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大工业、教育和民族
农业是基础,对农林渔牧的综合发展,以及配套的加工业、小型工业的发展,也许能让我们实现第一步的,由无产阶级向共同富裕的有产阶级的跃升。然而,大农业只能让我们初步的“富”,不能让我们“强”,而且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富”也会受到资源总量的自然限制。
所以大工业体系,将是在大农业体系基础上的,让我们实现“强”和“更富”的关键。我们知道,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热武器,都是高价向外国购买的,这能够做到强吗?没有自己的军工基础,靠购买,我们有多少钱能够一直购买下去呢?如果人家不卖给我们,整个军事体系都可能崩塌。发展工业,是不容选择的核心革命任务。
但是我们的工业基础极端孱弱,就海南来讲,几乎还不存在。然而工业基础匮乏,还不是最严重的问题,更严重的,是完全缺乏发展工业的人力资源。我们必须是几乎在一张白纸上,开始画图。
但是一张白纸,并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可以画最新最美的画嘛。一张已经有图的纸,也许修改起来反而很麻烦。
工业的发展,在海南将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就是前述的对于大农业的配套工业,这基本上是一个“小工业体系”或者说是“民生工业体系”。其特点,是以农林渔牧的出产作为原料,以满足和提升人民的生活需求而建设的初级工业。例如皮革厂、罐头厂、饮料厂、家具厂、砖厂、食品厂、服装厂、渔船厂等。
这些初级工业,要特别强调需求,以需定产,不能拍脑袋瞎想。限于当前的运输条件,初级工业要以满足县域和周边区域的市场为主。
这些工业的生产,很多需要电力,海南缺乏优质煤,发展火电相对困难。但山区水脉多,水量充沛,因此要迅速发展小水电,组织将引进技术,进行水电建设。而这些小工业,要尽量围绕水电站区域而设立,以降低电力输送网络建设的压力。
因此应该尽量围绕着水电站,来形成一个个的“山区小工业带”。至于全岛全面的电力普及,需要比较长的建设时间。目前西方各国已经在发展柴油机组的发电应用,也会是未来技术引进和发展的方向。
第二个部分,就是大工业体系。这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海南太小,不可能都发展起来,需要解放后举全国之力。我们可以先行一步的,是建立部分的基础军工制造。
军工制造最重要的是钢铁、机械和化工三个工业模块。
海南发展钢铁业,有一半的优势。什么意思呢?海南有石碌铁矿,储量3亿吨,而且是最高铁含量达到了68%的最优质的富铁矿,基本上目前是全国唯一的。这个铁矿,完全可以满足我们发展钢铁工业的初级需要。
说道这里,下面有点交头接耳,虽然大多数同志都是海南人,但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铁矿。李思华没有管台下的议论,她平稳地继续说。
但是海南发展钢铁业的弱点,是缺乏优质的煤矿。海南目前发现的煤矿,基本上都是品质较差的褐煤,缺乏炼钢需要的优质焦煤。
这个问题,未来我们可能需要建立与安南的煤贸易,从安南海运煤炭,距离很近,有成本优势。但是安南在法国殖民者控制之下,存在潜在的贸易中断风险,所以这将是我们未来的一个挑战。
机械就不用说了,钢铁是原料,不会自己变成枪械、火炮、子弹壳和炮弹壳,都需要机械加工出来。
化工的重要性也很明显,现在的武器,威力几乎都是依赖火药,不管是子弹还是炮弹。制造火药靠什么?当然是化工业。
军事化工的基础是“三酸两碱”,即硝酸、硫酸、盐酸和氢氧化钠、碳酸钠(盐,即纯碱、苏打),也就是基础的无机化工产业,三酸两碱本身就是最重要的无机化工产品。
大家知道,我国的古代火药,是硝石、硫磺和木炭的混合物,造成爆炸效果的,就是硝、硫、碳等组分。在现代,就是硝酸、硫酸等原材料的应用。没有三酸两碱,我们就不可能解决火炸药问题。
这些材料,除了火炸药,还是解决军事四弹即指烟幕弹、照明弹、燃烧弹、信号弹,以及其它一些辅助军事用料的关键。
所以海南大工业的第一步目标,就是建立起上述三个领域的基本工业能力,实现最初级的军工生产制造。
相关的技术,组织上已经有行动计划,我们将力争在2~3年内解决技术和一些设备来源。
根据地要为大工业做哪些准备呢?最重要的无外乎两者,资源和人才。
石碌铁矿是已经知道了,而上述军工产业需要的其它资源,在哪里?需要组织起对海南的全面地质勘探,寻找资源,进行开采储备。肯定有一些资源是海南当地没有的,要做好进口储备的计划,适时隐秘地执行。
人才的计划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将建立根据地的教育体系,这个接下来会详细说明。但这是个长期任务,军工建设可是很快就需要人才,短期怎么办呢?
