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带着网咖回1950年 > 第二百六十五章 春江水暖鸭先知

第二百六十五章 春江水暖鸭先知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热烈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六周年。北京市政府全体工作人员也祝广大市民节日快乐。】

    【本次国庆将开启第一次长假模式,国庆休息三天,连上周日休息。本次国庆小长假将有四天连休。】

    【全国大中小城市均确保此次长假物资供应充足,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一个踏实舒服的小长假。】

    【接下来播放新闻短信,国家三五计划超额度圆满完成。经中央经济研究所与计划经济委员会与国务院等相关单位开会研究。我国将要加快力度调整工资额度上调。同时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物资需求……】

    伴随着收音机喇叭里传来的声音,李青将要开始自己第一次的出摊生涯。

    张福给李青的料子口味不错,关东煮的味道凸出一个鲜味,麻辣烫则是麻辣鲜香。这种小吃出摊有很多好处。

    比如说张福根据自己在四川见到的情况,让李青把需要烫煮的食材都用竹签子穿好来,然后一起放进汤锅里半浸煮着。只要把手拿的签子把手的位置露出来就行。

    这样给食客食物的时候,只要把签子给别人就好了。不需要提供碗筷之类的餐具。现在这个时候还没办法搞一次性碗筷呢。而携带大量碗筷出摊又太困难,关键是没有固定水源也不好清洗。

    不仅是没有一次性碗筷,这种竹签子吃完之后都是要回收清洗,然后下次继续使用的。毕竟现在新中国才发展十六年。

    就算是李锐给新中国开挂了,但是也没有办法做到和元时空后世一样。各种物资如山如海一样多,各种一次性产品随便生产。甚至是需要一次性产品才能推动经济的持续运行。

    本时空这个年代,新中国还是以节约为主,不要浪费。

    支持李青开摊子,张福给李青找来了两个大的鸳鸯锅。那是四川饭店淘汰下来的锅子,把手烧的变形了,锅子也有一点变形。最主要是底部熏黑的很难看钢丝球都刷不出来。放在国营四川饭店这种大饭店上来说,这玩意儿没办法端上客人的餐桌。

    但是给李青这种小摊子使用,那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去小摊子吃东西的顾客,谁在乎你的锅子好看不好看啊。东西好吃还便宜,那才是真的。

    除了大鸳鸯锅之外,还要搞个三轮车。因为用三轮车才是最方便的,把煤球炉子往三轮车上一放,再把锅子架上去一烧。直接就能当一个摊位。

    等到要收摊移动的时候,再把锅子一下,李青骑车就走。方便的不行。

    这三轮车也是淘换了一个二手的。街坊里有在粮食站上班的,那人告诉李青和张福,他们站点刚好最近要淘汰一批三轮车。

    “都是一九五九年的车,用了五六年了。你也别嫌弃这车老,但用着可皮实着呢。也就是站里进了两台摩托三轮车,要不然这车还能再用五六年呢。”

    还真如这人所说,虽然三轮车是用了五六年耳朵二手车,但是车子很皮实。以三十五元的低价到手之后李青鼓捣了一个晚上,又是上链条油,又是除锈,又是弄来油漆刷漆。

    整个三轮车被他一收拾,还挺像样子的,看着就和新车一样。

    十月一号国庆节,也是小长假的第一天,李青骑着三轮车心怀忐忑的出摊了。

    他已经和居委会申请了。他的摆摊点是居委会指定的。就在南门菜市场附近。

    到了地方,他就把摊子给支上了。而如他一样在纳闷菜市场附近摆摊子的还有好几个。

    基本上都是居委会那边通过申请后,安排过来的。他们这些人有一个居委会盖章的文件,给南门菜市场的管理人员看,人家才不会过来赶人。

    “只能在这一块摆摊,不能来回流窜不能堵塞道路,不能强买强卖。我们有巡视员会来回巡视。发现违规,你这摊子就不能摆了。另外,每天要交三毛钱的卫生清理费。这不是我收的,这大门上挂着菜市场管理规范,三毛钱是上面的定价,你自己看。”菜市场负责管理的巡查人员道。

    李青给人递了根烟:“您受累,您受累。”

    巡查人员接了烟,和气了一些道:“你这是卖吃的?这块靠着墙能背风,省的沙土吹进锅里。”

    等到李青把摊子支起来,把火烧起来的时候正是上午十点来钟。

    因为这是第一次国庆放假这么长,很多人还没适应。

    中国传统三大节是端午、中秋、春节。一般人说过节吃顿好的,也是指这三个大节。国庆和劳动节在现在还不算。

    不过今年这个国庆节稍微有些不一样。在李锐的主导下,新中国开始了自己的可控通胀。第一步就是上调工资。

    三十级工资制度,现在上调了不少。之前新中国就已经经历过两次工资上调,以应对越来越多的商品。要让广大老百姓的收入能买得起这些商品。

    今年十月,很多人的工资直接上调了十几块钱。

    这让不少人在这个国庆节可以过上一个相对舒适的日子。

    南门菜市场里熙熙攘攘,买的东西也是比建国时期多多了。

    “新上市的海带,一毛五一斤。”

    “天津新上市的沙窝萝卜,八分钱一斤。”

    “同志,这炒花生怎么卖的?”

