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3章 神庙计划和准备

第23章 神庙计划和准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接下来,大家讨论神庙宝藏的行动计划。一开始就有同志质疑这个神庙宝藏行动的必要性。显然,这几天的激动过后,冷静下来,还是有同志觉得不太靠谱。

    他们倒不是担心这个神庙到底有没有宝藏,李思华在他们心中的信誉还是能让他们相信的。他们担心的其实是这个宝藏到底值多少钱,那个至少10吨以上黄金的信息,到底准不准确,花那么大的力气去获得这批宝藏,要是根本没有那么值钱,就白费力气了。

    李思华只好尽力说服他们。告诉他们自己对这个信息的确认是百分百。要知道,现在整个计划的实现,依赖于在美国获得资本、工业和其它资源,这需要很大的本钱。这个神庙已经是她掌握的信息中,最容易取得的一个。就算没有神庙,也必须再找其它更困难的途径,以取得本钱。所以为什么不试一试呢?本钱不够的话,我们如何以370万美元的资金,去赚取所需的5亿美元投入?

    同志们这才统一了思想,将思路转移到具体的执行方案上来。

    其实李思华心里有数,这个神庙在她穿越前,好像是2018年才被打开了一个暗室,总共有7个暗室。而单单这一个被打开的暗室A的财富,就高达112亿美元(当时的5000亿卢布),虽然觉得印度人有些吹牛,但三四十亿美元还是很可能的,再打开其它几个暗室,在前世的总价值可能也确实会高达80~100亿美元。

    不过换算到现在这个时代,自然没有那么高的价值,当前黄金与美元是固定汇率1比20.47,1盎司黄金只能换20美元出头。黄金的价格在她穿越前,大约接近了2千美元,所以不到一百年,美元相对黄金贬值了近百倍,这样看来,期待这批宝藏在当下的价值,达到7千~8千万美元,还是很大概率的。尤其这批宝藏的主体,是以黄金为主,她记得被打开的暗室A,最出名的就是有一千多根2.5公斤标准的黄金链子。

    当然,有些珠宝只能慢慢处理,寻找合适的买家。马上能用的,就是黄金和用黄金打造的雕像等部分,她估计能有五千万美元就不错了。但是五千万美元在那个时代,已经是何等的天文数字?1929年美国股市高峰期的总市值,好像也才七八百亿美元。如果有这些资金的话,足够她在美国的计划展开了。

    至于什么这些财宝是印度民族的财产之类的圣母情节,对于李思华是完全不存在的。与其留给后世印度的贪污腐化政府,或者是官商勾结的豪强,还不如现在拿来,作为革命的启动资金。那些财富,能够造福印度广大的贫民乃至贱民吗?

    神庙计划的主体包括:

    一、以四至五名西方洋面孔作为伪装,还带几个流落香港的印度人,包装成英美联合的一只考古队,从香港出发考察印度的神庙文化。我们自身大约10名干部和一个排的兵力,以及一些后勤人员,化妆成“考古学家”们在东方招收的助手、随从和护卫,从科钦港进入目的神庙。

    二、情报组会在香港伪造港督签名的推荐信,让“考古队”随身携带,以取信于当地的英国殖民当局——他们会获得的假信息就是,一只英美联合的考古队,在完成了对中国的考古后,经过香港,在港督的推荐下,又来到印度喀拉拉邦跑一趟,考察这里的神庙文化,好与中国庙宇做对比研究。他们甚至还会携带一些中国古董的赝品,用来到时交好当地的英国殖民者,他们哪知道是真品还是赝品?

