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30章 袭击清澜港

第30章 袭击清澜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熊豪和刘尔崧两眼开始冒光,是什么样的行动?李思华继续说:

    “我们已经与海南的刘武明、冯百驹、杨善中等同志联系上,并且共同规划了行动计划。很快我们将发起海南攻略,与海南的革命军共同努力,争取在海南建立革命根据地,将国民党的反动势力全部消灭,至少逐出海南。”

    熊豪和刘尔崧都激动得站了起来,熊豪连忙追问:“什么时候发动?”

    李思华却变得冷冷的,说:“行动时间是军事绝密,我现在不能告诉你们。能说的就是我们之所以选择海南,就是因为这是敌人一个明显的薄弱地段。海南行动不管成功还是失败,对于你们计划的广州起义可谓毫无影响。”

    熊豪颓然地坐下,是啊,有李思华的一个精锐团在,海南起义很可能成功,李思华可以实践她农村根据地的思想。可是广州起义,已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成功的机会太渺然了。

    李思华继续说:“我部不可能出兵广州,那是无谓牺牲。不过我们对海南根据地计划的信心很强,如果你们在12月的起义失败了,撤退的同志们可以考虑海南,我们肯定会占领文昌地区。”

    她强调说:“到起义前你们请通知香港的情报点,我会排出侦查部队在广州附近,接应撤退的同志。”

    熊豪和刘尔崧对看了一样,苦笑不已。李思华决心已下,不可动摇。也只能如此了。

    送别了两人,李思华的心绪久久不能平静,她也只能感慨,革命的“天道”就是这样无情,成功需要无尽的鲜血祭祀。自己终究是没能挽回这一场劫数。

    实际上,当时的广东省委负责人张太磊也在香港,他是到11月底才返回广州,主持起义的。听了熊豪和刘尔崧两人的回报,他倒没有生气,反而是苦笑:“一群狗屁不通的书生吗?”

    过了一阵,张太磊的眼神又坚定了起来,是否愚蠢我不论,革命总要流血牺牲,不行就从我开始。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成败何足论?就算失败,希望我们的鲜血,能唤起更多的同志,壮大革命。他低声吟道:“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这是谭嗣同的名句,张太磊以之,向熊豪等两人表明了他的心意,他们和李思华的选择不同,在革命的道路上策略不同,但都此心光明,坚定沿着各自认定的革命道路前行,夫复何言?

    广州起义是12月11日,而张太磊牺牲于1天后的12日。

    李思华闷闷不乐了好几天,总算把心情调节过来。她强迫自己不再去关心此事,而将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海南攻略上。

    11月6日下午,接到特种大队拍来的电报,他们顺利完成潜入,已经和杨善中等人汇合。海南革命军武器太差,且缺乏作战训练和经验。因此,他们拟从1400多革命中,先选择500人配合港口袭击,没有经验的人太多可能反而误事。其它人员还不如等待港口袭击成功后,直接配合主力袭击城区。

    李思华回电同意了他们的意见。袭击步骤具体安排为:

    一、华海号会载运全团战士,在11月10日上午6点前,抵达清澜港,但暂不入港,等待特种大队的信号;

    二、特种大队170人和海南革命军的500士兵,在上午6点准时对清澜港发动袭击,目标就是控制停泊区,驱散港区的人群,控制港务人员。为了自身安全,坚决对反抗力量镇压!并迅捷完成对文昌城区方向的警戒,防止文昌敌人的快速反扑。

    三、控制停泊区后,华海号极速入港,卸下战士和武器装备,华海号会在进港前作简单伪装,例如遮掉船上的“华海”两个大字。华海号完成装卸后,即离港待命。

    四、全部登陆后,部队除留下少部人员控制清澜港外,其余大队汇合海南革命军,急行军向文昌城区挺近,占领文昌。预计将在文昌成立临时党政军管理体系。清澜港距离文昌城区,只有两三公里,所以要做到迅雷不及掩耳。

