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中苏合拍
【麦卡锡:谎言之王。】【虚假的反共斗士,真实的牛皮大王。】【究竟是谁在为麦卡锡买单。】
李锐翻看着资本主义阵营的报纸和新闻媒体,就在战俘营事件炒作到最热,李锐想要给他们来一波大的,彻底让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媒体来个好看的时候。
他们突然集体转弯,所有的新闻媒体都把目光对准了麦卡锡。
至于战俘营的事情,他们瞬间给忘光了。
而民众们也很自然的被媒体带偏了节奏,就像是新闻吃瓜。当有一个更大的瓜出现后,前面那个小点的瓜总是会被比下去的。
李锐面无表情的翻完了这些报纸。
“就这些?”李锐问道。
正在看华盛顿邮报评论的陆光达回到:“对,就这些。这些还是上个星期的报纸了。最近听传回来的消息,美国那边关于误炸战俘营的事情已经彻底没了消息。”
“啧啧。”李锐砸吧了一下嘴:“那其他国家的外交人员应该也没有发声了吧。”
陆光达叹息一声,语气满是遗憾:“是啊,完全没有不和谐的声音发出来。可以理解,其他国家的外交使节要服从他们本国的安排。
相比较来说,他们甚至比美国战俘更好控制。只不过里面一些人的火,大概是压不住的。只是看什么时候爆发而已。”
李锐看出了陆光达的不甘心,他笑着问:“怎么,没看到美国的舆论战线全面崩溃,你很失望?”
陆光达想了想,最后颓然的点点头:“是啊,本来你都计划了这么好的一个阳谋。但是最终还是能被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压下去。这真是……哎……”
李锐本人倒是没有陆光达那么失望,他拍了拍陆光达的肩膀:“老陆,不要太失望。如果美国的舆论战线能一次被打穿,那他就不是美国了。能因为一次外交事件而把美国舆论战线打穿的故事仅存在于童话中。”
“舆论的战场从来都是拉锯战。你来我往,比的就是谁进攻犀利,谁的防御更厚。这是水磨功夫,没那么容易成的。
你想要彻底击溃美国舆论战线,除非是这群战俘回去那天,美国空军直接把他们从天上打下来。”
李锐又提起那天自己说过的话了。
那天李锐就说,自己最想看到的并不是美国战俘平安回国。
而是美国军方忌惮他们回国,而半路把他们都杀了,那样其实是最好。
虽然这个想法确实是非常不当人,但是却能对美国的舆论战线,以及美国的国家凝聚力造成致命性的打击。
“哎。”陆光达无奈:“虽然你的提议确实堪称非人类,但或许你是对的。不够反动的反动派其实是最难对付的。”
“反动派要是在反动一点,那就好了,所有人都可以看穿他们虚伪的鬼脸。”陆光达如此说道。
李锐则说:“知足吧老陆,这个年头我们还有个苏联帮着我们吆喝。要是没有苏联,哪怕是几十年后的中国,在大嗓门方面也是压不住美国的。
人家拳头比你大,吼的还比你大声,那就道理啊。拳头就是道,吼叫就是理,世间之事莫不如此。”
“对付他们不能指望着和对付国内的旧文人那样,对美国我们无法力敌,只能徐徐图之。”李锐如是说。
“但是我们这次所做的事情也并非无用功,裂口已经出现。就算是用胶水暂时黏上,它依旧是裂的。”
“我们所能做的是对着这个裂口不断进攻,不给他修复的时间和机会。”李锐说道这里的时候,转头看向了一旁一直没有说话的冯石:“老冯,朝鲜这会儿战局怎么样了?”
