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安民心善长来投
被石山质疑,冯国用反而更来了精神——石元帅不仅听懂了自己所献之策,还考虑到了取、守、治等操作性问题,比起打到哪儿想到哪儿的草头王,不知道高明了多少,当即说出自己的策略。
“取集庆非在速胜,而在‘借势’。稳固濠州根本,不在扩军,而在屯垦……”
石山麾下文士本就很少,还各有偏长,刘兴葛善抚民而拙庙算,方仲文精营造却乏远略,夏茂长于庶务,陈诚强于执行,朴道人偏重战术。
每逢大略,麾下文武便拿不出像样的战略谋划,把关定向全靠石山一人。
可随着队伍逐渐壮大,地盘不断扩张,这种情况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了。
冯国用“借势”“屯垦”之论方一出口,石山便眸光大亮,知道自己捡到宝了——此人正是他急需的战略谋划之才。
傅友德、胡大海等人各有要事,不便久留,尚未成型的战略谋划也不宜广而告之,石山当即屏退傅友德等人,单独留下冯国用密谈。
正面击败董抟霄,只是打赢了“军事仗”;而如何彻底掌控定远,仍需打赢“政治仗”——调走孙德崖等人扶邵荣上位仅是第一步,后续如何收服人心、稳定局面,才是真正的考验。
石山本有解决定远战后问题的全套方案,只是麾下文武皆不能尽得其妙,可为查漏,却难补缺。
冯国用胸有韬略,却因无人赏识,年近三旬仍困居乡野。今日与石山一席长谈,方知何为“明主”。
石元帅不仅能听懂冯国用之策,还能举一反三,提出更深的见解。
二人相谈甚欢,不知不觉间,窗外暮色渐深,童四儿悄然入内掌灯,石山却浑然不觉,仍与冯国用纵论天下,谈至深夜,仍意犹未尽。石山索性命童四儿温酒添菜,与冯国用边酌边谈。
次日天明,胡德济早起练枪,见元帅行辕仍亮着灯,不由咋舌“这冯先生,了不得!”
石山终于注意到天色已明,今日还有很多事要处理,不便继续深谈,爽朗笑道:
“哈哈哈,先生之才,不亚于谋圣张良!”
自己若是谋圣,那元帅便是汉高,张良纵有满腹韬略,未遇明主也是一事无成。
冯国用心里虽然受用,却不敢敢受此夸耀,肃然一揖,谦虚道:
“元帅谬赞。国用不过乡野书生,岂敢比肩留侯?唯愿效仿诸葛孔明,为明主鞠躬尽瘁!”
石山亲自执壶,为冯国用斟满温酒,道:
“哈哈哈!红旗营不缺勇猛敢战的汉子,缺的正是先生这样的经纬之才。元帅府草创,职司不全,先生可愿入我帐下,屈就从事中郎之职?”
冯国用熟读史书,尤喜兵事,清楚从事中郎之职始于战国,汉代沿置,本为皇帝侍从,后改为将帅幕僚,执掌“参谋议”,负责分析军情,谋划策略。
其人才入红旗营,寸功未立,就得此重任,足见石元帅重视。
冯国用当即双手捧盏,一饮而尽。
“愿为元帅效死!”
有了冯国用的建议和补充,石山很快就完善了稳固定远之策,并逐一颁布施行。
其一,妥善处理此战俘虏。
因谬大亨的中军急速崩溃,董抟霄遁逃,大战迅速结束,红旗营除了缴获大批粮草辎重外,还俘获了近九千的俘虏,其中只有极少数董抟霄带来的外地兵马,其余基本都是定远庄户。
淮西民风本就彪悍,这些百姓参与大战见了血,已经很难再回到过去的平静生活。
直接将其遣散,肯定会有一部分人落草为寇,滋扰地方,让本就饱受灾荒之苦的淮西百姓雪上加霜;全部补入红旗营,没啥战斗力不说,还浪费粮草。
石山的办法是精选青壮,区分处理。
不算交给邵荣的谬大亨部六百人,他又从中挑选了一千二百名青壮作为补充兵,剩余的俘虏全部改为军屯,共编七个军屯营,迁至莫邪山一带整训,平时种地,战时为濠州充当外围屏障。
这些俘虏中大部分人,半个月前还在地里刨粮,被编为乡勇后,后手里的家伙事也多为自家农具,改为屯田兵,只是重操旧业,适应起来倒是很快。
而谬大亨、冯国用兄弟、郭子兴等人本就是定远县最大的地主,他们相继举兵的结果,便是大量土地撂荒,各村为自保纷纷结寨,已经是事实上的民屯,为迁民军屯扫清了阻力。
无论军屯还是民屯,对屯兵屯民的压榨都很厉害,本就是权宜之计,石山也没想过一项政策用几十年。
定远原有社会秩序已经崩溃,百姓当前面对的最大矛盾就是生存安全。
不管是随时来犯的官军,还是藏在深山中的盗匪,都在拉丁征粮,一般小村的人力根本不足以对抗,唯有抱成大团立寨,方有在乱世存活下去的希望。
