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1章 风雨如晦与岛上工作

第21章 风雨如晦与岛上工作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7月初的一天下午,武汉的一处小院内。天气已经非常炎热,门外树上的蝉鸣声响成一片,几无停歇。

    一个只穿着汗褂短裤的青年男子,坐在树下一个石桌边的避阳处,聚精会神地读着一本小册子,他身材高大魁梧,面貌却清秀儒雅。额头上冒着汗珠,他却没有注意。

    好半响,他才放下小册子。举起茶杯喝了一大口,无意识地用手指在石桌上,轻轻敲击,陷入了沉思。

    他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当时虽然在武汉,但不算是党中央的核心成员,他主要负责湖南的相关工作,所以并没有参加上次阮啸仙他们向党中央的专题汇报会议。当时这个会议也没有引起他的太多注意。

    直到后来,李思华的一些观点从参会的同志中流出,才引起了他的关注。最近,他终于拿到了这一次广东同志递交的材料,而仔细阅读后,无疑引起了他的极大重视和共鸣,所以他才反复阅读思考。

    于他而言,最强的共鸣自然来自于,李思华对于工农联盟而非仅仅工人阶级才是我党根基的思想,而在此理论基础上推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等一套革命的策略理论,也因此引起了他的极大重视。

    他在三月刚刚发表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考察报告》,经过对农村实地的现实考察,他本身的农村革命的思维,正是在这个阶段基本成型的。现在读到了李思华的类似但更严密的农村革命理论,知己之感,使得毛泽东对于农村革命才是正确途径的思想,变得更加坚定。

    毛泽东心中暗暗下了决定,一定要尽快在党内推动以农民起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方向的革命策略。

    对于李思华预判汪精卫政府必然背叛革命,他也强烈地认同,他本身就擅长阶级分析。而且不仅是从严密的理论推导,现实中他观察武汉国共合作的现状,也对发展趋势毫不乐观。

    想到李思华预测的3个月内汪精卫就会背叛,时间已经很近,他的心思不由有些焦灼,真的会如她预判那样地发生吗?我党无疑正处于高度的危险之中。

    这两个多月来,受到李思华预测的刺激,对于国共合作悲观的一些同志,多次要求党中央要对可能的汪精卫背叛革命做出预防。但在陈独秀、张国焘等人的坚决反对下,没有能够形成一致的意见。

    有警惕的一些同志例如毛泽东,也只能安排相信自己的一些同志,先做些预警和躲藏的准备,但对于大局,并没有能丝毫挽回。

    6月的时候他曾经召集“马日事变”中从湖南出来的同志开会,号召大家“在山的上山,靠湖的下湖,拿起枪杆子保卫革命。”但这都是局部性的。

    7月4日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常委举行扩大会议,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上山”思想,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实力的基础”。但是并没有获得党中央多数同志的回应。

    毛泽东按下心中的焦灼,转移开来自己的思考。他看着小册子封面的作者位置,写的“李力胜”,心里想着,有点古怪的名字,听说还是位女同志,真是厉害啊,她的理论水平,无疑是党内目前所有他知道的人中,都比不上的。而且不爱红妆爱武装,投身革命、亲自建军并能有所成就,实在是位巾帼英豪。

    天色渐渐变得昏暗,乌云在天空开始聚集,地面也已经起风,没有那么炎热了,看起来可能要下雨。毛泽东站起身来,感叹了一声:“风雨如晦啊。”

    然而原来的历史轨迹,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还是逐渐逼近了那个变盘点。

    汪精卫对于我党在武汉的活动已经感到越来越恐惧,他觉得这个城市似乎已经不是国民党的了,而是我党的。我党的那些主张、政治活动,他听在耳里,看在眼里,心里的焦灼与日俱增,反感逐渐向着仇视转变。他并不是一个人,武汉大批的“国民党左派”,正在经历着和他一样的心路历程。两党的分歧开始越演越烈,形势无可转变地恶化下去。

    6月,共产国际的一个愚蠢政策,终于成为了武汉国民党已经跃跃欲试“清党”发生的导火索。6月1日,鲍罗廷、罗易将共产国际所谓5月的“紧急指示”,传到了党中央,要求实行土地革命,吸收工农领袖,以充实中国国民党中央,动员2万名左右共产党员,加上5万名工农革命军,组成一支可靠军队,组织革命法庭,惩办反动军官等。

    就这样一个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是痴人说梦的荒唐指示,居然被党中央接受了。而且在6月5日,这个指示被罗易泄露给了汪精卫,要他接受共产国际的命令。汪精卫怎么可能接受?当即严词决绝。

    这个导火索引燃了武汉国民党“清共”的准备,汪精卫和武汉国民党的高层下了决心,开始磨刀霍霍。他们代表着资本和士绅的利益,怎么可能让一帮泥腿子替代了他们的地位?