    三、准备好足量和最好的梯恩梯炸药。这几天队伍要进行“定向爆破”的练习,准确学会用最少的炸药,实现破墙,而不会导致整个建筑结构的坍塌。当时没有那么专业,只能是尽量实践来取得数据规范。

    为了缩短取宝时间,用炸药“考古”是最简便的方法,只要找到暗室之门甚至暗室之顶,就用炸药破墙而入,简单粗暴但有效。至于到时候如何引开附近居民的注意力,就是队伍根据现场情况自行安排了。虽然李思华印象里那座神庙在后世已经被废弃,但相隔百年,确实不知道具体情况。

    四、要在目标附近,雇佣比较多的马车,提前准备好很多空箱子。很可能总的载重,需要达到30~40吨,这意味着用马车的话,需要上百辆车,要不然就要安排中间接力。除了后勤人员,所有去的战士和同志们,都要会赶车。而从神庙回到港口的路线如何运输,以及相关后勤,也需要到时候计划并安排好。

    五、取宝完成,需要让整个神庙塌陷,以掩盖一切痕迹。行动的时间正是印度的雨季,尽量利用好天气条件——在雨天行动比较好。主要是不惊动殖民当局,至于本地人有些怀疑,他们和殖民当局有隔阂,很难传导上去。

    六、时间要精准,一旦完成取宝,立即撤退。这个时候,华海号海轮,也会完成了对其它印度港口的贸易,“正好”经过科钦港返回香港,所有人将宝藏装船,迅速返程。这种“正好”,需要行动前,通过电报通知华海号,小组的精确行动时间。

    整个计划估计需要1个半月,8月25日出发,争取在10月上旬返回。如果有延误,最迟应争取在10月底之前返程。基本上就是海上来回1个月,然后用中间的半个月完成行动。

    李思华指出,对于几名“西方考古学家”,最近几天要抓紧训练,所谓震之以威,诱之以利,忠之以期。如何理解?就是首先要震慑他们,让他们深信我们是极为强大的组织,背叛就没命;其次是诱之以利,除了“首席和合作者考古学家”给予1万英镑的高额报酬,首先发给2千英镑,其余完成后撤回香港给付外,其余几个西方面孔,也是总额5千英镑,首发1千英镑的高额报酬。再次是承诺,如果他们忠诚的话,他们将会得到在我们组织开办的各种公司中,担任高薪职位的机会,当然其实就是被我们用来作为应付西方列强的掩护性门面。

    香港龙虾湾海滩附近的一个大院里,一栋2层的小楼。这是香港情报点用来安排和培训那些洋人面孔的据点,缅甸根据地计划和印度神庙计划这两个计划,都各自要用几个人,而且以后可能还要换着来,所以现在这个地方有十几个被雇佣的洋人。

    布鲁克.克林特勉强露出笑容,朝着宿舍管理员点点头,然后走上了楼梯。他的宿舍在二楼。上楼梯的时候他有点心不在焉,差点绊了一跤。这才让他醒过神来。他的面孔绷了起来,进到自己的房间,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大口水,然后就躺在床上,开始寻思了起来。

    他的眼神呆滞,目无表情。好半响,才吁了一口气。实际上到了这个时候,他的心情才基本平复了下来。

    他想着,我的上帝,今天我看到了什么?雇佣我的这帮人,背后是一个强大的黑帮吧?很有可能背后,还有他听说过的军阀势力。那些精锐的打手,武装到了牙齿,他原来在欧洲,也从来没听说过哪个黑帮有如此的装备,而且明显训练有素。但是更让他恐怖的是,这帮人杀人不眨眼。

    想到中午的那个大烟馆,他不禁又开始发抖。几个打手让他们十来个洋人,暂时呆在烟馆外等一会,轻描淡写地说去处理两个仇人,马上就出来带他们走,他们被这些话,搞得呆住了,还没反应过来,就看到有三个打手冲进了烟馆,然后就听到里面鸡飞狗跳,人们的哀鸣声、奔逃声一片,他还听到了那种装了消音器的沉闷的枪声。没有两分钟,三个打手就拖了两具尸体出来,丢在了门口。几个欧美人都被吓得魂不附体。

    打手们拖着他们迅速离开,那以后他一直浑浑噩噩的,怎么上的马车,怎么回到的这里,都是僵直地服从,就连思维好像也僵住了。

    他这时候醒悟过来,这显然是雇主的一种警告,别以为是洋人,就可以对交给他们的工作敷衍了事,怠慢就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今天能杀那个渣滓般的烟馆老板,明天也可以把他们这些欧美人,也当作渣滓干掉。

