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扫元 > 第120章 善长善治霸天下

第120章 善长善治霸天下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如果说攻陷濠州组建红巾军元帅府,昭示着红旗营作为一支独立抗元武装,正式登上元末政治舞台的话;那鲁钱河之战的辉煌大胜,则彰显了石山军政集团已经初具乱世争霸的潜力。
    郭子兴等人战后的“主动臣服”,只是畏惧石山武力和手段的自保之举;而定远读书人主动来投,则是对石山军政集团崛起之势有了清醒认识后的押注豪赌。
    定远士人的圈子本就不大,冯国用为救自家兄弟而献策,当即得到石山重用,被授予元帅府从事中郎之职的消息很快传开,不甘终老乡野的定远士子纷纷来投。
    红旗营草创,极缺读书人相助,以往石山没得选,只要识字的都要,现在来了这么多投机分子,自然要把关,入职须得先由他亲自问对,若无真才实学,便是书办之职都不会轻易授予。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现实却是能见微知著的智者,永远都是极少数。
    即使是读书人,大部分也只是随波逐流,被汹汹大势裹挟着走,唯有其中佼佼者,方能从一些小端倪中发现异常,进而推断大势变化——冯国胜如此,李善长同样如此。
    李善长时年三十八岁,年少时好读书,求取功名无望后,好论时政,所列弊政多有言中。
    近些年,元廷乱政频出,渐渐显露亡国之相,李善长预料到天下将会大乱,及时将住在城中的家眷亲族转移到乡下,做好了迎接乱世的准备。
    郭子兴与石山几乎同时攻取定远和濠州两城,李善长有心在乱世成就一番功业,自不会坐在家中等机会,他先是将目标定在了根基更加深厚的郭子兴身上,曾冒险返回定远城中。
    彼时,郭子兴、孙德崖等人忙着招兵买马,城门盘查形同虚设,投军者仿若赶场,熙熙攘攘,城内百姓却饱受兵灾之苦,就连李善长空置的宅院也被乱兵占为军营。
    城中一片乌烟瘴气,义军头领却忙于争权夺利,根本无暇顾及民生,李善长看出郭子兴等人胸无大志,非能成事之明主,很快就离开了定远,北上前往濠州。
    彼时,石元帅已经张榜招贤。
    但濠州士人不清楚石山这条过江猛龙的根底,除了极少数实在过不下去的穷酸,基本都在观望。
    李善长以士子身份入城,却没有急着投靠,而是耐心观察石山施政。
    结果,便发现红旗营行事风格,处处迥异于定远义军,也与李善长想象中的任何义军都不相同。
    其人初时也不相信“安民八条”,别说刚刚举事的义军,便是大元官场风气最好的时候,也没几个地方官敢保证能将“安民八条”落到实处,何况是人心已乱的当下。
    待李善长确认石山真能约束部伍,确实有廓清天下之志,准备求见时,董抟霄率部围攻定远的急报又入城中,红旗营起大军南下,濠州人心惶惶,暗流涌动。
    李善长精于理民而拙于征战,虽然隐隐觉得红旗营军纪严明,石元帅又敢主动出兵,应该能够挫败官军进攻,但一想到定远义军的烂样子,很有可能会拖红旗营后腿,他又心里没底。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下英雄如过江之鲫,能成事者却寥寥无几,很多惊才绝艳者尚未成事就早早败亡,皆源于“运势”二字。
    石山若无运势,才起势就败于董抟霄之手,导致身死势消,那投靠之事自是免谈;若真有天命在身,逢凶化吉,李善长自信即便晚些投靠,照样能凭自己本事得到石元帅赏识重用。
    为防官军细作趁机破坏,大军南下作战期间,濠州城中严格控制人员流动,李善长便被关在了城中,直到鲁钱河大胜的捷报入城,才解除禁令,但人员出入仍需盘查。
    待消息传到李善长耳中,已经是战后第三日的下午。
    前往定远的路上又用去了一天半时间,待他匆匆赶到城中,首批读书人“求职热潮”刚过。
    李善长索性不急着投帖求见石元帅,入城被盘查时便以投亲为由,住进友人家中,详细了解定远这些时日的变化,又打听了石元帅问对情况,得到的答案各不相同,都是比较基础的问题。
    只有如冯国用这等有真才实学之士,石元帅才会与其深谈,只可惜谈话的内容不得而知。
    经过些天的认真准备,李善长自认对石山已经有了较深的了解,投帖求见。
    本以为要费一番口舌才能引起元帅重视,却不想甫一见面,石山就抛出一个大到没边的问题。
    “如今天下纷乱,征战不休,万民陷于水火,我有扫除鞑虏之志,平定动乱之心,奈何德薄才浅,身边缺可用之人,地盘大了,反而心里没底,害怕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先生大才,可有教我?”
