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4章 出发筹备与缅甸计划

第24章 出发筹备与缅甸计划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去缅甸团队的扮演相对简单一些,因为只要他们作为贸易公司的雇员,在实兑获得英国殖民当局认可,开办公司,扮演职业经理人而已。对他们的警告,是让他们不能越位,起了坏心,而想什么不该想的利益。

    李思华对缅甸方向的几个洋人也进行了面试,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不过勉勉强强也够了,毕竟在科钦的公司只是一个名义,搭一个架子,让一些同志可以当地公司的名义活动罢了,这些洋人,对于我党的活动,是一点都接触不到的。

    安排好了洋人们,李思华又去和华海航运的两位关键人物,华海号和华洋号的两位船长,即华明义和袁乾生见了面,她有重要的事情与这两位商量。

    李思华开门见山地对这两位说,公司还需要短期就再购入2艘海轮,其中一艘仍然是货运海轮,希望是能达到6000吨或以上级别的散货船。另外一艘则要求是远洋邮轮,要求吨位在15000吨左右。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适航中国到美国之间的海运航线。时间紧张,要求必须马上寻找标的,公司希望在3~4个月后,即10~11月份就能够开启中美航线,有标的了,公司可以先付定金,而后11月支付全款,由于要得急,价格贵一些没关系。如果一时无法找到适合的船,那就想办法租赁,但海员全部用自己的,立即进行提前的海员招聘。

    李思华的要求,当然让两个人非常震惊,尤其是华明义。这位女士背后是怎样的家族?实力那么大?

    华明义为人深沉。他入职差不多两个月,已经观察到了公司不同寻常的一些蹊跷之处。例如,公司几次运载的一些货物,被包装箱密封,根本就不让海员接触,而运输者和看守者,都很可能是一些军人,他们身上的那种气质,他在以往生涯中,接触过一些西方军队,总体是有类似之处的。这些秘密货物,也不像是走私,因为基本都是流向淇澳岛,他甚至有猜测货物多半是武器弹药。再比如,大量的粮食运输,似乎也有一些不同寻常。

    其它还有一些让他感觉奇怪的地方。公司似乎不急于追求业务进展和经营盈利,按理说两艘船的船员薪资很高,经营压力应该不小,但公司迄今没有什么主营业务,而对于租赁海轮运力,控制得很严,主要还是自用。公司还派了一些明显并不是海运专业人员的人士,加入了公司,其实除了少数几个人,多数人就是挂个名字,并不经常来上班,这些人,由一名李思华派遣的副总负责,其它人无权干涉。他偶尔还能听到他们的一些谈话和对话,这些人似乎是亲共人士,对国民政府非常鄙视。

    所以华明义隐隐觉得,这个华海航运的背后,很可能并不是单纯的商业家族,而是有政治甚至军事组织的背景。由于他的背景和阅历,他素来是远离政治的,整天在海上,也不太可能去关心这些。对于国民政府或者是现在香港报纸上正在喊打喊杀的共产党,他也没有明显的好坏倾向。民国刚刚正式成立,至于共产党他更是完全不了解。不过他对于国家的前途,是比较悲观的,他现在的心态,就是一种比较漠然的“观察者”心态。

    华明义心里念叨着,希望这个组织不要闹出什么事来,把自己牵连进去。不过他还是很感激李思华的,给了他这个机会,成为一家规模型的海运企业的运营高管,这下子又要买2艘远洋海轮,手笔真的大。

    老袁却兴奋了起来。他的性格比较大大咧咧,想不了像华明义的心思那么深。他本来的担心是好像除了公司自己用,这家航运公司还没有什么业务啊,这份高薪高职,能做多久呢?现在主家又要买两艘大型海轮,说明主家是真的不差钱,而且在海运上肯定要大干一番,否则不会那么投资。这下子,对自己的前程有底气了。主家可能是要准备一段时间,才大规模开启业务吧?

    李思华的计划是,考虑到未来缅甸移民和美国那面的双重需要,2艘海轮肯定不够用。但如果租赁外界公司的船,太容易泄密。主要的运输能力,还是要自己控制。

    所以计划用邮轮来进行移民转运,而在美国沿海部署一艘货轮。另外两艘货轮用于缅甸根据地初期的物资转运和走私。各地需要的接驳转运小船,则届时根据需求配置。

    李思华告诉他们,8月25日,华海号要去一趟印度科钦港,中途会在缅甸实兑港停留。在缅甸,公司将开启相关的贸易业务,出口香港的日用品,而进口缅甸的稻米。至于去印度,是为了接送一只美英联合的考古队。航运计划的细节,会有负责人和他们对接。他们需要在25日之前做好海航的准备。

    李思华注视着两人,说道:“不瞒两位,我们有一些特殊的业务,可能涉及走私。不过请放心,一定不会是什么毒品之类的坑害国民的玩意。我们承诺,一定会保护好两位和海员的安全,不会牵涉到你们。当然为了大家安全起见,你们最好不要知道也不要打听内情。公司对两位的要求,只是管理好船舶和组织好航运,纯粹的专业事务,不涉及其它。”

