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综武:我家娘子是状元 > 第104章 来自状元郎的全方位碾压

第104章 来自状元郎的全方位碾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五对一是非常脑残的对局。
    尤其是对于国子监而言,赢了没什么光彩,输了直接毁掉一代人。
    如果五对一的对手是桃李满天下的名门大儒,勉强说得过去,耶律燕才是名门大儒吗?他是个契丹蛮夷!
    这种对局方式根本不能答应。
    答应这种极端不公平的对局,代表己方胆怯,比赛前先输了三分。
    每输一局,压力增加五分。
    如果耶律燕才赢下前两局,必然会气势如虹,靠着连战连胜的大优势,击败所有对手,轻松拿下五比零。
    当然,对局顺序是有问题的。
    如果让李兆廷安排对局,肯定会把音乐、围棋、绘画等对状态要求极高的项目安排在最后,先比纯脑力。
    想那么多,代表没有信心。
    脑力活动对状态的要求非常高。
    心态不稳,非常容易一泻千里。
    不是说不能使用战术,而是不能用无耻手段,这是打击己方士气。
    要比,一对一的比。
    您出题,我见招拆招。
    这才是真正的比斗方式。
    这才是太学生应有的少年朝气。
    冯素贞上前一步,手持折扇,风度翩翩的看着耶律燕才:“今日阁下已经比斗三局,精气神损耗严重,我给阁下两天时间,请您安心恢复状态,顺便准备好考试题目,远来是客,国子监作为主人家,哪有为难客人的道理!”
    “你一句话就想让我退走?”
    “不如您出个小题目,作为今天比试的彩头,如果我不能在七步之内解出您的题目,算我提前输了一局。”
    “冯绍民,你好大的胆量!”
    “不是胆量,是信心!”
    “礼乐射御书数是君子六艺,我别的方面学得不错,唯独在术数方面,着实没什么天赋,遇到很多难题。”
    “请耶律先生出题。”
    “敢问冯公子,将一至九这九个数字排成三列,不论纵横斜角,每三字相加都是十五,这应该如何排法?”
    “不过是简单的九宫八卦罢了!
    九宫之义,法以灵龟。
    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左三右七,戴九履一。
    五居中央,可得答案!”
    冯素贞随口背诵出歌诀。
    李兆廷闲着没事的时候,做了一件绘制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衣服,用网格坐标记录穴位,用于夫妻间逗趣。
    在此期间,说了很多数学趣闻。
    这种排列数字的技巧,属于九宫八卦阵的变种,只要精通九宫方位,很容易推算出来,早就有歌诀传世。
    在很多大派属于基础知识。
    比如:自在门、桃花岛。
    天一居士许笑一,东邪黄药师,都是这方面专家,认真听课的都能学会这些知识,沉迷早恋的成了文盲。
    “我这里还有一道数学题,七步之内不可能解出来,我给你算盘算筹,公子在三个时辰内算出答案即可。”
    耶律燕才再次出了一道题。
    这道题非常有难度。
    34012224开立方根。
    这个数字非常大,如果用标准方式书写出来,会被认定为水字数。
    给这么大的数字开立方根,如果没有简便算法,确实会损耗很长时间,冯素贞拿起算筹,开始计算答案。
    太学生梗着脖子观看。
    李兆廷气定神闲的欣赏冯素贞全身心沉浸在做题中的美景,实话实说,这个状态的冯素贞,简直比穿上红嫁衣更有魅力,姿容体态不是天下第一,但绝世无双的气质,就算师妃暄转世,石青璇重生,也没有这种奇绝气质。
    古往今来的仙子,有的清冷优雅不染凡尘,有的高高在上冷如寒冰,有的敢爱敢恨热情炽烈,有的英雄侠义,有的儿女情长,有的精通琴瑟琵琶,有的厨艺天下无双,但是,绝对没有冯素贞这种超级学霸,文武双重学霸。
    原剧情中的冯素贞,论才学可以高中状元,论武功降魔琴天下无敌,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天香公主会爱上冯素贞,实在是太正常了,因为她真的太过优秀。
    优秀的让身边的人感到自卑。
    李兆廷例外,因为李兆廷风流。
    梅竹例外,因为梅竹是丫鬟。
    蓝凤凰例外,因为她是学渣。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耶律燕才暗暗着急。
    冯素贞算的太快了。
    过不多时,冯素贞算出答案。
    三百二十四!
