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2 部分
》学习一遍,便有如下的感慨。
我们应该如何做父亲?鲁迅先生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道理,极其简单。便是依据生物界的现象,一,要保存生命;二,要延续这生命;三,要发展这生命(就是进化)。生物都这样做,父亲也就是这样做。
又说,“父子之间没有什么恩”,有的只是爱。例如一个村妇哺乳婴儿的时候,决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个农夫娶妻的时候,也决不以为将要放债。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爱,愿他生存;更进一步的,便还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进化。所以觉醒的人,此后应将这天性的爱更加扩张,更加醇化,用无我的爱,自己牺牲于后起之人。开宗第一,便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这样,便是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极困苦艰难的事。
之所以大段大段地引用先生的话,实在是因为自己还不知该如何做父亲。我已人到中年了,心理上却依然是孩子心性,常常将父亲的身份给忘了,也常常来点自我撒娇,出点洋相、搞点笑料什么的,很不庄重。只是老大不小的孩子在我面前晃来晃去的时候始才意识到,噢,我已是个做父亲的人了。
几年前有感于儿子跟我瞪眼,曾写过一个《训子篇》,说的是父子就是父子,永远不可以用别的什么关系来代替,诸如同学了,哥们儿了,上下级了什么的都不行,任何作别一种调整的尝试,都会令我们尴尬无比。我还说他在家里伸拳露胳膊把茶杯给打了,让他找件东西比造个东西还要难什么的。我儿子看后又不悦,说是给你当儿子怎么这么难呀!此后每当一起看《成长的烦恼》,便又说一声:你看人家!
这又是我的不是了,还是咱这做父亲的没有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啊!也没有耐心地言传身教。比方说,咱自己小毛病挺多,不时地要来点小调皮、小撒娇,外加抽烟喝酒,你还要嫌儿子不够少年老成,不够老练稳重,成吗?
人的心理年龄,大概永远比实际的年龄要小得多,无论他是多么年长,他还是要露点孩子的心态,使点孩子的性子,特别是孩子不在场的场合。若是孩子们特别是儿媳妇或女婿在场,无论你怎样的不显老,你还是需呈庄重状。你若嘻嘻哩哩,那就要失了尊严或被认为是不着调,所以并非只有老子是儿子的束缚,同时孩子也是老子的束缚。
然中国的男子,若不是现任之父,也一定是候补之父,一个二三十岁的人就开始过父亲节,那有多麻烦?而且有孩子的人还大都身兼两职,他既是老子的儿子,又是儿子的老子。他不知该跟谁一起过才更科学些。
还是鲁迅先生说,中国亲权重,父权更重。在父权严重的中国,再设这么一个父亲节,我看是多余,有母亲节也就够了。若我们的父亲老了,那就过老人节好了。中国的孝子都不是节日培养出来的。
而且过父亲节会让人意识到老。你孩子刚会说话,你就在那里装模作样地过父亲节,让其为你祝福、示孝,试试你有何感觉?
所以,这个父亲节不过也罢,特别那些年轻的父亲。
------------
67 过马路
我说过,我是城里的乡下人,说不来济南话,买不着牛百页,去火车站的东站也不知道怎么走什么的,还有一条,不会过马路。
城市的马路十字路口那地方有斑马线,也有红绿灯,容易过;可要不在十字路口的地方需到对面去该如何过呢?车流滚滚,人流如潮,你好不容易撒摸着有点空档寻思赶快过去吧,刚走到路当间儿,一辆小面的吱一下擦着你的身子过去了,随后就是一大溜。而与之相向而行的另一边儿车流也来了,你进不得,退不回,让它们夹中间了,这时候,你作何感想?
