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女频小说 > 还好我重生了! > 第323章 快马加鞭!

第323章 快马加鞭!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从黄市长办公室回来,陈学兵就陷入了思考。
    两天后,上午,董事长办公室。
    “深圳不如上海。”
    阚治东翘着二郎腿,往太阳的方向指了指——此时太阳正在东南,深圳的方向。
    “你看看去深圳创业的都是什么人?泥腿子,按当地话讲,叫叼毛!我当年在深创投扶持新项目,那叫一个难找!那些人根本没有金融基因的!”
    陆晓春摸了摸袖子上的金边纽扣,嘴角泛起一丝上海人的优越腔调:“我也觉得做金融还是上海好一些,要从深圳走向国际,除非香港政策开放。”
    “诶?我可没说上海最好啊!”阚治东瞪着眼,口风转折:
    “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打了好多年的!一开始比谁涨得快,后来比谁跌得快,比谁家更好抄底!都有股小家子气!
    “做金融啊,最好的地方还是BJ!深圳的一级市场,上海的二级市场,哪里比得上BJ的管理市场?”
    “说人才,清华、北大、中央财经、人大!很多顶级的人才毕业没出国,第一选择就是留在BJ!”
    “说资源,证监会、各大部委、国家队、总行,哪个不在BJ?一条金融街跑下来,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我老阚如今背靠你这棵摇钱树,还有几分薄面,你要信得过我,让我去BJ,我给你闯出一条阳关道!”
    阚治冬在深圳上海都闯出过一番事业,却对BJ情有独钟。
    这话开口,蔡志坚,毕亚雄,于春尹都微微点头。
    陈学兵手指也在轻轻点着沙发。
    陆晓春见状亦自告奋勇道:“董事长,总部不设在上海,那就开上海业务部嘛!你让我回去,我也给你打出一片天地!”
    这次,陈学兵直接否了:“你暂时不能走,重庆打包债的事情你在管,先把这事处理好,要不咱们谁也走不了。”
    陆晓春双手交合微扣指节,半晌,还是点头认可,这件事也很重要。
    “这笔债务给我一年,我尽力处理到10亿以上。”
    毕亚雄忽道:“那家春瑛特钢我去考察了一下,今年下游机械制造、汽车行业需求逐渐旺盛,企业订单饱满,而且马上有政策,要搞行业联合控产,一些钢厂检修会导致资源供应减少,全国特钢厂并不多,春瑛特钢设备又比较新,我看是个好机会,比那家水泥厂还要好做,如果有条件,其实可以协商债转股,再注入一笔资金,接下来几年搞不好可以吃一轮行情。”
    蔡志坚推了推眼镜,沉吟了一下道:“那家钢厂的企业主压力其实也比较大,现在又贷了一笔款,其实已经资不抵债,她是怕翻不了身,所以在强行推生产,如果我们愿意入手,说不定能把控股权也拿过来。”
    陈学兵对钢铁行情倒是知之甚深,特钢生产的螺纹钢接下来确实会有大涨,要从三千多涨到08年的六千块峰顶,但成本也涨了,只能说供应侧确实会紧俏起来。
    到了08年金融危机,又会被冲下三千,而后等到年底四万亿政策出台,又会反弹。
    这样的连续大幅波动,螺纹钢又是大宗商品,对他而言,是继股市行情之后的一次投资的好机会。
    于春尹却皱眉。
    “那个钢厂规模小了吧?三座35吨的电弧炉,属于中小产线,年产才70多万吨,比人家那种百吨以上的大炉,产量低太多了,竞争上没有优势,房地产也很少用特种钢,销量是个问题。”
    听到这儿,陈学兵饶有兴致地抬眼:“怎么搞的?这个钢厂,你们都去看了?都动心了?”
    阚治东咧嘴一笑,带着点怀旧:“我们这代人,谁没点钢铁情结?当年大炼钢铁那阵仗,几层楼高的炼钢炉,啧啧,那叫一个热火朝天。”
    “我小的时候,你外公以前还被招进钢厂工作过呢!那时候进钢厂可是铁饭碗,单位发肉,工人腰杆硬!你外公是知识分子,当年因为这个工作逃过一劫,我小时候就喜欢去生产线上看炉区!”于春尹也笑道。
    陈学兵也不是没见过钢厂,听着也就明白过来了,老钢厂设备看着恢宏,铁水炼钢的过程又像放烟花。
    在那个时代,大概是男人的终极大玩具。
    不过毕亚雄对于春尹的规模论却摇头发笑:“规模小,可以扩大产能,而且小产线是时代的趋势,全球都在转向短流程炼钢,高端特钢可能需要更小吨位的精炼炉配套,要通过增加设备数量来提升产能,这家钢厂空置面积又大,正好符合产业升级的要求,而且现在消费者需求上来了,房企的要求也该变了,我们可以依托特钢产能定向研发超高层建筑用高强抗震钢材、低碳环保建材,董事长不是想依托科技打造「智慧城市」吗?这就是房地产科技的未来,更轻,更耐用,抗腐蚀,这样的概念拿到上海,绝对有市场!”
