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三章 不能辩(二合一)
毫无疑问,尼克松的话其实是一种模糊概念,或者说是调换概念的说法。
他把美国中高收入阶层的生活,定义为有能力者的努力,最后就能过上这种高级的生活。
这种话正确?只能说部分正确。
这个时代的美国为了和苏联竞争,所以还抱持着做人的态度来治理国家。
远不是元时空七十年后的那个德性。
说一句非常难听的话,即便是这个年代的美国在搞反共、搞文字狱、有嬉皮士运动等等。
但是它依旧比元时空七十年后的美国强。
因为这个时期的美国真的在生产全世界一半的工业产品。
轻工、重工、化工的产能吊打全球。
在加上二战结束后世界格局的变化,让美国吃饱了红利。
尤其是罗斯福留下的政治制度让现在的美国总统能制衡的了资本家。
罗斯福当年搞的政策对普通的劳动阶级还是有益的。
至少在现在美国的劳动阶级还是有钱可以赚的。
这也让美国的劳动阶级现在活得还不错。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现在是有一种错觉的。
觉得现在真的有一种有能力就能上,而且还能赚大钱的感觉。
而普通人貌似在麦当劳打工,在加油站加油似乎也过的不错。
而且最重要的是尼克松说这样的话其实是煽动一种情绪,一种:我觉得我肯定是人才,我去了美国肯定能赚大钱,过上好日子!一定比在苏联当十五年的钳工强!是的,很多人都是自以为是的。
要不然元时空后世也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电子宠物。
大多数人是一种主观性的动物,他们更加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东西,而不是客观的东西。
如果人类真的能保持绝对的理智和客观。
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社会苦难与剥削将会消失,人类也将会彻底摒弃战争这种东西。
但是想一想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人类什么时候能做到这些事情了?尼克松的话其实就是搅乱视线。
他说能者多得,但实际上美国是能者多得吗?看似是能者多得,但本质上是赢家通吃。
只要一个不慎就很容易掉进尼克松得预设陷阱里面。
而大多数人总是对自己自视过高,然后就会掉进这样得陷阱之中。
这也是让莫洛托夫非常难以回答这个问题的原因。
尼克松问100万美元价值的人和1万美元价值的人同属于一个生活方式。
这是否合理?绝大多数人恐怕都会认为不合理。
即便是在社会主义阵营中,大家也必然会觉得有本事的人多拿一点过得好一点是理所应当的。
没本事的人凭什么和我这种有本事的人一样呢?但是这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去界定这个人值100万美元,还是他值1万美元?谁来界定他的价值?莫洛托夫善于思考,但没有急智。
所以他卡住了。
并不是他无法回答尼克松的话。
而是他想到了这背后更深的东西。
如果他提出了这个价值界定的问题,莫罗托夫可以肯定尼克松马上马就会转到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上面。
而一旦转到这上面就很麻烦了。
因为现在美国经济是强项。
美国的经济总产出发电量,用水量,钢铁生产量,水泥消耗量等等方面都是冠军全球。
你要和美国人谈经济。
在这个时候谈。
那你就等着丢人吧。
所以不是莫洛托夫没有想到问题而是想到之后立刻想到了更深的东西,他怕从一个陷阱跳进另一个陷阱,所以眉头微微皱了起来沉吟着,没有立刻回答。
而尼克松则继续在那里对着莫罗托夫和一众记者们侃侃而谈。
“所以我们可以说在美国有能力的人可以活得很好。没有能力的人可以去超市当收银员,理货员。可以去加油站工作。可以做一些很简单的事情。”
“这些工作在社会上是需要的,但它本身并不创造多少价值。难道我们还要那些创造了许多价值的人和他们平均分配吗。一个工厂的工程师,创造了一个新的产品,为工厂带来了新的利润增长点。赚取了几百万美元。”
“那么工厂拿出十万美元奖励给他,是不是很合理?”尼克松侃侃而谈,周边所有的人都觉得他这话说的好像很有道理。有能力就获得奖励,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尼克松又继续说道:“那我继续举这个例子。这个高级工程师为工厂带来了几百万卢布的新的利益。但是你们只给他发几干卢布的奖金。然后将新的利益增长用作提高全厂其他人的基本工资。这合理吗?”
“那些工人并没有为这个创新付出任何东西。他们只是单纯的做机械重复性的工作。但是他们却分薄了一个高级工程师几十万的奖金。请问莫罗托夫先生,你觉得这样对高级工程师合理吗?”尼克松脸上带着微笑的问道:“我知道一些关于苏联的奖金制度。尤里·加加林进入太空。你们给研发火箭的主要工程师发放的奖金数量仅仅只有5000卢布。太低了!”尼克松他面带微笑的说:“你知道我们美国为了研究图灵1号,给研发团队多少奖金吗?主要科学家的奖金超过10万美元。还有大量的研究经费。以及后续的专利费可以源源不断的为这些具有才能和创造力的科学家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让他们能过上非常优沃的生活。难道这还不能证明我们美国的先进性吗?”