让车流夹在路当间儿的,肯定不是什么大款或大腕儿,也不是处长以上的领导同志。他们有自家的或公家的轿车坐,享受不到这种尴尬。也不是青少年朋友,他们有过马路的经验,且身手矫健,你看着挺玄乎,他三窜两蹭、左拐右拐,恰恰就过去了。让车流夹在路当间儿的,要么是乡下人,要么是城里循规蹈矩的老实人,且大都是中老年同志。
这时候,各式各样的轿车在鸣叫,摩托或轻骑们屁股上冒出来的黑烟或白烟往你身上喷,被夹在路当间儿的乡下人却在暗自庆幸,好家伙,还挺玄哩,多亏没多往前走一步啊,要不就让它碰上了,一碰上就不是闹着玩儿的;看着城里的马路比乡下的公路宽,可不是随便走的,危险性还怪大,赶不上在乡间小道上走得自由,走得安全。
城里的老实人在想,嗬,全是轿车,一辆比一辆高级,还大都是进口的。里面的人要么是经理,要么是三陪小姐。那天听谁说来着,如今有四大忙、四大闲、四大难看什么的。经理和三陪小姐都是时下最忙的人了。前两年还有这么个谜语,说是披着黄大衣,掖着BP机,坐着拖拉机,开口妈那个×,打某级领导干部,那就是贫困地区的乡镇一级,而且还是副的,正乡级他怎么也得弄辆北京吉普吧?何至于坐拖拉机呀?如今三陪小姐也比乡镇一级待遇高了,比起下岗工人来就更是天上地下,这点定了,嗯。
中老年知识分子也容易让车流夹在马路当间儿,这与他们经常瞻前顾后、犹犹豫豫有关。你看着能过了,他要在那里犹豫;待启动起来那就比别人慢半拍。别人过去了,他给夹在路当间儿了。这时候,他会想起诸如人生旅途之类的带哲理性的问题,像人生的十字路口了,噢,还不是路口哩,而是车流的夹缝,对了,我们就是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夹缝里。张三下了海,小轿车坐上了;李四忙论文,正高评上了;咱呢,哪头都不沾边儿,永远比人家慢半拍,这次评职称又没赶上,小刘麻还糊弄他大爷我呢,明明没投我的票还做投了状呢!这个女足踢得还是不错,弄了个亚军……他想着想着,笑了,站在马路当间儿还玩儿深沉呢,你水平再高还不是让人家夹在马路当间儿了?这叫理论的无用或无用的理论。前天看了篇文章,忘记是谁写的来着,里面就说对理论不能太认真。一个现代女子找到了她感兴趣的男人,如果对方婉言拒绝她,她会断言对方在压抑自己,你怎么活得这么虚伪呀?这么不潇洒呀?这女子开导完了,出门碰上一个她极其恶心的男人,被对方纠缠不休,她又会说出另一番截然不同的理论:你怎么这样缺乏理智呢?我从没见过你这样无耻的人……看,理论无用吧?好了,现在可以过去了。
看上去雍荣华贵且有点文化似的女人,以及自我感觉比较漂亮一出门儿人家都看她的女人,不太容易被夹在马路当间儿。满世界数她最重要,她要过马路,能让车停上一大溜。她们一惊一乍,车离她老远她就开喊或嘿嘿笑。所谓一笑百媚生,力量大无穷,再蛮横的司机这会儿也会宽容上那么一下,吱——停住了。她给你嫣然一笑,尔后柳腰细摆,凫凫绕绕地就过去了。
……写着写着,自己也笑了:说得这么热闹,不就过个马路吗?主旋律你不写,净啰啰儿这个干嘛?哎,可不要小看过马路,这可是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反正我是不会过。我也劝你好好寻思寻思,不要随便过,最好还是多走点路,到十字路口有红绿灯有斑马线的那地方过安全些,你说是吧?
------------
68 我们并不重要
读高中的时候,学校里面经常以班为单位组织歌咏比赛,搞些大合唱、小合唱什么的。排练的时候,个别同学在那里忸忸怩怩,做害羞状,老师给她纠正好几次她还不改,仍然在那里继续忸怩。老师火了,说是你大方点好不好?你以为别人都看你是不是?你怎么知道别人不是看张三而是看你?你有什么好看的?你并不重要,啊。一下子把那女同学给说哭了。
老师的话是刻薄了点,但道理是对的。虽然不是说的我,但三十多年过去了,“你并不重要”的话却让我永志不忘。遇到需要做些心理调整的场合就能想起来。比方你提的合理化建议人家没理睬了;先前猛丁穿件新衣服,而现在穿着过时的衣服,骑着辆破自行车到某个社交场合去了;你偶尔在哪里搞个文学讲座,人家让你签名,或者给你递张条子你来上两句小幽默,人家鼓几下掌了,以及其它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了,我都会想起它:我们并不重要。
