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皇明 > 第237章 市舶使司,开海通商

第237章 市舶使司,开海通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朱由校将天津的密折轻轻合上,这才想起两位重臣已在值房候了多时。
    他略一沉吟,对侍立一旁的魏朝道:“宣李阁老和李尚书觐见。”
    魏朝躬身领命:“奴婢这就去传。”
    说罢倒退三步,方才转身出殿。
    约莫半盏茶的功夫,殿外传来沉稳的脚步声。
    只见李汝华身着正二品文官绯袍,腰系金荔枝带,虽已年过六旬,却步履稳健;李长庚紧随其后,手捧象牙笏板,神色肃穆。
    二人行至御前七步处,齐齐跪拜行礼。
    李汝华声音洪亮:“臣东阁大学士李汝华”
    李长庚随即接道:“臣户部尚书李长庚.”
    二人异口同声:“恭请陛下圣躬万安!”
    朱由校微微抬手:“二位爱卿平身。赐座。”
    待内侍搬来锦墩,二人谢恩落座后,朱由校温言道:“朕方才批阅天津军报,让二位久候了。不知有何要事需当面奏陈?”
    李汝华与李长庚目光短暂交汇,彼此心照不宣地交换了意见。
    只见李汝华整了整衣袖,向前迈出半步,双手持笏躬身奏道:“启禀陛下,近日兵部呈报辽东军情,该地银钱流通过剩而粮秣储备不足,以致米珠薪桂,物价飞涨。臣等思虑再三,恳请陛下特拨内帑银两,命有司赴江南等产粮大省采买米麦,经漕运急调辽东,如此既可充实边镇粮仓,又能平抑当地市价。”
    朱由校闻言眉头一皱。
    不是哥们?
    又在打我内帑的主意?
    “李阁老此言,倒像是觉得朕的乾清宫藏着聚宝盆?莫非卿家以为朕能像道门术士般点石成金?还是要朕重启这早已形同废纸的宝钞印刷?”
    如果他有核动力印钞机,他早印了。
    奈何没有啊!
    或者说就算是有,印出来的大明宝钞也没人用,印了也相当于没印。
    这番夹枪带棒的话像一盆滚水当头浇下。
    饶是李汝华这般宦海沉浮数十年的老臣,此刻也觉耳根发烫,绯袍下的后背沁出细汗。
    “陛下,臣实在是没有办法了.”李汝华有些羞愧的说道。
    又来了又来了。
    朱由校看着眼前这两位朝廷重臣,心中不禁暗叹:这大明朝堂之上,难道就找不出一个真正懂经济之道的能臣?
    见李汝华面露窘色,朱由校终究念及他是自己提拔的老臣,语气缓和了几分:“辽粮之事,爱卿不必过于忧心。”
    “臣恭聆圣训。”
    李汝华见天子神色转霁,紧绷的肩膀这才稍稍放松。
    他整了整朝服,挺直腰板,摆出洗耳恭听的姿态。
    朱由校朝侍立一旁的太监摆了摆手:“给两位爱卿也上碗酸梅汤解解暑。”
    待太监奉上冰镇酸梅汤后,皇帝轻啜一口,顿觉一股清凉自喉间直透胸臆,连带着方才的燥意也消散了几分。
    “爱卿可知耶稣会?”
    李汝华略一沉吟,拱手答道:“回禀陛下,耶稣会教士确在我大明颇为活跃。彼辈与朝中诸多官员、士子往来甚密,工部侍郎徐光启便与其交好。日前亦有洋人投帖求见微臣,然臣以公务繁忙为由,未曾接见。”
    朱由校轻抚茶盏,眼中闪过一丝精光:“耶稣会在江南颇有根基,或可借其渠道转运粮秣。再者,彼等通晓海外贸易,若能为我所用,未尝不是一条生财之道。”
    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说道:“天津水师未成之前,暂借他人船只一用也无妨。只要银钱到位,天下何事不可为?”
