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沸腾年代
“开个摊子,自己干。你干不干?”
面对着张福的提问,李青陷入了沉默。按道理来说,他这种现在只能在劳动突击队干活,一天拿着居委会五毛钱补贴的青壮年,只要是能赚钱,那么开摊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在这个时代是不一样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把工人阶级抬上了一个很高的地位。在之前的十多年里,工人阶级老大哥领导一切的标语到处都是。
社会上的思想就是一点,进厂当工人。只要是能进单位,那就是好的。
本时空之中,因为李锐的存在改变了国家很多的走向。就比如说国家搞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候也明确了一点。
那就是自己掌握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里生产社会所需要的产品的方式,这不叫资本主义尾巴。
简单来说就是那些小的个体户,并不能算资本主义尾巴。类似于以个人劳动力或家庭劳动力为单位进行卖早点的、修自行车的、修补衣服等。
这一类小型商业活动,明确将其定义为小微型的个体户。是政府大经济形势下对于民生小经济的补充。
不过即便是如此,愿意干个体户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个体户赚的钱未必有进厂工作多多少,但是却没有进单位后的各种福利待遇。一切都要自己来。从养老到医疗,再到劳动保护。更不用说逢年过节的一些福利了。
然后就是个体户也要和国营的店铺进行竞争。比如修理铺,这就有国营的。早点铺也有国营的。
国营的规模大,统一采购的价格低。相同情况下,个体户在成本上没有优势。再加上本时空之中,李锐把控着国营经济的走向。
这些国营店铺不能说全都做到那些走出去的中国商场的服务水平。但至少元时空之中那种把【不许打骂顾客】的标语贴上墙的荒唐事还没发生。
所以个体户确实不好干,能进单位就进单位。大家都知道背靠大树好乘凉的道理。
不过李青也知道自己的情况,他在单位里撞断了人腿。这是工作上的重大失误。工厂以工伤的方式赔偿了被撞的老张哥。而自己则是接受了开除的处罚。
这个事情是会记录在档案里一辈子的。其他单位招工,都会问他为什么被食品厂开了。然后在一查档案,很多厂子直接就把他给拒了。没有一个单位想要自己这边也出现这样的事情。
“张福,我摆摊子能干啥呢。我这些年在厂里就干搬运了。现在在劳动突击队,我也就是帮街道上的同志偶尔搬点东西。偶尔干些杂活。”李青闷闷的坐在张福旁边。
刚刚还在张福怀里玩的开心的小宝,似乎也感受到了父亲的低落心情。他攥着奶糖,咿咿呀呀的要爸爸抱抱。
李青抱过小宝,把奶糖的包装撕开,在桌上把奶糖砸碎,小心翼翼的把一小块稀碎的奶糖喂给小宝吃。
香甜的奶糖碎只比芝麻粒大些,进了宝宝的口腔很快就融化了。小宝吃到香甜的味道,高兴的手舞足蹈。
“张福,我又不会踩缝纫机做衣服修衣服。我也不会修自行车。街道上几个个体户干的活我都不会。再说了,还要和国营的单位竞争。我干不过啊。你说我能干什么?”
“你能干啥干啥。要是张福哥给你找个自行车铺子当修理学徒,你明天就给我滚过去干!”李青的老婆从街道打了两暖水壶的水过来。
她一进来就听到了李青的话,一边翻出过年的时候自己老爹送来的茶叶,一边给张福沏茶:“张福哥,你要是有路子。咱也不管是国营单位不是国营单位了。大李的情况你看到了,能学个手艺干个体户至少是饿不死。对不。您上点心。”
张福双手接过女人送来的茶杯:“弟妹,我呢也不是让李青去干学徒。你们都看了新闻了吧。国家要扶持小微民生经济。你们知道为啥不?”
李青和媳妇茫然摇头。他们虽然每天都会定时看新闻,但是国家的很多政策他们也就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很难完全记住,就算是记住了也无法理解。
张福对着疑惑的两人道:“因为自从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结束后,咱们国家的生产就驶入了一个快车道。很多领域的年增产都是以百分之二十以上的速度飞速发展。”
“我之前去了一趟山东,当时是去海边一个养殖基地调研。你知道他们今年预计出产多少海带不?”
