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我的舰队(下)
“股市其实跟其他市场没什么不一样,无非就是买和卖,哪只票买的人多,价格就高。”
“这就像古董市场,有人玩,有成交量,古董的价格才能起来,就算是一个卖消耗品的菜市场,没有顾客,菜也卖不起价吧?”
“所以牛市的基础就是交易量显著提高,买卖多了,市场火爆,总有票会大涨,有大涨就有人赚,有人赚就会有故事,从而形成赚钱效应,引导资金流和交易量。”
“另外,洪叔你刚才说得没错,现在的股市过冷,点位也到达了低点,也正是因为这样,一旦炒热,就会形成巨大的上升走势,至于你说的下方压力位,998点这一次我特意让你看,就是让你知道国家的态度。”
“千点不可破,这就是压力位,到达这个位置附近就会有人救市,998,就这一次,以后都不会再有了,而且这个底部压力位也会水涨船高,洪叔,这次机会不亚于当年的老五股。”
陈学兵坐在一张木纹沙发上侃侃而谈,不断刺激着两人的神经。
尤其是这一句老五股。
当时定下第一批在交易所上市的股票刚发行,是80年代末的深市。
深发展、深万科、深金田、深安达、深原野。
大部分人对这一新鲜事物不敢接触,为了推销股票,政府甚至以红头文件的名义,按人头分配,要求各单位“吃国家粮”的干部要带头购买。
那时候股票就是一张纸,很多人觉得这就是一次强摊派,白赔钱,把股票丢了,后来悔断肠。
没丢的,后来都一夜暴富。
不止买股票的富了,还有一些收股票的,拿包背着钱到处去收股票,原始股再次大涨,也富了。
那时候信息传播慢啊。
等到90年代初上海也搞原始股摊派,也就是“老八股”:申华电工、豫园商城、飞乐股份、飞乐音响、真空电子、凤凰化工、爱使电子、延中实业。
消息刚一出,上海人还没反应过来,一批深圳人却恨不得插上翅膀涌入上海收股票。
那时候,也是于春尹的发家时刻。
于春尹是上过越南战场的,战友天南地北,时常写信、电话聊天,消息资源比较发达。
深市的事他很早就知道,后来因为文化不够,战时升得又太快,转到地方部队后,单位明确他十年八年都没机会升迁了,他干了一段时间后有点心灰意冷,便早早转业下了海。
上海股票的消息,他是第一批知道的。
因为那会坐飞机要处级干部开证明,于春尹有关系,于是真的插上了翅膀,第一批到达上海。
上海人心眼多,不太相信深圳人,觉得他们鬼精,怕被骗,而于春尹有个军官证,在上海又有单位里的战友帮他,拿到了不少股票。
他拿到票,出门就卖给深圳人。
去的时候没带多少钱,几天的时间,倒买倒卖就赚出好几倍,后来又压了一批票在手里。
这支票叫真空电子,最高收益25倍,也就是《繁花》电视剧里阿宝排队去买的那支「电真空」,占上海老八股总市值的三分之二。
四百股电真空,从上市100块涨到1400的时候卖了,成了于春尹下海的第一桶金。
洪永强当年也在部队,级别却不高,看着于春尹吃肉,只能徒留羡慕,后来92南巡讲话,他也顺着时代潮流下海创业,发家比于春尹还快,有了点钱后也去股市炒过股,倒是直接在交易所里赚过一波。
说起来,洪永强玩的才是股票,对交易所市场规则也更了解。
“就算你说得有道理…这个大盘和个股也不一样啊,大盘是有点涨幅,但是具体买哪只股票能涨呢?现在的股市,股票太多了,一两千支啊。”洪永强有些沉吟。
“1358家,参与这次股改的,403家,分批次改革,成功一批,再进行下一批。”陈学兵给了个准确数字。
洪永强立马道:“那403家肯定买不得!根本成功不了!”他边说边连连摇头。
陈学兵笑了:“洪叔,你看你又把政策理解错了吧?文件看过吗?知道怎么改吗?”