    李汝华闻言神色微变,他已然领会圣意,却仍难掩忧虑:“陛下明鉴,古语云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些西洋蛮夷,岂可轻信?”
    他苍老的面容上浮现出深深的戒备。
    一旁的李长庚也急忙附和:“陛下,那些碧眼赤发的番邦之人,素来狡诈多变。臣听闻彼等在吕宋、满剌加等地,惯用商船暗藏火器,行劫掠之事。若引狼入室,恐有不测之祸啊!”
    见两位老臣面露忧色,朱由校不慌不忙地又啜了一口冰镇酸梅汁,清凉的滋味在舌尖蔓延,让他原本略显燥热的情绪也平复了几分。
    他唇角微扬,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
    “商贸之道,本就是互通有无的行当。”
    朱由校将青瓷小碗轻轻放在托盘上,指尖还残留着碗壁的凉意。
    “夷人固然狼子野心,朕岂会不知?但天下之事,贵在变通。只要有合作的可能,便就有合作的机会。”
    他目光扫过两位重臣,语气愈发从容:“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眼下辽东银多粮少,与其让银子在边镇空转,不如让海商运粮过去。这一来,辽东的银子有了去处;二来,朝廷还能省下一笔漕运的开销。岂非两全其美?”
    朱由校一边说着,一边在观察两人的表情。
    他注意到李汝华眼中闪过一丝恍然,知道这位老臣已然领会了自己的意图。
    “圣上莫非是要新开市舶使司?”李汝华试探着问道,声音里带着几分谨慎。
    自隆庆开关以来,大明虽恢复了广州市舶使司,又增设福建漳州府月港市舶使司,将私贩转为公贩,但这两处口岸远在岭南,与辽东相隔千山万水。
    即便洋商在此二处交割米粮,仍需辗转京杭大运河漕运北上,不仅耗时费力,更徒增损耗。
    这般舍近求远,岂非徒劳?
    是故,李汝华已经知道,皇帝有意在北方设置市舶使司了。
    朱由校暗自赞许:这李汝华果然老成谋国,一语道破其中关窍。
    皇帝呵呵一笑,说道:
    “爱卿所言极是,朕决意在天津新开市舶使司。当仿照漳州月港旧制,以港城为治所,建府立衙,专司与西洋海商的官私贸易。”
    “李阁老以为如何?”
    月港又名月泉港,位于九龙江下游三角洲九龙江的出海口。
    此地是明朝中后期“海舶鳞集,商贾成聚”的对外贸易商港,市井十分繁荣,是闽南的一大都会。
    万历年间,月港盛况空前。
    每年进出月港的大海船达200多艘。
    输出商品有丝绸、陶瓷、布匹、茶、铁铜器、砂糖、纸、果品等;输入商品有胡椒、香料、香藤、象牙、西洋布、槟榔、樟脂、猿皮等124种。
    并且,月港与泰国、柬埔寨、北加里曼丹、印尼、苏门答腊、马来西亚、朝鲜、琉球、日本、菲律宾等47个国家与地区有直接商贸往来。
    又通过菲律宾吕宋港为中介,与欧美各国贸易。
    如果在天津设置市舶使司,天津将成为北方新的商贸枢纽,让大明的货物直抵辽东,更让番邦的米粮不必再绕道千里。
    这才是真正的利国利民之举。
    只是一瞬间,李汝华便将事情的利弊在脑中过了一圈,但经过一番天人交战之后,这个小老头咬了咬牙,还是反对道:
    “回圣上的话。臣以为不妥。”
    “理由呢?”
