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 部分
得具体情况具体对待。
但总的来说,在部队形成的那些观念大都是好观念,它可能不怎么时髦,但它比较正确。比方说,讲究党的纪律,党内的事儿没有你的传达任务在家里也不说了,反对自由主义了,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了,依靠组织而不是依靠个人解决问题了,按接班人的五条标准要求自己了等等,我都把它们当作做人的信条而比较自觉地保持和恪守。——这有点个人总结或标榜自己的味道了,赶快扭转话题。
观念的形成当然有个过程。我在学习《反对自由主义》的时候,记住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背后议论人什么的是自由主义,但生活里面往往又不可能不议论别人,特别是一些熟人。一个湖南籍的老兵就告诉我,背后议论别人的优点或长处不算是自由主义,而议论人家的缺点、毛病或生理缺陷才是自由主义。我就很受启发。我认为这样的认识现在也不过时。当然公众人物除外,某些名人偷税漏税走私贩毒打骂记者,只要不是无中生有、造谣生事,不守着他的时候议论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作家们的作品也可以随便议论。
有一年,我们政治部的个同志家里遭了灾,有好心的同志提议大伙捐一点款帮助他一下,我们也都拿了钱。可领导上知道之后又将钱退给了我们。他当时说,大伙的心意是好的,是学雷锋,但我们党讲究有困难依靠组织解决,不提倡个人捐款帮助他人,这样他心里就会永远感谢党、感谢组织,而不是感谢个人,我们反对在革命队伍里面搞个人感情投资拉私人关系。这一点现在好像有点过时了,如今各种各样的捐款集资甚至强令摊派什么的可是太多了,是市场经济的原因吗?
那个接班人的五条标准对我的影响也特别大。如今它可能不再是提干的标准,但起码可以是做人的标准我认为。
……我在部队十四年,学习和养成了些老观念,有时我会为这些观念所困惑,甚至遭遇不识时务之尴尬,但我无怨无悔。
------------
41 一次搬家的感受
最后一次福利分房,兴起了两股热:一是装修,二是搬家。单位上的同事见了面差不多就问这两件事,装完了?
什么时候搬家呀?作为一个工薪族,这两件事可不算小。特别像我这类靠敲字为生的人,实际的生活能力又比较差,他对某件事情的意义可能分析得头头是道,可你若让他自己动手往水泥墙上砸个钉子或从窗玻璃上割一个能通油烟机之烟囱的圆孔就能愁死他。
过去有句话叫与人不睦,劝人盖屋;现在我要说,与人不和,劝人搬家。
这确实不是一件好活,它一下子就能将你住上新房的那点兴奋抵消个差不多。
本人像大多数工薪族一样,此次也分了一点楼层不算低的房子,钥匙一到手就开始愁得慌,这家怎么搬呢?
特别那些书该怎么捆呢?那玩意儿摆在书橱上看着不算多,你寻思一个格子弄一捆儿吧,哎,待将它们捆起来,你根本就提不动,又得拆开重新捆。
面对那些鸡肋一般留之无用弃之可惜的书,你还需不断地做思想斗争,扔不扔呢?
你明知这书是小张三自己买的书号出版的,可那上头有让你惠存的签名,他隔三差五地还要到你府上来串门儿,他要发现你的书橱上没了他的书,而先前是有来着,由此断定你将他的书趁此次搬家的机会当废品卖了,他会作何感想?
跟他撒个小谎?说他的书让李四借去了没还回来?他肯定不会相信,再说你一个大男人为了一本小书也犯不着撒这个谎,唉,留着吧。
如此三斗争两斗争,待将那点书捆完,半个月过去了。这期间你的书房就如书店的仓库一般,乱七八糟,想找件什么东西根本就找不着,你明明记得刚才还看见来着,一转眼却又不见了。
在这样的情景底下,你就是什么也不干都会心烦意乱,那还写得下东西?
