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 不会轻易放弃
“怎么称呼啊。”有一名长江电影制片厂的导演笑呵呵的对着李光复问道。
相比于李光复那种一眼看出来的职业性假笑不同。
这位脸颊微胖的导演的笑容很明显要看起来和善的多,也更加自然的多。
“李光复。”
“哦,李光复导演是吧,我是长江电影制片厂的江明,也是个导演。”脸颊有些胖的男人略带一些得意的自我介绍。
似乎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但是面对他那种略带骄傲的神情,李光复却只是简单的点头。
因为李光复确实不认识他。
于是李光复用一种很淡漠的口气说道:“哦,江导演你好。”
演艺界的人和文化界的人很近,但是又有些差别。
比如说演艺界的人比文化界的人更好面子,也更看中所谓的资历。放到今天来说,那就是咖位。
江明大概是演艺界中有咖位的那种人了,要说的话他也确实是有点咖位。
因为在民国时期他就拍摄了不少鬼怪片。
取材自聊斋志异故事的神鬼片早在三十年代就兴起了,还有剑仙斗法武侠报仇之类的故事向来是中国电影创作的创意来源。
这些创意差不多一直用到一百年后大概都是够的。
不过这年代的剑仙斗法的特技场面是非常原始的。
所谓的特技就是让人在胶片上一格一格的涂白,在放映的时候就会在画面上表现出涂白的部分。
然后用动态的白色特效来表现出各种神功秘法、妖魔绝技。
这也是一门手艺,因为胶片那么小,要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特效也是要和人物成比例的。
所以一把飞剑的白色图案放在胶片上有时候就比头发丝粗一点罢了。
就这样还要画出剑锋剑穗。
这年头的特技师一个两个都是微形画的高手。
而这位江明在民国时期拍摄过关于白骨精的神鬼片,还拍摄过《蜀山》,没错就是还珠楼主的那个《蜀山剑侠传》。
这本被人称为中国第一仙侠小说的发表时间便是在民国时期。
不过作为一个陈年老鸽子,还珠楼主已经不打算写完自己的旷世名作《蜀山》了。
而江明在民国时期靠着神鬼志异和仙侠斗法的电影赚了不少钱,也在圈内积累了不少名气。
后来抗战开始了,他也随着大流拍了一些抗战的电影,算是名利双收了。
在圈子内的地位也就水涨船高了起来。
现在走到哪里去都有一群孝顺的小辈捧着他,喊着“江导”“江老”之类的。
不过李光复虽然是拍电影,也跟着在基地类学习了很多电影知识,但是他还真的就是不认识江明。
因为江明的作品实在是太次,根本够不上李锐给他们拿来到教材用。
不是说李锐歧视老电影,老电影里也有经典可以用的。不管是《摩登时代》、《天涯歌女》、《雨中曲》都有可以学习的地方。
但是江明的神鬼志异……算了,丢进垃圾堆好了,李锐花一分钟时间看都是在浪费自己生命中的六十秒。
所以李光复对着江明可以说是毫无感觉,甚至不认识这个笑眯眯的微胖男人。
那种不认识的表情和眼神非常真实,不是装的。这一下倒是把江明给噎住了,原本想要装个大辈,结果人家不认识自己。
你这小辈好生无理啊,拍电影都不认识圈内的前辈吗?江明的神色忍不住冷了下来。
不过他掉脸子这件事对李光复来说毫无影响。
江明没有伸手握手的打算,李光复也不打算热脸贴冷屁股,他就对江明点个头算是打过招呼了。
这下更是让江明气得够呛,但是又不能表现出来。
或许是李光复表现出来和这群人都不熟的表情,对人也就是点点头,握手?