    耶律燕才道:“好本事!这才是我期待的对手,为了表达尊重,我会闭关两天时间,让身体恢复到最佳。”
    “在下以琴曲恭送先生。”
    冯素贞点燃檀香,素手轻弹。
    《平沙落雁》
    秋高气爽,风静沙平。
    云程万里,天际飞鸣。
    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
    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
    借鸿鹄之远志,抒逸士之心胸。
    据说作者是唐朝诗人陈子昂,就是写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诗人,诗词非常有名,很适合背诗装逼。
    初弹鸿雁来宾,极云霄之缥渺,序雁行以和鸣,忽隐忽显,若往若来,息声斜掠,绕洲三匝,其既落也。
    一是表示秋高气爽的环境,二是恭贺三国使节,三是恭祝考生高中,若论琴曲契合,平沙落雁当居魁首。
    耶律燕才面沉似水。
    冯素贞没有展示太多才学,但数学和音律两项,耶律燕才比不过。
    弹奏平沙落雁看似彬彬有礼,实则名字谐音,能落雁,就能落燕。
    名字相克是一种玄学。
    很多人喜欢在这方面讨口彩。
    紫衫龙王找金毛狮王谢逊比武,谢逊表示我手中宝刀是屠龙刀,紫衫龙王当场反怼,我的拐杖叫杀狮杖。
    还有什么凤雏死在落凤坡,杨家将死在两狼山,闻仲死在绝龙岭。
    这种东西,信则灵,越信越灵。
    来而无往非礼也。
    耶律燕才出题考验冯素贞,冯素贞也给他出了一道题,考验他能不能在两天内调整好情绪,考验他在出题的时候会不会回避音律,这是攻心计。
    不比音律,说明耶律燕才胆怯。
    比斗音律,耶律燕才必败无疑。
    越是权衡,越是容易钻牛角尖。
    这件事闹的非常大。
    就连赵祯都知道了。
    赵祯让元十三限调查,得知迎战的书生“冯绍民”是跟着李兆廷来的,拿着赵祯的画作,劝住了庞太师。
    “元爱卿,按照你的推测,冯绍民就是冯素贞,她有能力取胜吗?”
    “回禀陛下,臣不知道!”
    “元爱卿也有为难的事?”
    “如果是比武较技,李兆廷能轻松击败辽国使节团,比斗文采,臣着实不太擅长,陛下可以去咨询太傅。”
    “使节团的人,查清楚了吗?”
    “三国使节由不同的人招待。
    出云国使团由护龙山庄负责,保龙一族会查清出云国的状况,利秀号称出云第一美人,必然是天姿国色。
    高句丽使团由八贤王负责,听说随行护卫是奕剑门弟子,数百年传承,高句丽奕剑门,早已失去了荣光。
    辽国使团由庞太师负责,庞太师之子飞星将军庞统与辽国多有接触,相互制衡十余年,对辽国最是了解。
    臣觉得,除了辽国使团,出云使团和高句丽使团都显得鬼鬼祟祟,进京一天时间,竟然没去拜见太后。”
    元十三限这话不是挑拨离间,而是正常的礼仪规范,出云国和高句丽都是来和亲的,和亲公主、郡主必须去后宫见太后,太后会给出一定赏赐。
    礼部官员肯定告诉了他们。
    不去显然有鬼!
    他们当然不敢去。
    两家使团一个比一个有鬼。
    如何敢直面天罡榜魁首?
    最关键的是,这位天罡魁首是阴癸派弟子,利秀公主的秘密,高句丽郡主的秘密,会被刘娥一眼看穿,到那时,等待他们的唯有彻彻底底灭亡。
    赵祯仁厚,不会胡乱杀人。
    回去之后,必死无疑。
    赵祯笑道:“两日后比斗文采,朕会亲自观战,爱卿有什么建议?”
    “请陛下准许臣随行护驾。”
    “有人想趁机刺驾?”
    “臣信不过契丹、出云、高句丽,尤其是出云,总是鬼鬼祟祟的。”
    “契丹有没有问题?”
    “一个月前,丐帮发生内乱,丐帮帮主乔峰被发现是契丹人,他的父亲是三十年前被伏击杀害的萧远山!”
    “这件事是谁做的?”
    “一群脑子有坑的武林人士!”
    “唉~打打杀杀,有什么好!”
    “请陛下准许臣随行护驾。”
    元十三限再次请求亲自保护。
    赵祯同意他的请求。
    赵祯本想给元十三限放几天假,没想到元十三限忠诚度满点,对休假之类的毫无兴趣,一定要随行护驾。
    有元十三限护驾是很安心的。
    伤心小箭,一箭穿心。
    这是所有杀手、刺客的噩梦。
    两天时间眨眼过去。
    这场比试成为京城最大热门。
    所有赌场都开出了赔率。
    耶律燕才赔率比较高。
    冯绍民无名无号,赔率较低。
    国子监内人山人海。
    当今皇帝赵祯亲自观礼。
    诸葛正我、华太师、庞太师以及其余三国使节作为公证,比试过程绝不会有偏私,赢就是赢,输就是输。
    耶律燕才恢复最强状态。
    冯素贞气定神闲,波澜不惊。
    “耶律先生,身体如何?”
    “这是我此生最快乐的一天。”
    “我不会让耶律先生失望的。”
    “咱们比试琴棋书画,其中乐器这关我主动认输,冯公子技艺精湛,琴艺天下无双,我比不得公子万一。”
    “耶律先生过谦了。”
    “诗书礼易,先比诗词。”
    “请耶律先生出题。”
    “我听说文人士子聚会时,喜欢用飞花令的方式做诗唱和,咱们用飞花令的方式作诗,接不上来的认输。”
    “可以,请出题!”
    “就用‘秋天’做题目,但韵脚必须落在‘夏’字,作诗时,需要用到后汉三国时期的典故,时间范围限制在董卓乱政至三家归晋,否则算输!”
    (本章完)
    (/bi/286664/17237535.)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