    陈学兵听到这话眼神骤然锐利,仿佛被点中了什么。
    他摸出一支烟点上,烟雾缭绕中陷入了深沉的思索。
    于春尹见他不答,以为他不想干,转而又提出了意见:“上海.从这儿到上海?运输成本太高了吧?”
    “钢材保质期长,我们可以依托江运。”毕亚雄解释道:“而且我们可以借机建设长江沿线销售网络,收购其他钢厂,全国31家重点特钢企业总产能才五千万吨,对比发达国家远远不足。我们是人口和地域大国,一旦高强钢引入建筑和房地产,市场空间将是数倍扩张!你看我们的江北店,不就用上高强钢了?”
    于春尹看陈学兵依旧未置可否,心想这位新来的毕总裁是否过于急切,惹得外甥不快,但又不好直接驳他面子。
    正斟酌措辞,陈学兵猛地抬手,目光如电扫过蔡志坚和毕亚雄:
    “他们现在要拉动生产线,现在还需要多少钱?”
    办公室安静下来,大家都感觉到董事长的态度好像有些…迫切。
    “铁矿谈妥了,主要是电解铜…供货商还在协商。”蔡志坚回答。
    “把他们完全收购,需要多少钱?”
    大家互看一眼。
    还真要收购??
    完全收购??
    “额董事长,我倒不是那个意思.”毕亚雄急忙解释道:“这家企业我们没有必要完全收购,我的意思是我们既然有2.2亿的债务在里面,短期也收不回来,不妨就转化为股本,博一把收益,再额外投入几千万,让他们的供应链顺利转起来就行了。”
    “对啊,董事长,他们原本负债就有5.6个亿,资产评估还不到7个亿,现在通过政策拿到1.5亿贷款,除开企业现金流,已经资不抵债了,如果这笔钱管理不善,被管理层胡乱花掉,这家厂就只有申请破产清算。”
    蔡志坚也劝道。
    陈学兵不以为意地一笑:“这样的企业评估本来就是不公平的,真正要建立起一家年产70万吨的特钢厂,需要多少钱?新设备,新厂区,起码要1.5倍的价格吧?现在我们还有一笔高折价债务在里面,全款拿下,不亏。”
    说着,他拍了拍毕亚雄的胳膊,道:“你刚来就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智慧城市,首先要安全,你找到了抓手,这事我得支持你,必须拿下所有股权,我们才能自营,自定价,后续的发展才有优势。”
    到这里,他仿佛有些兴奋了,起身,慷慨激昂起来:
    “我看我们就把春瑛特钢收进来,扩大产能,以这个高强抗震钢材商住楼为基础,进入房地产市场,打响我们的招牌!水泥,我们也要用自产的!既然材料运费比较贵,地域限制也要考虑,就定四川吧!四川地价便宜,空置地块也多,又是劳工输出地,咱们先进四川练手!扩充队伍!动作要快,要大!在2007年之内做出我们的第一批房地产产品!2008年上半年,就要做出第二批!”
    毕亚雄都惊了。
    “一年.一批产品??多大一批?”
    陈学兵伸出两根手指。
    “二十个项目。”
    在场众人头皮发麻。
    毕亚雄直接是连吞口水。
    “董事长普通房地产建设周期,都要一年半,你打算建多高的楼?”
    听说董事长在建筑方面挺懂行的,之前做的规划也算专业,但此时此刻,他都有点怀疑了。
    陈学兵背着手走到窗边,内心也有些骑虎难下。
    房地产建设周期,他怎会不懂。
    但时间已经到这儿了,他能怎么办?
    此前实力不够,他一直想着,08年五月的事,或许真的是上天不给他机会,让他重生太晚。
    就算现在有了点钱,忽然去震区那些地方大兴土木,也很难有个合理的说法。
    他想着,装聋作哑吧。
    但.前世他是进过震区的,而且就在地震之后不久。
    一些老楼从六楼直接塌到负一楼,在地面以下变为一堆废材,垮得生迹难寻。
    各地的广场贴满寻亲启事,闻者伤心,见者流泪。
    解放军和消防抢时间跨急难小路而进,面对没有增援的茫茫战场,多日不得休息,有人累死在战场。
    身临其境时,他再提醒自己是个硬汉,也无法直视街上搭着那些显出人形的床单、窗帘、甚至是用拉链封存完好的袋子,以及在旁边枯坐,双目无神的人们。
    前世他从震区出来,花了很长的时间平复心情。
    不能想。
    想到这些,情绪根本无法控制。
    毕亚雄现在提到抗震钢材,给了他一个理由,也像是一个提醒:你还有机会。
    这深深地刺激了他。
    陈学兵双手搭在眼眶揉了许久,在被手掌包裹的黑暗之中仿佛看到了那些渴望光明的眼神和竭力伸出的手掌。
    他再也无法压抑了。
    “咳。”清了清嗓子,他恢复了一丝沉稳道:“20年以前深圳速度就可以做到三天一层楼,现在还有了预购件,把四川的预购件厂商全部发动起来,减短养护需要的周期,有什么不行的?”
