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 部分
较形象。要比说该同志忠心耿耿或原则性强什么的精彩得多。
发牢骚,说怪话,一般也比提合理化建议精彩,甚至还能广为流传。
批评或挖苦人,能得到一点愉悦和快感。我说过,人的根性里面有一条叫让你难受,其基础或前提就在于此。你在大街上,看见一个日子过得比你好的领导同志或劳动模范走过来,你绝对不会哈哈大笑;你若遇见一个骑自行车的人不小心一下子摔倒了,尔后又接二连三地摔倒一大堆,你肯定会忍俊不禁。我先前在部队的时候,有位领导平时表达能力很一般,可一旦批评起人来那就才华横溢、神采飞扬,他若两天不批评人,就觉得难受,甚至吃饭不香,睡觉不宁。有一次我见他情绪寡淡,面呈郁闷之色,即问他,想批评人了吧?那得深入基层发现问题呀,那时还不是想怎么批评就怎么批评?发现不了问题,你批评谁去呀?他又不悦,反将我批评一通儿,将严肃的事情庸俗化,这样下去怎么得了?尔后即美美地吃饭或睡觉去了。
人,到底是群聚动物,你有想法渴望交流,有幸福渴望分享,有痛苦渴望抚慰,有成绩渴望欣赏。可我们的流行话语里面,抚慰人的话是越来越干瘪了,而挖苦人的话却是精彩纷呈,美不胜收,这大概也是世纪末情结内容之一吧?
------------
70 牛年说牛
在十二属相里面,若论道德风貌、对人类的贡献,首推牛,其次是狗,最差劲的是老鼠。所以我情愿牛年说牛、狗年说狗,却不愿鼠年说鼠的。
有关牛的好品行,数不胜数,比方它的健壮有力,比方它的埋头苦干,比方它的无私奉献,都是有口皆碑的;诸如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啦,俯首甘为孺子牛啦,初生牛犊不怕虎啦等等,我们习惯地称之为老黄牛精神。
除了上述诸多的优长与特点之外,牛最大的特点还是忍辱负重、与人为善。牛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它是上千年来农村重要的生产力。特别在我们山区,你的机械化程度再高,也还是需要它拉车耕地。
牛还是农村文化的代表。有一首关于牧童与老牛的歌,你一唱就会想起田园景色,哪怕你对农村不熟悉,也还是能想象出田园景色是怎么个概念。
有一幅画,是一个牧童骑在水牛或大黄牛上吹笛子。它除了代表着田园景色之外,也说明它是多么的温驯,多么的善解人意!只有牛,你才可以骑到它的脖子上吹笛子,别的动物都不行,你即使费老鼻子劲骑上去,也不可能在那上面吹笛子,你一吹它就要乍毛。
牛给予人的要比人给予它的多得多。人类跟牛的关系中,都是人对不起它,而它从不会对不起人。我小时候见过村里的人杀一条病牛,那牛在临死之前确实就是淌眼泪的。那浑浊的老泪就在它的眼角上挂着,泪珠那么大,眼神又是那么的凄伤,真是让人不忍卒睹的。即使在它辛勤劳作的时候,人类也常常跟它翻脸,小至以拳脚,大至以鞭挞。我还没见过谁家的牛主动跟主人翻脸。所谓牛脾气、对牛弹琴之类,也还是指人类的缺点。
有一条成语,叫气壮如牛、胆小如鼠,差不多能反映二者之间的差异。牛是谁养它,它给谁干活,谁对它好,它对谁的贡献大。而老鼠呢?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谁对它好它反对谁,谁养它,离它近,它就咬谁、糟践谁。要命的是你不养它,它还主动凑上来争取你的关怀,不请自到。老鼠终生的使命是糟践他家的主人,是破坏,而牛则永远在搞建设。
在人类所有的竞技活动中,我最反感的是西班牙斗牛。好好的一头牛,他偏要千方百计地戏弄它、激怒它,将它的牛脾气斗上来以此取乐。特别让人恶心的是,那些斗牛士还要一把一把地往它身上捅刀子,直到它流尽最后一滴血!将那些斗牛士称为他们民族的英雄,我们永远无法理解。
在时下竞争的氛围里面,我们看到或感受到的差不多都是智慧的竞争、聪明的竞争、点子的竞争,而很少看到老黄牛精神的竞争了。人人都想当经理,却很少有人愿意当劳动模范!你到大街上的个体摊点看看吧,几乎所有卖东西的人都是只会数钱而不懂本行业务的人,卖衣服的不知道什么面料,卖刮胡刀的拿汉语拼音当外文;而要去邮局汇款,他那个电脑填写比手写还慢。既想发财而又浮躁得要命,就知道提高邮费,却不想沉下心来学点有关的业务知识,没文化还在那里靠聪明吃饭。满世界都是聪明人、都在那里动脑子耍嘴皮子了,四个现代化的事情还是要成问题。
牛年说牛,让老黄牛精神发扬光大,祝革命的老黄牛们好事连连,永远有好日子过!