洪永强摇摇头:“反正我晓得,股市起不来就是因为这个改革,这个改革不是现在开始的,搞了好几年了!流通价早就炒高了,和他们的国有股差距好几倍!这么多国有股释放到市场上来,股价能高上去?”
陈学兵耐心听完他讲话,手指轻点沙发扶手。
“洪叔,你理解不充分,让我跟你说这次股改吧,上市股票全流通,这是西方二级市场一以贯之的概念,一个开放的股市也本该如此,原来的国企股票,发行股市部分是无决策投票权的,这肯定不符合市场规则。”
“这几年一直没完成改革,也有几个方面的争议。”
“一个是流通进市场的股份有多大量,现在已经定下来了,存量不变,增量募集,增发后非流通股会得到相应配股,原来的非流通股份要监管限售,也就是说不会有天量非流通股进市的情况。”
二是国家的存量股份卖了钱,归谁?增发部分变现回到企业,变为公有法人股,与社保基金的募集挂钩。”
“另外,是按什么方式并轨的问题,一个是直接按市价并轨,一个是对价,也就是补偿并轨,现在也确定了,按流通股每10股送3股为指导,相当于国有股补偿30%进入市场。”
“这对股民来说是有益的,你别觉得国有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价格差距太大,国有股原本的估值低是因为他们采用市净值,按净资产来估值,实际上上市企业是应该用市盈率去估值的,你想想,上市那些大国企多挣钱?一旦实现全流通,接入资本规则,估值肯定要全面提高。”
“还是那句话,现在你爱搭不理,等到以后,头都要抢破,10送3啊,一旦股价没有大幅波动,那买到就是赚到,我推测,股改赠股之后,顶多一两年股价就要回到原点,甚至更高,配发那3股就是白送,那时候大家都意识到股改的企业是送钱,市场还会爆发更大的激情,从抢股改股票。”
陈学兵说完停顿了一下,又笑道:“第一家三一重工,6月1号已经停牌进行股改,每10股送10股,配2元现金,停牌前已经被炒到17块多,过几天就要复牌,月底6月30号实行股改方案,进行除权,除权之后价格…你等几个月看吧,市场会发酵的。”
三一重工这支股改先锋,在股改之后有过一段低谷期,但大批股改企业成功后被一路炒高,07年巅峰股价到了70块。
这还是10送10以后,股价应该×2,也就是说从现在的股价17块,涨到了140块。
这事被当成了股改成功范例,有过大肆报道,陈学兵才有印象。
洪永强消化了好一会,觉得陈学兵的见解很专业,至少比他专业得多,有点那个金融精英的意思了。
想了半晌,犹豫道:
“你是说……让我买三一重工?”
陈学兵笑着摇头:“倒也不是,这事还得发酵一段时间,毕竟跟你一样看空的人还是很多。”
洪永强有点无语。
就是说老子也是愚民行列呗。
“那买什么?”
“我不说了大盘涨嘛,买大盘啊。”
洪永强眼睛一瞪:“大盘是个指数,怎么买大盘?”
这年头可没什么etf指数基金,大盘是买不到的。
陈学兵淡笑:“按比例全买下来,不就是买大盘了?”
洪永强摸了摸脑门,感觉听到了什么胡话。
连于春尹也开口了:“你放什么屁?你自己都说了,1300多支股,你全买?”