听到张福的问话,李青夫妻俩更是茫然的摇头。
张福竖起三根指头:“三万吨!那还是临海的一个千人不到的村庄的产量。全山东今年预计出产海带一百二十万吨。全国今年预计海带生产量将要达到四百万吨。”
“妈呀!这么多海带啊!”李青和媳妇倒吸一口凉气:“这要吃到啥时候啊。”
张福继续道:“除了海带,我回来的时候经过天津,他们今年萝卜要大丰收。科学耕种,科学用肥料。一亩地出产萝卜六千五百斤到七千斤没问题。”
“还有,现在我们国家橡胶、油料、石油等等的开采供给都提升了。工业口上各项指标都有溢出。新闻上都说了,我们这次五年计划是超额完成任务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国家就要更加腾飞。”
“为什么要推进小微民生?”张福笑着看向还是茫然的两人:“因为推进小微民生经济不仅仅可以解决掉政府覆盖不到的地方。同时也能给社会上一些进不了单位的社会青壮年一个合理工作的机会。最重要的是能把部分溢出的产能合理的利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听到这里,李青似明白似糊涂:“哦,我明白了。就相当于食品厂的原料供给多了,食品厂做不过来了。一些原本卖给食品厂的面粉就卖到民间呗。”
李青媳妇又道:“但那干嘛不让食品厂扩大规模生产就好了?”
张福笑道:“船大不好调头。国营企业大,做出的反应就会慢。等企业反应过来,那原料都坏了。再说了,企业把这些原料都生产了。那么还是要流动到市面上销售。可如果市面上的老百姓买不起那么多东西怎么办呢?”
“所以啊,咱们工资又调级了,你们应该也看到了。不要说正式工了。你们居委会劳动突击队,十月份一到,也要把每天补助五毛钱调整成整七毛钱了吧。”
张福呵呵的笑着,李青一模脑袋还真是这样。
“所以,我才说这是咱们老百姓一个大变化的时代。从这1965年开始啊,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过了。”
李青的媳妇是很信服张福的,因为张福年纪轻轻就是干部了(副处级)。有能力有本事有技术,全国到处跑。
所以她急忙问道:“那张福哥,你说咱大李干啥好呢?他能干啥个体户?”
李青也是一脸期待的看向张福。
张福来之前就给李青想好了一条道,也是帮自己这个老朋友的一条道:“干吃的!”
“可以预见的,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人民百姓的生活质量将会进行跨越式的进展。现在很多人家为了节省粮食,把一斤细粮换成两斤半的粗粮。粗粮细粮混合着做馒头面条之类的。”
“再过五六年,大家伙就不会这么干了。到时候家里顿顿细粮。这吃肉啊,也可能不是一个月一两次,而是每个星期一两次,甚至两三次了。”
“尤其咱们这是北京,会比其他的小城市小县城和农村更早的感受到这种变化。老百姓以后对食物的追求会越来越多的花样。”
“现在干个小摊,过几年干成一个小铺。刚好现在国家政策扶持,居委会肯定也不会卡你。只要做好卫生和食品安全这一块,我觉得大有可为。”
“而且,以后社会上的物资条件会越发的充足。到时候开个小铺赚点钱,过的不一定比单位里的小领导差。”
李青和他媳妇都不算是特别有见识的人,李青还读完了小学,李青的媳妇当初就读了一个初小就没读了。
两人听着张福这么说,都陷入了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向往。
现在只有一个问题。
李青:“可是哥,我不会做菜啊。”
“你以为我是干嘛的?”张福嘴角一笑:“我是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瞧瞧这是什么?”
