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皇明 > 第213章 黜虚求实,禁报集权

第213章 黜虚求实,禁报集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天启元年,四月初十,殿试后一日。
    天穹澄澈如洗,万里无云,炽烈的阳光倾泻而下,将紫禁城的金瓦朱墙映得熠熠生辉。
    虽才过立夏,但酷暑之势却愈发逼人,空气中蒸腾着燥热,连一丝微风也无。
    天将亮未亮。
    少年天子朱由校便已端坐于奉天门御门听政。
    他身着明黄龙袍,眉宇间虽稚气未脱,却透着与年龄不符的沉静。
    待奏疏逐一议毕,他略一抬手,内侍即刻高呼“摆驾文华殿”。
    顷刻间,仪仗如云,旌旗蔽日,帝辇在侍卫的簇拥下缓缓穿行于宫巷。
    辇轮碾过青砖,朝文华殿而去。
    此刻。
    文华殿外,以首辅方从哲为首,孙如游、孙慎行等一众阁臣早已伏跪阶前。
    “臣等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见天子驾临,众人齐声山呼万岁,声震殿宇。
    “众爱卿平身。”
    朱由校稳步下辇,缓步踏入文华殿,殿内檀香缭绕,金砖铺地,御座之上雕龙盘踞,威仪尽显。
    他拂袖落座,目光沉静地扫过阶下众臣。
    首辅方从哲手捧笏板,趋前一步,躬身行礼,声音恭敬而沉稳:
    “陛下,昨日臣等已从殿试答卷中遴选出上佳之作十二篇,皆文采斐然,见解独到,恭请陛下御览钦定。”
    殿试名次,历来由天子亲裁,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之选,更是关乎朝廷颜面与士林风向,非帝王不可决断。
    朱由校自然知晓流程,他此刻倚靠着龙椅,表情很是放松。
    “念吧。”
    “是。”
    读卷官孙慎行手持一份殿试策论,恭敬跪伏于地,双手捧卷,朗声宣读道:
    “臣谨奏《理财十疏》,伏惟陛下圣鉴:
    学生倪元璐谨奏:为陈理财十事以裕国用事
    学生闻治国之道,必先足食;经邦之略,首在理财。今国用匮乏,民力凋敝,臣不揣愚陋,敢献十策。
    其一曰清丈田亩。江南膏腴之地,豪强隐占者十之五六。宜遣廉能之臣,履亩丈量,使赋役均平
    其二曰裁撤冗费.
    其三曰整顿盐法.
    其四
    其五
    ”
    半刻钟后。
    殿内檀香氤氲间,孙慎行诵读的策论声戛然而止。
    朱由校眸光微动,这《理财十疏》的锋芒他再熟悉不过。
    昨夜殿试烛影摇红,少年天子亲自为伏案疾书的倪元璐掌灯,看着他写下《理财十疏》。
    此刻策论重现朝堂,朱由校唇角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笑意,目光扫过阶下低眉顺目的方从哲。
    老方,你也是一个识抬举之人了。
    感受到皇帝的眼神,方从哲暗叹一声,与身侧的孙如游交换了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昨夜皇帝破例为寒门举子秉烛的轶事早已传遍京师。
    既蒙圣眷,这三鼎甲之位便如同烫金玉带,他们这些读卷官岂敢不顺势成全?
    他这个傀儡首辅,还想着多当几年呢!