莫罗托夫思索了半天之后,才开口说道:“尼克松先生。你把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以一种漂亮的说辞包装美化的讲了出来。但你却没有讲在这其中更深刻的关于剥削的问题。”
尼克松双手插兜一副细心听讲的样子。
莫罗托夫整理一下语言。
然后开始讲市场经济,计划经济,以及国家福利待遇等等方面的解说。
莫罗托夫说的东西可以说没有什么毛病。
但是却又非常的有毛病。
这场直播是全球直播。
尼克松讲的所有的东西都是面向普罗大众,非常浅显易懂。
以一种非常直白的方式,向全世界所有的高科技人才释放美国的善意。
并且反复提出了美国有多好的生活。
颇有一种干金买马骨的味道。
最关键的是他说的所有的东西都是普通人浅显易懂的。
而莫洛托夫现在脱稿发言,他在讲什么?他在部析所谓的市场经济和所谓的计划经济。
在不同政体下产生的不同反应。
以及对国民生产积极性以及国民劳动力的不同掌控。
他说的有没有道理?肯定是有的。
但是普通人听不听得懂?听不懂的。
不要说本时空的大多数普通人了。
就算是在原时空几十年后。
已经有那么多的大学生了。
有几个大学生敢说自己上大学的时候听经济原理是完全不犯困的。
又有多少学生对马哲毛概这些课程很挠头。
当然有学的好,理解力强的人。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普通甚至是普通偏下的人,才是占据这世界的大多数。
尼克松的发言是调动人的情绪。
他的发言是让那些有能力又想要赚大钱的聪明人看到美国的好处。
同时又让那些想赚大钱,又自以为自己是聪明人的人羡慕美国。
只要这两点达成了,那么尼克松就赢了。
因为美国的基本盘就是这些人。
难道美国还真的想要招一批充满信仰且意志坚定的聪明人?不要说尼克松不信了。
基辛格也不信啊。
这些人进来捣乱吗?莫洛托夫不想跳进尼克松和基辛格布置的关于美国经济是否强大的陷阱之中。
但是却掉进了另一个陷阱之中。
他在和尼克松辩论。
没有错,尼克松基辛格美国代表团的那些智囊可以听得懂莫洛托夫的发言。
莫罗托夫也可以在他的立场上用他的理论和尼克松一较高下,甚至辩论赢。
但是他要如何将这些东西传达给普通民众。
他没有办法快速的将这些发言总结出来。
形成一个所有人都可以听得懂的话。
而根据莫罗托夫的这些发言,尼克松则反驳道:“您说了这么多计划经济的优势,社会主义兜底的优势。
但是我可不可以这样理解,你们这样的计划经济兜底,以及社会主义的优势。
是否是在剥削那些有能力的人的价值。
用他们的价值去强行拔高那些普通人,甚至是没有多少价值的人?这是否激发了普通人懒的可能性呢?让一个天才养活一百个懒汉?剥削一百个人养一个人叫剥削,难道剥削一个人养一百个人就不叫剥削了?”“如果在一个工厂里面,一个人一天生产100张桌子,另一个人一天只能生产80张桌子。
但是如果这两个人拿的工资一样,这在我们美国是非常不合理的行为。
但是在你们这里就成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不对?”尼克松说到这里已经完全是辩的那一套了。
莫罗托夫既然不想和自己在经济层面的硬实力上去硬碰硬。
那么在这方面你也讨不到好。
莫罗托夫觉得尼克松说的有很大的问题。
但是一时之间却想不到非常合适的言语去反击他。
如果是赫鲁晓夫站在这个位置上和尼克松辩论。
说不定赫鲁晓夫还能出一些奇妙的招式。
因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嘴比脑子快的人。
他在动脑子之前,嘴巴一般会先动。
而他心直口快的言语,虽然经常闯祸,但有时候也有不错的效果。
比如说在联合国大会上拿皮鞋敲桌子。
这就很不错。
有的时候像赫鲁晓夫这样不按常理出牌,直接桌子,可能还会更好一点。
不要理会美国人进攻的点,换一个自己擅长的点去打才是更好的方式。
这也就是毛主席在朝鲜战场上做出的一个重要战略理论。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一直打到完全胜利为止。
不要在方方面面和美国人去争。
他们的长处很多。
短处也很多。
要拿自己的长处去和人家的短处去打,而不是拿自己的短处和对方的长处打。
你这样一打就容易出问题。
而这就是最大的问题了。
苏联方面的人员似乎并没有考虑到一点,又或者说他们考虑到,但是在这样的场合下面。
却没有办法立刻提醒莫洛托夫。
这样才是最难办的。
如果你要落进,非要和美国人在一件事上争论一个高低输赢。
那就不是输赢的问题了,是你战略方向错了。