其二,重新整编定远义军。
郭子兴、孙德崖等人举义后忙于内斗,并为了抗红旗营和官军,一直在疯狂招兵买马,不管是谁,只要能拉到队伍,就给牌头、百户、千户等头目之职。
半个月不到,五人就将队伍急速扩充至近五千人。
如此一来,义军规模倒是上去了,却几乎没有什么军纪可言,管理混乱不堪,根本没啥战斗力。
郭子兴之前得到石山支持,勉强压住孙德崖后,也曾尝试过整编队伍,却只是将自己的亲信派下去,接管非嫡系人马的兵权,此举不仅没能提升义军战斗力,反搅得队伍更加混乱。
其人不敢率军出城协助红旗营,除了私心作祟,也是清楚义军真实战力,不敢带着这样的乌合之众与官军作战。
事实上,定远义军和谬大亨等部乡勇,无论是组织结构,还是人员构成,都没有太大区别,石山对这些人的处理方式也差不多。
孙德崖和老潘二人调入红旗营,合编为一个乙等营。
剩下的定远义军大裁汰,仅保留一千四百人,郭子兴和俞二、鲁大共领六百人,邵荣独领六百,另两百人为骑兵,交由郭兴统领。
算上谬大亨所部六百兵马,定远城中亲石山力量占了整整七成,又控制了关键的骑兵,郭子兴又有俞二、鲁大掣肘,只要脑子不抽,就不会再生出不该有的想法。
裁汰下来的人员编为三个军屯营,屯垦区域为定远北郊的水浇田,全都是上好的熟地,有些已经种下小麦、油菜等作物,原田主或已参加义军、乡勇,或已逃亡,倒是不用再考虑征地问题。
此时正值寒冬腊月,地里的活计很少,石山也不会让屯兵闲着,当前主要任务是修筑城防。
这些人当初投靠义军,为的是吃香喝辣“翻身做老爷”,结果快活日子没过几天,就被收缴了兵器,充作修城苦力,自然颇有怨言。
整编当日,就有被裁汰者鼓噪闹事。
郭子兴、孙德崖等人举义后,只顾争权夺利,就没怎么整顿过军纪,队伍急速扩张中,不少奸淫掳掠者之徒也混了进来,更加败坏了军纪。
单论军纪,定远义军还真不如谬大亨等部乡勇,至少后者还想过日子,前者则只想破坏。
为确保整编期间队伍稳定,石山承诺过“既往不咎”,却不代表他能容忍定远义军继续烂下去,这些人眼皮子浅,偏要往刀口上撞,那就别怪石元帅军法森严。
闹事者已被收缴了兵器,一开始并不敢闹得太过分,只是嫌弃修城太苦,或不愿离队,或“请求”返乡,本意是讨价还价,走一步看一步。
换成初掌定远的邵荣,还真不好怎么处理。
可惜,此刻坐镇定远的,却是只想铁腕整顿定远的石元帅。
红旗营四个乙等营全部出动,敢反抗者当场斩杀,余者全部罚入“苦役营”,平日需做苦工,下次攻城还需充当敢死队,能侥幸活下来,才可以恢复“清白身”。
董抟霄围城期间,定远城中仅有数人在官军试探攻击中受伤。
但红旗营这次重拳镇压闹事裁汰义兵,却有六十五人被当场斩杀,其后又查明并公开处死闹事骨干六人,另有三百七十九人被罚入“苦役营”。
乱世当用重典,是因为乱世里人心早乱,只剩下残酷的丛林法则,想要快速重塑社会秩序,就必须展示远超他人的暴力,只有杀得人头滚滚,这些只认拳头和刀枪的兵痞无赖才能尽快认清现实。
经过这一番折腾,定远义军总算看清了石元帅整肃军纪的决心,再没人敢瞎诈唬。
第三件事,重新分治军民。
军民分治本是理所当然的事,但郭子兴等人根本就没有治理地方的概念。
他们攻陷定远后,不仅为了泄愤诛杀了全部官吏,还放任士兵屠杀大户、抢劫店铺、欺凌小民,彻底破坏原有社会秩序,以裹挟更多青壮。
这么多天的动乱下来,城中百姓已经十不存六。
减少的这部分倒不是都死了,其中大部分是投军自保,残存的百姓也对“义军官府”抱有极大戒心,短时间内别想恢复正常社会秩序。
被裁汰义军兵卒闹事,倒是稍稍加速了这一过程,七十一颗血淋淋的首级摆在一起,不仅有力震慑了不服管理的义军,也让定远城中百姓看到了一丝约束兵乱的希望。
剩下的便是通过修筑城防、缝制军服等手段以工代赈,逐步恢复民心。
这注定是个漫长的过程,石山不可能一直待在定远,最多打个基础,大量的工作还需要邵荣接手。
好在邵荣并不是孤军奋战,石元帅还为他配备了主理政务的文官——李善长。
(本章完)
(/bi/286662/172375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