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带着网咖回1950年 > 第二百三十三章 待剜掉的肉

第二百三十三章 待剜掉的肉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电影是什么样的?

    答:和大号话剧差不多。是的,在这个年代,因为技术限制,以及想象力的制约等等。

    这年头的电影拍摄,实际上走的是话剧或者说是百老汇的表演风格。

    什么叫做百老汇风格?那就是夸张的舞台动作和台词,以及时不时插入的音乐和歌唱。

    后世很多人笑说三哥的电影是一言不合就开始尬唱尬跳。

    但实际上抛掉有色眼镜去看就会发现,实际上三哥的歌舞片拍的很好。

    不管是舞蹈还是唱歌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因为对于三哥来说,很多电影被拍出来,其实际用途就是为了表现那几首歌和几只舞蹈。

    所以看三哥的电影,要摒弃看其他电影的想法,三哥的电影是为了歌舞而服务的。

    而不是歌舞为了电影而服务。

    他们实际上拍摄的很多电影本质上就是一部超长的音乐片。

    而这种音乐片最早的起源便是在欧洲,而发扬光大的地方则是在百老汇在红磨坊。

    因为舞台表现力是有限的,尤其是一个剧场内的观众有前有后。

    为了保证坐在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明白舞台上的演员在表演什么。

    所以舞台剧的演员都会以一种极其强烈的肢体动作和情绪异常饱满的方式来进行表演。

    这种表演在剧场里是很合适的,因为观众现场看,距离远的观众根本不可能看见演员的表情。

    那种所谓用眼神演戏用微表情演戏的方式只能服务前两排观众。

    为了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舞台剧演员的表演和台词都会非常浮夸。

    但是这种浮夸是适合在舞台剧上表现的。

    但是当电影出现后,这种表现就不合时宜了。因为镜头可以推进拉远,在大银幕上观众们可以通过特写看清演员的每一个表情。

    所谓的眼神戏和微表情戏成为了一种表演的可能,甚至成为了一个演员能不能成为好演员的标准。

    但是这个年代的电影制作还不够后世那么完善,各种理论和表演方法以及拍摄方法都是很多人没有想过的。

    为什么这个年代的导演喜欢讲构图讲色彩?

    因为他们把舞台剧的那一套直接套在电影上了。

    现在电影发展最好的地方就是好莱坞了,好莱坞的导演已经开始逐渐将表演尽可能的改成生活化,而不是夸张化。

    但即便是如此,目前好莱坞的导演来到这个片场看见拍摄的枪战戏,他们也会惊的下巴掉下来。

    一身黑风衣的滑膛堪称人挡杀人,佛当杀佛。空包弹在双枪的枪管中不断炸响,每一次产生的剧烈爆炸声都震的整个上海电影界的人心头震撼。

    两边不断涌现的敌人在枪声中爆出朵朵血花更是让这群人只觉得头皮发麻。

    不仅仅是那个女演员觉得这是在杀人,很多上海电影界的人都在觉得滑膛在杀人。

    因为这个年代没有人见过血包炸裂,更少有人知道什么叫做炸点,什么叫做特技拍摄。

    这场戏对他们来说太逼真了,逼真到就像是真实的一样。穿越绒花地毯的滑膛神情冷漠,枪口爆裂出的火焰就像是夺命的死神,一个又一个的敌人倒下。

    个人英雄主义到爆棚,不过这部戏也不是宣传主义思想的而是用来表现资本终极形态的,这么拍也没什么问题。

    敌人也在还击,墙上、花瓶、地板、灯泡等等地方都在不断的爆裂,火花四溅,硝烟弥漫。

    现场的实在是太惨烈了,有的人胸口中弹,鲜血飙射出来,嘴里还大口的吐着鲜血。

    一条三十米的绒花地毯走廊,二十五名敌人。滑膛一枪一个,一人单骑压得二十多人冒不了头。

    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换弹,完全不讲道理和章法,也完全不讲现实。

    但就这种会被有真实巷战经验的老兵喷死的打法,但是却极具视觉冲击力。

    老兵们肯定会说:“一把冲锋枪就能把那孙子打成筛子!”

    但是电影拍摄不需要太过于现实,过于现实就没有震撼力了。

    不信看看现场。在场众人冷汗淋漓,很多人额头的汗就像是水一般流出来。

    有的人双股颤颤,只觉得下一刻自己就要倒下去了。

    “共产党……在……在杀人!”“还杀了这么多……”“我好像闻到了血腥味……”

    “呕……”

    “各位,这是鸿门宴啊,我们赶快跑吧!不然到时候也要死了!”

    “这杀的应该都是死囚吧,我们应该没事吧。”

    “你傻啊,还记得《武训传》的事情吗?上面那个李部长不满我们很久了,怕是共产党要大开杀戒了!大家快跑吧!”

