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平乱先锋董抟霄
“报!贼军前锋骑兵已经出动,约有五百人,离定远还有三十里。”
定远城西北方,元军大营。
探马刚汇报完军情,大帐中就响起一阵惊叫声。
“怎会来得这么快!”
“贼军哪来这么多骑兵?”
“这可如何是好!”
锵!
喧闹声中,一名披甲壮汉突然拔刀,怒视帐内众人,暴喝道:
“中军大帐,军机重地。再敢喧哗大帐者,斩!”
参与今日军议的众团练万户、千户何曾见过这等阵仗?顿时被其威势所慑,吓得噤声缩颈,无人再敢出声。
“拔刀作甚?退下!”
济宁路总管董抟霄安坐大帐主位,斥退了部将余思忠,却没有指责后者擅言军禁。
董抟霄以国子监生入陕西行台掾,历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迁浙东宣尉副使,又因军功迁现职,积威甚重,扫视之下,定远土豪无一人敢与其对视。
“贼军装备如何?是否骑乘行军?”
单看装备并不能看出一支军队是否是精锐,却不难判断其是否是乌合之众,而骑兵行军中的表现,则是衡量其训练水平和战术意识的重要参考。
这名探马久经战阵,显然清楚董总管想了解什么,回答也很有条理。
“小人几个提前藏在莫邪山上,隔得远,只隐约看到贼军没有骑乘,装备情况看不清,他们离得很远就派出探马控制要道,查探山上的动静。
俺们怕被贼军截住误了军情,赶紧扯了回来,不知贼骑详情,但贼军探马尽是一人双马,都穿罗圈甲,还配有手弩,很是难缠。”
莫邪山(后世改名为凤阳山)在定远西北方五十余里处,山高林密,又临近官道,是很好的设伏地点。
昨日军议,董抟霄胞弟董昂霄就提议在凤阳山设伏,袭杀濠州援军。
董抟霄却以彼处离濠州太近,定远团练兵马虽众,却尽是乌合,设伏恐会弄巧成拙为由,拒绝了此议。
现在看来,他的顾虑是对的,定远被围的急报才入濠州,贼军就立即派出援军,若是听从了昂霄的意见,设伏人马走到半途就会遭遇贼军,后果不堪设想。
濠州之贼反应如此之快,行军却又如此谨慎,完全不像才作乱的贼军,董抟霄瞳仁微缩却神色如常,又询问了几个问题,挥退探马,起身环顾众人,沉声道:
“濠州贼军行事谨慎,有定林贼军七分模样,合该我军再建功勋。诸位只需谨守本寨,听我号令,定能荡平群贼,报捷于天子!”
董总管的声音不大,却似有无穷魔力,众人听了,心中大定,似乎破敌就在眼前。
“敢不尊大人号令!”