    华明义和老袁对视了一眼。老袁虽然大大咧咧,但也不是完全没心眼的人,他心里也有一些猜测。民国期间政府的管理能力极差,外贸海运,有一些走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两人都向李思华做出了承诺,其实他们现在,本心也不愿意深入,保持点距离也好。至于计划购买的两艘新海轮,他们将全力打听消息,争取早日确定标的。

    安排好印度神庙计划的相关主要准备,李思华将准备的重点转移到了缅甸根据地计划上。神庙计划整体上只是一次“突袭”,是短暂的行动。而缅甸根据地计划则是长期性的,团队显得尤其重要,她本人在行动计划完全展开后,在两年之内几乎只能是呆在美国及附近,指挥在美国的行动。

    美国和缅甸相隔万里,只能通过电报传达一些最基本的信息。因此缅甸团队,就必须具备高度的自主性的组织和运营能力,这些同志们,能够在没有她领导的前提下,实现目的吗?他们面临的环境,不仅有语言和文化障碍,而且是在英国殖民地,面对一个极为陌生而且可能有潜在敌意的大环境。想到这,她心里不由有些焦灼。

    她仔细考虑着缅甸团队的人选。军事上的人选,领导人自然是她的副手曹子卿。政治等其它方面的领导人呢?最重要的素质除了信仰坚定,有威信,有领导力,决策果敢,还需要非常的冷静周到、以及关键时刻的冷酷决断等其它方面,需要的是比较全面的素质。

    她最终选择了一位名叫吴长彩的同志,来担任政治和根据地的领导人。吴长彩也是广州事变救出同志中留下的一员,现年32岁,读过私塾,海陆丰人。选择他的原因是此人的能力比较全面,经验比较丰富。他当过兵、跑过海,也做过工人,阅历较广,一直说自己是“样样皆通、样样稀松”。他很大的一个特点,是擅长与各种人都能够很好沟通,比较让人信服。

    这些当然只是表面的性格。李思华比较信任他的原因,是最近几个月,这个人一直被她安排各种“万金油”的任务,而多种多样的临时任务中,此人表现得一直能力出众,而且非常热情,有困难能够自己想办法克服,也能团结同志。

    李思华继续选择了约10名左右的同志,然后就是一个排的先遣兵力。她考虑让机灵的王纪带领,但这个排的成员要重新混编,将几个排里面最机灵的士兵都挑出来,在初期老实木讷不是好事,他们过去缅甸,可不是单纯作战的,任务远远超出了作战。

    除了行动马上需求的人员,她也让龚光宗抓紧组织一只真正的财务团队,如果神庙计划成功,组织管理的资金将是相当的庞大,而且未来按照她的计划,各种资金调度、甚至金融上的操作,根本不是龚光宗一个人能做好的。虽然主要团队的人员,未来会在美国吸纳,但如果能在香港找到一些合适的,当然也很好。通过党组织,她在整个香港物色着合适的人选,尤其是思想进步的专业青年。

    几天后,缅甸根据地小组和印度神庙行动小组成立,各项准备加紧执行中。李思华与吴长彩、曹子卿领导的缅甸小组详细地讨论了缅甸的形势。

    英国占领缅甸的时间并算长,对于缅甸的统治当然不像印度那么稳固,此时英国占领印度已经一百多年,而对缅甸的全面统治,则是从1886年打赢了第三次英缅战争后,才真正开始,迄今不到40年。

    英国自身的人口不足,军力有限,因此对缅甸的统治就是“二传手”,将缅甸纳入大印度体系,使之成为印度的一个地区,用印度人来压制缅甸人,同时利用缅甸各种地方势力林立,催生大量的“少数民族”,制造民族对立和冲突。最后的一手,就是派遣大量的传教士,在这个佛教国家,硬生生地拉出了几十万的基督徒,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克伦族。

    在武力上,英国其实无力向缅甸派出大量本土军队,几乎都是仆从军,其特点是,本土用“少数民族”,例如克伦族和掸族当兵,而不用缅人;然后就是用印度人,当然,军官阶层则是英国人为主。李思华知道,在二战日本入侵缅甸前,英军在缅甸只有2个师,一个缅甸“少数民族”为主的英缅师,一个印度人为主的英印师,战力都很差。

    所以英国在缅甸的武装力量现在是很弱的。在我们与英国冲突加剧的情况下,其本土派出大量英军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其本土军队同样有限,要随时应对欧洲的变局。对于我们的威胁,将主要来源于印度。

    再观察印度,理论上英国可以从印度调动的军事资源是极为庞大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动员了超过130万人的印度仆从军。但是,那是世界大战,各国都把自己所有的筹码都押上了赌台,对于财政资源的消耗完全是疯狂地不计代价。