    “陛下,此卷已念毕。”孙慎行恭敬的合上考卷。
    司礼监掌印太监魏朝闻言,躬身将考卷呈至御前。
    朱由校接过殿试考卷。
    这份殿试卷规制森严:卷首礼部大印鲜红如血,其下‘倪元璐’三字笔力千钧。
    翻过扉页,蝇头小楷写就的履历详实如牒:浙江上虞人士,万历四十六年举人,天启元年贡士,三代名讳工整列于黄麻纸上。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其父倪涷的仕宦记载:琼州知府任内拓海疆、兴文教,虽已作古,却留得清廉刚正的官声在士林流传。
    能写出如此策论,想来倪元璐幼承庭训,耳濡目染间早将父亲经世济民的抱负化入骨髓。
    这般家学渊源,倒不负其祖上自南宋便累世簪缨的门楣。
    孙慎行见皇帝不语,只得捧起下一份考卷,清了清嗓子,继续诵读。
    他的声音在殿内回荡,字字清晰:
    “清赋税,当先丈田亩,破豪强诡寄……”
    “节冗费,须裁撤驿递,罢不急之工……”
    “通商贾,宜弛海禁,设榷场以利货殖……”
    日影渐移,殿外蝉鸣刺耳。
    十二篇策论,十二个名字。
    倪元璐、文震孟、卢象升、傅冠、陈仁锡、张天麟、杨天锡、董中行、方逢年、万国相、汪乔年、林胤昌。
    朱由校听罢,不住点头。
    这些策论,确实有真知灼见。
    清赋税、节冗费、通商贾、铸钱法、兴屯田、查隐占、开矿利、慎赏赉、修常平、严考成……每一条,都切中时弊。
    可问题是,这些贡士,说出来,写出来,敢不敢做?知不知道自己面对的阻力?
    清丈田亩?
    这四字说来轻巧,却不知要掀起多少腥风血雨!
    裁撤驿递?
    此议若出,恐朝堂震动。
    弛海禁?
    开海之利,纸上易言,然施行之难,如涉渊冰。
    更有一层隐忧:庙堂之议,终须地方施行。
    然州县官吏多出身士绅,其族中田产、商路与旧制盘根错节。
    彼辈阳奉阴违,或借“体察民情”拖延新政,或曲解律令从中渔利。
    纵有倪元璐等新晋帝党锐意改革,然几人之力,岂能抗衡百年积弊?
    朱由校的目光渐渐冷了下来。
    “诸卿以为,这些策论,有几成能落到实处?”
    方从哲额角微汗,硬着头皮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圣明烛照,自当……择优而用。”
    这方从哲,倒有几分马科长的味道。
    又是这等模棱两可的废话。
    这些阁臣,个个老成持重,圆滑世故,既不愿得罪皇帝,也不敢触动既得利益。
    他们口中说着“择优而用”,实则不过是敷衍塞责,生怕惹祸上身。
    也罢。
    沙里淘金罢了!
    天下之大,人才济济,只要选得足够多,总能筛出几个不怕死的,真正敢清丈田亩、敢裁撤冗员、敢与豪强争利,真正愿意挽救大明朝的官员。
    至于那些畏首畏尾、明哲保身之辈,终究不过是这腐朽朝堂上的过客罢了。
    孙慎行见天子沉思良久,趋前两步躬身道:“陛下,时辰不早了,该钦点三鼎甲了。”
    话音方落,殿内骤然一静。
    众臣屏息凝神,目光皆聚于御座之上——这不仅是选定几个翰林清贵,更是在为天启朝的政治风向定调。
    朱由校眸光微动,声音清朗如金玉相击:“状元倪元璐。”
    阶下方从哲的笏板微不可察地一颤。
    昨夜天子亲自为这寒门举子掌灯,今日果然要成全这段‘君臣佳话’。
    更妙的是,倪元璐那篇《理财十疏》字字见血,清丈田亩、整顿盐法诸策,分明是为日后改革埋下伏笔。
    “榜眼卢象升。”
    “探花文震孟。”
    孙慎行犹豫片刻,还是上前说道:“陛下,探花之选,恐有不妥。”
    朱由校眉头微皱,问道:“有何不妥?”
    孙慎行回答道:“祖宗旧制,探花郎当选姿仪俊逸者。文震孟虽才学出众,然其已过而立,若列鼎甲,恐难符‘探花’本意。”
    文震孟虽才学出众,却已年过而立,面容清癯,眉宇间尽是风霜之色,哪比得上年轻贡士面如冠玉、风度翩翩?
    若真点了文震孟,只怕明日京城茶馆里就要传出‘天子选了个老探花’的笑谈。
    “便选傅冠为探花。文震孟第四名。”
    见天子开口,孙慎行如蒙大赦,当即高呼:“陛下英明!”