    “盐炒的五毛钱一斤,干炒的四毛钱一斤。”

    东西不少,但是有的人还是嫌这市场没什么玩意儿。

    “哎,都是老三样。”一群参加工作两三年的年轻人看着菜市场的东西,有些不知道从何买起。

    现在物流技术技、大棚温室技术还都不够发达。每个季节能有什么菜,那都是固定的。卖的东西也大多数是固定的。

    像是北京现在就很难吃到带鱼,只有偶尔会有一些冰鲜带鱼从天津港上岸,然后运来北京。

    就像是江浙沪地区现在都能吃到的黄鱼,在北京这就很难吃到。

    这也是现在全国各地菜市场(也是大家饭店、食堂等等)所面临的最大问题,那就是缺乏流通性。

    但是这事情不是朝夕可以解决的。这需要强大的道路网络和运输能力才能解决。这需要以十年为单位的发展才行。

    这些年轻人在菜市场转了一圈,没啥可买的。国营卤肉店的卤肉到是好吃,但是贵,而且排队的人也太多了。

    他们现在去排队,等轮到他的时候怕是连卤猪皮都买不到。

    “哎呀,国庆休息四天是好。可是这一休息,单位食堂也不开张啊。我这上那吃饭啊?”年轻人也是撇撇嘴,和他一起的年轻同事不少。

    那些家住在北京的还好说,放假了回家吃饭呗。但是有些是大学、大专考到北京来读书的。然后就留在北京工作了。

    他们既不会做饭,住的宿舍也没开火的条件。

    本来想要来南门菜市场附近看看有啥可吃的,可是一群人转了一圈,实在是没什么胃口。

    “就饼子、馒头。猪肉包子早上就卖完了。有油水的煎饼也卖完了。就剩下死面饼子和杂粮馒头了。”有一人哀叹道:“难不成我们这四天就要靠杂粮馒头兑咸菜了。”

    又有一人道:“卤肉店也买不着东西了,只能去搞些咸菜疙瘩了。”

    还有一个带着眼镜的年轻人道:“要不然咱们去国营饭店搓一顿?去东来顺吃顿涮肉怎么样?”

    “小许,你这工资刚涨个七八块,就想要去潇洒了?东来顺涮肉一盘要一块钱,就那么些。你不吃个三五盘都不顶饱的。你连吃四天,把一个月的工资都造了啊?”刚刚那个说要买馒头的青年不悦的说道:“日子真不过了?不给老家父母寄钱了?”

    “要不然咱们还是去吃炒饼吧。路口的国营人民二食堂的便宜。”被怼了之后,眼镜青年到是不恼,因为想一想。这一个月就把钱都吃了,也太败家子了。

    “人民二食堂的炒饼难吃死了。舍不得放油放酱。就一点盐味,一盘还收三毛五分钱。还不如吃馒头咸菜呢。”

    就在众人争论该吃啥经济又实惠的时候,有个青年跑了进来道:“同志们,我刚刚发现在菜市场门口来了个新摊子。两口铁锅咕嘟咕嘟冒泡,可香了。挂着东京风味和重庆风味的牌子呢。”

    这话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这群年轻人走到了刚刚支起摊子的李青面前。眼镜男打量着招牌上的字。

    “师傅,怎么就东京风味,怎么就重庆风味了?”眼镜男看的稀奇。

    不光是他,那些同伴也看的稀奇。因为真的没有见过啊。

    李青这刚开摊,还没生意呢。食材串串还在锅子里咕嘟着。他看到这些年轻人后,立马想到了张福给他交代的话语。

    他说道:“这东京风味是日本口味来的关东煮。用木鱼花和海带弄得汤底,吃的一个鲜味。这重庆风味的是麻辣烫。用花椒、辣椒、生姜、大蒜、洋葱几十种香辛料混合在一起,再用油熬出来的。”

    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这都是没见过的玩意儿。

    这年头大家一般都是吃家里或者是食堂。受限于技术传播和物料传播,很多人这一辈子就吃过那么几种东西。很多厨师一辈子也就只会一个地方的菜。

    就像是这些年轻人所在的单位,他们食堂的厨子就只会北京河北一带的烹饪技法,而且还不老熟练的。算不上大厨,只能说做饭不难吃。

    这种新奇的玩意儿自然是吸引了这些年轻人的注意。

    “同志,怎么卖的?”