    朱由校语气平静,眼神却陡然锐利起来。
    李汝华察觉到天子目光的变化,仍从容捋了捋花白长须。
    “开埠通商本是善政,然臣以为口岸当设于闽浙等地。”
    这位年逾六旬的老臣,自万历八年金榜题名以来,已在宦海沉浮四十余载。
    从七品推官起步,历任州县要职,最终入主六部,先后执掌吏部铨选、兵部军务、户部钱粮,堪称‘三朝元老,国之柱石’。
    此刻他绯袍玉带下的身躯虽已略显佝偻,但那双阅尽沧桑的眼睛却闪烁着洞若观火的光芒。
    “闽浙?”朱由校摇了摇头。
    “自张居正清丈田亩后,南直隶的税册可曾如实呈报?苏州织造局的岁入,又有几成真正入了太仓?在那些缙绅老爷们的地盘上开埠,只怕朝廷连三成利都收不上来!”
    现在大明朝廷对北方掌控尚可,对南方掌控薄弱。
    在闽浙开埠通商,朝廷能收多少钱上来?
    李汝华闻言,花白的长须微微颤动。
    他当然明白皇帝所指——江南豪族盘根错节,松江徐氏、苏州申氏这些累世官宦之家,哪家没有几艘‘渔船’在海上往来?
    李汝华刚要解释,皇帝却已经开口质问了。
    “为何不能是天津?”
    面对皇帝的质问,李汝华还能保持冷静,不急不缓的解释道:
    “启禀陛下,天津是京畿地带、九河下梢,于此处开设市舶使司,允许海外洋商来此贸易,难免不会横生祸端。若西洋人与东洋倭国勾结,假商船以运倭寇、贼兵,使之在京畿沿海登陆,恐惊扰圣驾,有损国威啊。”
    他还举了个例子:“嘉靖年间,倭寇烧杀抢掠,一度威胁南京!若是在天津开设市舶使司,倭寇齐聚,那还得了?”
    这位历经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四朝的老臣,此刻眼中仍闪烁着对往事的惊悸。
    嘉靖年间的倭患,犹如一道永不愈合的伤疤,深深刻在这些老臣心头。
    那些烽火连天的岁月,倭寇如潮水般涌向沿海,烧杀掳掠,甚至一度威胁到留都南京。
    他是真怕倭乱重现。
    然而,朱由校知晓时局,倭寇那是彻底翻不出什么风浪来了。
    一是因为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严禁日本船只赴海外贸易,倭寇失去日本本土的物资和人员支持。
    二是丰臣氏势力衰微,德川幕府统一日本,彻底剿灭了支持倭寇的九州藩阀势力。
    倭寇已经失去根基,不可能有所谓的倭寇之乱了。
    当然
    就算是有倭寇,等我天津水师、登莱水师一个个重建完毕,区区小日本,何足道哉?
    你来一个我打一个,来两个我打一双,岂会怕你?
    想透关节,朱由校缓缓说道:“天津水师重建在即,且自德川幕府颁锁国令以来,倭寇已失巢穴,再难重现嘉靖年间‘千里海疆尽烽烟’的乱局。至于佛郎机、红毛夷之流,其主力舰队远在万里之外。纵有觊觎之心,眼下也无力投送重兵来犯。”
    换句话说,这些西洋人,嫖了也是白嫖。
    “陛下.”
    李汝华刚要开口劝谏,朱由校已抬手制止:“李卿不必多言。”
    他负手而立,目光如炬:“朕意已决,天津设市舶司一事势在必行!”
    “着令:天津新设市舶使司,专司海贸征税事宜。凡商货交易,无论官绅勋贵、士农工商,皆需照章纳税。内廷采买亦不得例外!”
    他踱步至御案前,取出一卷早已拟好的章程:“税收概以金银铜钱缴纳,严禁以货抵税。税率依货物种类浮动,户部当据实核定,最低不得少于一成。凡抗税逃税者,严惩不贷!”
    “至于其余的章程如何拟定,交由户部议论,朕给你们三日时间。”
    说到此处,朱由校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这些年来,朝廷税制败坏,官绅勾结逃税已成顽疾。
    如今借着开海之机,正好另起炉灶,建立一套全新的征税体系。
    争利,争利!
    这本来属于朝廷的利,他都要收回来!
    (本章完)
    (/bi/286248/17237400.)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