    10日的凌晨,天开始蒙蒙亮。华海号已经到了清澜港外,船长华明义有点焦灼。他感觉自己稍稍有点上了贼船的味道。

    11月7日启航的时候,他亲眼目睹了全副服装的大批精锐部队登船,让他当场目瞪口呆。他还从未见过如此英武的华军,全副武装,全都带有钢盔,连手上都是那种露出手指和部分手掌的“半手套”,显然是为了避免操作枪支时的过多摩擦,用来保护手的。不谈热武器,每个人从背带、匕首、背包、水壶、绑腿、军靴、手雷绑带、子弹带,全身上下,他就没见过这样的军队,简直是武装到了牙齿。

    他知道李思华他们肯定是亲共的,不仅在华海航运公司表现出来,其实他知道船员里面肯定也有共党,他都听到过他们的宣传。不过他自己远离政治,也不愿意招惹麻烦,对于这种事情自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李思华也是同样的一身上到船上,华明义简直是呆傻掉了,这个他和老袁心中的大小姐,此时完全是个英武的女军官,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李思华笑眯眯地向他打招呼:“明义兄,今天我们家族的军队出动去海南,为难你了哈,不过你放心,不会牵涉到你,我们心中有数的。”

    华明义艰难地反应过来,勉强一笑,心里在狂呼:“我信你个大头鬼,家族的军队?共产党的党军吧?”

    李思华没有继续向他解释,先让他有时间自己冷静下来,她心里俏皮地想着:“上了我的贼船还想下来?明义兄,你就从了吧。”

    华明义看着她潇洒的背影,其实有点羡慕。当年他为什么学海运?不也因为年少时,心中也有那种走遍七海四洋、见识世界之大的青春豪情吗?

    六点整。王纪和姚继英、杨善中彼此对视一眼,大家点点头。到时间了,为了控制时间,刚才有些行人撞到他们,都被枪指着头押到了边上。

    王纪的驳壳枪“呯”地一声清脆的枪响,“行动!”的喊声立即响彻了真个港区,埋伏、化妆等各种方式的我军立即向着港区冲锋,为了避免误伤群众,都是向天开枪示警,让他们赶紧跑开。遇到几个持枪的港警,看到这样的声势,都是吓得脸色青白,谁敢继续持枪?赶紧都把枪扔在地上,举起了双手。除了一个倒霉的因为吓得手发抖,打出了一发流弹,从而引发了战士的反应,被一枪打伤了大腿以外,其它的幸而没有被伤。

    港区的人群和乘客吓得哭爹叫娘,一哄而散,四方奔逃。少量战士开始约束着他们,往出口跑去,不要跑错了方向。而王纪率领的战士则迅速控制了港务的所有人,先把他们锁起来,同时发出了信号弹,通知登陆可以进行了。

    冯百驹等人则迅速找到了一些苦力工人,他简单地动员他们,听说是最近起事的革命军,他们的心神纷纷定了下来,他们听说过,那是穷人的队伍,总不会要他们这些苦哈哈的命。

    华海号侧身缓缓靠近,下锚。船员们从船上丢下绳索,工人们把绳索系到泊位上的专用柱子上,固定好。接着开始在泊位和船侧的开门之间搭上木板,一切就绪。

    然后他们就看到潮水般的军队涌动出来,头戴钢盔、全副武装,登上泊位后,就整齐地跑步向前,滚滚铁流,向前、向前、向前!

    工人们呆傻在船边,手足无措。

    主力部队根本没有在港区停留,按照计划,由于文昌城区离开清澜港只有两三公里,因此一路小跑冲向文昌城区。当看到文昌城区后,散开呈散兵线,分为三个部分,左右两路,分别从左右合围文昌的西门和东门,而中路则直接从南门冲入。而事先已经要求王武明率领剩下的那九百多名革命军战士,在北门外,也就是通往海口的方向,视逃敌的情况而阻击!