    “全部都是四分钱一串。有海带、萝卜、豆腐、豆皮、花菜、千页豆腐等等。”

    “到是不贵。”

    年轻人合计了一下,那关东煮不提。这麻辣烫表面飘着一层红油,看着就油水足。四分钱一串不贵。毕竟人民二食堂没油没酱的炒饼也卖三毛五一份呢。

    “哥几个,要不然咱们今天吃点新奇的玩意儿?”有人提议。

    当即就有人让李青捞串串吃了。年轻人都是选择麻辣烫,因为麻辣烫看着有油水,这四分钱感觉花的值。

    吃进肚子里,这些年轻人也被麻辣烫的热辣给呛的咳嗽。但是这种刺激是他们没吃过的。

    吃了就停不下来。

    一直到吃的实在是太辣了,整个人斯哈的不行了,才要了几个关东煮不辣的串串来压一下。

    还有人去菜市场旁边买了几个高粱馒头,年轻人把高粱馒头当主食。再把串串当菜,一口串一口馒头。

    两个馒头七八个串,年轻人们也吃了个肚皮滚圆。关键是这样的消费也不贵。加起来也不到四毛钱。比吃炒饼合算多了。毕竟这是有菜又有主食,比光吃主食舒服多了。

    这一帮年轻人围在这吃串串,自然也会吸引着其他客人前来。

    没多大一会儿,李青的摊子前面已经围满了人。

    有和这些年轻人一样,单位放假休息,没食堂吃所以出来觅食的年轻人。

    也有带着孩子出来买菜的父母,给孩子买两串尝尝新奇的。

    还有谈恋爱的青年男女要了几串垫肚子,然后继续谈恋爱的。

    各种人都有。

    正如张福之前所说的,伴随着工资的上调,人民消费的欲望会越发的强烈。虽然说物价也会跟着涨,但是在可控范围内的适度通胀对国民经济是有益处的。

    而这还仅仅是刚开始,大家还不适应。等到第一波的适度通胀开始对国内经济开始第一轮促进之后,大家才会发现市场会变得越来越繁荣,人民也会越来越敢于花钱了。

    但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作为开小摊子的李青已经感受到了经济上升的暖流了。

    中午十二点半,他准备卖一天的食材就已经卖完了。一点都没剩下。

    他下午还打算支个摊,于是趁着下午不是饭点的时候,他加急采购了一批食材,下午接着卖。

    现在的老百姓,对于采购大件贵重物品还是很谨慎。但是对于这种几分钱小串串的消费,已经没有从前那么在意了。

    当整个国庆四天结束,李青才有时间好好的盘点一下自己这四天到底赚了多少钱。

    刚好张福也来看他,看看自己出的这个主意能不能帮到自己的老朋友。

    张福看着李青夫妻俩数钱,然后在刨掉食材、煤火等成本开支,最后李青颤颤巍巍不可置信的说道:“二十八块钱!这四天就赚了二十八块?我在工厂当搬运工一个月才五十块钱啊。就算是这个月开始涨工资,也就六十来块钱啊。这四天就赚了我半个月的工资?!”

    张福却在这个时候提醒道:“李青,不能这么算。国庆节四天是特殊时期,生意好是正常的。好多单位的食堂不开火,好多住宿舍的年轻人不会做饭也没法做饭。这些天国营饭店的生意都好上许多。等到平日,一天能赚两三块钱的利润就很不错了。”

    李青却已经知足了:“一天能赚两三块就很好了。这在食品厂要当上大师傅,或者是领导才有的工资呢!”

    张福心道,账不能单纯的这么算。个体户的风险都要落在个体户自己身上。和单位里上班不一样。单位里上班,风险系数主要是单位承担了。只能说有利有弊。

    不过现在李青和他媳妇正开心呢,这个事情就先不提了。

    张福道:“那你觉得行,那就好好干。”

    “嗯。”李青点了点头,随即像是想起了什么一样,对着媳妇说道:“给我几块钱。”

    李青媳妇诧异:“干嘛用?”

    李青道:“去看那个被我撞断腿的老张哥,张山那里去看看。”

    张福有些好奇:“你去,你不怕人埋怨你啊?”

    “哎,做错事了,总要承担错误。我之前被厂里开了,也没了正经收入,想去看看张老哥都没钱买礼物。现在听说他出院了,我想要去看看,去道歉。”

    听着李青这么说,张福竖起大拇指:“行,是个爷们。我骑自行车来的,我带着你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