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4章 新界基地迁移

第14章 新界基地迁移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接下来的几天,是非常忙碌的几天。除了准备迁移的具体事务,李思华焦急地在等待曹子卿他们的消息。

    4月20日,曹子卿他们的电报终于从香港被送了过来,现在部队通过电报的通讯,是李思华设计的一套密语,这是她的老本行了,毕竟是学军事通讯出身的。不过电报能传送的信息有限,将曹子卿简单的汇报总结出来就是以下几点:

    1、他们于4月19日,顺利抵达泗东山区域隐蔽。并已派一个小队化妆到淇澳岛侦查。

    2、电报联系,目前只能通过中山县的电报房。他们已经在中山接到了李思华派去的一名管事,这是曹子卿部出发前就说好了的,李思华返回新界立即就安排了。在地图上就可以发现,当时没有珠海市,中山可谓是最近的一个广东城市了。离开他们潜伏地点不到30公里,单日可以完成联系。

    3、接下来,他们将完成明暗两面渗入淇澳岛的工作,在淇澳岛立足,在管事的配合下,保证在5日后,即可以在淇澳岛南沙弯码头,迎接李思华船队的到来。

    读完电文,李思华松了一口气,心头的一块石头落了下来。她想了一会儿,草拟了回电电文:

    1、我们需要全部将淇澳岛拿下,对淇澳岛数百人的居民构成,必须立即全面调查,能买下其土地就买下,不能买下的,以发展渔业和运输码头的理由,全部雇佣。不愿意卖土地的,尽量租赁完成掌控。

    2、4月27日,她将开始执行迁移计划,预计4月28日前抵达淇澳岛。曹子卿部必须在码头等待,但不能以军队的形式出现。

    3、已经到达淇澳岛的小队,进行初步的地理勘测,选择好各项功能区域的分布。

    在曹子卿部出发前,她让他带了一笔银元随行,所以曹子卿部现在是有充足的资金的。

    其后的几天,李思华将精力,都放在了和刘尔崧熊豪他们领导下的同志们沟通上,李力胜同志桀骜不驯的名气,已经在他们中间传遍了,不过显然绝大多数同志对她并没有恶感,他们对她更多的是好奇。

    他们现在知道,李力胜同志是这只部队的创始人和领导人,而这只部队拯救了他们,年轻人爱憎分明,怎么会对她有恶感呢?而且这个女子居然能够自己独立创建一只革命军队?闻所未闻,对于少数的年轻女同志来说,嘴上不说,但李力胜在她们的心中无疑是偶像,我们女人也能做这种大事啊。

    领导们虽然没有发放李思华的小册子,但很多士兵那都有,有些人也偷偷地读过了,很多人其实是很震撼的,他们没有那么强的理论基础,多数人文化程度也有限,但确实有些人觉得很有道理。

    而对于这只部队,年轻人就更是羡慕,甚至有些仰慕。部队的武器装备,军人的风范和服装,严明的纪律,就算是现在无法进行武器训练,单单室内和野外的相关训练,也让他们大开眼界,想着参军的不在少数。

    所以熊豪刘尔崧他们的说服工作很轻松,他们逐一与被挑出来的同志谈话,大多数都爽快地接受了参军的任务,甚至有点兴高采烈。只有少数几个拒绝的,或者是因为家庭特殊原因,或者是因为有些当初的党的工作,还有待收尾或短期无法结束。这样下来,最后确定有50多位同志留在李思华部队参军。

    李思华很满意这个结果,数天之内,她逐一与这50多位同志谈话,以熟悉、了解和初步评判他们,研究未来他们负责哪一方面的工作比较适合。

    时光流逝,几天后,准备工作就要完成了。李思华部和刘尔崧都不知道,广州的国民党当局,已经因为英国人的压力发生了重大变化。

    4月18日,原来停泊在香港的英国远东舰队一部,出现在了广州皇浦港外,舰队还向海滩开了几炮,幸好海边人群看到舰队早已逃走。不过这个行动还是让国民政府慌得一批,上蹿下跳。可是又能怎么样呢?对“凶手”的追缉毫无进展,那批匪徒向北而去后,就是找不到踪影,驻扎在广州北面几个城市的粤军,都被搞得鸡飞狗跳,反复详查有没有干下滔天大事的狂妄之徒,可都是毫无发现。

