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新老交替
赫克托尔这样的人物冒头不过是时间和机会的问题罢了。
在另一个时空中,因为麦卡锡的过分跳跃,让这位赫克托尔没有展现自己的机会。
但是在这个时空中,很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
原本中国在去年就该参加朝鲜战争的,并且发动第一次和第二次战役,让不可一世的美国遭受惨败。
并且在接连的失败后,杜鲁门撤销了麦克阿瑟的总司令的职务。
并且刚好恰逢中期大选,杜鲁门需要拉选票。而那个时候麦卡锡刚好跳了出来,抓住了这个痛点对杜鲁门就是一顿指责。
并且将美军战败的主要责任甩给了杜鲁门,就差说杜鲁门通共了。没错,原本的历史就是这么魔幻。
杜鲁门被麦卡锡蹬鼻子上脸的踩,还没什么办法。因为麦卡锡代表的是精英阶级,是杜鲁门需要争取选票的一方。
所以有的时候当总统也只能打断牙齿往肚子里咽。
而麦卡锡之后的扫操作更是无穷无尽,比如说在国会山发表反共演讲。
发表这个演讲也就算了,他还发表了一份关于对马歇尔将军的指责。
认为这个二战名将,重整欧洲的计划实施者是一名彻头彻尾的亲共分子,必须要予以铲除。
说实话,要是马歇尔要是都亲共的话,那五角大楼就彻底不能要了。
可以想见这种指责是多么的荒诞无稽。
但是就这么荒诞无稽的指责居然大获成功。
全美国从上到下都在质疑马歇尔的忠诚。
最后在原本的历史线中,马歇尔不得不在1951年宣布永久下野退休,从此不再触碰美国政治和军事。
这是麦卡锡的一次巨大胜利,他利用舆论和精英阶级的恐惧居然成功的扳倒了美国国防部长!
他把美国权利核心中重要性能排进前五的大人物给打到了。
而马歇尔可是美国历史上数得着的人物,在战略决策能力上,在整个美国历史中排进前三十没有任何问题。
而他的倒台预示着麦卡锡时代的到来,一个疯狂又短暂的时代。但是这一次,因为李锐的出现,整个世界已经偏转到了一个和过去完全不一样的角度了。
麦卡锡没有在最好的时候抓住最好的机会把自己的权利推到最高峰。
相反,因为他过于旺盛的权力欲望,让杜鲁门总统在内的许多人对他感受到了忌惮。
麦卡锡的权力之路走的并不顺畅,或许说不仅仅是不顺,应该说是非常不好走。
没有很好的机会,但是又被防备,他这次注定是很难成功了。而对于杜鲁门来说,这次误炸战俘营的事件恰好给他提供了一个非常完美的借口,让他把这个讨人厌的议员赶下去。
是的,杜鲁门讨厌,或者说是非常厌恶麦卡锡。
因为麦卡锡这个家伙是个满嘴跑火车,实际上非常烂的一个人。他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骗子。
他宣称自己在二战中负伤,挖出来的弹片加起来足足有几磅重。实际上他压根没有受过什么重伤。
他在去年信誓旦旦的给杜鲁门发了一封公开信,要求他公开一些机密文件,理由是这里面可能涉及苏联间谍等等。
他还谎称自己掌握了一份两百零五人的名单,都是美国当权派,都是苏联间谍。
但是杜鲁门压根不信,他认为麦卡锡就是信口雌黄。甚至杜鲁门还写了一封信,要求麦卡锡公开手中的资料。
但是这封信最后也没有发出去,杜鲁门让秘书归档了。一直到很多年后解密,人们才知道杜鲁门是有多么厌恶麦卡锡。
他在信里对麦卡锡可谓冷嘲热讽到了极点。
但是他最后让秘书归档了,而没有发出这封信。倒不是因为杜鲁门怕了麦卡锡,更主要的原因是他和美国政府,以及精英阶级们需要一把刀,一把锋利的刀,一把名为反共的刀。
以此来转移国内矛盾和视线。麦卡锡就是被选出来的刀,只是这把刀做的过于过分了,过分到后面的持刀人都感觉他太危险难以控制了,所以才下决心抛弃。
而在这个时空线上,麦卡锡还没有取得另一个时空线中那么大的权利,但是他的跳却没有任何减少。
他为什么受到了美国国民的唾弃和民意的反噬?
