惊诧的表情之中,朱由校细细解释:
“这科学院,分两大部。其一为‘格物院’,专收那些主张‘经世致用’的实学派官员与学者,让他们潜心钻研数学、天文、农学。
数学为测算、工程奠基,天文可修订历法、观测星象,农学则专攻新粮培育与耕作改良,比如眼下推广的番薯,便可交由他们深入研究。”
“其二为‘匠作局’。”
朱由校话锋一转,眼中闪过锐利的光。
“要从民间搜罗身怀绝技的巧匠,无论出身贵贱,只要有一技之长,能改良火器者、善织新布者、懂冶金锻造者,皆可纳入其中。
让他们专门琢磨器物革新,火器如何更精良,纺织机如何更省力,铁矿如何炼得更纯,都归他们管。”
方从哲捧着朝笏,听得愈发心惊,只觉陛下的想法闻所未闻。
朱由校却没停下,继续说道:“人才选拔也得改改。不仅有文举武举,还有格物举!可增设‘格物科’,考题不考八股,专考算学、水利、兵械制造之术,与八股取士并行,分途选拔人才。
另外,令地方官留意举荐民间‘巧匠’‘奇人’,经层层考核后,优秀者可授予‘格物博士’衔,食正七品俸禄,让他们有体面,肯用心。”
“军事科技必须优先投入,红夷炮要仿荷兰舰炮的射程,再结合佛郎机铳的速射优点,研制更轻便、射速更快的新式火炮。
战船要改良船体,提升远洋能力。
”
“农业与民生也不能落,除了优化番薯种植,还要研究薯干、薯粉的长期存储法,让粮食能跨季调配,改良各个品种.”
一番话毕,暖阁内鸦雀无声。
方从哲瞪大了眼睛,手中的朝笏差点没拿稳,脸上满是难以置信的错愕。
他活了大半辈子,辅佐过两任皇帝,从未听过如此“离经叛道”的构想。
陛下的思绪未免太过跳脱,放着经史治国、礼乐教化不去深耕,反倒对这些“奇技淫巧”倾注如此多的心血?
在他看来,数学、匠作之术终究是“末技”,怎配与八股文章、圣贤之道相提并论?
可看着皇帝眼中闪烁的光芒,那股不容置疑的决心,方从哲到了嘴边的质疑,又硬生生咽了回去。
他张了张嘴,半晌才挤出一句:“陛下……此等构想,前所未有,容老臣……容老臣回去细细揣摩。”
朱由校看着方从哲的表情,知晓他的想法给这家伙太多震惊了。
但.
此事利国利民,便是阻碍再多,也得推行下去!
(本章完)
(/bi/286248/17237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