------------
71 狗的故事
在所有的动物里面,若论忠诚可靠,有情有义,我看非狗莫属。下面试举几例。
那年我至唐山抗震救灾,听好几个人说,他们一家能活着出来,多亏他们家养的那只狗啊!凌晨三点多钟地震,两点来钟的时候那狗就开始没命地叫,它甚至还站起来用前爪抓门呢。“你看这门上的爪印儿!”有一家的狗见主人无动于衷,竟将窗玻璃给打碎了;还有没关门睡觉的,它即窜进屋去咬着主人的衣服往外拽。
与我住在一起的新华社的个记者说,头年河南驻马店发大水,他去采访,见整个一个村子都荡然无存了,却就发现一只狗在一家破屋的断垣残壁间趴着。他分析说,那狗是被大水冲走之后又跑回来的,他见到它的时候已是大水过后的第四天了,那时它已是奄奄一息了,却就是不动地方,最后硬是饿死在主人的门前了。
我家乡沂蒙山有一个村叫狗泉。我曾专门考证过这村名的来历,发现这村子的中间确实就有一个终年流水不断的泉眼,清澈的泉水从一座破庙的石墙缝里流出来,先是流进一个石槽,最后即溢成了一条小溪。那石槽的旁边就立着一块石碑,上面的字虽已斑驳陆离,但大部分还依稀可辨,大意是,某年某月,某人携狗至友人处喝酒,大醉而归。途中该人坐于路边抽烟,不觉含烟而睡(肯定是烟袋锅)。烟灰之暗火迎风而明旺,遂将其棉衣点燃。其狗见状,即狂吠不已,且咬其耳,拽其手,主人仍酣睡不醒。那狗遂以爪掘地,至有水冒出,乃含水将火扑灭矣。后人感其诚,乃立此碑以志之,最后两句话是,狗尚如此,更况人乎?
也有些关于狗的微词,比方“走狗”之说。这还是坏人利用了它的美德,若其主人是好人呢?你还叫它走狗吗?再说你养狗是为了让它反对你吗?那养老鼠好了。老鼠最大的特点就是谁养它、离它近,它就咬谁、糟蹋谁、反对谁。
我小时候,家里也养过一只狗的。此时想起来竟还有种说不出的忧伤……
我家的那只狗,毛是黑白相间,神态永远是想为你干点什么。也特别好侍候。刚抱来的时候,没有它专门的窝儿,它就随便往柴火堆里一躺,尔后怯怯地看着你,仿佛在说,我躺在这儿行吧?不碍你的事吧?最让我感动并永远记忆犹新的是,我每次放学回家,它都要到村口去接我。老远地看见,即赶快跑过来,舔舔你的手或拽拽你的裤脚。尔后摇着尾巴就寸步不离我左右了,我走它也走,我跑它也跑。在我上小学的整个四年间,它一直是风雨无阻地坚持着的。它给我带来多少童年的安慰和欢乐呀!
它还是我们家的受气包。特别是我二姐,她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儿,绝对要踢它一脚。那时候它连哼都不哼一下,低着脑袋讪讪地就躺到一边儿了,那神态永远是检查自己,好像在说,是我的不对了,你别生气,啊?绝不考虑你该不该踢它或记你的仇。
它唯一让我尴尬的是,它每年都要生一大窝小狗——它是只母狗,有时竟有十几只之多。待小狗们不吃奶也行了的时候,我即抱着它们挨家问,“你家要狗吗?”那时候没有卖狗这一说,全是白送,可白送人家也不要。——当然是因为穷,养不起。我即愁得了不的。这十几只小狗吃东西不少,且整天在院子里欢蹦乱跳,哼哼嘤嘤,确实也是怪烦人。我二姐每天都要说,快把它们扔出去!麻烦在于你扔出去了,它还跑回来。有一年的冬天,那一窝小狗大部分都送出去了,最后还剩下两只,长得特别可爱(我当然要将形象差点儿、看着不怎么顺眼的先送出去),可给谁谁不要,我二姐就让我的一个小叔偷偷将那两只小狗抱出去扒个坑给活埋了。我听说后心疼得我一天没吃饭。
***了,时兴人造化肥了。我知村里正用狗肉熬化肥,并且全村只剩下我家那一只狗了,民兵们也到我家转了好几趟了,那狗仿佛也预感到什么,神色开始不对头,眼角上挂起一滴浓浓的泪,——它明显地老了。这天我放学回来,村口上没了它。我预感到事儿不好,赶忙往家跑,回到家即四处找。我二姐开始还跟我撒谎,我哭着说,是不是让他们给熬化肥了?她见我哭了,就也掉了眼泪……不、不说了。
打那我就再也没养狗。
此后我当然见过各种各样的狗,可总觉得谁家的狗也不如我家的那只美丽、温驯、善良……
------------
72 地方名人
乡村里边有些人很有名,他们的故事经常被传诵,他们的话语也经常被引用。可一走出他那个一亩三分地儿,人家就不知道了,他们就是地方名人。你比方我大哥来省城联系个什么事儿的时候,他给人家说,黄乡长对这事儿挺重视,啊,刘有子也说这事儿有门儿。人家就莫名其妙:刘有子是谁?