元时空之中,苏联人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他们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和美国人竞争,但是却选择了一个对他们最不利的方向。
虚损国力到最后被彻底瓦解。
现在有些历史重演的味道。
不过是另一个时空的历史在本时空之中重演。
你这样打,你还能赢?当李锐说说笑笑的带着代表团来到辩论会场的时候,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幕。
莫洛托夫不急不缓的说着美国所谓的自由经济本身是剥削。
会对人产生各种剥削。
说着经济上的依附性,说着文化上的依附性。
这些年苦学外语的李锐已经能非常好的掌握俄语和英语了。
他听着莫洛托夫的话,他都要晕了。
闹呢,莫洛托夫同志,你给美国总统上大学课呢?!还是你要给全球观众上大课?要知道一点,字母语言国家在创造一个新的含义的时候,因为是音表意。
所以为了创造一些表达新内容的时候,他们会创造新的词汇。
就像英语里葡萄和葡萄干这两个单词。
葡萄:grape,葡萄干:raisin。
两个单词从书写到发音,可以说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如果一个英语国家的人不懂葡萄干的制作,只是单纯的学过这个单词,他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葡萄干是葡萄做的。
而在葡萄干里还分raisin(紫葡萄干)sultana(黄绿葡萄干)currant(无核葡萄干)。
在对比一下葡萄的原词,试问一下这东西有多难联想。
而涉及到专业领域,那么独有词汇更多了。
相信所有医生都学过医用英语,尤其是一些高级医技。
因为要使用美国西方进口的设备,要专门学习那些医用专业术语和器械名称。
这些专业词汇普通人根本不懂。
使用机床的英语词汇如此,使用器械的词汇也是如此。
还有各种经济学的词汇也是如此。
英语和类似的字母语言一般是个语序很强,准确性也不错的语言。
但是词和词之间的关联性却远不如中国的好。
中国教授演进,普通高中生连蒙带猜能听个大概。
而其他国家的就不好说了。
莫洛托夫您这样上大课,没看见对面的尼克松嘴角都例到天上去了吗?你这样有用,但是用处不大。
华沙辩论不是辩赢美国人,而是给全世界所有人看的。
其实苏联方面也不是没有发现问题,但就是一时之间没有很好的处理方法。
李锐发现了站在莫洛托夫旁边的米高扬,他悄悄让人通知一下米高扬。
米高扬有些奇怪李锐叫自己干什么。
但是他还是走了过来,李锐面色凝重的和米高扬耳语了几句。
米高扬也沉吟了起来:“这……你要是没有说,我还真没注意。但是莫洛托夫同志现在聊性大发,无法打断啊。而且也不能打断,他是苏联领袖。不可能让你上去和美国总统辩论吧。”
米高扬看着李锐,这个时候是不可能让中国人去出风头的。
李锐摆摆手:“出风头的事情我不在乎。现在我看着有很多苏联蓝领工人也在会场,你帮我做一件事……”李锐说着对米高扬耳语了起来。
那边莫洛托夫和尼克松的辩论还在继续呢。
莫洛托夫陷入到了一种奇怪的,必须要赢的情绪中。
他在讨论左右的问题,资社的问题。
尼克松没有阻止他,甚至故意引导他。
反正你说你的,你说的东西在短期内都看不见。
美国现在给普通工人也发福利呢。
你说的那些理论没用。
但是尼克松发现,为什么现场的转播镜头好像稍微偏转了。
怎么没拍摄这里了?不仅仅是尼克松发现了,美国代表团里的不少人也都发现了。
他们顺着镜头看去,在中国摄影机拍摄的方向上,一群在波兰工作的苏联蓝领工人正在警戒线外围观。
围观也就算了,他们居然人手一瓶菠萝罐头正在那里咔咔炫。
菠萝罐头也就算了,他们还有拿鱼子酱在那咔咔炫的。
还有炫荔枝罐头、芒果干、椰子脆片的。
这些东西也就算了,他们还有拿出录音机来现场录音的,还有拿出随身听听歌的。
他们还人手一块电子表的带着。
这群穿着蓝领工服的苏联人怎么看着这么讨人厌呢?莫洛托夫发现尼克松等人的注意力被吸引,他也转头看了一眼。
正好看见那些苏联在波兰工作的工人。
他眉头微微一皱。
而就在镜头转移开,美苏两国领导人的注意力都被转移的时候。
米高扬快步上前和莫洛托夫低语了几句。
莫洛托夫瞬间警醒。
“差点上当!”莫洛托夫低语道:“但是现在……”
“中国的李部长说你在这边拖延一下,他在我们苏联那边的样板房处理一下,十五分钟后带尼克松一行去。李部长认为,我们不要和美国辩。”
“嗯?”莫洛托夫眉头微微一扬。
米高扬快速道:“直接给全世界人看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