    李济深和钱大钧果然被抛出来,给英国人交待。蒋介石本来就要搞李济深,想让他滚蛋,这个军阀可不服气他的领导。钱大钧是蒋介石的亲信,这个时候也只能牺牲一下。结果李济深和钱大钧都被迫下野,广州事务暂时由牵涉较小的古银芬负责。

    英国人也知道,以国民政府在广东的混乱治理,光是施压,也未必找得到凶手,他们开始发动自己在华的情报网络,试图自己亲自来找出凶手,不过一时还没有进展。

    4月25日,熊豪等向李思华告别,他们将第一批离开,刘尔崧会一直留到最后,他负责组织熊豪等人离去后,其余同志们和家属的行程。有一批同志和家属,暂时需要安排在香港,李思华安排帮助他们进行安置。

    她还向熊豪他们交了一笔他们眼中的“巨款”,大概相当于银元50万元,放在香港某银行的账户中,熊豪指定的人员,可以随时汇款到指定账户。她向熊豪开玩笑说,很快部队就要行动起来,她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正常向上级交党费,所以就先交一笔“特殊党费”。她当然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但她觉得,按照自己的计划,资金才是用在了刀口上,更有效率。

    回到新界后,她指挥电报往来,已经完成了2艘2500吨“巨轮”的交易,在香港的多个马甲账户将相当于60万美元金额的多种外币,电汇到在上海开设的多个马甲账户,并兑换成美元,这些美元最后又全部汇合到“华海航运”的花旗银行账户中,最后按照购船合同,分批支付给出售这两艘巨轮的美国航运公司。

    她在上海的航运小组,正以高薪在上海招聘,两艘海轮需要的船员队伍,这还是比较头疼的,船员还比较好招,但船长、轮机长等关键岗位很难找,在当时的情况下,国内的远洋航运并不发达,主要都是依靠西方人的海轮,找个中国船长确实困难,目前有两三个标的在谈,但还没有最后确定。但无论如何,她不希望用两个西方人船长,那样隐患太大了,她电告管事,原来这两条海轮上的中国籍技术船员,虽然人不多,但即使薪水给双倍,也要挖过来,至少他们比较熟悉这两艘船的情况,她要求将这段时间停泊上海的每一条海轮,都去摸一下,看看有没有适合的聘用对象,在香港这面也在招聘。

    李思华叹了一口气,海运这件事实在是让她烦恼,这年头各种方面懂技术的中国人实在太少了,留下的同志中有三人曾经跑过海运,但都只是那种近海海运,几百吨的汽船在广东沿海跑船,对于真正的远洋航运,却是半吊子。不过她还是计划以这三人为基础,建立起自己的远洋海运管理小组。当然,现在还不能说,她准备先把所有同志都带到新基地,培训一段时间再说,需要给他们建立起正确的思想基础。

    不过想到在这批同志中发现的一个年轻人,她就露出了笑容,简直是意外之喜!这个年轻人叫苏琪南,是个内心火热而热情的年轻人,他对这只部队非常喜欢,对于参军极为热诚,被批准后欢欣鼓舞。

    李思华和他聊天的时候,不经意间了解到他有一个堂哥叫苏亿征,这个名字好熟啊,是谁呢?李思华努力地回想着。

    突然她反应过来,当时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部长似乎就叫这个名字,而苏亿征她在党史上也了解过,这位老同盟会员在1925年加入了我党,在党的五大、六大都是最高层之一,但他1929年就因病去世,所以后世名气不显。不过最重要的,是苏亿征本人就是淇澳岛人!他在淇澳岛长大的,苏家就是淇澳岛唯一的“大族”了,虽然这个大族也只有几十人。

    这让她激动起来,马上问苏琪南:“你堂哥是不是在武汉当汪精卫政府的劳工部长?”