“啧。”冯石摇摇头:“不大好,我们虽然在全力支援朝鲜,但是朝鲜依旧在节节败退。美国佬的火力太猛了。”
“我收到前线的一些战报,只要一个地方攻不下来,那么美国佬就是玩了命的炸。把山上的土硬生生的翻了三五遍,把山头都炸平了。朝鲜人民军就算是铁打的也扛不住啊。”
“平壤已经岌岌可危了,朝鲜方面已经不断的在退了。这个沃克打仗和麦克阿瑟风格完全不一样,他就喜欢一板一眼的打呆仗。可偏偏这种打呆仗的美国将军我们最难对付。”
冯石也无可奈何的叹息道。
麦克阿瑟被刺杀这件事引发的后果有好有不好。
好处是中国志愿军入朝时间推迟了,没有在1950年最严酷的冬季进入朝鲜,从而引发大量的冻死士兵的事件。
坏处则是指挥官换成了沃克。
如果说麦克阿瑟打仗有时候还有天马行空,兵行险招的情况。那么沃克则是一板一眼的打呆仗。
就是用优势兵力优势火力围住对方,然后一顿炸。再接着就是占领。这样打仗的坏处就是进攻速度很慢,没有速胜的可能,因为每一处阵地几乎都要夺。
但是好处是这样打仗,基本不给朝鲜反击的机会。打呆仗也看是谁打,如果朝鲜打美国这么来,那就是找死。
但是美国这么打朝鲜,仗着兵力和武器的绝对优势,则不显得那么呆了。
反而可以套用《孙子兵法》中的那句“以堂堂之兵,击惶惶之敌”。“按照这么个打法,最后到四月底,朝鲜就要丢失百分之八十的土地。到时候怕是我们不参战都不行了。”
“但是沃克这样的打法太讨厌了,他没有留给我们足够多的穿插空间了。”冯石很郁闷。
作为一个将军,他去不了朝鲜前线。但是他始终在关注朝鲜前线,每天自己看战报还会做兵棋推演。
得出的结论就是不好打。李锐并不懂军事,他只能是尽可能的为将军们提供资料。
具体作战他管不了,也没法管。这个只能交给彭德怀头疼了。
彭德怀能在历史上中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打下这个立国之战,这一次虽然换了统帅,战争难度有所增加。
但是相应的,中国这边的情况也好了许多。
中国在这个时空中拥有更好的装备了,也躲过了1950年的低温。相比较而言,反而是美军比较惨,1950年的严寒夺走了美军数百人的生命,上千人出现严重冻伤。
韩国军队就更惨,他们没有美军的物资保障。
所以经常是整个队伍整个队伍的出现冻伤。
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志愿军在这个时空中取得的优势应该是比面对的劣势更多的。
李锐选择相信彭德怀,而他自己则还有其他的事情继续做。
虽然说美国人在用新闻的方式来转移话题。
但是这话题是你们相转移就转移的吗?
李锐存了好久的大杀器被他释放了出来。
那就是关于被俘虏的美军飞行员的改造的纪录片,李锐终于剪辑完成。
并且送到苏联,让苏联播放了。与此同时,因为麦卡锡正在面临质询,李锐认为麦卡锡的时代估计要提前结束。
但是美国的反共运动却还方兴未艾。相反,因为战俘事件和后续自己要播放的纪录片一定会把美国的反共火焰推到另一个高度。
因为精英阶级们真的害怕了。
所以他们必然会推选出一个人来作为代表。
也许一个更加反动的“麦卡锡”即将踏上舞台。
这对于美国人民来说也许是不幸的。
但是对于整个世界的共产事业却可能是幸运的。
同时,经过几次在东德的影片放映让李锐明白了一件事。
那就是在反共反左的浪潮中,整个资本主义阵营的文化产品出现了严重的削弱。
所有的电影和电视全都只剩下了爱情片,任何有深度探讨人性探讨自由,谈到民族解放的故事都不能播出。
至于反应实际的就更不能有了。太容易被贴上亲共的标签了。
西方世界文化产品的匮乏对于李锐来说是一个好机会。
因为这正是自己带领着中国文化产品攻城略地的好机会。
不仅仅是要占领社会主义阵营的地盘,更是要在资本主义世界埋下一些种子。
而在这种情况下,李锐选择了要套拍两部刘慈欣的科幻作品。
一部名为《赡养上帝》,另一部名为《赡养人类》。这两部小说都是刘慈欣的著名短篇小说。
《赡养上帝》讨论的是人类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是否科技越发达,人类就越无能?
而《赡养人类》则是一部非常激进的短篇小说,刘慈欣在小说中大胆的提出了一个概念“终产者”。
如果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资本的累计,或许有朝一日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终结所有阶级,万千伟力归于一身的“终产者”必将出现。
这本小说的题材和讨论的问题很激进。
但是李锐却认为非常适合这个年代。因为美苏之间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冷战实际上就像是一场大论战,每个国家都在证明自己走的是一个正确的道路。
但是毛主席说过,道路不正确,知识越多越反动。科技也是如此,道路不正确,科技越发展反而越是奴役人民的枷锁。
当李锐做了适当改变的《赡养人类》的剧本交给毛主席看过后,毛主席非常高兴的落下一行字“请尽快拍摄”。
李锐自然也是马不停蹄,虽然《赡养人类》是一部科幻小说。但实际上里面的大科幻场面并不多,所以需要的投资也并不多。
但是其中有很多关于西方人的场景,李锐实在是不想找中国人化妆演外国人,因为那种感觉实在是不像。
就像是美国人化妆拍《龙种》一样,总是怪怪的。而且考虑到这部电影以后的影响,李锐将这部电影的剧本送到了苏联,让苏联的宣传口的扎多罗夫审阅。
扎多罗夫看后兴奋的捏断了一支钢笔。
因为他第一次读这样的好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有冲突有转折,同时有如此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终产者”,好一个“终产者”!
扎多罗夫将剧本故事呈现给了斯大林观看,斯大林看完后抽了五分钟烟,最后写下批示【尽快与中国同志合理将这部电影拍摄出来,一部好的电影抵得上数百名政治讲师!】
于是乎,在李锐的推动一下,一部中苏合拍的《赡养人类》已经被正式通过了。就等着中苏合拍,再创辉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