    而已经有一些党员,开始高度警觉反革命事变的可能性。例如就在6月底,担任汪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的邓演发,离职去苏联。毛泽东也在七月初离开武汉,他将去湖南,实践他“上山闹革命”的新革命策略。

    7月14日的晚上,李思华在朝向中山一侧的海边,默默地望着大陆的方向。她知道,明天就将发生震动全国的武汉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汪精卫政府将通过《取缔共产党》案,正式和我党决裂,随即在武汉大肆搜捕我党人员。

    她深深地搞到了自己的无能为力。自己营救的这些同志的数量,相对于大革命失败损失牺牲的同志总数,完全是微不足道——在大革命失败后,被屠杀的党员和进步群众的数量,高达三十一万人。而她的反复提醒,以她对这个时代我党领导层的了解,作用恐怕是非常有限的。

    她默默地想着:“只有实力才是改变历史的唯一可能啊。”与其哀叹,不如尽快地发展自己的力量,只有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那些熟悉的历史悲剧,才能被改变。

    她又望了一眼大陆,那里不是只有黑暗,半个月后的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北伐军2万余人,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历史上的我党第一只军队,由此诞生。当然,在这个平行时空,是她建立了我党的第一只军队。而8月1日以后,金秋起义、广州起义,我党志士的反抗,此起彼伏。革命的生机,在这个最低潮的时候,默默地积蓄着、发展着。

    淇澳岛人手充足后,基建进度进展很快。2艘海轮的加入,使得物流条件大为改善。海轮一次就可以从中山或者香港,运来巨量的建材、物资和一些辅助器具。良好的条件,就使得基建过程变得简单。

    到7月15日,除了新渔村和小学校外,几乎所有其它的工程,都已基本完工,整体基地已经可以投入使用了。就在这一天,全体青壮入驻基地,他们被分配到5个训练场,每个训练场大约六百人左右,而最大的一个训练场则分配了差不多八百人。

    曹子卿等军官,会在每个训练场派遣20多名前期比较优秀的战士,作为主要的教官,按照已经形成规制的训练流程,对这些青壮进行110天以上的残酷训练,让他们短期就能转变为合格的军人。

    这些青壮,已经从最初的懵逼中,回过了神,他们原来以为是被广东的一家公司招工,是来做工活命的,结果却是来当兵。

    不过最初的慌乱之后,就逐渐稳定了下来,毕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最初级政治教育,而且不当兵肯定会被赶出去,到哪里去找一口吃的?难道像以前那样,最终被饿死吗?现在这样的好日子,不但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家人还被好好安置,当兵算什么?这条命,早就已经卖给主家了,人家让干啥,咱就干啥。

    轰轰烈烈的大练兵就此展开。李思华自己则在5个训练场来回跑,基本上每天在一个训练场。

    在哪个训练场,她白天就观察士兵的训练状态,不断改善和纠正训练的偏差,并且思索后勤和政治思想工作的改善点和突破点;到了晚上,就由她来主讲政治思想和文化课。

    在她培训的时候,其它的教官,都如饥似渴地学习李思华的思想和教育方法,他们现在对于当新兵的教官,心里的底气,其实还是不足的。

    7月30日上午某教场。李思华看着站得挺拔端直、又整整齐齐的新兵队伍,心里很有感慨,差不多15天的队列和军令训练下来,这些新兵终于有了军人的初步样子,不再是原来一副叫花子样子的难民了,新的军队在逐步成型。

    淇澳岛7月13日已经来过一次台风,好在不算太凶狠,台风3天就退去了。因此虽有部分大棚进水,但没有造成大碍,人员都被紧急疏散到没有进水的大棚,只有少数人受了轻伤和因此生病。

    但这一次的小天灾,也让人们对于台风的危害更为重视,建工和家属们铆足了劲地加快基建的速度,这使得到7月底,新渔村就基本竣工,相比原来的预计,足足提前了一个月。当然,毕竟是平房,建筑的难度很小。只要建材供得上,速度就不会慢。

    几天后,家属和孩子们,就能乔迁新居了,李思华还通过海轮运输,在中山等地,收购了大批的木制家具、被褥和生活用品,家属和孩子们住进新家,总不能家徒四壁。

    李思华将精力都集中到了工作上,军事训练、组织运转、学校教育、群众教育、军队政工,一点又一点地细化,逐步地完善,有效率地快速推进。

    党、政、军三大基础体系逐渐上了轨道,在组织体系的加成下,同志们的工作能力也在快速地提升,这使得李思华能够抽出更多时间,来规划下一步计划的相应准备。

    最重要的还是资金,她现在痛感没有自身工业和根据地之苦。从英国人银行弄到的资金,已经消耗了很多。如果用美元计价的话,一共就750万美元左右,两艘海轮花了60万美元,武器弹药花了100万美元,淇澳岛建设大概花了40万美元,山东募兵也去了30万美元,加上人员吃喝拉撒等其它费用,已经耗费了280万美元,只剩下了约470万美元,接下来估算各种费用,大概还要花费100万美元左右,到新的行动开始,估计只会剩下370万美元,这点钱远远不够她的下一步计划使用啊?