所以要有一个“拐人行动”,国内目前的军工人员,集中在一些国民党控制的大厂中,例如南京兵工厂、太原兵工厂、沈阳兵工厂等。我们需要有一个行动,除了那些死硬的国民党反动派,对于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要不择手段,将一些人拐到海南来!
说到这里,台下都哄堂大笑,李思华也忍不住笑了。
从内地弄到一批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我们内部选拔聪明忠诚、学习能力强、有初级文化知识、有初步政治信仰的年轻人,跟着他们学习和工作,就能很快地解决基本的人力资源问题。
李思华没有说的是,她还计划从大萧条后的美国和德国,大量地吸纳那些因为破产而活不下去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运过来参与和指导海南乃至未来缅甸的大工业建设。
另外,海南由于其地理和气候优势,地处热带,是适宜种植天然橡胶的宝地。从全国的角度看,这是毫无疑问的具备长远战略意义的大工业。所有的军工车辆,乃至以后的民用自行车、三轮车等,都必须用轮胎,而轮胎当然是用橡胶制造。所以橡胶行业,同样是战略行业、战略资源。
海南已经有天然橡胶种植的基础,早在1906年清末时期,华侨何麟书就从马来亚引进橡胶树苗,在乐会、定安两县交界处创办了中国第一个橡胶园。今后要迅速扩大种植。基于这种战略资源,对于轮胎工业技术的引进,同样是大工业技术引进的一个重要方向。
李思华接下来又阐述了根据地的教育体系。第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教育体系。
小学教育是以淇澳岛已经初步成型的小学校为模板的,开展政治思想、语文、数学、自然、理工学等知识的学习,实行半军事化的管理,当地有文化的同志们,必须兼职作为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参与劳动和案例分析,注重体育运动。
海南毕竟有两百多万人,所以中学教育就必须建立起来。
初中相对于小学的教育,是文化进阶,除了政治思想和语文教育的深化,数学和理工学是加强的基础,这方面海南严重缺乏合格的毛泽东。要到广东和大陆其它地方招聘毛泽东,到香港招聘毛泽东,要将学生们组织起来,互助学习,彼此探讨,发挥主观能动性。
到了高中,学生们要分成两个部分,大部分的人员要进入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与工业、农业,但短期最重点的是大工业工厂,都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实践和理论相结合,工厂中的技术人员要兼任毛泽东,让学生们逐步掌握现代技术的操作,例如机械操作,例如生产制造。
小部分最聪明的,要继续深化数学和理工学的学习,完成比较基础然而扎实的理工教育,为进入大学最终成为专业技术人员、研发人员、管理人员而做好准备。
海南现在没有大学,历史上最早的一所私立海南大学,是1947年才建立的。李思华也不准备将海南的高中生送到国内的大学去读。在这个时代,很无奈的是,国内的大学以文科为主,理工极弱。就算培养出来一堆“民国大师”,对国富民强,有什么用呢?几年后,如果条件具备,再筹办海南自己以理工为重心的大学。
所以当下她的打算,就是将这些经过严格政治思想教育,选拔出来的最优秀学生,送到美欧去读大学,以理工为主,当然欧洲只能以二战为时间限制。不过当然要选拔思想过硬、人品可靠的。她可不想培养出一批前世那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明明是国家培养了他们,结果出国后一个个以“世界公民”、“国际公民”而自诩为“高华”,抛弃了国家民族。
这样的一个教育体系,以海南目前的状况,当然是非常勉强,也只能逐步发展完善。
李思华高度强调了教育体系的半军事化。学生是最好的兵源,通过教育和培训,他们有文化、有纪律、有组织、能思考、能进步。
因此小学组织儿童团、少先队,学习纪律、组织,认知农业、工业生产和军事生活。初中和高中组织共青团,要和民兵组织融合,用部分时间,参与到初级军事训练、武器使用,参与到农业和工业生产、组织和活动。
整体教育,必须不断强调劳动者的阶级属性,强调用他们学习的知识,来优化自然,改善生产效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教育是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培养出一个人才,非十年之功不可。所以教育体制必须是持续教育、终生教育的体制。不是我们打仗,几天几个月就能完成的事情。
同志们自身也必须不断地接受教育,提升自己的文化水平、思想水平和知识储备。我们绝不提倡那种“我就是大老粗”、“没有文化照样干革命”的狡辩式的懒人作为。
教育在海南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重新定义少数民族。
李思华是坚决反对所谓民族自治的,甚至反对民族分立这种思想。她认为在一国之内,强行将不同的人民分为多个民族,只是给一些“部落”的上层以野心,前世多少的民族问题,都是分民族惹出来的,例如新疆和西藏。
所谓的少数民族意识,是人为的。中国古代是各个部落,大家起源于同一的文明。不同部落的部众逐渐迁移,在边疆为主的一部分中华部众,在不同的生活条件下,为了适应生存,融合各地的“野民”,发展出了一些不同的习惯,甚至相貌上有了差别,这都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其上层的野心者,利用这些不同的习俗,自称为不同的民族,例如安南最早被分裂出去,就是典型的由地方主义上升到所谓的“民族独立意识”。
所以今天很悲哀的是,我们国内的知识分子,甚至有些同志,还有意识地去鼓吹和推动这种对中华民族的分裂趋势,这是对民族的犯罪!甚至有的人,还主动地去帮“少数民族”创立他们的文字,而他们本来就是用中文,创立独立的文字是想干什么?分裂民族,这是汉奸!
