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海南第一次反围剿
1月中旬的一天,李思华正在办公室里,读着各个情报点发来的密电。突然她站了起来,喃喃道:“果然,终于要来了。”
电报来自雷州。雷州情报点是李思华最近关注的重点,她强化了在雷州和离海南一海之隔的徐闻两地的情报网络,目的是务必追踪和搞清楚国军在这两地的部署情况和变动情况。
雷州的电文,是发现了李思华特意提醒,放在最优先情报级别的,国军第11军第10师的动向。
第11军由于南昌起义,其实已经四分五裂。蔡廷凯的第10师回到广东,也有点姥姥舅舅都不亲的意思。张发奎基本驱逐了李济深的力量,暂时独霸了广州及附近区域,而李济深不甘失败,正在勾结桂系,准备反攻广东。两边搞得势不两立。
所以蔡廷凯迫切需要新的立足点。而这个时候由于广州起义失败,表面上好像国民党已经将我党在广东的力量“一扫而清”,蔡廷凯更需要投名状,来洗刷他以前“亲共”的形象。而目前海南的形势,使得海南剥削食利阶层向国民党的投诉,厉害了不知道多少倍,完全是国军如果再不围剿,海南岛将不岛的浩大声势。
所以李思华判断,原来历史上蔡廷凯部,直到3月底才开进海南“剿匪”,而且只动用了4千多人。这个时空,时间很可能提前,按照情报分析,大有可能1月底就出兵海南,都已经到了雷州了嘛。另外,情报直接统计了该军的人数,判断应该有7千多人,估计是蔡廷凯将第10师全部兵力,除了少量留守外,都拉过来了。这也可以理解,海南这面逃亡的土豪劣绅,会向他提供信息,至少会让他比起原时空,要警惕一些。
她思考着,这一次广州事变后,张发奎就会因为要在政治上交待,短暂下野、赴日躲避,而后其所属军队,很快就会被李济深与桂系的联军击败。但其后李济深被陈济堂排挤,陈济堂成为广东军阀之主,赫赫有名的南天王。但这个支持蒋介石的南天王,上台后即陷入与桂系的战争之中。1930年更是参加了从5月到10月的著名“中原大战”。
因此,如果打败了蔡廷凯部,海南很可能赢得几年的发展时间。具体是从1928年到1930年。三年的时间很宝贵,足以让海南形成坚固的根据地,不惧未来陈济堂可能的围剿。更何况,如果美国计划得以成功,那么谁剿谁还不一定呢。
所以,这一次的反围剿,一定要打出军威,痛击蔡廷凯,争取消灭其主力。让其它的广东军阀,发现这是一颗砸不烂的铁疙瘩,想要进兵围剿,就可能会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这些军阀,都是一些无利不起早之徒,硬碰硬的事情,不是到了无可奈何的时候,是不肯做的。一战立威后,对于民国中央的围剿指示,多半就会避重就轻,敷衍了事。当然,根据地这几年,也要以发展为主,必须低调。
李思华立即召开了高级干部和参谋部的联系会议,通报了相关情报,并着重说明了她的分析和思路。
与会同志同意了她的预判,会议主要考虑了反围剿的战术策略。最后决定:
一、文昌必然是敌军的第一个进剿目标,因为不仅距离海口比较近,更主要的是,根据地机关和总部目前主要都在文昌,所以必然是敌军的首要目标。
二、因此,我们应该力争在海口到文昌的路上,打一场预设战场的伏击战,发挥我们炮群的优势,一举重创敌军,打散敌军部队,然后在追击中尽量消灭全部敌人。之所以不做包围的企图,是因为新军尚未完成训练,实际可动用的兵力有限。
三、动用兵力为:军事训练中的一个营中,抽调半个,而在7县区的一个营中,每个县区只留一个班,负责地方部队的继续训练,地方部队要先行警戒起地方,其余大半个营,全部抽调回文昌,而炮兵全体集中文昌。这样加上本来在文昌的一个营,以及特种大队,运输连等,全部兵力大约有三千人。
四、战场的选择:预设战场早就进行过勘察,计划设在骑神岭附近的路上,这里路面相对窄,而路两边都是缓坡地,有一些树木,能够形成一定掩护。地形并不是那种兵学上的绝地,敌人的警惕性虽有,但不会过分。两边部署炮群,可以形成两面夹击的居高临下之势。数十挺重机枪,则同样沿着路的两边丘陵上布置,全部都要挖掘隐蔽炮位和枪位阵地,以形成突然袭击。
五、前置诱敌:文昌的地方部队要部署几场“败仗”,他们要用几百人,装扮成普通赤卫队的样子,土枪土炮地对进军中的敌军进行多次骚扰,每次在敌军反击之下拼命逃跑,所以要求选择体力好的、能跑的参加。
六、特种大队:要针对敌军可能提前派出的侦查人员,尽量无声地消灭,避免过早惊动敌军,或者被敌军搜索到我们的埋伏。如果他们做个样子,并没有认真搜索,那么宁可先放过。
各种细节和假设被同志们提出来,各种对策则逐一计划落实,整个行动计划逐渐完善定型。
1月19日,全部参战兵力在骑神岭预设阵地附近,集结完毕。大家开始修筑隐蔽工事。战士们都摩拳擦掌,进军海南的时候,敌军力量很弱,大家都觉得打得不过瘾,这一次好了,对手是当年国民党“铁军”中的一部,大名鼎鼎的民国强军,就让我们碰一碰,看看到底是谁强!