    英国对于保护他们在缅甸的利益会如此不计代价吗?肯定不会。英国人是帝国主义中最狡猾的,他们当然要计算投入产出比。不要说从印度动员百万大军,就是五十万、三十万,也将大大耗损英国的财政和军事资源,导致它在其他列强面前陷入不利的地位,以及印度本土的统治松动。英国的利益是全球的,过于陷入局部,就会导致顾此失彼。在缅甸问题上,他一个同盟都找不到,所有的列强都会希望英国失败,是彻彻底底的孤家寡人。

    当然,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于英国的“理性”,而是必须做好它万一真的发疯的准备。所以我们的行动计划,有几个重点:

    第一,中国人的策略,最注重时机选择,我们的行动就是如此。李思华指出,按照西方自己的经济统计,基本上每十年左右有一次经济危机,一战结束后到现在已经差不多9年,西方国家的经济问题在今后数年将逐渐爆发,财政资源会逐步吃紧,需要等到危机爆发的时候我们才会发动。李思华当然知道,她所谓全面发动的时机,就是1929年大萧条危机开始后,她现在暂定为1930年。那个阶段英国还能动员百万大军来对付我们?说笑呢。

    第二、在上述全面发动的合适时机到来之前,所有活动要强调隐蔽、分散化。英国人在缅甸的自身存在力量并不强,情报网络同样。所以要让他们觉得,我们的所有行动,都是一些地方游击队类型的小型反抗和骚扰。不值得动用大军来扫荡。对于英缅军和英印军,前期应该避免大的战役。

    第三、在全面发动后,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英国能够用来动员印度仆从军的财政资源是有限的。但我们也要做好准备,这即是10个师的兵力筹备的原因。我们十个师的正规兵力,加上根据地的地方武装力量和民兵,准备应对的是一般情况下10万敌人,最坏情况下30万敌人的军事斗争。

    第四、我们前期不能占领沿海平原地区,因为英国海军具有优势,他们可以将英印军在海岸任何一点投放登陆,防不胜防。但在山区,那就是两码事,地形的优势和主动权反而在我方。至于从印度陆地到缅甸,那都是山区,方便我们阻击。所以前期我们要以山地作战为主,这是前期根据地建设和军力建设中,资源倾斜的重点。

    第五、在经济危机发展一段时间后,英帝国主义缓过一口气,可能会考虑加大对我们的镇压,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但几率也不高。为什么呢?因为英法与德国的矛盾非常大,经济危机下英法对德国的盘剥必然加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就会激化。这些矛盾,就会帮我们绑住英帝国主义的手,因为德国的工业能力和军事潜力,实际上是超过英法的。

    第六、当然,为了预防此后进一步的战争威胁,在10个师后,我们的军事发展,就必然是组建20个、30个师,这些后继行动必须与云南和贵州的攻略结合在一起。

    所以,总的步骤总结,就是:

    一、1927年底,以2个山地营的兵力,渗入若开山脉和海岸渔村群落,建立初步的地下革命根据地,发展地方组织、地方武装力量、情报网络和初级经济体系。

    二、从1928年夏季起,开始向缅甸根据地移民。当年移民要达到10万人以上,根据地如果能吸纳当地人口5万人左右,则力争建立起15万人规模的根据地。

    三、预计1929年底,开始组建大规模正规武装力量,届时,组织将大规模走私输入武器装备和弹药,根据地在武装壮大的同时,向钦邦等地发展。1929年也应该是疯狂移民的一年,将争取百万级别的移民,填充发展壮大的根据地。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也将开始向根据地输入工业设备和人员,在根据地开始建设发展工业基础。

    四、在上述过程中,英国殖民当局会逐渐发现情况的严重,初期的镇压随时开始,要准备好日益残酷的冲突。

    五、到1930年夏,要初步完成10个师的正规武装力量建设,准备好应对英帝国主义的大规模镇压,即10万到30万仆从国军队的进攻。完成根据地渗透到全部缅西和缅北地区。

    六、如果我们赢得了上述战争,李思华预计将获得3年左右的“和平”时期。这个阶段,就是大规模工业建设,尤其是军工建设的阶段。同时也是第二波大移民,向数百万移民量级跃进的时代。

    七、1932到1933年,经济危机可能短期好转,英国人可能会琢磨新的一轮对我们的镇压,但只要我们在前述的两三年里,获得了大发展,那就完全可以应对。

    八、立稳脚跟后,1934到1935年,实现云南和贵州的攻略,重返国内革命,我们将以强大的实力,极大地加速国内革命的进程。

    同志们心潮澎湃,对李思华的分析都感觉很神奇,万里之外的欧洲,仿佛在她指掌之间,她怎么会知道得那么多呢?李思华其实自己也知道,大家现在都是出于对她的信任,内心并不一定特别信服,这也是计划太宏大的负面影响。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