    红旗营治下非比其他义军可比,定远历经大乱,暂时还谈不上秩序井然,但外来者已经很难遁形。
    李善长一身儒袍本就扎眼,入城后不求见元帅反投亲,其异常举动引起了看门什长黄二的注意,其人当即就将这一情况层层上报到石山这里。
    石山当然知道李善长大名,虽然不知道后者在原历史位面的具体事迹和能力,但还是大致知道此人有宰相之才,能在元末一众精英中拔得头筹,自有其过人之处。
    因而,今日问对,石山就跳过筛选士子才学的普通问题,直接以大政相询。
    李善长年面容清癯,身材瘦削,形象颇为干练,实际也是如此。
    其人虽不清楚石元帅凭什么断定自己有大才,提前准备的一肚子说辞全都作废,但临场发挥依然不见半分慌乱,只见他略作思索,便应答入流。
    “秦末天下大乱,汉高祖起于布衣,四十六岁仍一事无成,但他生性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善纳良言,举兵后迅速做大,短短三年便成为了一方诸侯。
    楚汉争霸期间,汉高祖先后经历彭城、荥阳、成皋、固陵四败,但根基稳固,后方钱粮丁壮源源不绝,败而再战,再败再战,屡败屡战,终于在垓下一战击败楚霸王,成就帝王基业。
    汉高之胜,非因善战,而在善治。善治者,根基稳固,钱粮兵源不绝,纵有小败,终成大胜。”
    石山年纪轻轻就统兵上万,连破数城,更难得的是不骄不躁,不迷信手中武力,每下一城都注重抚民安境,李善长才不信这样的豪杰会彷徨前路。
    但问对求职就是这样,石元帅基业草创,什么人才都缺,甭管问什么问题,只管往自己擅长的方面绕,只要能一展平生才学,就有被重用的机会。
    李善长张口就以同样出身布衣的汉高祖比拟石山,将问题引到“善战不如善治”这一诡辩上,见石元帅果然来了兴趣,便接着道:
    “遍观天下豪杰,皆只顾裹挟青壮而坐视百姓生死,无有治理根本之念,唯元帅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广布仁义,据数城而安一方,已得汉高七分真意。所缺者,不过稳固根基。
    昔年汉高困于汉中而图天下,今元帅已据濠州,进可图中原,退可守江南,又有各路义军牵制朝廷大军,只需善加治理,尽得濠州地利民力,又何须担心一战之得失。”
    李善长这番话其实回避了“前路彷徨”的战略问题,紧盯其擅长的“稳固根基”,将争霸天下的战略比拼,替换为钱粮兵源的“国力”之争。
    石山早听出了李善长故意引偏话题,却仍是点头赞许。
    稳固根本,凭借雄厚实力碾压天下,增加了争霸容错率,就不必担心偶尔的战略失误而满盘皆输。
    当然,实际操作中,还是要将战略与实力有机结合,一味“以力证道”,也是邪路。
    “先生所言,争霸天下最终拼的是钱粮丁壮,但濠州地狭民少,四面皆困,若是官军反复袭扰,百姓不得安心生产,如何尽得地利民力?”
    李善长见石山这么快就消化了自己的话,心中期许更增几分。
    这些天他可没少打探石山施政,清楚石元帅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抚民安境稳固根本,其所虑者不过是善政能否执行到位,当即手指扣膝,答道:
    “今淮西之困,不在刀兵而在饥馑。濠州根本,首在定户籍、垦屯田、修陂塘,使民有隔夜之粮,各安其命;次在严军纪、明赏罚,使将士知战有重赏,亡有厚恤,勇于效命。
    如此,朝廷纵有百万大军来讨,亦难撼元帅根基。”
    石山频频点头,暗道此人能在史书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见识果然非凡,当即起身,拉着李善长的手,诚恳邀请道:
    “我欲稳定远而望江宁,但此地前遭兵祸,民政已废,正需百室先生(李善长字百室)这样的智者治理,先生可愿暂时屈就定远令一职,待理清此间,山再以元帅府户曹相托。”
    不能跟随石山回到濠州一展抱负,李善长其实略有些失望,但石山说得很坦诚,定远对红旗营太过重要,确实需要善加治理,而且在此间积累功劳人望后,再回元帅府就职,也更能服众。
    “两个月之内,请元帅再看定远变化!”
    “好!”
    不同于“察其言”就能得知其才学的冯国用,李善长的抚民理财之才,更多的是要“观其行”,能不能治理好一地,只看其是否可以尽快上手,就能看出端倪。
    因而,石山便没有留李善长秉烛夜谈,召集郭子兴、邵荣等人,当面授予李善长定远县令之职后,就任由李县令施为。
    (本章完)
    (/bi/286662/17237519.)
    。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