李思华自己对蔡廷凯部的战力并不高估,10师驱逐了最敢战的我党成员后,已经不是过去的那只10师了,失去了信仰的灵魂,只能逐步蜕变为一只个人利益为先的普通军阀军队。
当然,她对于这个时空蔡廷凯的印象,并不算坏,历史上他屠杀我党海南人员的行为还没发生。前世蔡廷凯部后来是著名的抗日武装,他本人是在上海大战日军的十九路军军长,于国有功。
不过李思华心硬如铁,她想着,就把一切交给你的命运吧,此次战斗如果蔡廷凯逃离,她不会追击,放他一马。如果直接在战斗中被击毙了,那就是蔡廷凯在这个时空的命运。
1月20日,一只“红色赤卫队”出现在海口城区附近,并且对海口市内的守卫开枪射击,海口震动,国民党地方当局,都以为是我党意图攻打海口,惊慌失措,不断电报催促受命围剿海南“共匪”的蔡廷凯部出兵。
在这样的压力下,蔡廷凯部动作不慢,到1月22日,已经借由国民党军舰从海而来,准备登陆海口。蔡廷凯激励士兵,打完共产党,回家过年。其实他的部下,很多一肚子牢骚,都快过年了,结果却被上峰逼着出兵剿匪,什么狗屁事啊。
海口港区,国民党地方当局举行了欢迎仪式,欢迎10师来海南“吊民伐罪”,很多海口的“名流绅士”参加,他们的心总算放下了,铁军来了,海南安全了,大家的身家性命都安全了。
为了激励第10师,国民党的地方当局还召集当地豪绅地主,连劝带哄,筹集了5万大洋给蔡廷凯,并答应完成剿匪后,再奉上5万大洋。
站在人群中的化妆侦缉战士,冷眼旁观,确定了蔡廷凯部的基本人数和武器装备后,迅速离开港区,赶往文昌汇报。
第二天早上,昨晚在海口地方当局的欢迎宴上,多喝了两杯的蔡廷凯,一大早上就被副官唤醒,他有点不悦,问道:“什么事情那么急?”
副官恭敬地告诉他,一大早就有混进城的共党分子,袭击了海口国民党政府的官署,还被扔了颗手榴弹,炸伤了两个卫兵。吴司令和曾专员上午都打了电话。
蔡廷凯沉吟不语。他知道地方当局和当地士绅,都急迫地指望着他早点动手,解决海南的红匪,这样一日三惊的生活让他们受够了。不过确实,一大早就跑来府城扔手榴弹,海南匪党的嚣张,可见一斑。
他下定决心,明早就出兵。于是吩咐了副官,半个小时后召开军事会议。团营主官以上,必须参加。
他当年曾追随李济深,率部到海南征讨军阀邓本殷,自诩对海南的地理人文都不陌生。因此与参谋部和其它部下简单商量后,即确定了以压倒性的优势军力,直接击破本来就不远的文昌匪党总部,等到蛇无头,其余县区,就不难各个击破。
由于海南的一些情报,蔡廷凯对于海南“匪党”的声势浩大是有认知的。不过他不可能不轻敌,他的第10师算得上是民国劲旅,正规部队。在他想来,海南匪党再多,毕竟不过是拉了一帮泥腿子,匆匆成军,严格意义上根本算不上军队,武器也肯定极差。绝对的实力之下,他并不觉得会有意外。此次他把10师大部分军队都带来了,已经算得上是极重视匪党了,他毕竟见识过原来北伐军中我党党员的勇猛无畏和身先士卒,内心还是很佩服的,只不过大家道不同不相为谋。
所以进军路线上,很自然地选择了那条从海口到文昌的大道。若有匪党阻碍,一路击破即可。
1月24日清早,蔡廷凯率领第10师向文昌进发。
他们的动向被根据地的侦查员不断地汇报给指挥部,这一次的军事指挥,由李思华带着曹子卿和徐向前,叶勇担当前敌指挥,几人组成了指挥部。