因此上,你若发现哪一位高产的实力派作家有三至六个月没发东西,他八成就是因为搬家。
最后一次福利分房,当然还是有党的关怀在里面,你寻思不搬白不搬,再忙再累也得搬,待收拾个差不多,你开始从电线杆子上寻觅那些搬家公司的广告,打听哪家公司的服务态度好,令人比较放心,别让他看着你那点不多不少的家底儿心理失衡,一气之下将你那个有点纪念意义的黑陶给摔了,或者将你儿子的某个造型独特的小玩具给顺手牵了羊……那就不好了。
这天,我刚从电线杆上记下一个搬家公司的电话号码,待回到家,蓦地发现原来我们那个楼道里就显赫地贴着好几张,而先前竟熟视无睹未曾注意。
遂按那上头的电话号码联系了一家,将你要搬家的时间地点告知对方,届时人家就来了。
待具体搬起来,却就让我感慨万端,总之是我多年不见如此下大力气干活的人了就是了。
他们人手一条专用的背带,无论是立柜还是冰箱,一律是一个人背着爬楼梯。
特别那满当当的一车书,可把小伙子们累苦了。我自己提着一捆儿爬到楼上尚且累得喘不过气来,而他们一次却要背五六捆,令你看着都替他们的家长疼得慌。
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自然是以人家来帮忙的那么种心态招待他们,可他们烟不抽一支,水不喝一口,你让他们少背一点儿别把腰闪了,他就露出羞怯的笑,说声不咋的,又噔噔地下楼去了。
看着他们被汗水渗透的后背,我心里就生出诸多说不出的滋味,其中一条就是,再不要留些文字垃圾累这些无辜而又纯朴的青年了。
他们的收费也比较低。从我们这座城市的北头到南头,下四楼爬五楼,满当当的两车才收三百块钱,我一感动就给他们加了六十。
小伙子们还不收,我说了一番六六大顺六六三百六好听点什么的,他们才不好意思地收下。
……总之是此次搬家让我感动不己。写此小文,也没有实用主义的目的。
据了解时下所有的搬家公司都与我遇到的这一家差不多,声誉都不错,夸夸他们也是应该的。
我还想告诉朋友们的一点是,搬家的过程要比预先的心理准备简单和容易得多,我们在许多事情上常常是自己吓唬自己,没等具体干的,心就先累了,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
------------
42 别找熟人
几年前我写过一篇小短文,说的是北方人善于将简单的事情办得很复杂,比方说,北方人骑自行车若闯了红灯,他一般不怎么情愿被罚款,他要托人求情。托人当然不能空口白话地托,你必须有所表示,至少提溜两瓶酒或一条烟吧?若是接受罚款呢,也就三两块钱的事儿,他那么三托两托,再请人家吃个饭什么的,几百块钱就花上了。他费了工夫多花了钱,还觉得赚了大便宜。这里面就有个熟人情结的问题。所谓熟人好办事儿,没有直接认识的熟人,他也要拐着弯儿托。
这个熟人情结还容易上瘾,不太容易接受教训,你上次吃了亏,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仍然要找熟人。我这么说的时候,好像我自己就多明白似的,其实这也是我的经验之谈。这些年我所遇到的吃亏上当的事,就多半都是熟人给我造成的。当然也不光我自己了,你问问周围的同事或朋友们吧,不挨熟人宰或坑的基本上不多。比方说,一般人或多或少地都会遇到过借钱不还的事儿吧?而借你的钱的就都是熟人,你不可能将钱借给一个陌生人,这点定了。
日常交往中,有的人是故意“杀熟”,有些熟人压根儿就没想宰你,但你若求他办点事儿,待事儿办完了你算算总账的时候也还是觉得心理失衡甚至窝窝囊囊。我有个朋友,负着一点小责,他交际广,熟人多,平时办点事儿不说一呼百应吧,也还是有一些前呼后拥的小哥们儿。他于最近的一次搬家中就发挥他熟人多的优势,请他们帮忙。要搬家首先就需借能拉东西的车,比方货车了或客货两用了之类。而如今有这种车的主儿要么是做生意的,要么是车队上承包了搞运输的。人家撇下自己的生意不干,来给你帮忙,你得表示一下吧?还有那些具体帮着搬家的,你的熟人并不都是内行或非常有气力的人,他们为了抬你那个冰柜或冰箱,不小心将腰给闪了,你得给人家看吧?他们抬你那些新家具的时候,一不小心将某个地方的漆给碰掉了,你也不好意思说什么吧?他就是不闪腰不碰漆,人家累得那个样子又正好赶上吃饭的时间了,你也不能干完了活就打发人家走吧?如此下来,等到搬完了家,一算总账,他比那些让搬家公司搬的多花了两倍的钱,还欠了人家的情。朋友即很有体会地对我说,以后装修啦搬家啦之类的事情千万别找熟人!