    朱由校眸光微敛,指尖在龙纹扶手上轻轻一叩。
    “剩下的事情,便交由诸卿了。”
    众臣屏息垂首间,少年天子已霍然起身,出殿离去。
    “起驾~“
    司礼监太监尖利的唱喏刺破殿宇。
    锦衣卫力士执戟开道,鸾仪卫高举五明扇分列两侧,那鎏金御辇在烈日下灼灼生辉,恍若一轮移动的骄阳。
    朱红宫门次第洞开,仪仗如赤色潮水漫过甬道。
    帝辇之上,皇帝眼神闪烁。
    选倪元璐为状元,是为全那‘君臣秉烛’的佳话。
    天子亲自掌灯选出的寒门状元,足够让茶馆酒肆说上三个月,更能让天下寒士看到希望。
    定卢象升为榜眼,是朱由校重视此人才能,这样能文能武,且能学习接纳皇明日报新锐思想的臣子,正该重用,日后丢去九边磨砺,来日必成国之栋梁。
    至于文震孟,如今已经替锦衣卫干活了,这种听话的帝党臣子,自然是要尽快超拔,日后居于朝中显要之位。
    掌控朝堂,不是靠皇帝喊喊就能完成的,也不是靠杀能杀出来的。
    还是要手底下有听话的臣子,有能为你办事的臣子。
    而这样的臣子,越多,他对朝堂的掌控便越强,说的话,才越有用。
    天子是九五之尊,但如果,没有爪牙驱驰,又算得了什么?
    皇帝銮驾的仪仗渐行渐远,方从哲仍立在文华殿前的汉白玉阶上,官袍被烈日晒得发烫。
    “元辅.”孙如游的声音从身后传来,带着几分迟疑。
    方从哲没有回头,只是捋着花白的胡须轻叹:“你瞧见了吗?陛下选的这三鼎甲,倪元璐的《理财十疏》句句见血,卢象升的《论财策》字字铿锵,就连那替补的傅冠,也是以实干之策见长。”
    “自嘉靖朝严分宜掌枢以来,朝野崇尚清谈已近百年。多少翰林学士终日以吟风弄月为能事,奏疏里尽是‘子曰、诗云’。可今日陛下御笔圈定的这三甲,哪个不是带着泥土味的策论?清丈田亩、整顿漕运、改革军制,这哪是在选翰林待诏,分明是在挑封疆大吏的苗子!”
    方从哲望着四散的鸟雀,忽然想起上月皇明日报上那篇《论实务人才之培养》的社论。
    当时他只当是陛下的新鲜把戏,如今看来,这是陛下早有预谋。
    “首辅是在担心士林风向?”孙如游试探着问。
    “担心?”
    方从哲哑然失笑。
    “老夫是怕之后国子监的讲筵上,那些皓首穷经的老学究们,要对着满堂背诵《盐铁论》的监生目瞪口呆了!”
    “你且看着,不出三月,京城书肆里的《农政全书》《河防一览》都会卖断货。那些寒窗苦读的举子们,怕是要把水田利病、漕运章程之类的字眼,也掺进八股文里了。”
    八股文中加实干,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方从哲不敢质疑,就看到时候,事情如何发展罢!
