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皇明 > 第277章 授命专征,将启大战(月票800加更!

第277章 授命专征,将启大战(月票800加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宣旨的余音还在大堂内萦绕,熊廷弼用袖口拭去眼角的泪痕,双手接过王承恩递来的圣旨,恭恭敬敬地跪伏在地。
    王承恩站在一旁,看着满堂将领激动得红了眼眶,听着院外传来的“陛下万岁”的呼喊声,嘴角露出一抹欣慰的笑意。
    他心里暗自盘算:陛下这次为了犒劳辽东,光是白银就拨了十万两,加上绸缎、粮草、庄田封赏,前前后后花了数十万两,如今看来,这些银子都没白花。
    这些军将们是真的记着陛下的好啊。
    王承恩捻了捻手指,想起临行前陛下的嘱托:辽东苦寒,将士用命,不可亏待。
    此刻才真正明白其中的深意。
    有这些肯为朝廷拼命的人在,辽东何愁不稳?
    往后定能多打几次胜仗,也好给陛下的江山再添几分安稳。
    “天使。”
    熊廷弼已将圣旨妥善收好,转身时眼眶依旧泛红,显然还未从激动中平复过来。
    “眼下诸事妥当,是不是可以发赏了?”
    “理应如此。”
    王承恩颔首应允,随即对身后的随员道:“传令下去,让户部、兵部、吏部的吏员们,都去大校场支起台子,把赏物一一清点明白,给将士们发下去。”
    消息一出,整个沈阳城都动了起来。
    大校场上,很快就立起了数十张长案,户部、兵部的的吏员们搬来一箱箱白银,将一匹匹绸缎呈上,白银的银光、蜀锦的流光、云锦的华美,看得人眼花缭乱。
    还有那成坛的好酒、成山的粮草,在校场边缘堆成了小山。
    前来领赏的将士们排着整齐的队伍,从校场这头延伸到那头。
    辽东经略府早已将受赏名单编排妥当,从将领到士卒,按战功大小、伤亡轻重一一排序,条理分明。
    第一批被点到名的,是在沈阳渡口外阻击两蓝旗步卒的白杆兵。
    那日的厮杀犹在眼前。
    数千白杆兵凭着手中的长枪,在浑河岸边筑起一道血肉防线,硬生生将建奴两蓝旗的步卒拖了一个半时辰。
    此役过后,他们损失近半,枪杆上的血迹凝固成了紫黑色,河岸边的芦苇丛里,至今还埋着不少弟兄的尸骨。
    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封赏与抚恤,在所有受赏队伍中最为丰厚。
    当白杆兵的队伍缓缓步入大校场时,连空气都仿佛凝重了几分。
    队列里,不少人缺了胳膊少了腿,有人用布带吊着受伤的手臂,有人拄着临时削成的木杖,一步一瘸地往前走,可他们的脊梁依旧挺得笔直,目光里没有丝毫怯懦。
    王承恩站在高台上看着这一幕,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重的沉默。
    他在宫里见惯了锦衣玉食、歌舞升平,虽也听闻过战场残酷,可此刻亲眼见到这些残缺的身躯、带伤的军士,才真正明白“血淋淋”三个字的分量。
    那不是戏文里的唱词,而是真真切切从骨头上刮下来的疼痛。
    “开始发赏!”随着司仪官一声高喊,封赏正式开始。
    “白杆兵把总秦二狗!”
    一个独臂的汉子应声出列,空荡荡的左袖管在风里微微晃动。
    他脸上有一道从眉骨延伸到下颌的疤痕,却丝毫不减英气。
    “累计斩首十级,升千总,赏白银一百两、布一匹、粮百斤!”
    秦二狗单膝跪地,用仅有的右手接过赏单与沉甸甸的银锭,声音沙哑却铿锵:“谢陛下隆恩!”
    紧接着,司仪官的声音陡然低沉下来:“白杆兵千总赵二河——阵亡!”
    队列里走出一个身着孝服的少年,看模样不过十五六岁,是赵二河的长子。
    他捧着父亲的牌位,肩膀微微颤抖,却强忍着没哭出声。
    “抚恤白银五百两,荫一子入锦衣卫,授试百户虚衔,赏布十匹、粮千斤!”
    少年双手接过赏物,对着高台上的王承恩重重磕了三个头,泪水终于忍不住滚落,砸在冰冷的石板上:“家父……家父虽死,亦感陛下圣恩!”
    王承恩别过脸,轻轻叹了口气。
    他挥了挥手,示意继续发赏,目光却落在那些白杆兵身上。
    这些来自四川的子弟兵,用血肉之躯换来了封赏,也换来了辽东的喘息之机。
    不过,这赏银再厚,终究换不回那些逝去的生命。
    唱名继续,发赏也继续。
    众人的声音穿透校场的喧嚣,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白杆兵哨长李永年,赏银五十两、粮五十斤!”
    “辽镇军卒王柱子,阵亡,其弟王栓子代领抚恤银十两、免赋文书一份!”