    她苦恼地摇摇头,难道还要打劫谁一次?就算是打劫,哪里能够一次性弄到那么多的钱呢?

    她在脑子里慢慢地搜索着自己的记忆,前世的信息,有哪些可以参考呢?

    突然,一桩前世的传奇故事浮现在她的脑海。她立即让吴盛,把在香港买到的世界地图拿过来,她要研究一下。虽然她脑子里有金手指地图,但还是习惯于看实物的地图,没有地图的时候她才会去“动脑子”。

    看着地图,她努力地回忆着,用笔在本子上写写画画。然后又端详了地图上那个大航海的终点,好一会儿,才轻轻一拍桌子,就是它了!

    然后她起草了电报,让在香港的李家和情报点的同志,全力搜集她需要的资料和路线图。她明天还要去香港,交待安排一些其它的准备。

    她的思维又转到了一些长远的计划上,山东河南两省,尤其是河南,接下来是连绵多年的灾荒,正是吸纳兵源的最好地点,在这个时代,只要教育得当,“越穷越革命”并不是一句嘲讽的话。需要建立起长期的机制,在未来立稳脚跟后,实现连续不断地转移难民,而淇澳岛,就是比较适合的一个中转点。

    还有未来计划的那个区域,未来如何在那里立足呢?她又开始在地图上揣摩着。

    8月7日的下午,李思华通知了曹子卿、李朴,及其它由她精选的十几名同志,这个团队,将作为接下来她新策划的主要计划和执行中枢。她提前通知了他们,所有的工作必须提前错开,不得缺席。

    有的同志自然是一头雾水,而曹子卿等几个人开始激动起来,他们预感到李思华已经提前说过若干次,却从来没有透露过任何明确内容的第二步行动,可能在这次会议上就要揭盅了。

    李思华微笑着看着同志们,她的心里很欣慰,这一段时间来,同志们的能力和思想水平都飞速地进步,而从她屡次与同志们的沟通看,对于多数同志而言,已经接受了她的理论和革命策略思想。她定了定神,表情开始严肃起来,说道:“今天的会议,主要是讨论两项议程,第一是我们今后的行动计划,第二是一个配套的资金获取计划。”

    果然如此,曹子卿等的神经开始兴奋起来,新的大行动是什么?

    李思华将世界地图摊在了桌上,同志们都看到地图上圈出了四个红圈,分别是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东海岸的纽约、印度西南部喀拉拉邦的科钦港,最后一个红圈,是把缅甸若开邦的实兑港和当时印度孟加拉的吉大港圈在了一起。这让他们感到很纳闷,什么行动能把全球都串了起来?

    李思华开始平静地叙述她的计划,第二步大发展是个漫长的计划,其起步基地,她没有选择在国内,而是从海上接到缅北缅西,然后从缅北到云南、贵州,再向四川、陕西发展。这个计划包含几个要素:

    一、需要打通交通线,她目前最看好的入口是实兑,这是缅甸第三大港,但人口很有限,大约只有几万人,英国殖民当局,对其的重视程度是非常有限的,因为实兑背后是缅北缅西,在缅甸属于山区,人口相对稀少,经济利益有限。

    计划的第一部分,是要实质掌握以实兑港为输入点的运输线,未来部队和物资粮食输入,以便建立缅北和缅西的游击区,实际控制这一区域,作为发展基地。吉大港可以作为辅助路线,建立走私线路。

    二、要掌握缅北缅西,需要大量人口。目前缅甸整体约1000万人,但大部分人口集中在其东南平原地区,仰光省和曼德勒省就占去了近一半人口,缅西和缅北,大约不到三百万人。这种原居民的稀少,给了我们深层掌控的机会,需要建立河南、山东为主的难民输出网络,移民缅北缅西,几年之内达到几百万的规模!如能完成,我们将获得一个千万人口的革命基地!

    三、要达成上述目标,需要的资源可谓是天量,农业前期依靠输入粮食,但可以在山地大量发展稻米为主的种植,最终可以本地解决。但有两个重要问题,第一是需要建立工业基础,第二是需要大力发展武备,按照她的估算,至少要建立起,类似现在山地团战力水平的10个师,才能完成最终稳定的掌控。这就需要天量的资本。工业和资本哪里来?当然是美国,关于美国的计划,她以后会详细说明,她可以十二分地确认,在美国有很大概率,能够解决这两个问题。

    至于信息的来源,她推到了李家的人脉关系上。这让她心里有点不好意思,李家已经被她吹得神通广大、信息源遍布全球了。但她能明说,她的决策是基于后世的信息吗?也只能如此了,不管你们信不信,反正我自己是信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