    这话说得,在场的很多演艺界人士就准备撒丫子跑路,只有几个人还站在原地远远的瞧着拍摄现场。

    “赵丹,你还不快跑?”有人叫了之前武训传的主演赵丹一声,赵丹回头冷漠的说道:“你是跑得过子弹还是跑得出中国?要是人家想杀我们,我们早就死了。”

    “周旋,你怎么不跑?”赵丹问着旁边的周旋,周旋默默的说道:“人活着,有时候还不如死了……”

    赵丹没有搭话,周旋的破事上海人尽皆知。

    两任丈夫都堪称渣男中的典范,哦,不对在民国的不算渣男,只能算是“犯了所有民国男人都会犯的错误”。

    周旋又道:“旁观者清,赵丹你没看见拍摄的人都很淡定吗?如果真的杀人,那些人会那么傻乎乎的被杀?我觉得不过是一种高超的拍摄手段罢了。只是我们没有见过。”

    赵丹点点头:“是的,确实如此。周旋,你有没有觉得文艺界要变天了?”

    “嗯。”

    “自从听了春节联欢晚会之后,我就已经看清楚了。那位李部长是个手眼通天的人物,他一个人脑子里装的创意怕是天下人都比不上。”

    “不管是《朝闻》还是《漫画新时代》还是春节联欢晚会以及拍摄的电影等等,他都太厉害了。”赵丹苦笑一下。

    “可是总有人看不清,上海文艺界还有很多人在想着和他对抗。”周旋这个时候才转头过来道:“那你是怎么个打算?投降?上海文艺界尤其是影视界可是铁板一块,当初绍家兄弟怎么被他们逼得远走香港,你忘记了?”

    周旋所谓的邵氏兄弟便是那个称霸香港影坛半个世纪的邵氏电影公司,其中在内地最出名的便是邵氏兄弟中的老幺邵逸夫,全中国许多学校都有逸夫楼和逸夫图书馆,都是邵逸夫出钱修建的。赵丹没有吱声,他是个精明的人,准确来说他的政治立场是不左不右。

    或者说他自己都分不清左右。

    这是文艺界中很多中层人员所处的情形,很有代表性。

    这里很多人其实压根不存在很明确的政治立场,更多的是一群日子人。

    这种人大概占据整个文艺界一半。另外一半中便是有左右之分的。不过相比于左边,很多时候右边更吸引这批日子人,因为右边感觉更有钱。

    所以当右边需要有人站台助威的时候,便会有一群日子人跳过去。于是乎在运动时期,很多日子人被整,他们不知道怎么被整也不知道最后怎么被放,这批人不能说全部但数量也确实不少。

    赵丹算是比较聪明的,他看着乱糟糟的现场,小声的对周旋道:“听说李部长这次来上海了。他来肯定不能是为了拍摄电影这种小事。”

    “上海电影制片厂怕是要有运动了。”赵丹低声说着。

    周旋微微皱眉。“你看吧,这电影就是个下马威。周旋,我不瞒你说,我准备亲自找一趟李部长。就算是李部长不能见我也行,但我要表明态度。”

    听着赵丹这话,周旋忍不住道:“投名状?”

    赵丹笑了笑,没有在说话。

    而之前乱糟糟想要跑出去的一众上海影视界的名导、名演、名编们也被乱糟糟的赶了回来。

    原来怕枪声引起骚乱,拍摄这些戏之前剧组就和上海方面打了招呼,有解放军帮着维持治安。

    这群被吓得瑟瑟发抖的家伙刚刚回到原位就发现,现场的这场枪战戏拍完了。

    那边年轻的不像话的导演喊着:“停!”

    现场拍摄结束,那些原本以为是被打死的人居然一个个的爬起来了。

    震的在场的所谓上海名流们一个个目瞪口呆。

    “这……人不是被打死了吗?还可以活过来吗?”“这是假的,是拍戏?”

    “哎呀,吓死我了,我还以为是真的呢。”就在所有人都拍着胸口,平复着刚刚激烈的喘息时。

    一个年轻人走了过来,他脸上挂着一种职业性的假笑。“各位,我拍的这场戏怎么样?”

    来的人正是基地内诸多摄影干事之一,现在是《赡养人类》样片拍摄的总导演李光复。

    而他来这里是有目的的,李锐给了他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给这群上海电影节自诩为大佬的人物一个下马威。

    然后借着这次中苏之间的电影比拼,李锐也要趁势扫掉电影界的顽疾,有的人还是不要待在影视圈好了。

    相比于写书写报纸的旧文人来说,清除电影界的肿瘤就简单的多了。因为电影可是工业化产品,一个人可是玩不转的。

    既然自己的破晓基地可以培养出合适的导演、编剧、甚至还可以培养演员。

    甚至完全不需要这群旧电影人为自己拍摄电影,自己也可以产出高质量的电影。

    那么就干脆做的利落一点,这块烂肉老子就统统不要了。虽然短时间内可能会痛一会儿会儿,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非常有利的。

    而现场的名导们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是待剜掉的烂肉了,还有人开始面对着年轻的李光复准备拿腔拿调。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