这个刘有子就属于地方名人一类的人物。他们的知名度在当地能相当于副乡长,其背景往往比较复杂,且有某方面的专长,差不多可以当个县一级的政协委员或者乡一级评论家,一般老百姓引用他们的话语还容易上瘾。我曾给我大哥交待过,你来省城办事儿,不要动不动就引用那个刘有子的话,人家知道刘有子是谁?他还不如你的知名度高呢,你那个一手拿着煎饼吃,一手拿着大众日省城就有不少人知道。可不行,说着说着他就又引用上了,成病了。
刘有子何许人也?从大哥的嘴里得知,乃是一个半吊子风水先生。从前五毒俱全,声名狼藉,如今却有点吃香。
刘有子会画画儿。大哥说,他的画儿全是五八年“***”的产物。那年头儿时兴插红旗拔白旗鼓干劲争上游不是?他就到处在人家的宣传栏上画火箭、火车、蜗牛那一套。他写的那字也不好看,稀奇古怪,给人一个用梳子写成的或者螃蟹爬过的感觉。“就这么个水平他还整天吃香的喝辣的跟公社宣传委员称兄道弟呢!”
大哥说,这家伙还很反动呢,他说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讲不通呢,社会主义可以又快又好地建设,怎么能又多又省地建设?怎么多?一天建三个社会主义算多?怎么省?花两毛钱建一个社会主义算省?“看看,反动吧?多亏是个农民,他要是个脱产干部,十次八次的右派当上了;关键是这老小子没个固定的观点和立场,说多快好省不对,你倒说出个对的来呀,他又说不出来,当然,‘文革’中也整得这老小子不轻,属于‘地富反坏’中的第四类。”
就这么个人,他还能看风水。大哥说,有几年,他家里经常出事儿,养鸡鸡瘟,养猪猪死,孩子上学留级,老婆也三天两头地生病,遂请刘有子来看房子。刘有子先是让他在门口垒上影壁墙,后又让他改大门,结果他两年改了三次大门:“哎,你别说,还真是管点用,现在鸡也不瘟了,猪也不死了,孩子学习成绩提上去了,老婆也不生病了。”
大哥就一定让我见见他,说是对我搞创作绝对有启发,“他还看过你的《最后一个生产队》呢,他说反映的是中庸思想民间意识乡土情思落花心态流水结构……恋集情结”。
“真难为他说出这么多的新词儿,就不知什么叫恋集情结?”
“大概是留恋集体的那么种情绪吧?”
我脑子里即转出如今一些时髦评论家的形象:“我知道他是什么人了,会看风水,还能造新词儿,那还不是评论家?”
如今刘有子这样的名人确实挺吃香不假。
------------
73 寻找傻瓜
每天的大街上,或节日的公园里,人头攒动,人山人海。他们的衣着万紫千红,化妆品色香各异,脸模样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一律的聪明,一个个全是智慧的脑瓜儿。如若不信,你随便拽出一个来问问,他要么是经理,要么是科长,最不济也有大专以上的文凭。这样的一些人走在大街上,就让这世界潇洒了许多,也精彩了许多,当然也可怕了许多。
比方你进城吧,他要拿水管子冲一下你的车,尔后收你十五元;你进饭馆吃顿饭,她跟你挤眉弄眼儿,上一些假烟假酒或不干净的东西糊弄你,尔后再把你嘲笑,任你玩潇洒,吃了一顿伪劣假;你去买邮票吧,他要么在那里数钱,要么弄一些票据翻来翻去;他就是让你等一会儿,你急,他比你还急,不等你不耐烦的他就要发火。
聪明人多了,聪明的职业也多了。我的一位朋友曾在一个档次稍高点的酒家做过一次调查,一桌十个人中,有两位经理,一个厂长,一个总编(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