    他坐了起来,可以逃跑吗?想了一会,他叹了口气,又躺了下去。别做梦了,自己能跑到哪里去呢?这些打手,明显是经过高明的军事训练的,他们背后组织的强大可想而知,自己一个穷困潦倒,在香港混了大半年,也没有出头机会的穷逼,和这样的组织作对?就算自己跑到总督府,那些大爷们会正眼看他?会把他的话当成一回事?被这样的组织针对报复,肯定是死路一条啊。

    克林特是爱尔兰人,父亲当初开了一家小的纺织厂,小的时候家境还不错,但是后来竞争不过那些大厂,正在读大学的时候他父亲破产,家境败落,他只好退学,而父亲很快去世。在英国工作几年后,他在英国呆得很郁闷,又听说了很多在东方发大财的传说,就一横心,来到香港寻找机会。

    现在看来,显然是个错误,他读的大学不是什么名校,又没有毕业,香港的那些英资财团也不怎么看得上,又是爱尔兰人,还被歧视。找了几个工作都不满意,然后被这个工作的高薪诱惑了过来,肯定是掉进了一个圈套了。

    我应该去美国的,他口中念叨着。

    伯德.丹尼尔则在另一间房里躺着,他今天是布鲁克.克林特的同伴,同样经历了那一场血案。不过他显然要镇定得多,他在沉思着。

    丹尼尔是个胆子很大的骗子,他是美国人,那个时代跑到香港这种地方来混世界的美国人,其实不多。他自己如果不是大大的得罪了纽约的黑帮,也不会跑到东方来。

    出事的时候他本来想跑到美国其他城市的,但是黑帮在纽约到处找他,他曾经做过海员,想到了坐海船出逃再说,不过到了港口,他刚好看到有艘船要去东方的香港,他想,索性到东方去混混吧,在美国似乎也没有什么出头之日,听说在东方,西方人比较混得开,机会应该多点。就这样他混上了海船,来到了香港。不过到了香港,到现在为止,他还没找到什么大的机会。

    丹尼尔的文化不高,中学都没读完就不读了,他不喜欢读书,但是很聪明,到香港不到半年,一口粤语,已经能和中国人正常交流了。他是个有冒险精神的人,刺激一点的生活显然更适合他。

    丹尼尔其实不缺钱,他当初就是骗了黑帮一大笔钱,才被追杀。这一次,他是看到招聘广告给出的薪水出奇的高,至少是常规的两倍以上,心想这是哪个凯子老板,能不能骗他一笔呢?就这样他来尝试了一下。

    今天的事情,在他看来,他是碰到了在东方的,类似纽约黑帮的组织了,严密的程度,应该不逊色于纽约的黑帮们。这个组织找了一些西方人,肯定是利用他们的西方人面孔,要用他们来出面做一些事情。

    他敏感地想到,这既是机会,又是风险,因为他对这个黑帮的底细完全不了解。至于逃跑,他想都没想过,至少不是现在就考虑的,黑帮是傻子吗?他冒险的本性浮现了上来,决定观察一段时间再决定自己的选择。

    过了一会,有人来通知他们,主家来人需要和他们谈话。两人心里都判断,在中午的警告之后,雇主会交待他们需要执行的任务了。

    一楼有个大房间,摆了几张茶桌以及一些长凳,比较类似中国人的茶馆。

    当两人走进这个屋子,他们差异地发现,主人居然是一名清秀的东方年轻女子,她泰然自若地摆弄着茶具,泡着茶。旁边两位警卫站立着。而她的两侧,还坐着两位军人气质明显的男子。

    一共有五名洋人被叫到了这个房间。

    女子抬起头来,看着他们,眼光非常锐利。丹尼尔觉得,这个女子似乎也有一些军人的气质。女子用流利的牛津腔英语,对他们说道:

    “欢迎各位绅士,经过中午的事件,想必大家已经能够认识到,我们不是那么普通的雇主。”