反正他们不伸手,李光复也不会主动的。反正都不熟,以后估计也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机会了,李光复就懒得客套了。
也就只有少数如赵丹几人主动和李光复示好。
和在场之人基本都算是点头打过招呼之后,李光复也就懒得在认真搭理他们了。
搭理这群人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自己只是完成主任的任务罢了。
“各位觉得我们这个戏拍的怎么样?”李光复职业性的假笑道。
在场不少人都假装露出思索的表情。
比如说那位江明大导演,他假意思考了一番后说道:“这戏拍的很真实,但是很残暴啊。”
“李导演,你看看这我们新中国都成立了,不许打人骂人了。你们还在舞台上宣扬暴力,这不好。这血花飞溅的,不好不好,教坏小朋友不好。”
对于这群名导名编来说,在看过这段跨时代的拍摄后,他们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这种拍摄手段的有哪些先进的技术可以学习,或者是说那种飙血的特技是怎么做到的。
也不看刚刚李光复用多机位拍摄的目的。
反而是李光复开口询问后,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挑毛病。技术上不行,那就从道德制高点来压一压。
以江明为首的导演们侃侃而谈道:“是啊,太暴力了。”
“和真的杀人一样。这种表现在舞台上会把观众们给吓到的。宣扬暴力不可取啊。”
“听哥哥一句劝,这种片子不能拍啊,怎么和苏联人比啊。”
“是啊,组织上让你拍和苏联竞争的样片,是不是压力太大了?想着另辟蹊径?我和你说年轻人,不要想太多。
剑走偏锋不可取的,你要是有什么疑惑,在场的都是你的前辈,你完全可以和我们请教嘛。”
在场的一群名导名编名演们,一个两个的用看似语重心长充满关心的语气说着各种好似“为你好”的话语。
但实际上这些语言里藏了多少机锋,那就不得而知了。多少人是虚情,那些人是假意,根本分不出来。
李光复也就是笑笑不回答。
这群人中大部分人的反应和李主任猜测的一样。
拼技术、拼创新、拼学习,这帮人通通不行。但是让他们论资排辈,一个两个的充大拿,那就是他们的拿手好戏了。
李光复默默的把这些人的样子和名字记下来。
不过也有一些人看上去和这批演艺界的“大佬”们走的并不近。
反而在他们说这些话的时候躲得远远的。
比如说赵丹和周旋等少数人,他们一点点的和这些人拉开距离,直到泾渭分明。
他们到底是不相信这些人所说的,还是说有其他想法,那都是另说的。
但至少这是一种态度,李光复也默默的记了下来。随后李光复又拍摄了几场戏,基本上都是动作戏。
虽然说拍的还行。但是这阻挡不了江明等导演装逼的欲望。
导演这个群体最喜欢对他人的作品指手画脚了,自己不懂也要指点两句。
不然显示不出来自己在这行的地位。当然,他们在假装指点的同时,也在偷摸着想要搞清楚这种特技拍摄是怎么弄得。
李光复都被这群人给搞无语了,真的是又菜又爱装逼啊。于是一直到晚上的拍摄结束,这群人都走光了,李光复前往李锐居住的酒店将情况都给他汇报了一遍。
“里面大多数的导演连基本的谦虚都没有。他们明明搞不懂炸点的意思,却非要一副自己弄懂了的样子。血包的用法也不知道,却又喜欢指指点点。”
“动作戏完全不会拍,但是却要在旁边说三道四。有的人虽然是不说,但是也没有想要上来问的打算。最重要的是,这群人基本上完全不看好我们和苏联人的拍摄比试。”李光复如是说。
李锐喝了口茶后笑了笑说道:“这是自然的,我问你这天下是君子多还是小人多?”