说到这里,李思华表情严肃,会场内鸦雀无声。
海南的所谓黎族和苗族,本来就是中华民族部众的一个分支,根本不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只是长期隔绝,导致的生活习俗差异而已。至于语言,绝大部分的黎人和苗人,都是穷苦百姓,一辈子不认识字,生活中所说的也不过有几百个词,可以说是一张白纸,与汉人中的穷苦百姓有差别吗?至于那些试图通过民族独立或者自治,来谋求自己利益的上层,永远是我们坚决打击和坚决消灭的阶层。
我们是一个民族,内部必须一视同仁,我们解放海南后,需要对黎苗部众,进行汉语和汉文化教育,他们所有的孩子和年轻人,必须纳入统一的教育体系。不会有优待,也不会有歧视,都是一样的公民,一视同仁。当然,山区生活更贫苦一些,我们要加大对当地的扶贫力度,这本身是发展农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目的。
教育的第三个重要问题,是政治思想教育和日常教育树立学生的信仰问题。
同志们,我们的教育体系,第一重视的,就是建立信仰。没有了信仰,即使获得了知识,也只是空中楼阁。
李思华举了苏联的例子。10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对于苏联的成立极其恐惧。于是1917年,英国、法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等13个帝国主义国家就组织了外国协约军,出兵干涉苏联。而刚刚成立不久的苏联,内部还未稳定,到处都是白匪叛军,比较出名的就有顿河地区克拉斯诺夫的哥萨克白卫军、北高加索邓尼金的志愿军等,他们纷纷成立反革命政府,屠杀革命党人和进步群众。内外敌人的进攻,导致短时间内,苏维埃确实是兵败如山倒,总共丧失了3/4的领土,整个国民经济可以说全面崩溃。
苏联是如何做的呢?他们在1918年初,颁布组建工农红军和工农红海军的法令,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支的人民军队。其中最重要的措施是,军队各级建立了政委制度,而且赋予政委以极大的权力,政委拥有与部队军事首长相当的权力,甚至是最终决定权。
政委都是选择任命最坚定的共产党员,他们鼓舞士气,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纯洁革命队伍。而在战争中,事先士卒、不顾生死。这就在军队中建立了信仰,于是苏联力挽狂澜,让红军爆发了惊天的战斗力与勇气,最终创造了奇迹,在极其恶劣的情况下,通过近三年的奋战,歼灭了国内叛军和外国干涉军,在1920年结束了战争,让苏联成为了帝国主义者极其憎恨,却无可奈何的红色大国。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信仰的奇迹。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没有信仰,我们教育出来的人,就会成为自私自利、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利己主义者。如果出卖能让他们获得更大利益,那么他们一定会去出卖。我们辛苦教育他们,让他们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就只能成为他们获取自己利益的阶梯。
这样的利己主义者,我们在今天的中国,每天都能看到。他们是对友邦惊诧跪舔的慕洋犬,对是人民穷苦白眼的傲娇者。当志士们在流血牺牲,为了这个国家浴血奋战时,他们在边上喝咖啡。
我们难道要耗费资源和财力,培养这样的人吗?
会场非常严肃,同志们心里燃烧着愤懑,怎么能够允许?
我们中国一向被人成为一盘散沙,为什么?因为统治者们,那些剥削食利阶层的代表,都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至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那都是嘴上说的,他们甚至担心,如果国家民族复兴富强了,就没有了他们今天作为买办、作为卖国贼,所能获得的利益。因此他们,不懈地做着破坏民族和人民利益的事情。
我们今天革命,就是要用信仰重新塑造吾国吾民,团结起人民的力量。教育就是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环节,我愿我们所有的同志,都能参与其中,为我们的事业,培养出大批有着正确坚定的革命思想信仰的新生力量!
会场内响起了热烈的、经久不息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