董抟霄能够藐视红巾军,自有其底气。
杜遵道、刘福通等反贼自颍上作乱后,一路向西窜逃,官军紧追不舍,导致后方兵力空虚,未过多久,刘福通家乡朱皋镇就有人趁机作乱。
官军无力分兵征剿,朱皋乱贼迅速做大,先后占据固始(汝宁府)、霍丘(安丰路)、安丰(安丰路)三县,渐与刘福通形成东西呼应之势。
元廷急调江浙行省平章政事教化(唐兀昔里氏人,云南行省右丞爱鲁之子)入淮西平乱,时任浙东宣尉副使的董抟霄随调。
彼时,徐寿辉、邹普胜蕲州起义的消息已经传开,白莲教南方教派淮西信徒纷纷起兵响应,其中李普胜据无为,赵普胜据含山,俱称“彭祖家”。
淮西起义军势力最盛时,一度围攻庐江、庐州等重镇,被官军击退后星散各地,反而裹挟更多百姓,占据要点伺机继续攻城略地,淮西形势由此大坏。
教化所率江浙兵本就孱弱,总兵力又不足三千,到达舒城后,就不敢再进军。
董抟霄临危受命,仅率五百人北上,招募芍陂(安丰路寿县境内)屯田兵一千二百人和周遭山民弓手八百余人,严加整训。
随后,西进光州(固始为其辖县),仅用月余时间,就先后平定固始、霍丘、安丰三县之乱。
据安丰降贼供述,“彭祖家”贼军广邀各地好汉共举大事,已聚众数万屯于定林站以南,正欲围攻合肥。
合肥为庐州路路治,若让贼军占据,安丰、扬州、太平等路都不得安宁。
董抟霄当即顾不得连战疲乏,又迅速率军南下,抵达合肥后,连夜搭建浮桥,渡过淝水,等贼军惊觉时,已被官军堵住了后路,赶紧据涧自守。
其时,贼军数万,联营数里,声势浩大,而董抟霄为了尽快赶到合肥,精选部卒,所部不足四千众(平定三县之乱时招降纳叛,其部已扩充至近万人),双方兵力悬殊。
董抟霄率步卒与贼军隔涧对峙,遣骑兵另选浅滩渡河,袭击贼军,又趁贼军分兵对抗骑兵之机,跃马渡河,大喊“贼军败了”。
“彭祖家”由多部贼军组成,本就组织混乱,朔月无光,难辨虚实,只看到本方一部人马正举火快速远离(阻击官军骑兵),还以为真败了,顿时大溃。
董抟霄趁机率军掩杀,贼军慌乱跌入冰冷河水中淹死者无数,淝水断流三日,浮尸塞川,两岸芦苇尽染赭色,乌鸦蔽空旬月不散。
是役,斩首六千级,生俘者皆割掉双耳,驱回本籍严加看管。
此战之后,董字将旗所至,可止淮西稚儿夜啼。
定林之战以少胜多,巧用敌军人多而杂的破绽施加心理攻势,几乎完美复刻了千年前的“淝水之战”,堪称传奇。
自杜遵道、刘福通作乱后,官军屡战屡败,损兵折将无数,急需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振奋人心。
前有宗王神保克复睢宁、虹县,后有董抟霄平定四县斩敌数万,大都捷报昼夜飞驰,赏神保金带、授董抟霄为济宁路总管。
董抟霄部连续作战数月,兵马已疲,定林之战后,其人将大部留在合肥休整,换守军出城清剿残贼,董抟霄则亲率千余精锐追击遁入安丰路境内的溃军。
此时,蕲州红巾军已经坐大,并渡过长江攻入武昌路,因“隳城令”,江南诸城皆有城无防,贼军一旦攻下武昌路,顺江而下,很快就能攻入江浙行省境内。
朝廷已经下诏,要教化尽快平定淮西之贼,班师镇守江浙。
时间不等人,董抟霄本欲解决残敌后,再整顿兵马进军含山、无为,彻底荡平庐州路群贼,以竟全功。
不料,其人才在池河畔歼灭溃贼,就惊闻濠州、定远两城同时陷于贼手。
此时,董抟霄有两个选择。
一是立即返回合肥,抓紧时间平定庐州路之贼。
若蕲州红巾军进攻之势被遏制,江浙行省无贼乱威胁,则继续挥师北上,平定远、收濠州;若江南形势危急,就只能先回江浙,暂时顾不得安丰路境内之贼了。
二是继续北进,趁贼人刚刚举事的混乱,收复定远,堵住贼军南下之路。
两个选择各有优劣。
前者稳扎稳打,纵然难以大胜,也不会大败。
只是含山、无为两地之贼举事已久,渐渐站稳了脚跟,轻易难除,待平定这两地,濠州、定远之贼可能已经坐大,再难收拾。
更大的可能是含山、无为两地贼乱尚未平定,蕲州之贼却已顺水直下,朝廷急调平章回师江浙行省,届时他必须随教化回镇。
后者有行险冒进之忧,胜则大胜,败,也似乎不会大败。
好处是濠州、定远之贼刚刚起事,正是最混乱的时候,能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收复失地。
若是换成其他人,多半会稳妥起见选择前者,毕竟大元疆域广阔,反贼也多,谁敢大言打遍天下?
