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定远对国用出山
定远城中,县衙。
郭子兴占据定远后,将此处改为元帅府,其后为压住孙德崖等人投靠了石山,又改官衙为万户府。
鲁钱河之战后,应郭子兴之“请”,石山率大军住进定远城中,此处便成了石元帅行辕。
此时,石山安坐官厅上首,傅友德、胡大海、李武、朴道人等文武分列左右,正接见一名青袍士子,听其为红旗营分析发展战略。
“元帅取濠州之前已据五河,如今又收下定远,他日再取怀远,可为一时之基。”
只见此人身长六尺余,头戴四方平定巾,身穿素丝交领右衽袍,眉眼间与冯国胜有七八分相似,正是其兄长冯家村社长冯国用。
屋内几人,能力和性格各不相同,对冯国用这番话的理解和反应也不同。
李武不太习惯这种场合,就没听进去,不停挪动屁股,仿佛椅子上有刺;朴道人和傅友德若有所思,却碍于面子,不肯轻易开口;只有胡大海性子耿直,谦虚好学,不懂就问。
“冯社长,定远一地都能轻易拉出上万丁,濠州三县(濠州辖钟离、定远、怀远三县)加上五河,若是放开了征丁,怎么着也能聚齐四五万兵。
俺是粗人,可也听过三国平话,五万孙刘联军便可破曹贼大军八十万。俺们红旗营不强拉壮丁,可有四县之地,足以挡官军数万。怎么算,也不是一时之基吧?”
冯国用、冯国胜二人虽是一母同胞,但与性格跳脱喜好战阵斗勇的胞弟冯国胜不同,冯国用内敛而谦和,面对胡大海的疑问,其人先点头回以微笑,又看向石山,道:
“濠州之弊,主要有两点:一为缺纵深。北面徐州路被李元帅所部占据,可勉为红旗营屏障;东西南三面皆只有百余里纵深,官军快马半日可抵城下。
二为缺粮食。淮西本是物阜民丰之地,自黄河夺淮之后物产锐减,百姓近些年饱受水、旱之苦,朝不保夕,才会有郭、谬等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所求者不过是一顿饱饭。
若是太平年景,还可以商贸弥补产粮不足,现在战乱一起,商路堵塞,境内缺粮已成定局。若春秋两季官军再反复袭扰,让百姓不能安心耕作,土地无出产,又如何养活数万兵马?”
胡大海面色凝重,李武干坐半天,终于听懂了这话,接道:
“冯社长糊弄俺们不成?官军会调动,俺们便是傻子?只要打出去,你说的这两弊不就没了?”
这个问题有点蠢,但冯国用得知冯国胜败阵被擒后,就立即赶来拜见石元帅,本是为了一展所长,以救胞弟,更知道厅内陪座之人身份都不简单,仍耐心解释道:
“元帅统数千大军连破数城,自不会困顿于濠州一地,但北面徐州路已为李元帅所控,西面汝宁府、南面庐州路皆毁于战火,东面淮安、扬州两路又是漕、盐重地,朝廷必不相让。
且元帅此番大败董抟霄,已经轰动天下,短则月余,长则两三个月,朝廷必调重兵来攻濠州,若不能在此期间深固根本,仓促打下越多城池,兵力越分散,越容易被官军逐个击破。”
“俺们一路攻城一路招兵,怎会——”
“好了!”
李武还要辩解,被石山出言打断。
冯国用的核心观点没错——“深固根本”,这也是石山击败董抟霄后,仍滞留在定远城中,不急着班师回濠州的主要原因。
挟大胜之威强势调整定远义军高层,打破其混乱的组织结构,只是整合定远义军的第一步,想要尽快掌控并彻底稳住定远,使其成为濠州屏障,还有很多事要做。
“冯社长高见,还请教我如何稳固根本?”
闻弦音而知雅意!
石元帅一开口,就敏锐抓住了自己话语中的关键词,冯国用暗道自己今日果然没有来错,袖中手指轻叩膝头,颔首缓声道:
“所谓根本,无外乎人心和钱粮。郭子兴起兵后,定远乡民为求自保,纷纷结寨团练,其中大半又被董抟霄强行拉到城下,妄图对抗元帅。
今日一战,罪魁董抟霄已经败亡,团练尽入元帅之手,只要能妥善处理这些人,便可得定远人心。”
到底是利益相关的本地人,冯国用这句话夹带私货,其实就是为投降的谬大亨、冯国胜等人求情。
不过,鲁钱河一战,红旗营全歼董抟霄所部官军,石山立威已足,战后最多也就惩治少数土豪劣绅以伸张民怨,其余兴办团练的地主本就想好了要赦免,顺水人情的事,当即就应了下来。
“冯社长尽管放心,我已命人起草安民告示。两军对垒,各奉将令,刀兵已歇,无论是否杀伤我军将士,皆不究前账。之前虹县、五河、濠州几城,我们都是这么做的,定远也不例外。”
冯国用心中大石终于落下,起身,再次朝石山郑重行礼,道:
“小可替定远万民,谢元帅仁义!”