“嗯?小人多不多不好说,但君子肯定少。”
“对啊,孔夫子几千年前就说过“人不知而不蕴,不亦君子乎”“礼贤下士,不耻下问”,这些都是君子该有的品格。这世上君子少,那么这些演艺界的所谓“大佬们”不是君子也很正常。”李锐放下杯子笑道。
“实际上演艺圈就是个大染缸。民国时期上海这摊子烂事还少吗?新中国成立了,这群人仗着自己掌握着电影的话语权,可是牢牢的把持着权利不放啊。”
李锐所说的还真的是实话,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还勉强能找到一些相信马列主义,并且相信新中国的笔杆子的话。
那么在电影圈子里,毛主席几乎是找不到几个能全心全意为国家出力的人。
为什么?因为电影不是一个两个人就能创作的东西。
实际上电影是一门工业技术,有一整套完整的流水线。
不是找几个写手写几本书就能完成的。
而且电影技术上手门槛很高,因为这年代胶片很贵。
如果没有李锐搞来的数码摄影机让这群摄影干事们几乎无限制的拍摄练习。
仅仅依靠国内胶片的产量(注:前面苏联因为中国的文化输出而援助了一个胶片厂),新中国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这么多电影方面相关的人才。
而在历史上,培养电影人才就更慢了。电影是烧钱的玩意儿,不投钱进去怎么培养人。
所以很长时间内新中国电影事业都必须要倚重这群从民国时期就开始拍电影的电影人。
这其中自然是有好有坏。别看有的人在抗战时期也拍抗日剧。
但那也是因为当时抗日剧赚钱而且好上映还自带流量。
这些导演就是为了赚钱才拍抗日剧的。
李锐太清楚这其中很多人的脾性了,说穿了就是贱骨头。觉得新中国离不开他们,他们垄断了电影技术。
一直到后来新中国培养了一批自己的电影人才,八一电影制片厂成立,拍摄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还有拍摄了一些革命题材的电影和文艺作品。
但是最后却被这群文艺界的人翻身后笑话为“八亿人民八部戏”时代。
但这种说法简直就是可笑,那个年代拍摄的电影和文艺作品可远不止八部。
而且很多反应革命题材的影视作品质量并不低。
但是如江明这样的人翻了身,自然是要把这一切都打到的。
李锐早就看出如江明这样的人是不喜欢新中国的。
因为新中国侵占了他的利益,关于导演和演员的薪酬标准要出来了。
以后那种拍一部戏就在上海买一套洋房的时代要结束了。
这群人不跳起来叫才怪。
尤其是李锐手上有足以威胁他们最后手上底牌的存在时,他们更会疯狂。
李光复对着李锐询问:“主任,不用管他们吗?我感觉今天走的人里有些人目光不善。”
李锐笑了笑:“不善就不善吧,他们要是太善良了,我反而不好动手呢。八大制片厂成立为上海电影制片厂,里面多少沙子啊。”
“要我说,就直接把它给打破吧。瓶瓶罐罐碎了,总是有舍不得的地主老财出来干嚎两声的。让他们嚎吧,嚎着嚎着他们就习惯了,然后就会发现家里的瓶瓶罐罐都没了。”
李光复若有所思:“那主任你的意思是拆掉上海电影制片厂?”
“不不不,是适当清退。”李锐笑着说:“各种工人我们要留着。但是某些导演和编剧以及制片人就没必要留着了。”
“他们怕是不会愿意的。”“不愿意?那就试试看咯。”正如李光复所说,这群电影人估计也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危机,他们也不愿意轻易放手手上的权利。
于是乎在第二天上海的部分新闻报纸上赫然出现这样的标题:《赡养人类片场鲜血满地,宣扬暴力是否可取?》,《电影到底是要思想还是要血腥?》,《与苏联的比试尚未开始已经失败》。
诸如此类的文章比比皆是。而叫的最响的便是《沪报》。交代一下时代背景1949一1953年,中国还没有实行公有制经济。
这三年多的时间,中国做的是整合民营经济,做公私合营。新中国是一个合法的政权,那种臆想着把有钱人全枪毙,把钱平均分给每一个人的平均主义要不得。
53年以后,整合了民营经济,让国营经济有了基础,中国才开始计划经济,开始小部分实施公有制。
注意,一直到1959年,中国一直是公有制与私有制双轨并行。
公有制占大头,私有制占小头。全面公有制本不该那么快来的,因为生产力和教育水平跟不上。
就连当时的苏联都是公有制和私有制并行(注:苏联一直到解体都有自耕农,在乡村和偏远城市也有私有制的小商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