张福从自己带来的网兜里面抽出了两个包装精致的小玩意儿。
一个上面写着【关东煮用浓缩汤料包】,一个写着【麻辣烫用浓缩汤料包】。
“这是我们小组最近刚做出的东西。这个叫关东煮的东西是我们和日本那边的同志一起研发的。关东煮就是一种很像咱们这边火锅一样的东西,不过他们那些食材都要久煮。让食材在汤里保持味道,更加吸味。”
“搞这个研发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咱们四川的麻辣烫。你们在电视里面可能看过,哦,没看过啊。没关系,也是差不多和火锅一样的东西。”
“这俩浓缩汤料包,你们现在就煮上。弟妹辛苦你了,你去买些菜。萝卜、冬瓜、藕片、豆皮、海带、豆制品多来点最好,其他的什么都行。”说着张福要掏钱给她。
李青媳妇那能要张福的钱啊,她转身就走,前去买菜去了。
张福和李青则是开始忙活生煤球路子,架上锅子烧水。
不过李青家里没有鸳鸯锅,这玩意儿在这个年代除了一些餐厅,基本普通人家就没有。
不过张福家里有,他直接给拿了一个过来。
一个锅里煮关东煮的汤,一个锅里煮麻辣烫的汤。
一红一白,在火焰的加持下升腾翻滚。
等到李青媳妇回来的时候,刚好水煮开,香味开始飘散。
李青媳妇深深吸了一口:“好香啊!”
“来,把菜都处理了。”张福也不废话,指挥着李青两口子把菜都给弄了。
菜里没有买肉,就是各种素菜。但是没有关系,有豆制品有蘑菇,放在这种汤里沸滚一会儿后就会有鲜味一起释放出来。
李青媳妇乱七八糟的买了不少菜。张福让他们俩一锅煮一半。
等到食材都熬煮的差不多了,张福掀开盖子,雾气蒸腾下浓烈的香味飘散开来。
左邻右舍都闻到味道了。
“好香啊,李青你家离今天开荤啊?”隔壁领居,一个带着眼镜的中年男人好奇的看了过来。
“没有没有,这是张福哥给咱带来了一些新食物做法。说是日本口味和四川口味的东西,给咱们开开眼。”李青连忙说道:“王哥,你来一口?”
戴眼镜的男人吞了口口水,其实他不饿,中午刚在食堂吃了一大份午餐呢。但是这一锅飘散出来耳朵浓烈香味却刺激着他的味蕾。
让他忍不住想要再来一口。
叫王哥的中年男人道:“这不太好意思吧……”
他话还没说完呢,李青媳妇拿了一副碗筷,给他捞了一块豆腐,一块萝卜,一结海带。
王哥嘴巴上说着不好意思,但是嘴巴的动作却没有慢。王哥的单位比较好,是市里烟酒管理部门的。单位的饭时不时能吃点荤腥。
这一碗清汤寡水的萝卜豆腐他原本是看不在眼里的。但是一口萝卜下去,他眼睛都瞪圆了。
因为这是他没有吃过的味道,可是真鲜啊!能不鲜嘛,张福带着小组调配关东煮商用浓汤的时候都不知道往里面调了多少谷氨酸钠盐呢。试错了很多次,才调整出鲜味强烈,同时伴有木鱼花和海带风味,同时不刺激的汤底口味。
认真要说的话,这一包现代化食品工业的产品,胜过百分之八九十日本关东煮店的所谓秘方。
这种没有吃过的口味,显然是刺激到了王哥。他三下五除二就把东西吃完了,还把一碗汤都给喝干了。
喝干了之后他盯着鸳鸯锅里那红彤彤的那一份,道:“那红的是四川火锅吧。上次单位里招待四川来的兄弟单位的领导,去了四川饭店。好像就有一个这个。”
张福到是稀奇:“哟,王哥你还吃过四川饭店,吃了四川火锅呢!”
