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25章 缅甸社会与新计划

第25章 缅甸社会与新计划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大家情绪平定后,李思华又分析了缅甸现在的社会情况,她的主要分析包括:

    英国殖民当局与缅甸人民之间的矛盾极深。即使是缅人的上层,英国人也几乎完全排除了他们的上层统治地位。例如缅甸的立法议会,9名议员没有一个是缅甸人;而32个文官处的官员,也没有一个缅甸人。这使得即使是缅人的上层,反英情绪也很非常高。这对我们极为有利,尤其便于我们前期对根据地的隐秘性保护。

    英国在缅甸的经济统治,是将缅甸打造成稻米生产的单一殖民经济。这对我们未来解决粮食问题,非常有帮助。

    在缅甸值得关注的一个特色,是缅甸被称为“殖民地中的殖民地”,英国人大量利用印度人来统治缅甸,将缅甸人的怒火引到印度人身上,他们自己在背后享受利益。目前印侨占全缅甸人口的7%,大约有七八十万。尤其是英国人引入了一个南印度的“齐智人”世袭职业高利贷集团,这个集团本身以精明和刻薄著称,让他们成为缅甸稻米生产的主要资金提供者。

    每年稻米播种前,因为缅甸农民自身非常贫穷,只能向齐智人以土地抵押高息贷款,如果收成后无法还款,就失去土地、沦为佃农,这和我们国内的情况是类似的。目前缅甸农民所欠的贷款高达75000万卢布,其中3/4都是向齐智人贷的。其实齐智人的资金哪来的?大多数都是来自英国控制的银行,他们以10%~20%的利息贷给齐智人,而齐智人再以更高的利息,贷给缅甸农民。英国人享受了剥削的大头,而齐智人在分享小头的时候,承担坏名声和怒火仇视。所以缅甸的农民是极为悲惨的,除了利息,地租也高达25%~60%。

    今后我们进军缅甸,一定要彻底地将这个莫名其妙的印度奴才组成的剥削食利阶层彻底抹除。所以我们知道,在缅甸我们的主要敌人,虽然是英帝国主义,但无论从军事上还是经济上英国人都主要依靠印度奴才。同志们在研究缅甸的同时,必须对印度殖民地深入研究。

    在山地和所谓的“少数民族区域”,因为资源比较贫瘠,英国人采用的则是“羁縻”政策,扶持当地的大小地主,尽量维持其原始的土司性质的野蛮统治,避免出现对英国殖民的反抗力量。

    所谓的少数民族里面,值得注意的主要是4个。第一是我们首先进入的若干邦的阿拉干人。真正势力比较大的分别是钦族、克钦族和掸邦人,后面的这三个“少数民族”,是英国殖民当局用来制衡和压制缅人主体的主要工具,他们的上层,是所谓的“山区公务员”,其实都自以为是一个个的“独立王国”,我们要充分认识其上层建筑的封建腐朽性,以及反动性,要坚决地予以打击和消灭。

    至于缅人,其上层的民族意识来源于过去的缅甸王国,他们曾经与英国爆发了三次英缅战争,其中1824年的第一次,虽然缅甸最终失败,但英军损失了15000人,战争支出高达1300万英镑,这是他们民气最高的时候。但第一次之后,就江河日下,其后的第二次、第三次英缅战争中,缅军几乎都是一触即溃。而彻底沦为殖民地后,现在的民气已经衰朽到了极点。但这种情况是有利于我们整合,并将之彻底融入中华民族的。

    缅甸乃至整个中南半岛的主要国家,本来都是中华的属邦,是广义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收复缅甸,那么多年以后,脱离了母邦中华的它,就会成为真正的独立民族和独立国家,这将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悲哀。

    所以同志们,不要觉得在缅甸发展和作战,是在所谓的外国,这也是我们的本土,不要让西方帝国主义者强加给我们的刻板印象,不要让清朝因为腐朽而被迫丢失了大片国土的过去历史,变成了自己居然承认的真实,从而影响了我们自己收复国土、解放人民的光荣斗争和光复决心。我们的国土原则,当然是以我们自己的意识形态和历史定位为主。

    展望未来,如果经济危机爆发,英帝国主义必然的选择,是加大对殖民地的盘剥,这将激化其与各个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我们的计划,就将利用这种矛盾的情势,趁势而起,成为缅甸人民的主要解放力量。

    以李思华为主的讨论,让同志们从一个整体的战略高度上,把握了缅甸斗争中,政治、经济、军事的总体脉络。

    8月24日,华海号来到了淇澳岛码头停泊。明天,两只队伍将登上这艘客轮,分别去缅甸和印度完成他们的各自任务。物资装备今天就开始装船,明天打扮成考古团队随从以及贸易公司随员的队伍直接登船。这艘船将南下先抵达新加坡,然后从新加坡去缅甸,最后到印度。回程时不再经过缅甸,而是直接从印度驶向新加坡,再从新加坡返回淇澳岛和香港。