原因很简单,就在轰炸战俘营当天的时候,他参加的军事节目刚好在美国以及其他联盟国家播出。
在节目里,麦卡锡依旧表现出自己一贯的反共作风。
称呼美军这次的轰炸是对苏联团体的巨大打击,是美国的巨大胜利。并且他还信誓旦旦的表示,自己有绝对准确的情报显示,那里就是朝鲜的秘密兵工厂,他们正在那里生产化学杀伤武器。
准备对战场上的美军士兵进行不人道的攻击。
所以美军必须要展开正义的制裁等等。
各种各样的大话他说了不少。
为什么他要这么说?这就和麦克阿瑟明明从来不用玉米烟斗抽烟。
但是他只要出现在公众场合就一定是蛤蟆镜配玉米烟斗的形象。
这是一种态度,按照后世更多人可以理解的话来说,这就叫人设。麦克阿瑟要树立自己军中硬汉,美国英雄的形象。
而麦卡锡则要树立自己反共先锋,最忠诚的美国人的人设形象。
但是任何一个在后世关注过娱乐圈的人都应该知道,任何吃人设红利的明星在面对人设塌房时都将面临最惨烈的反噬。
红利吃的越多,反噬也就越厉害。这一点在娱乐圈适用,在政治界依旧适用。
麦克阿瑟的军人英雄的形象建立起来不容易。
但是朝鲜的惨败把他的人设被撕裂了,让他竞选总统的美梦化为泡影。
而在电视媒体上夸夸而谈,展现出自己反共先锋的麦卡锡也在被现实啪啪打脸。
因为炸的不是秘密兵工厂,而是美军战俘营。
这一下他就必须要把自己从前吃的红利吐出来了。
因为他又用了自己惯常的话术,说自己有千真万确的情报。但事实证明他就是在胡扯,他并没有。
中、朝、苏三国披露了被轰炸的所有细节。
这些细节可谓是把在电视上夸夸而谈的麦卡锡拉出来反复打脸,打完左边打右边,打完上边打下边。
民众不得不怀疑麦卡锡所谓的千真万确的消息渠道的正确性了。
而猜疑链一旦开始,那么就只会不断的扩大。
越来越多关于麦卡锡的谎言被抖露了出来,以及他私下里糟糕透顶的私人品德等等问题都被爆了出来。
为什么会被爆出来?自然是有人在授意。因为美国人需要一个情绪的宣泄口来发泄这些误炸战俘营的事件,必须要有人来顶雷。
谁来顶?麦卡锡。杜鲁门已经厌倦了麦卡锡的喋喋不休,以及对自己的毫不客气,同时他那贪得无厌的权力欲望。
杜鲁门觉得是时候放弃麦卡锡了。有的时候处理一件事,并不是一定需要某人为这件事背负责任。
就像是这次误炸事件,最需要背负责任的人是谁?是海航的司令官,是海航的参谋长,是五角大楼作战会议室里的将军和参谋们。
是他们一直认为,那个地方是秘密兵工厂。
而有此推断的唯一原因就是他们认为【没有人会傻乎乎的按照国际公约公布战俘营的位置】。
仅此而已,没有其他理由。
而这个理由是可以公开给民众们说的吗?
明显不行。所以他们处理了飞行员,但是民众们的怒火还是没有完全消退。
于是白宫想到了一个好用且常用的办法,那就是“转移民众视线”。“民众总是愚蠢而又短视的,他们既不愿意好好听,也不愿意好好看。现在战俘营事件波澜很大,没关系。我们只要制造一个波澜更大新闻把战俘营事件盖过去就好了。”
“转移民众视线,他们自然就会忘记这件事。人的注意力有限的。同时我们也可以趁着这个时间段,把那群战俘的问题解决掉。”
杜鲁门的幕僚们提出了这样的解决方案,杜鲁门几乎是毫不犹豫的同意了,让他们去执行。
这次的行为也得到了FBI的大力支持。
因为胡佛也不想别人联想到情报失误的问题,然后莫名其妙的想到他。
所以,找个人来背锅吧!麦卡锡刚好合适,就他吧。
于是铺天盖地的对麦卡锡不利的舆论被倾倒了出来。
在美国,只要胡佛想要整一个人。
不管这个人是总统、富商还是平民百姓,胡佛都有的是办法。
麦卡锡一夜之间从美国的反共英雄立刻变成了舆论媒体中的牛皮大王。
形式转换只在一夜之间。麦卡锡注定要完蛋了。
但是美国反共的形式并不会因为麦卡锡的退下而结束,资本需要一个代言人,但是这个代言人是谁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个人能不能成为一把锋利的刀子。
麦卡锡的落幕仅仅只是时间问题了。
但是众议院和精英阶级们需要一个能替代麦卡锡的角色。
一个锋利的刀子。而在一个酒会上,来自德州的议员有意无意的提了一嘴:“我们德州有一个很厉害的家伙。他把德州的战俘仅仅只花了三天就全部搞定了。足足十一个人啊!现在全都签署了协议,并且录下了口供。”
“必要的时候,他们会跳出来揭开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丑恶嘴脸。”德州议员的话引起了众议院其他议员的关注。
不断有人向他打听这人是谁,还有人问能不能把这样厉害的人物借调一下,解决一下自己州内那些不老实的战俘的问题。
而众议院现如今的非美调查委员会的会长则默默捏了捏胡须,他把德州议员的话给听进去了。
那个名叫赫克托尔?金?马修的家伙说不定可堪大用呢。毕竟从古自今,官场就少不了酷吏。
古今如是,中外如是。人人都在痛骂来俊臣,可是痛骂来俊臣者又有几人有实力有手腕成为来俊臣呢?
酷吏不是那么好当的,官场的利刃不是谁都能做的。
而位于德州的赫克托尔在一天后接到一个任命。【尊敬的赫克托尔?金?马修先生,很荣幸的通知您,您正式被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授予组建“洗脑战俘调查活动”组织。
您亲任组长,您可以调动一切力量来完成您的任务。为了揭秘社会主义阵营的邪恶真相与目的,同时为了维护我美国的正义与国威……】
看着这份任命,赫克托尔嘴角不易察觉的开始展现微笑。
而就在同一天,麦卡锡正在接受来自众议院的质询,质询他获得议员资格的正当性与合法性。
有人平步青云,有人落下谷底。某个瞬间,两人在不相关的地方交错而过。
唯一相同的地方在于,这两人都行走在一条名为反共的道路上。
麦卡锡陨落了,赫克托尔开始上台,他是比麦卡锡更温和?
还是更残暴?亦或者是更让人难以琢磨呢?美国选择了自己的道路,那便不能在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