    大约15分钟后,中路军已经冲入了文昌县城,估计从港区逃出去的人,还来不及向当地“官府”汇报呢,最多跑到大街上,吼了几嗓子。所以当中路军冲入城区的时候,他们看到的,都是震惊和反应不及的面容。

    接下来就是城区的大乱,有时候也有阵阵枪声响起,不过频率并不高。文昌毕竟是当时海南几乎人口最多的县,它在海南当时也属于最富的几个县之一,人口足足有45万人左右,近乎整个海南的1/5。不过这个“最富”也要打引号,据说当时文昌99%的人口都是务农,是个彻底的农业县,所以富也有限。城中的反动力量,“正规部队”有三百多人,其余团练警察大约有五六百人,这还是因为最近“闹红”而增加了人手的结果。

    所以在三千多正规军的面前,抵抗力很有限,那些枪声,就是拎不清的团练或者警察们的抵抗。聪明点的,或者丢了枪,跑到暗处去藏着;或者干脆投降,当然很多人也试图从北门逃出去,但大部分的此类人根本跑不过冲向北门的那些战士。

    四个大门都被我军占领了,然后对于各个街区的扫荡开始。偶尔还有冷枪传来。文昌城区并不大,平时也就两三万人在城里活动,很多还是农闲季节性的。所以主要的街道只有几条,大约一个时辰后,城市已经逐渐平静下来,市民们都躲回了家里,关上大门,心惊胆战,不知道是哪路好汉,祈祷着全家平安。

    当战士们开始在街面巡逻,就可以发现各种大门内,那些偷偷窥视的目光,如果战士们对视回去,就会像被惊到的兔子那样,赶紧跑开。

    在文昌县城的“官府”衙门,李思华终于第一次与海南革命的三大领袖,王武明、冯百驹和杨善中会面。就算是王武明这样沉稳的老大哥,看到李思华居然是这样的一个年轻女军官,也不由得露出诧异之色。几个人心里都在想,看上去那么年轻,真是人不可貌相。在这个时空,李思华出身于1906年,今年虚岁才22岁。只是她言辞谈吐和神态举止太过老成,大家往往就忽略了她的实际年龄。

    大家坐下来后,迅速商量了眼前的安排。由于此前已有计划,因此主要是简单商量了一下细节:

    一、一个营驻扎文昌,前出一个连警戒海口方向,其余驻军城区和港口。

    二、特种大队的侦缉中队与海南的同志配合,立即开始在海口等地建立情报点网络。

    三、此次登陆,已经随船带来了能够装备2千人左右的地方部队的武器弹药,由三营营长杜琪配合杨善中,先将海南已有部队提升装备,接下来暂时以战代训,配合主力部队行动。

    四、兵贵神速。明日,主力部队和配合的地方部队即南下,兵分两路,攻下琼海、屯昌、琼中、万宁这几个地方,形成初步的沿海革命根据地。

    五、海南建军,李思华考虑放在万泉河一带,这里会是短期根据地的中间地带,利于各地募军集中,海运补给也比较方便。文昌一带人口过于密集,不适合保密。她已通知华海号返回淇澳岛,将会和华洋号,将所有武器弹药在五六天内运至北鹅港(后世的博鳌港),我军应在此之前控制此地。

    六、李思华已经对部队干部进行了初步训练,解放一地,即应打击土豪劣绅,宣传革命思想,发动人民群众,组建地方武装,这些都要依赖地方同志的全力支持和配合。

    军情不能耽误,大家同意上述安排后,杨善中即和曹子卿等去安排军事上的相关部署。而王武明、冯百驹和李思华则继续商量根据地建设发展,以及如何应对国民党反动派必然到来的反扑等战略性问题。

    冯百驹注视着李思华,他从刚才的战术协商,已经能够体会到,李思华在部队中的高度威信是如何来的,她思维缜密又敏锐,谋划一环套一环,思虑长远,但又明快果决,绝不拖泥带水。他在心里感叹,盛名之下无虚士,李力胜同志能发展出如此强军,实有国士之姿。