    感慨一声之后,方从哲马上回过神来,将注意力放在殿试的事情上。
    “今日时间紧,任务重,莫要耽搁时间了。”
    前三甲一经钦定,阅卷、填黄榜、撰写传胪贴子、筹备翌日破晓时分举行的传胪大典便要渐次进行。
    从钤印张榜到礼服调配,从仪程排练到百官站位,桩桩件件皆需在暮鼓敲响前安排妥当。
    此刻的文华殿外,捧着卷宗疾走的吏员、核对名单的礼官、运送冠服的杂役往来如梭。
    时间之紧迫,可见一斑。
    另外一边。
    皇帝回到乾清宫,照例坐在御案前批阅奏章。
    殿内檀香袅袅,烛火映照着他专注的侧脸。
    这时,贴身太监魏朝弓着身子,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红漆描金的托盘走了进来。
    “皇爷。”
    魏朝满脸堆笑,声音里带着几分讨好。
    “储秀宫的娘娘特意给您送来了谢恩折子,还亲手绣了个锦囊呢。”
    朱由校闻言抬起头,手中的朱笔轻轻搁在笔架上。
    储秀宫里住着的正是他亲自选定的未来皇后张嫣。
    再过些时日,等大婚典礼一过,这位温婉贤淑的女子就要正式成为大明的皇后了。
    想起选秀那日,张嫣在一众秀女中脱颖而出。
    她那双清澈明亮的眼睛,还有犀利的言辞,都让朱由校印象深刻。
    如今她送来谢恩折子和亲手缝制的锦囊,想必是感念当日赐玉之恩。
    朱由校接过锦囊细细端详。
    只见锦囊上用金线绣着一条腾云驾雾的五爪金龙,每一片鳞甲都栩栩如生,针脚细密整齐,看得出是花了不少心思。
    凑近一闻,锦囊散发着淡淡的龙涎香气,既不浓烈刺鼻,又让人神清气爽。
    他轻轻展开谢恩折子,上面娟秀的字迹写着对皇恩的感激之情。
    朱由校看完,嘴角微微上扬,温声道:“朕知道了。”
    说罢,便将锦囊系在了腰间玉带上,又将折子放回魏朝捧着的托盘里。
    见魏朝仍站在原地不动,朱由校眉头微蹙,沉声问道:“还有何事?”
    魏朝那张胖脸上堆满笑容,眼睛眯成了一条缝:“陛下圣明,是西厂提督王体乾发现一事,特意让奴婢禀告皇爷。”
    朱由校心中一动。
    堂堂的西厂提督,居然还要听命魏朝?
    看来,这王体乾还想着扮猪吃老虎。
    这分明是要鼓励魏忠贤与魏朝相争,自己好坐收渔利。
    王体乾这老太监,也想做余则成是吧?
    朱由校面上不动声色,淡淡道:“说吧,什么事?“
    “回皇爷。”
    魏朝压低声音,说道:“自《皇明日报》刊行以来,影响巨大,民间竟有人效仿。如今京城有人办《复社日报》,江南那边更是出了份《东林日报》。此事若不及时处置,只怕那些读书人要蛊惑百姓了。”
    朱由校闻言,眉头顿时紧锁。
    好大的胆子!
    竟敢与朝廷争夺话语权?
    他修长的手指在御案上轻轻敲击,眼中寒光一闪。
    这已经不是普通读书人,必须出重拳!
    “让内阁拟旨。”
    皇帝的声音冷得像冰。
    “即日颁行禁报令:凡未经司礼监钤印、内阁副署之民间小报,着五城兵马司尽数查抄。主笔之人按《大明律》谋逆罪论处,主犯凌迟,从犯枭首,三族流放琼州!”
    “奴婢.奴婢即刻去办!”
    魏朝颤抖着正要退出,忽又被叫住。
    只见朱由校摩挲着锦囊金线,似笑非笑道:“且慢。告诉魏忠贤、王体乾、骆思恭,东厂、西厂、锦衣卫暗探三日内要摸清这些逆报的资金来路。朕倒要看看,是哪家豪绅在背后捣鬼。”
    那些胆敢私办报纸的狂徒,怕是忘了万历年间‘妖书案’的血训。
    当年万历皇帝为禁绝民间谤议,将皦生光凌迟处死,家属发配边疆充军。
    而今他朱由校既要效太祖雷霆手段,更要学成祖的诛心之策,明日就让《皇明日报》头版刊出诏狱惨状,叫天下读书人看清妄议朝政的下场。
    朝廷能干的事情,你私人可不能干。
    知不知道什么叫垄断?
    知不知道什么叫思想控制?
    朕予则取,朕夺则废!
    朕未许之事,你若敢擅行.
    那便试试,是你的脖子硬,九族嫌人多,还是朕的诏狱刀快!
    (本章完)
    (/bi/286248/17237425.)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