永远意识到这一点有助于心理平衡。几乎所有的会议及社交场合都有些即兴的名星,诸如会星、舞星等等的在那里大出风头,可能还赢得一点喝采。其实那种喝采很廉价,没用,一会儿就忘。你由于性格等等的原因出不了风头,也损失不了什么。人们永远敬重的还是你的人格、人品、成就,你在那上头使劲,就不如在人格、人品上加强一点修养。说到这儿,突然想起多年前在北京一个很小的排练厅看节目。演员们当然都是名角、大腕儿。因为看节目的人中有些头头脑脑的人物,看节目的过程中不时地就会有人过来给你倒水。那些服务员一个个的长得可真是漂亮,既端庄又秀丽,既清纯又大方,且天然去雕饰,本色露威容,更重要的是人家的服务态度特别好,她那么弯着腰悄悄地走过来,跟你恬然一笑,尔后不带任何声响地往你面前的茶杯里倒水,你就不能不感动。所以,那次看完了节目,让我印象深的不是舞台上的什么大腕儿,而是台下的那些服务员。
自感重要的人,主要是把自己的成绩看得重要。他们一般要用放大镜看自己的成绩,并不断地提及它、使用它。高中时候,我们班上有个小子在一次学校运动会上拿了个扔手榴弹第二名,改选班委会的时候他就不断地提到这件事,还说要是让咱当体育委员,咱保证把名次再往前提一点,嗯。
自感重要的人,还喜欢以自己为中心、以某某人划线。他要看你不顺眼,就说你跟某某人是一伙的,煽动那人的对立面反对你。一个小小的场合他也要你围绕着他说话,你要另出话题,或者他还没说够的你就插言,他就要尴尬或不悦。你不以为自己重要呢?那就少操许多心,省却许多麻烦。而社交场合上的许多话,其实没有多少实际价值的。
觉得自己并不重要的人,都是谦虚的人。他们一般都把别人的成绩看得比自己重要。喜欢称赞人,而不喜欢被称赞。更不会在名人面前争宠、拿名人吓唬人,他永远靠自己的本事吃饭,而不会靠关系吃饭。他偶尔听到别人称赞他几句,他也会很不安,更不会将别人称赞他的话翻来覆去地引用。与这种人交往会很轻松的,至少没有咄咄逼人的那么种感觉。
我说我们并不重要,不是说我们不该干重要的事情,而只是从一种自我感觉的角度说的。这大概就是能使自己谦虚谨慎的原因了,尽管有点阿Q的味道。
------------
69 批评与表扬
我在一篇小文中曾提到,某人是个好同志,但她好像没学过表扬用语,偶尔用一下比领导还吝啬,而挖苦起人来却又十分地大方,不挖苦白不挖苦似的。她看后乃不悦,遂又习惯成自然地将吾挖苦一通儿,挖苦的内容有两点:一是喜欢听好听的,听不进不同意见是浅薄、虚荣、自恋、小家子气、不分亲疏、不识好歹、不求进步、让人家卖了还帮着人数钱——的表现,这样的人永远没有出息。二是将亲人或朋友的话写到文章里,是江郎才尽、理屈词穷,别没的写了,弄得谁也不敢跟你说话,最终落个孤家寡人的下场你就高兴了?
懒得争吵,遂顺手抄起本字典翻着玩儿。翻着翻着,就有所发现,怪不得人们都不会表扬而热衷于批评和挖苦了呢,敢情字典上的表扬用语也少得可怜、而挖苦人的词儿却是又多又精彩啊!表扬人当然不如批评人那么方便了。比方你若表扬个在家里和单位上都受气的老实人,你就很难找出恰当的词儿来。你说他忍气吞声、逆来顺受?没有表扬的意味儿;你说他忠厚老实、任劳任怨?不那么准确。可你要挖苦他一番,词儿可就多了,像一钱不值、二缶钟惑、三月不知肉味、四六不通、五迷六道、六神无主、七颠八倒、八脚踢不出个屁来、九流人物、十足的个窝囊废等等都说得过去,你用不完。
而且表扬用语还容易雷同。你让单位上的领导表扬个人,他差不多就是“该同志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工作积极、团结同志”那一套,张三是这个,李四也差不多,缺乏特点和个性。当然有水平的表扬也还是有的喽,你比方毛**表扬人就非常深刻,他说叶剑英是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彭德怀是谁人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陈云是比较稳妥,比较公道——但那要有学问,还需动脑子,远没有挖苦人那么轻松,那么方便。
挖苦人的话一般都比较精彩。比方你说王五有奶就是娘,有酒便是爹,谁给他根骨头啃啃他就跟着谁汪汪;或者赵六跟老鼠似的,小眼滴溜轱辘乱转,谁跟他好他糟蹋谁,都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