    苏琪南有点诧异,说:“你也知道啊,就是他。”

    李思华又问:“那你是不是也是在淇澳岛长大的?”

    这下子苏琪南可惊呆了:“你怎么知道的?”

    李思华呵呵地笑了:“呵呵,我就是知道。”她没有解释原因,苏琪南一头雾水,实在想不通她是如何知道他们家是从淇澳岛来的。

    李思华想着,先让这个年轻人纳闷几天,等到上船后再揭开这个谜底吧。有了苏琪南帮忙,对于掌控淇澳岛大有帮助,也能帮助应付“官面”上避不开的一些事情。她已经提前安排管事,将苏琪南列为华海航运的小股东和“副总经理”。她恶趣味地想着,以后这个苏琪南就是我们在香港、淇澳岛和中山之间的一块牌子了,小伙子想当军人?还是先熟悉当个“商人”吧。苏琪南还不知道,自己近期的命运,在冥冥之中已经被安排了。

    武器弹药是另外一件麻烦事。李思华对这个时代的武器比较喜欢德械,本来想继续用德械。但深思之后,她还是决定改用美械,因为接下来的行动与美国是分不开的,一直使用德械的话,到时会很麻烦。

    可是哪里去买美械呢?结果最终倒是出乎意料地不算复杂。

    在广州香港太敏感,尤其近期干了这样的大事,不能不低调,恐怕德国人也在找到底是谁干的,这个时候还用老途径,不是自己送上门吗?因为购买海轮的缘故,李思华决定在上海解决。因为如果能在上海买到,到时正好用购买的两艘海轮,把武器弹药运回来,这样武器弹药和在山东招的人手,一次运输就解决了,到时自己带领部分部队,索性到上海押运回航。

    决定在上海解决后,李思华就电告在上海的管事们,将这个事情一起找起来。管事解决的方法说复杂也不复杂,他通过李家在上海认识的一个熟人,被介绍给了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的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个少校,和这个少校吃饭碰头时,管事告诉他自己所在的家族,正为四川的一个亲戚军阀,采购一批武器,那个军阀比较崇拜美国,所以有点特立独行,他想购买一批美械,需要在上海交货,但不希望惊动国民政府。

    美军少校一听,哇靠,还有这等美事?他连忙拍胸脯,说这事包在他身上了,如果做成,他反过来倒要奖励管事一大笔报酬。

    管事问他为什么?他开始笑而不语,喝了两杯酒以后才说,老子才不会去找那些在中国混饭吃的美国洋行呢,那些家伙都是吸血鬼。他的渠道是认识不止一个美国的军火商,他会把管事直接介绍给军火商,生意如果做成了,他当然会获得军火商支付的大笔佣金,所以当然要感谢管事,大家一起发财。

    管事问他这一批货要从美国运过来吗?老板要求交货的时间蛮紧张的。结果少校得意地说,根本没问题,军火商可以从菲律宾拿货,除非你老板要求的武器品种在菲律宾没有,否则常规的步兵武器,军火商都有本事,可以从菲律宾直接搞到手。从菲律宾运过来才需要多少时间?正常一个月内,足够完成交易了。

    管事可没敢私下收回扣,一组人在盯着呢,何况他对李家还是蛮忠诚的,这一切信息都被写在密信里,寄给了李思华。

    后来李思华知道后还犹豫了一下,菲律宾离开香港和广州更近,要不要干脆让他们送到广东?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宁可拐个弯,也不要让人知道武器的来路轨迹,可以降低风险。

    李思华规划了需要的主要武器装备,3000人的大团加上其它一些编制,主要采购的武器包括4000支美M-1903式春田步枪、4000支M1911手枪、150支使用华纳斯威西瞄准镜的春田步枪(作为狙击枪用)、50挺维克斯M1915重机枪、300挺M1918勃朗宁自动步枪(轻机枪)、200具M1型枪榴弹发射器、24门M1式75MM山炮、24门M1式81MM迫击炮、大量手雷、手榴弹以及其它多种武器,还有超量配置的配套各口径弹药。