    8月25日,李思华送别曹子卿和吴长彩等人率领的队伍,看着他们登场启航后,她在海边沉思了一会,感慨这就像是放出去的风筝,已经不在她控制之下了,以后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多,都要依靠同志们自己的能力和应变了。

    在他们去出任务的这段时间,除了日常军事和政治思想训练等日常工作外,她要完善一个新的大计划。作为缅甸计划和美国计划执行前的补充计划。

    这个计划是因为她考虑未来移民的中转点问题的时候想到的。淇澳岛作为移民中转点太小了,如果承载量达到2个月1万人的话,恐怕能力已经到顶。而且淇澳岛毕竟离开香港太近,如此巨量的人流来往,暴露的可能性很高,这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对淇澳岛的选择是当初形势比较紧张的时候,过于急躁的决策造成的。不过当时后确实也没有执行李思华现在考虑的新计划的能力。淇澳岛仍可作为一个面对香港的活动基地,但执行未来宏大的计划,就非常不足了。

    所以她需要考虑淇澳岛之外的新基地计划。经过这些天的思考,她给出的答案是海南岛。

    前些天她拿着地图在研究的时候,就注意到了海南岛。反复搜寻了多个地点,最终她的视线还是停留在了海南岛的位置上,太适合了。

    她发现之前自己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将国境内沿海所有的区域,都视为当前反动派势力非常强大的地方,而没有注意到海南岛其实是个反动势力非常薄弱的孤岛。

    她回忆着党史上记载的,前世我党海南纵队23年孤军奋战的历史,1927年也就是今年的9月,我党同志冯百驹、王武明等组织起义,建立海南纵队,到1928年春曾经席卷海南。

    1928年3月中旬,国民党广东当局,派第十一军第十师师长蔡廷凯率4000余人,围剿海南苏区,由于当时海南纵队仅有1400余人,且武器设备奇差无比,因此失败,革命陷入低潮。其后屡次壮大又陷入低潮,但革命的火种始终没断过。

    国民党历史上的几次围剿,最大兵力没有超过1个旅,说明军阀或者国民党对于海南的兴趣是有限的,毕竟在当时的认知中,海南是个天涯海角最荒僻的地方,还是个孤岛。而且国民党的海军能力有限,即使此岛被我党占领,其登陆战能力将非常有限,尤其是如果我们能够在岛上建立一定空军的话,压制住国民党空军,也就压制住了国民党海军。

    而且很快,广东的军事力量,即粤军的首领会从李济深,转为有名的“南天王”陈济堂,他虽然服从蒋介石,但粤军内部四分五裂,对于必然碰撞硬石头的攻击海南,未必会下多少力气。

    她当然也想到,海南在工业上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石碌铁矿,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富铁矿,占全国富铁矿总量的70%,储量有3亿吨,可以说是全国最优秀的铁矿石产地。后来1938年日本侵略海南,主要就是为了这个铁矿。在海南建立钢铁工业,对她很有诱惑,但海南煤矿很少,有几个也是以褐煤为主,品质很差,恐怕要从越南运煤,这也会增加不少风险。但总之,建立煤铁一体化工业基地是有可能的。

    海南那个时候大约有215万汉人,还有40多万黎人,总人口达到了260万左右。如果能控制该岛,有足够资本的话,建立起一只大军都有可能。这样的话,缅甸计划的成功就更有机会、更有把握。

    海南的面积达到了3.4万平方公里,如此大的岛屿,自身消化千万级移民都有可能,更不要说作为中转地了。

    而且这里完全可以成为自己初步实践治国理念的实验田。

    想到这里,她下了决心,大致推敲了一下海南计划的主体思路:

    一、前提必须是:印度神庙计划顺利完成,取得了意料之内的丰厚资金。她的目标是可以即时动用的黄金,对应5千万美元左右。

    二、提前联系上一次武器采购的军火商罗伯特,计划订购1个步兵师的装备,提前扩军,形成精锐力量。按照上次的价格,增加了订购量,但是增加了大量火炮,大概可以将价格控制在70万美元一个团,三个团210万美元,加上一个专属炮兵营,即一些重炮和增加的单位布置,总计350万美元。这样子就有一个三团为基础组成的精锐师(12500人左右),还有目前即将成军的一个精锐团。另外再购买300万美元的武器弹药,主要是步枪、轻机枪、手榴弹三件套,加上少量的重机枪,她预估,这样的“简装”军队,可以武装2万5千人左右。

    三、按此规划,在目前的一个团出发执行缅甸和美国任务后,以一个精锐师1.25万人加上地方武装部队2.5万人,合计3.75万人镇守海南,可以确保海南根据地的安全,并随时小规模支援缅甸的前期工作。