这种事,前些年的股民根本不敢想,以前买股票都要在交易所排队,买什么股票要填“买入有价证券委托单”交给红马甲交易员,一次买一支。
买全股?准备排一个月队吧。
就是大户室自己操作,操作时间上也不可想象。
但现在…
陈学兵继续笑道:“我不都说了么,现在炒股用万国的「大智慧」,在家里炒,又不用排队,而且不用全买,挑权重股和白马股就行了,几十支股,差不多包含股市70%以上的市值,大盘涨,这70%自然会涨。”
权重股,基本都是中字头,超大体量。
白马股,则是前两年刚出的概念,指长期绩优、回报率高,并具有较高投资价值的股票。
这么说,俩人觉得靠谱了一点。
洪永强啧了一声:“几十支…也多啊,你买哪些股?有的股,股价也高。”
股票是按「手」买的,一手100股,这是为了减少交易频率,一支10块的股,最低1000块起买。
几十支下来,一支买几手,也是几十万了。
“权重股股本大,股价都比较低,而且你要投资,不拿个三五百万炒,也没啥意思吧?”
陈学兵轻描淡写地说道。
洪永强看了一眼于春尹。
于春尹脸皮抽了抽:“口气大得很嘛你!见过三五百万没有?”
“洪叔,找你是来帮你挣钱的,但话要说清楚。”
陈学兵表情郑重起来,又道:
“我是打算成立一支舰队,以私募基金化运营,虽然不注册私募基金公司,但交易员,操盘手,券商席位,都要有,也要收取管理费和提成,行规价,年管费2%,利润提成20%。”
他说完顿了一下,观察俩人的表情。
俩人竟然没立即接话,好像已经适应了他的“狮子大张口”。
但洪永强毕竟不是他舅舅,没有惯着他的原由,于是他话锋一转,道:
“当然,洪叔和我第一次合作,我可以给个稳妥一些的条件,我们共担风险,你出钱,设置10%的止损线,到达这条线就强制平仓退出,损失这10%算我的,但如果赚了,利润我们平分,我舅舅给我担保。”
于春尹啪一拍桌。
“老子就晓得,叫我来肯定没好事!又是我担保?!给你那30万呢?”
陈学兵一摆手:“舅,你放心,我能让你吃亏?那30万我很快还你,就当担保费了!”
他本来也没准备找舅舅要什么钱,那30万是当时迫不得已,迟早会还的。
于春尹却斜眉瞪眼道:“算了算了,你再还我30万,我怕你下回找我要300万!”
洪永强也笑了:“小陈,你不能老坑你舅舅嘛。”
陈学兵呵呵一声:“你放心洪叔,下回我不坑我舅了,坑你。”
洪永强摸摸后脑勺。
???
于春尹已经在默默扶皮带了。
陈学兵赶紧找补:“我的意思是,这个舰队开销非常大,操盘手等于是基金经理,还有交易员和席位费,场地费,光这些每年开销都要上百万,肯定需要一大笔资金来均摊管理费,等我帮你挣了钱,你得给我介绍点朋友啥的吧?”
百万运营费,不多,甚至很低。
正常的私募基金,还需要养一大批投研岗,对预投的股票背后的公司进行筛选和深入细致的调查,而且上述这些人都属于前台(投资部),另外还有中台(风控、合规部),后台(财务行政人力)。
为什么私募动不动就是几亿募资?
因为按照普遍的2%的管理费标准,两个亿才400万管理费,要是没有做出利润提成,基础管理费也就刚刚够养活这一大帮人而已。
现在有了陈学兵的先知信息,投研岗已经可以省了,投资标的的事,他自己就可以判断。
不过眼下中国的金融行业还不算繁盛,俩人对私募都不太了解,陈学兵开口就是百万的年支出,搞得他们有点咋舌。
“你这么大的信心能盈利?”洪永强问道。
陈学兵微微一笑:“实不相瞒,我早就把办公室都租好了,方便投资人过来了解,环境还不错,咱们吃个饭,带您二位去看看?”
于春尹和洪永强对视一眼。
……
傍晚,七八点钟。
纽约纽约大厦。
于春尹和洪永强从上电梯就在惊讶。
“这是…新建的大厦吧?租成多少钱?”
“我们租的次顶大套办公室,22万左右一年。”
“给你那三十万,花这儿来了?”
“呵呵,舅,你就盯着你那三十万,一会让你开开眼界。”
(本章完)
(/bi/286214/172375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