    总的来说,扩军的指导思想,除了少量炮兵以外,仍然是一只装备轻型装备的山地军队,在重武器方面下的功夫不多,注重机动力和特种战。

    她想着,还要配备一些适合特种作战的冷兵器,例如十字弓弩和军用弹弓。当然还要配备大量的辅助装备,例如头盔、山地军靴、工兵铲、工兵镐、匕首、行军背包、手电筒等等。她的思想是尽量将单兵武装到牙齿,形成一只“现代化”的游击型军队,强化单兵训练素质和战术突袭,能在小局部将火力集萃到极限。至于重型装备,那是适合大军正面作战的,现在暂时还不需要,也会拖累部队的机动力。

    她自嘲地想着,还是一只游击队,与欧美列强的主力重型步兵还没得比,不过这只军队的短期需求决定了武器装备的倾向。

    大致定下军备方案,她决定在与曹子卿会师淇澳岛后,要尽快组织一个武器小组派遣到上海,负责这一次武器采购的细节,她希望,财务上能够控制在90万美元以内完成主要武器弹药的采购,人均超过250美元即600大洋的军队装备水平,在民国的这个时代,毫无疑问已经是普通军阀军队的不知道多少倍,甚至已经超越了后世抗战时,国军一个炮兵师的装备费用,而这,只不过是装备比较理想的一个轻步兵团,就要花费的高昂费用。她不能不感叹,这种武器采购就是被宰割,如果是美国人自己采购,这样基本没有装备重炮等高价值武器的一个团,恐怕20多万美元都够了。

    她还大致记得一战时的主要武器价格区间,可是根本没有什么参考性,在民国能买到武器就不错了,不番个十倍八倍怎么可能。

    她想到,后世解放前的建军路线,即人民军队,除了政治思想的引导外,也是被现实的这种高耗费压出来的吧,没有强大的经济和技术实力,要维持这样的精兵策略太难了。从军事上来看,前世人民军队的选择,在一段时间内,无疑是现实下的最优选择。

    4月27日上午,李思华送别最后一批走的刘尔崧、阮啸仙和周其鉴带领的一批同志和家属。到下午,李思华部也将出发,转场淇澳岛。

    看着刘尔崧这些同志们,李思华不由有点伤感。她知道,虽然这一次她和部队拯救了这些同志的性命,然而现在她,并不能改变大历史的趋势,这些同志,大概率仍然会在今后的革命斗争中,将鲜血和生命牺牲奉献,最终能幸存下来的同志不会有多少。自己的计划一定要尽快成功,只有成功,才能真正挽救更多同志的生命,他们都是民族的精英,应该让他们的能力用在国家和民族发展上,而不是都流血牺牲,消逝在民族复兴的祭台之上。

    她和刘尔崧及其它几位同志握手,注视着他们说:“大家要离别了,我也没有什么伴手礼,就用一首歌送别大家吧,这首歌叫《我的祖国》。”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明媚的风光

    姑娘好像花儿一样,小伙儿心胸多宽广

    为了开辟新天地,唤醒了沉睡的高山,让那河流改变了模样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敞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

    李思华在部队里教过这首歌,每一个战士都会唱,被救出的同志们中,这些天也有一些人,学会了这首歌。随着李思华的歌声,他们也开始加入,李思华单独的歌声,变成了大家的合唱,有些年轻人的眼中闪烁着泪花。

    这首歌伴着这些同志的离去,因为它震撼中国人内心情感的歌词,以及优美的曲调,很快传唱遍了大江南北,成为这个时代的流行曲。李力胜这个名字开始被国人熟悉,只不过都被当成了一个“作曲家”,不过除了极少数同志,没有人知道这个“作曲家李力胜”到底是谁,她在中国很多青年的心中,成为了一个神秘的文艺人物。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