王哥尴尬但是又有些自豪的说道:“吃那是没吃过。那是请领导的,我哪有资格上座啊。我就是去负责送东西的。就看了一眼,闻了个味。那可是喷香啊,和咱老北京涮肉就是不一样啊。”
老北京涮肉也是火锅,但是底汤基本上就是清水加大葱大枣,再加上一些花椒粒和生姜片之类的。是正儿八经的清水锅,主要吃的是羊肉的品质鲜嫩。
不过王哥说是说老北京涮肉如何如何,但他这辈子也就在五五年和六四年各吃过一回老北京涮肉。小老百姓动辄去吃涮肉还是太奢侈了。
一次涮肉一次火锅,很多人能记一辈子。
“李青,给王哥再来一碗麻辣烫。”
在张福的招呼下,李青又给王哥来了一碗麻辣烫。小碗里装着熬煮了一段时间的花菜、萝卜、豆皮、海带等。
对于这一碗,王哥就觉得比刚刚那个海鲜味的玩意儿(关东煮)实惠多了。
因为麻辣烫是有很多红油的,所以素菜捞起来的时候会包裹一层红油。本时空国人的生活要比元时空的六十年代好。但是也没好到和后世油水敞开吃的程度。很多人加用油都是精打细算的。到现在为止,很多地方都把油炸的食物当一道荤菜。不管是炸油条还是炸豆腐还是炸米果。
麻辣烫在碗里,那股子强烈的香味刺激着王哥的鼻头煽动。
“好香啊。”
王哥忍不住吃了一口豆皮,麻辣鲜香的味道直冲脑门。比刚刚的海鲜煮的味道强烈多了。
虽然辣,但是味道好吃啊。王哥三两口吃掉豆皮,额头都冒汗了。
“呼呼~这真不愧是四川口味啊,好辣。但是~斯哈~好吃啊。”王哥都被辣的斯哈了,但还是把一碗麻辣烫给吃完了。
不仅仅是他,李青两口子的见识还不如王哥呢。王哥的单位好,他工作年限也高,工资级别也就高了。他还能一年有那么两次机会带一家人下馆子吃点好的,吃点家里做不出来的东西。
李青两口子家庭条件一般,家里的电视是金陵电视厂最便宜的那款,就这还是家里老人资助了一点钱给李青他们俩结婚撑场面用才买的。
这关东煮和麻辣烫的味道他们都没吃过,他们的吃相比王哥还不如呢。
这里大家吃的正欢,附近的其他领居也闻着味就过来了。他们都好奇李青家里煮的什么。
李青就把刚刚给王哥的那套说词在说一遍。很多人都好奇关东煮和麻辣烫的味道。
不过看着李青媳妇买的菜不多,大家也不好意思吃白食啊。就有旁边的阿姨问道:“那个我回家拿点菜,用你们汤煮一煮可以不?不白煮,你们留下点。”
这倒是提醒了王哥,领居们都给东西,自己不能吃白食。尤其是李青最近还没正经工作,就是干劳动队的事儿。
王哥从家里拿来了两大块面饼,是上次出差的时候从广东带回来的特产伊面。伊面和方便面很像,或者说方便面就是脱胎于伊面。
他道:“这伊面我还剩下两饼,给你们尝尝味道。我觉得住在这汤里肯定好吃。”
就在领居们研究者麻辣烫和关东煮的时候,张福扯了一下李青的袖子,示意李青现在就做宣传。
李青有些羞涩,又有些颤颤巍巍的开口道:“各位邻里,这今天的关东煮和麻辣烫是张福哥给我以后找的一个出路。今天要是大家没有吃尽兴,没有关系。我以后要出摊,专门卖这个。到时候大家伙要是喜欢吃,都能吃的开心吃的尽兴!”
当即就要有人开口道:“行啊,李青你小子是山不转水转,这张福给你送来新路子了。”
还有人道:“那感情好。这麻辣烫我喜欢,下次你出摊子记得备一些面条,烫着吃肯定好吃又顶饱。”
“好好好,食堂的老三样我都吃腻了。李哥你开摊子了,我肯定时不时的就来吃。但是你可别卖太贵了。”
房间里传来一片笑声。
正如张福所估计的一样,现在这个时候,大家对于新花样的需求越来越多。
新的需求,新的时代。
李青看着沸腾的汤锅,他似乎看到一个张福口中所说的沸腾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