    四、资金上,支出了上述的650万美元,加上近期可能的日常费用和小额采购,以及预留海南根据地部分资金,她仍可携带超过3千万美元执行美国计划,影响肯定有,但没有大到破坏原计划的程度。

    五、时间上,目前的一个团预计将于11月初成军,就以此为行动开启时间。海南革命是9月开始的,到次年3月底之前没有太大的危险。所以计划11月初到海南,与海南纵队合流后,争取在11月~12月中旬前,用一个半月时间,控制海南全域。这样从12月中到3月底,就有接近3个半月时间,这当然是理想状态,但即使只有3个月,组建训练新军的工作尚未全部完成的话,这只新军也已经足以击败可能的蔡廷凯军队,何况这个时间已经足以初步组织起2.5万人的地方部队了。

    她想着,要的就是打个时间差。不过美国计划的时间就可能要稍后一点了,应该调整为,按原计划,先派一批人去美国打前站,完成前期部署,她自己到3月,击败国民党蔡廷凯部,海南基地稳固后,再去美国。时间还有,不要焦急。她安慰着自己。

    思虑成熟后,她召开参谋组加总支部的联席会议,这个计划引起了同志们的极大热情,可谓激情澎湃。按她的观察,比起缅甸计划受欢迎得多。她不由苦笑,人们总是会选择最容易的道路,但表面容易,其实未必容易,而容易的道路,也往往难以取得更大的成果。不管怎样,还需要坚持原计划,海南计划,不过是完善了整体的总计划而已,她的决心不会动摇。

    按照她的命令,参谋组和总支部的一些同志,开始对她的计划进行细节的详细谋划。

    结束会议,她来到海边,不由得望向了华海号启航的方向。心里默默念叨,一切行动的前提,都需要印度神庙计划的成功啊。她本来都打算自己去的,但被同志们强烈反对,只好以曹子卿为主来主持行动。

    9月2日,华海号已经从新加坡重新启航。曹子卿站在船头,有点心潮澎湃,离开两个目的地越来越近了。他的心里压力也很大,李思华临别的嘱托,他不时都会回想起来。

    在船上,对两组洋人的训练非常频密,在金钱和前程的刺激下,这些人也都算得上努力。而战士们也都被逼着,学习一些简单的英语口语,很多人苦着脸,他们到现在都不知道有没有认识2000个中国字呢。但没用,这是军令,两位教授英语的同志也被他们搞得很累。

    神庙计划中,负责各项行动指挥的干部们,则一遍又一遍地对行动计划,在脑子里“过电影”,他们要做到对行动衔接几乎是本能反应。等到了现场考察后,还会调整计划,整个“过电影”环节再来练习若干遍。

    两个行动计划的细节,在船上讨论了一天又一天,曹子卿要求每个干部,甚至是战士,都必须每天用一定的时间来完善计划,任何可能疏漏的事项,被谁找出来,就是立功,组织会记录褒奖。“三个臭皮匠,凑成诸葛亮。”曹子卿告诉大家,我们没有李胜男同志那样的智慧和知识,就只有勤能补拙,花更多的力气来完善我们的行动计划,规避任何可能的失败。

    出发20天,抵达缅甸实兑港,缅甸小组要在这里下船,他们的新征途从这里开启了。曹子卿与他们逐一握手,最后对着吴长彩说:“长彩同志,估计一个月后,我会回到实兑。前面的工作,就拜托你了。”

    吴长彩坚定地点点头,说道:“神庙计划,是后继一切计划能够实现的起点。子卿同志,拜托你了。”

    从港口出关,几个洋人已经开始扮演起贸易公司西方高管的角色。随员中有从香港聘请的缅语翻译,在英语和缅语交杂的环境中,高调高傲的几个洋人,让吴长彩这些“随员”显得毫不起眼,非常低调。他们将初步完成几件最基础的事情,全员住下、租赁办公楼和宿舍楼或者自建、注册公司,让洋人们在殖民当局哪里挂上号,以及迅速拜访当地华人社团,开始建立起当地的情报网络,搞清当地情况后,再展开下一步的具体行动。

    吴长彩注意到,在港口外面有一些小食摊,空气中传来浓浓的辣味,他来之前学习过,这里的饮食辣味重,酸味重。他摸了摸自己的胃部,心想,这可比较遭罪。随处可见椰子树,果然是热带。虽然已经是9月中,天气仍然非常炎热,比广州还热得多,他和同志们的身上已经开始不停出汗。他笑了一笑,神色坚定起来,一定要很好地完成任务,他想着。

    吴长彩们的第一站,是让几个洋人带上他们这几个“随从”,去拜访英国领事馆,以获取他们的帮助,在实兑先立足。

    双方离别后,很快,完成补给之后的华海号,再次启程。科钦港,越来越近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