    他声音里难免带着一丝斥责,让毕亚雄也住了口。
    良久,他转身叹了口气,从桌里抽了一张地图出来,借着看地图的机会擤了一下鼻涕,恢复了眼眶的异样。
    看了一会,他把地图放到毕亚雄面前的茶几上。
    “从成都发散!绵阳,德阳,资阳,雅安,眉山.阿坝!”
    “我们不求最快,要又快又稳,最快速度铺开,成立十个项目部,八个月一个项目周期,24小时轮班,我们要在16个月以内,做20个项目!只要能完成,房地产行业,我们就是神!”
    “十个项目部,能不能指挥得动?”
    “把葛洲坝的精神拿出来我看看!”
    所有人都在抽凉气。
    不敢接话。
    董事长可能是疯了。
    当事人毕亚雄只能苦笑:“董事长,你这.不动如山,动则如火,之前你也不告诉我一声,我从单位出来的时候好歹多带几个人”
    陈学兵凝眉反问:“你们葛洲坝系人才遍布全国,连十个项目经理都搞不定?”
    建筑管理人才,中国多的是,不过他要的是能扛得住大压力的,要达成他的目标,他自己当项目经理恐怕都做不到,要的是十个猛人,恐怕也只有面对过葛洲坝那种不讲道理的长江水势,有“晚一分钟也不行”的意识,才有可能完成。
    “咝倒不是没人,你不是要做京东方厂房和基站吗?管理班子我这几天都联系好了!不过你忽然要求上这么多项目,再招人,也要个时间吧?”
    陈学兵得知这话,十分满意,点了点桌子,给了个能让人玩命的条件:“做到我的要求,每个项目经理,一百万奖金!项目部所有人都有重额奖金!”
    毕亚雄眉头松开了。
    一百万,参照国企的项目经理工资标准,够他们干十来年的。
    这价格,都能直接去央企抢人了。
    “那倒是不用这么高,三十万的年终奖就够了!人我很快就能找到!你,你这边,多久安排拍地?”
    “拍地太慢了,明天就开始组织谈判团队,三天内出发,找各地政府协商买地,蔡总,这事你帮帮忙。”
    蔡志坚的嗓子也有点干涩了,清了清嗓才说道:“买地倒是容易,可买多大的地?钱从哪来啊?”
    “以1500户每项目的规格拿地吧,谈条件的时候我们可以给点优惠条件,免费帮忙修缮学校和党政楼什么的,争取能够先付定金就进入前期建设,实在不行先做勘测和设计,边建边预售,以周边对比房价低3%-5%的价格迅速回笼资金,启动资金的事我会想办法,以我们的金融能力,还做不到建设完工前回笼?”
    陈学兵说罢,背着手踱步道:
    “从开战的那一天起,我就对外宣传!我们股安建设集团,绝不囤地等涨,绝无烂尾工程,拿地第一时间启动建设,一流的施工标准!接下来这一年半,我们可以不挣!只要把实力展示出来,把队伍建设起来,等奥运之后,咱们去全国所有重要城市拿地,当地政府都会高看我们一眼!到时候,咱们大把挣钱!
    命令目不暇接。
    大家都有点懵。
    太猛,太快了。
    但反观集团的发展过程,哪一步不快呢?
    他们挣了这么多钱,账上却几乎没留过钱,家底却越来越厚了。
    也许只有这么干,扩张速度才这么夸张吧,只是在房建上量化出来,确实吓人了一些。
    毕亚雄倒是从最后这段话里听出了什么。
    如今囤地等价,长时间烂尾的地产公司确实不少,如果一年内完工这么多项目,那不是比央视广告的宣传效果还要好。
    那些急于改变城市面貌的政府,说不定会主动找到股安,至少股安这个名字在主动招标时,档案袋上都会有个特殊的符号。
    但前提是这些房子不能出问题。
    “董事长,1500户的项目,如果以2.5的容积率,也就是十三四万平方的小区,就在你说这几个以成都为中心的市的话,那倒完全没必要这么急,我们可以成立成都指挥部,以跨度较大的综合社区形式来管理建设,没必要限制在10个项目部,我们第一步慢一点,把指挥部的基础打好,一年半的时间完全足够。”
    毕亚雄开始不疾不徐,给陈学兵心里注入了希望。
    “哦?”他笑颜展开:“那你要这么说,我可把海口夸大点了,25个,能不能干?”
    (本章完)
    (/bi/286214/17237309.)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