石山坦然受了这一礼,接着道:
“社长先前说濠州仅为一时之基,敢问,我等又如何才能打下万世之基?”
红旗营组建后就不断胜利,随着队伍不断锤炼,石山的威望也与日俱增。
时至今日,诸将已经不再置疑石元帅的能力和远见,毫不怀疑红旗营能在乱世打下一片天地,但初次听到石山显露争霸天下的野心,傅友德、朴道人、胡大海等人还是尽皆两眼放光。
大丈夫生于乱世,不就是要追随如此英豪创万世不朽之功,方不负此生么!
冯国用虽然也为石山的豪气所感染,却有自知之明,他若真有能定“万世之基”的本事,又如何会困居定远小村,还放任胞弟冯国胜对抗石山这等英豪?
“小可才疏学浅,谋一时尚可,谋一世或有纰漏,不敢妄言万世。”
冯国用要是真敢忽悠“万世之基”,石山说不得要把他赶出去,但他如此谦虚,石山反而坐直了身子,诚恳请教道:
“社长过谦了,还请明言,某洗耳恭听。”
冯国用清楚自己能不能获得石山重用,就看这一答,稍稍组织了下语言,道:
“元帅由徐州转战至濠州,连取数城而不图子女玉帛,不伤百姓,广布仁义,已有民心,所缺者,仅是钱粮。当前只需守住濠州,练就精兵,再取一产粮之地,便可为根本。”
不待石山追问,冯国用就自己补充道:
“此去东南三百里长江南岸处,有重镇集庆路,物阜民丰,又有水运之便、铜铁之利,可聚江南财赋以充军实,修战船、铸兵甲、养士卒,进可图中原,退可守江南半壁。
此地北锁淮扬,南屏吴越,西接江右,东通大海,自江宁发舟楫,顺流可直下扬州、松江,溯江而上,可取江西、武昌;陆路则控苏南要冲,扼闽浙咽喉,实为腹心要害。
江宁(集庆路治所,时人又称金陵)龙蟠虎踞,形胜之地,帝王之都,六朝衣冠皆汇于此,得此城可承吴晋宋齐梁陈之统绪,立“驱逐胡虏”之旗号,北图中原,使天下士人归心,正为此道。”
冯国用神态激昂,说话间仿佛看到了石山攻下江宁北定中原的未来,双眼都在放光。
石山却是手指轻叩案几,眉头微皱。
江宁能成为六朝古都,自然有其在地理上的独特优势。
定远相距江宁仅有三百里,正处在江宁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核心辐射区内,可以说,每一个定远豪杰都有扬鞭江宁的梦想。
身处定远,稍有雄心,想到取江宁以成乱世基业,几乎是必然。
就好比几个月前,石山忽悠芝麻李时北伐大都一样,前景描述得再美妙也没用。
谁都知道江宁好,大都、杭州、长安、洛阳等地同样好,只要是几朝古都,又是形胜之地,哪一个不好?问题是如何取?取了后,又如何依托此地定天下?
没有可操作性,再好的战略都是白扯。
石山来自历史下游,最不缺的就是被“历史证明”的成功经验,却没有独享“历史挂”的优越感。
相反,随着他逐步介入并改变天下大势,越发清楚所谓历史的成功经验,在急剧变化的天下大势面前根本就不靠谱,急需当世英杰为他查缺补漏出谋划策,而不是毫无诚意的画饼。
实际上,原历史位面,朱元璋取江宁而夺天下有太多的偶然因素,即使后来在江宁立足,也没有绝对优势,无论上游的陈友谅,还是下游的张士诚,以及北面的元廷诸势力,都有覆灭其部的能力。
但冯国用好歹是主动来投自己的士子,看在其点评濠州之弊和深固根本的见解,都有可取之处上,石山的态度依然很诚恳,继续请教道:
“江宁虽好,却是朝廷钱粮汇聚之所,官军必守重镇。我军草创,虽据数城,但根基未稳,就算能取巧夺下江宁,无人可守,无人可治,得来有多简单,失去就会更容易,如之奈何?”
(本章完)
(/bi/286662/17237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