不仅装修搬家别找熟人了,我的经验里面所有困难的事都别找熟人,你也别指望靠熟人拉选票。一个陌生人会依据你的成就和水平,按照常规投你的票,一个熟人会忽略你整体和本质的方面,依据你与他关系的好坏来取舍。他即使投了你的票也会暗示给你,让你永远欠他的情。
仔细想来,这个熟人情结,其实还是大锅饭时的产物。那时熟人管用,熟人好办事,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你用的人力物力都是公家的,他在那里慷公家之慨,无须自己掏钱,你觉得不用白不用,用了白用,心里踏实。一搞市场经济不行了,一切都按市场规律办事了,你用了熟人半天车,耽误了人家挣钱,尽管你有所表示,可仍然补不回人家的损失,几下里都不合算。
所以还是别找熟人,市场经济拒绝熟人情结。当最后一次福利分房过后,已经没有多少免费的东西供你享用了,还是进步靠自己、办事靠市场、打官司靠法律牢靠些。
那么熟人有什么用呢?他会在你有好事儿的时候当面吹捧你几句让你高兴一下,或应邀吃你的饭一起热闹一番,别的方面基本上用处不大,这也是我的经验。
------------
43 陪人小记
一个提法
家人有病住院,你去陪伴他、侍候他,应该怎么称呼?在没有“三陪”这一说的时候,我们习惯地叫做陪床。现在不这么叫了,叫陪人。省城各大医院的有关规章制度上也这么写着:陪人不得在走廊上吸烟,陪人不得在手术室门前逗留,你在那里陪伴他,还须办个陪人证等等。
乍一看到这个提法,笑了。怎么寻思的来,还陪人。可仔细一琢磨的时候,就觉得这个提法挺准确、挺科学。它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正经的事业,完全不属于“三陪”那个系统。陪床那样的,只有在医院里说才可以没有疑义,在另外的场合里说就容易让人发生误解,特别是女性。比方你在小酒馆里跟一个女性打招呼:最近老没看见你,干嘛去了?她说陪床去了,简直累坏了,你瞧我的眼圈儿都黑了不是?你差不多就要吃一小惊:看不出,她还有这一手。她若说陪人呢?你就不会诧异,还觉得她是个好同志。
小气候变了,一些老提法也得相应地变;他们作这样的提法,肯定也是动了一番脑筋的。
人有病 易沟通
人在什么情况下比较难接近?得意的时候。比方一个一直受歧视、猛丁弄了个一官半职的人,你若在街上遇见他,还像以前那样跟他打招呼,他差不多就不理睬你。我们通常理解为:他忙,或者没看见。可为什么没看见呢?刚当了两天科长就近视了?我一般都这么考虑:一是他刚当科长,还沉醉在新职务的喜悦中,你看着他像是看你,其实他心不在焉,正在品尝这个新职务的意义呢!二是他管的人多了,需要左顾右盼的地方多了,他即使再谦虚,眼神也不容易聚焦了,他确实就没看见,别怪他。
人在什么情况下比较容易沟通?生病住院的时候。你们同住一个病房,尽管来自不同的地区或单位,各人的身份也不详,经济状况也不等,你们保证很快就会熟悉,并能互相关照,主动介绍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应该注意什么:那个止疼针也是有毒的呢,能不打尽量不打,打多了就上瘾了;手术之后,慢慢地把肚子揉一揉,防止肠粘连;打水吗?你别去了,我给你捎着……没有职务的高低、身份的贵贱,一律的易于接近、和蔼可亲。原因何在?你们同属一个毛病,同处在一个位置上了!叫同病相怜。你是科长,疼起来还不是跟老百姓一样叫唤!有什么可骄傲、可摆谱的?你了不起,还不是住不上高干病房而跟我们住在一块儿?那还不该注意一下生存关照、生存默契这样的大命题?
在诸多的人际关系中,病友与战友、老乡、同学等同等重要!他知道你的底细,你们达成了一种互相掩饰尴尬的默契。你瞧,一个出院了,他们在互相留各自的地址与电话号码呢。
小红包问题
还未住院就先犯愁:这个小红包的问题怎么办呢?咱不是送不起,而是往外掏的那个动作怎么做呢?话怎么说呢?他要收下还好说,人家要严辞拒绝呢?
遂对小红包的问题琢磨了一番。小红包的时兴恐怕首先与商品大潮冲击的小气候有关,到饭馆吃个饭还兴给小费呢,做那么大的手术还不该送个小红包?二是大款病员及送礼能报销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