    最紧急的问题,当然是建立起临时的民事管理机构,不可能什么都让军队来管。

    在总的结构上,李思华提出我们暂时建立的,是一个“海南专区民主自治政府”,这个上次姚继英来的时候大家已经讨论过,由此确立。

    不过李思华笑着对他们说,自己对“民主”这个词感觉很复杂,因为我们中国人习惯地把这个词理解为“人民当家作主”,其实这是当年的翻译者自己的私货,在西方的本意是“狂人政治”,而如果将“自由民主”联合在一起,在西方的本意其实是“放纵放任的狂人政治”,压根和中国人的理解不是一码事。而苏联对民主的理解,又变成了对公有制的代称。所以这个词非常复杂。

    美国立国元老富兰克林曾经有一句名言:“民主就是两只狼和一只羊决定午饭吃什么,自由就是一只武装的羊反对这次投票。”所以资本家对于民主当然是喜欢的,可以合法吃羊嘛。我们最终要建立的,是人民的共和国,而不是什么民主的共和国。对这一点,同志们要搞清楚。现在叫民主,只是为了忽悠外界,可不要挖坑把自己埋了。

    这番话让王、冯两人大开眼界,原来是这样?力胜同志真的是知识渊博。

    李思华接着解释了自己的建议方案。

    首先是党、政、军的三大体系。短期显然只能是党军一体化,所以党组织以军队为基础,分列出地方党委。设立红三方面军党总支部,专区的党委书记为党总支部的副书记。

    此次建军,新军将成为红三方面军第一师,而现有的山地团则成为红三方面军的军直属团和教导团。地方部队则组建16个轻型团,每个团约1500人,分为3个营,2个机动营和1个守备营。机动营负责配合主力部队行动,或者前出其它市镇执行任务,而守备营主要负责本土守护。

    16个地方团,理论上已经可以覆盖海南全境,包括海口(椰城)、文昌、万宁、定安、澄迈、囤昌、临高、东方、白沙、昌江、乐东、陵水、保亭、琼中以及山区。这些地方团,平时守护地方,剿匪、训练,战时机动部门就集中兵力,实施上级部署。

    另外,逐步建设民兵,民兵是不脱产的半军事化组织,实际上将构成我党基层组织的力量核心。海南有两百多万人,我们要逐步组织起超过20万人的民兵组织。他们将是我们贯彻党和政府政策的组织,也是我们将治理能力贯穿到海南社会最深层的依托。其意义,远非字面上的民兵可以涵盖。

    如果我们最终建设完成了这个金字塔式的军事组织体系,就能对抗国民党反动派几十万的军队。这意味着,国民党至少要动员全广东的反动军队,而这是四分五裂的他们,在政治上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这个策略就是海南革命根据地,最基本最核心的军事策略。

    政府方面,组建专区政府,将民事、经济等彻底管起来。现在我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最主要是足够的人才去建构大政府。所以只能是小政府的形态,再逐步发展。建议设立经济(工业+商业+能源+储备)、农业(农林牧渔)、物价、卫生、建筑、教育(科学)、财政、公安、交运、应急管理、法院、金融办、环境资源等部门,来实施有效的条块管理。

    王、冯二人已经听得麻木了,这还叫小政府?那大政府得有多少人?两人心里吐槽。李思华知道他们的反应,笑着解释说,我们中国和西方不同,他们是有限责任,而我们从来就是无限政府,所以绝对的小政府是做不到的,现在部门虽多,但每个部门的人手都极有限。这样分工的目的是将责任明确到人。

    几人又商量了一下分工,决定李思华出任党总支部的书记,除了军队的常委外,王武明任党务副书记,而冯百驹也成为常委。冯百驹出任专区区长,李思华给他配的副手是以前淇澳岛的区长姚斌,他比较熟悉李思华关于社会和政府管理的思路。

    党政军体系建立起来后,接下来就是土地改革、城市管理等重大任务。李思华也告诉同志们,她正在酝酿一整套的方案,感觉基本成熟后,会提出来与大家仔细讨论协商,定案后再组织实施。

    王武明和冯百驹会后都感慨良深。两人都觉得自己就像个新手,暗暗下决心要抓紧时间学习提高,跟上李力胜同志的思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