    随着一声声唱喏,校场上的军卒们排着队上前领赏。
    有的身形矫健、甲胄带伤,显然是刚从战场上下来的勇士。
    有的缺了胳膊少了腿,拄着木杖一步步挪到案前,空荡的袖管在风里飘得让人眼酸。
    还有些妇人、少年挤在队列里,手里捧着亲人的灵牌,那是替阵亡的父兄、丈夫来领抚恤的。
    当沉甸甸的银锭握在手里,当印着官府朱红大印的免赋文书揣进怀中,当那些鲜艳的绸缎、成袋的粮草被清点清楚,校场上渐渐响起压抑的啜泣声。
    一个独臂的老兵摩挲着银锭上的纹路,忽然老泪纵横。
    他当兵三十年,从南征打到北战,从未见过如此厚实的封赏,更没见过朝廷对阵亡弟兄的家人这般体恤。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紧接着,这声呼喊便像野火般蔓延开来。
    领赏的军卒们齐刷刷地跪伏在地,缺胳膊的用仅剩的手撑着地面,带伤的忍着痛挺直脊梁,连那些妇孺都抱着灵牌重重叩首。
    “陛下万岁”的呼喊声震得校场的旗帜猎猎作响,穿透沈阳城的街巷,越过浑河的水面,在辽东的天地间久久回荡,仿佛要让北京城的帝王都听见这份赤诚。
    这一刻,整个沈阳城的军心都像被无形的线紧紧拧在了一起。
    那些曾经因军饷拖欠而有过怨言的兵卒,那些因出身低微而觉得前途渺茫的将士,此刻心里都只有一个念头。
    跟着这样的陛下打仗,值了!
    皇帝的威望,就在这一声声“万岁”中,如同春日的草木般疯长,深深扎根在每个辽东军民的心里。
    若是此刻有人敢在沈阳城里说一句皇帝的坏话,说他是暴君、是昏君,怕是不等官府出手,这些刚领了赏的军卒就会抄起家伙围上去。
    谁踏马的敢说陛下是昏君?
    陛下是千古第一明君!
    这等爱民如子,爱军如子的皇帝,能不是明君?
    熊廷弼站在高台上,目光扫过校场。
    领赏的队伍虽长,却井然有序,军卒们即便激动得红了眼眶,也没人喧哗插队,连妇孺都规规矩矩地跟在队列后。
    他紧绷的嘴角终于松了些,心中那块悬着的石头落了大半。
    赏罚分明,军心自稳,看来辽东的底子,终究是立住了。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王承恩,抬手做了个“请”的手势,笑容里带着几分郑重:“天使,此处人多眼杂,不如到内堂细说?”
    王承恩何等精明,见熊廷弼这神情,便知他有军国大事要问。
    他微微颔首,目光在喧闹的校场上一扫而过,轻声道:“经略请。”
    两人一前一后,穿过经略府的回廊,踏入了戒备森严的白虎堂。
    这处议事之地向来只对核心将官开放,此刻堂内空无一人,只有案上燃着的檀香,在空气中弥漫出沉静的气息。
    熊廷弼请王承恩上坐,王承恩却执意辞让,最终两人分宾主落座。
    亲兵奉上热茶,茶雾袅袅升起,模糊了两人的面容。
    熊廷弼端起茶盏却未饮,指尖在杯沿轻轻一点,开门见山问道:“天使,关于林丹汗求援之事,陛下可有旨意?”
    林丹汗的察哈尔部是牵制建奴的重要力量,若林丹汗败亡,辽东的压力将陡增数倍。此事关系重大,他不得不急。
    王承恩闻言,从随身的锦囊里取出一封用蜡封着的密诏,双手奉上:“陛下早有预料,这是给经略的密诏,辽东之事,陛下的意思都在里面了。”
    熊廷弼接过密诏,指尖触到那冰凉的蜡印,心中一凛。
    他小心翼翼地拆开封蜡,展开明黄的卷轴,目光迅速扫过上面的字迹。
    陛下竟将辽东的军政大权尽数托付于他,无论征兵、调粮,还是与蒙古各部交涉,皆可自行决断,不必事事请奏。
    “陛下……”
    熊廷弼喉头微动,眼眶又热了。
    他执掌辽东以来,虽有皇帝支持,却也免不了朝中非议,如今这份全权托付的信任,比任何封赏都让他动容。
    他将密诏郑重地卷好,收入怀中,沉声道:“陛下如此信重,臣熊廷弼若不能守好辽东,便是万死难辞其咎!”
    王承恩看着他激动的模样,暗自点头。
    陛下果然没看错人,熊廷弼的忠心与能力,确实担得起这份信任。
    “经略公为陛下用命,便是对陛下最好的报答。”
    熊廷弼点了点头,旋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锐利。
    “林丹汗虽桀骜难驯,时常与朝廷讨价还价。”
    “但察哈尔部终究是我们在草原上的奥援。不管是按祖宗羁縻蒙古的旧制,还是为了减轻辽东的压力,这援,必须出!”
    他站起身,走到墙上悬挂的辽东舆图前,手指重重点在察哈尔部与建奴的边境:“救林丹汗,便是救我们自己。建奴想吞并察哈尔,绝不能让他们得逞!”
    说到这里,他眼神闪烁,忽然想起一事:“况且,毛文龙那边,怕是要动手了。”
    王承恩一愣:“毛游击?”
    “他领了京营精锐,要奇袭赫图阿拉。”
    熊廷弼声音压得更低。
    “赫图阿拉是建奴的老巢,此役若成,必能震动辽东。但要让奇袭成功,就得把建奴的主力钉在正面战场,沈阳这边,必须尽快与努尔哈赤开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他转身看向王承恩,目光坚定如铁:“所以,援救林丹汗,挑起与建奴的大战,已是势在必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本章完)
    (/bi/286248/17237360.)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