    女子停了一下,又看了他们一眼,现场是死一般的寂静。丹尼尔注意到,其它4人脸色都有些苍白。“一群菜鸟。”他心里说道。

    “我们知道,诸位现在的心情可能不是那么平静,恐怕都在担心,我们赋予诸位的任务是什么?在宣布任务之前,我先宣布两个好消息,第一个好消息是,这一次任务我们给诸位的报酬很高。五个人中,扮演主角的两个人,将获得1万英镑的奖励,而且2000英镑在出发前就会支付,其余8000英镑在成功后返回香港的时候支付。其它辅助的三个人,将获得5千英镑的奖励,同样的比例,1000英镑会在出发的时候支付。”

    现场响起了低低的惊呼,几个脸色苍白的家伙,脸色开始红润了起来。

    “第二个好消息是,对于此次表现良好的先生,在尊重个人选择的基础上,我们将提供高薪而优越的职位,我们在美国以及其它一些国家的公司,都需要一些职业经理人。薪水会让诸位满意,而且未来如果参加特别行动,当然也会有高额的特别奖励。”

    丹尼尔的呼吸一下子屏住了,这是个要走向全球的组织啊,明显要吸纳全球的新血,是自己的大机会吗?他这段时间在香港跑单帮,也深感自己一个人能做的事情太有限。看起来,这次行动,还是对未来是否吸纳成为成员的一个考验。

    克林特激动起来,他算是个有文化的人,这些年的家变和多年的颠沛流离,让他的性格有点偏激起来。他娘的黑帮又怎么样,只要他们能让自己出人头地。其他三个人也明显露出了激动的神色。

    李思华注意到了他们的脸色,暗暗点点头。接着说:

    “现在我宣布这次任务。”

    “诸位将扮演一个英美联合考古学者的团队,刚完成了对中国庙宇的考察,来到香港修整。在香港总督史塔士爵士的介绍下,你们将拜访印度的科钦港及附近地域,考察印度的神庙,从而对比研究中国和印度神庙的不同文化。印度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当局理所应当地对手持香港总督介绍信的你们,予以欢迎。我们将有一个近百人的团队,将扮演诸位的助手、护卫和劳力,陪同诸位,完成这一次考察。”

    五个人都嗅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这个黑帮,想在科钦港干什么?他们茫然地交换着眼神,只有丹尼尔,更加激动了,不管他们想干什么,但肯定是一次大行动。这个组织派遣几十人,还高薪找了他们来扮演考古学家,下这么大的力气,漂洋过海去行动,能简单吗?“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全球性的冒险。”他暗暗想着。

    女子继续说:“关于行动的细节,现在诸位无需了解。我们将坐海轮前往科钦港,在船上诸位将了解到行动的细节。”其实李思华根本不会让他们了解真相,至少让他们做表演而已。

    “我们将在8月25日出发。在此之前,我们需要诸位熟悉考古学家这个角色。我们已经准备了一些书籍和资料,诸位必须在这几天和船上,达到必要的扮演标准。”几个人有点面色发苦,高薪可不是那么好赚的。

    “现在,我将与各位分别谈话,以确定哪两位扮演最主要的角色,而另外三位则作为辅助人员。”

    接下来李思华分别与五个人逐一谈话,其实就是面试。完成面试后,她选择克林特和丹尼尔两人扮演主要角色——两个为首的考古学家。

    克林特是因为文化最高,短期掌握一些吹牛的神庙考古知识最靠谱,到时用他来吹嘘一些“专业性”。而丹尼尔不但是美国人,而且明显在积极地争取向她表现,他向她坦承了自己在美国干了些非法的事情,不过不是被警察追捕,而是被纽约的黑帮追杀,因此才来到东方。她也注意到丹尼尔明显兴致勃勃、有主动性,不同于其它几人还只是被高额的奖励所动。看起来这个家伙天性就有喜欢冒险的因素。

    最后李思华决定,由克林特扮演英国方面为首的考古学家,而丹尼尔则扮演他的美国合作者。其它三人自然是考古助手。她安排他们这几天认真揣摩和学习相关知识。等待出发前团队来接他们,团队的负责人也会在此之前来和他们接触。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