但董抟霄自领兵开始,屡战屡胜,早就打出了威风和信心,此刻距定远又不足百里,岂能白白错过一举平灭安丰路之贼的最佳时机?
而定远之乱,也确实不难平定。
郭子兴、孙德崖等人占据定远后,放开手脚扩充兵马,城中存粮不足,便将主意打到了乡下,各村社地主不堪其扰,纷纷结寨自保。
董抟霄很容易就打探到了定远城中虚实,当即生出一计:遣麾下悍将余思忠率四百众扮做被追击的定林之贼,直接跑到定远城下,请求入城庇护。
贼军组织混乱,又喜盲目扩充,收人不辨良莠,此策成功的几率极高。
换个时间,说不定还真让董抟霄成功了。
彼时,郭兴已经奉石山之命,护送张天佑、邵荣二人返回定远城中,并带来了石元帅开出的两军联手条件:统一号令。
濠州为主定远为从,安丰路有且只能有石山一个红巾军元帅,余者不得僭越。
定远也要统一号令,组建红巾军万户府,具体官职由诸头领自行协商后,再报濠州元帅府通过。
说是自决,但石山扣下孙、鲁、俞、潘四家亲信,又派兵护送张天佑和邵荣返回,已经不是暗示,而是赤裸裸的明示了。
自占据定远后,郭、孙等头领就没停止过内斗,诸事因此而不顺,彼此都有些累了,也担心官军进剿,都期待尽快分出胜负。
孙德崖合鲁、俞、潘三家之力,才能与郭子兴勉强斗个旗鼓相当,现在多了石山这个强势人物拉偏架,还明目张胆扣下自己胞弟,顿时没了再斗下去的勇气。
郭子兴顺利坐上万户之位,终于能听进邵荣的劝谏,抛出副万户、镇抚之职让孙、鲁、俞、潘争夺,轻易就瓦解了四人联盟。
余思忠带人赶至定远城下时,城中正在整编兵马,为防整编期间内外有乱,郭子兴将原属各部的四门守卫全部收回,换成了自己的人。
若早几天,郭、孙二人正斗得不可开交,皆愿引入外人以增加变数;晚些时日,郭子兴已经彻底掌控定远,也不会介意豪杰带兵来投。
偏偏是刚刚收拢兵权,又未完全掌控局势的时候,换谁也不愿在这个时候节外生枝,郭子兴当场就回绝了余思忠入城之请,建议其部赶紧去濠州投石元帅。
定远好歹有城墙在,城内还有几千兵马,余思忠偷城不成,只能悻悻而回。
董抟霄倒是没有责罚余思忠办事不力,他做事向来都是多手准备,以计取城失败,就立即遣部下四出,宣自己将令,召集定远土豪带人来王师帐前效力。
不愿奉令者,视为叛党!
定远豪强往日就不怎么待见郭氏这外来户,之前的受其祸害只能结寨自保,现在有百战百胜的董总管亲自领兵征讨,不趁机下死手痛打落水狗,更待何时?
不出两日时间,就有大户谬大亨、冯国胜等人各率乡勇来投,多的三四千,少的两三百,大军合计近一万二千人。
如此庞大的兵力,莫说攻下小小的定远,荡平濠州都不在话下。
当然,乡勇人数虽多,未加整训却只是乌合之众,也就壮壮声威消耗贼军体力,别指望这些人能啃硬骨头,这一仗,还是要靠官军本部攻坚才行。
……
ps:关于更新,最近7000+,超极限发挥。
有票的还请支持一下,谢谢!
(本章完)
(/bi/286662/17237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