李思华观察,叶勇擅长鼓舞士气,亲和力很强。而徐向前比较沉默,但是非常仔细,对于行兵布阵很全面,两人指挥上各有特点。
24日中午,蔡廷凯部行进到一处坡地森林边,突然遭到“匪党赤卫队”的袭击,有几百人埋伏在坡地上,突然开枪,还有些手榴弹。但是枪支明显叫少,枪法也很差,蔡部只有被流弹伤了几个人。
蔡廷凯命令一团攻击,结果没等一团摆开阵势,这帮赤卫队撒丫子就跑了,撤退得飞快。蔡廷凯没在意,笑了笑,心想,这是骚扰战术,估计是不敌我军,所以通过骚扰来干预行军,这是为文昌匪党争取撤退时间?也有可能,有理智的话,他们应该知道挡不住我军。
到了晚上宿营,又有匪党赤卫队来骚扰了一通,搞得很多人没有睡好觉。蔡廷凯有点恼火,这帮匪党,打仗不行,骚扰战术倒是用得很溜,这又是想疲惫我军?但是晚上更没办法,赤卫队接近黎明的时候,又来骚扰了一次。
第二天行军,没睡好的,也只能边打哈欠边行军,可是同样的袭击又来了两次,匪党隔得老远,让撒开去的警戒队伍也追不上,看到机会就来几枪冷枪,显然是打着打到一个算一个的主意,蔡部官兵都有些被恶心到了,娘的一群老鼠,就是跑得快!
蔡廷凯对于这种骚扰战术,也没有太好的应对方法,派部队去追吧,这帮赤卫队,看起来一个个都是铁脚板,跑得飞快。
就这样被拖着,一直到吃午饭。下午行军的时候,这些如影随形的赤卫队反而不见了,军官们纷纷猜测,匪党觉得作用不大,所以撤退了。随着接下来顺利的行军,官兵们的谨慎小心,也逐渐松懈。
下午的时候,困劲最大,又是第二天行军,很多士兵不免有点精神疲惫,他们已经逐渐进入了预设战场,大道相对窄了一些,两边都是缓坡地。
用望远镜看到第10师部队的时候,李思华就已经放下了心,敌军是比较密集的行军队伍,大概5到6个人一排,前后左右相距不算太远,这显然是炮群可以发挥威力的情形。她和徐向前和曹子卿等对视一眼,大家都露出了淡淡的笑容。
10师并没有派遣侦查部队搜索两边的坡地,主要是太累。从海口到文昌100多公里,如果一直让侦查部队搜索前进,早就累瘫了。所以只有那些觉得有点险恶的地形,才会派出侦查。现在这里的预设战场,并没有让他们警觉到必须派出侦查部队的程度。
炮兵们早就对打击目标区做了详细的“网格计划”,将所有炮击区域,划分成了若干网格,计算和核对了炮击参数。这个时候,大炮都悄悄地扬起,按照设定参数缓缓调整着炮口。而重机枪群也是一样,调整好了射击方位。大家等待着最后的命令。有的士兵觉得自己的心砰砰地跳着,仿佛要跳出胸腔。
队伍中间的蔡廷凯,莫名感觉有点不对,因为前期有冷枪袭击,所以他没有骑马,而是和士兵们一起步行。走在这里,看上去不像有危险,但是开始觉得有哪里不对劲,是什么地方呢?
他突然反应过来,是没有鸟叫,两边都有林子,按理说肯定有不少鸟,但为什么现在一只都看不见,也没有鸟叫声?然而他这种“宿将的直觉”毕竟来得太晚,还没等他示警,就听见军号声响起,是匪党的军队!
咚咚咚的炮声出膛,哒哒哒的重机枪声音响起,近五十门从重炮到山炮再到迫击炮,开始了集群轰击。而数十挺重机枪的两侧扫射,没等炮弹落地之前,10师部队中已经出现了一条血线,整个队伍仿佛被无形的镰刀,拦腰切了一刀,时间仿佛都为此停滞了一息。接着就是炮弹落地的轰轰轰的爆炸声,整个战场立即狼藉一片,第10师顷刻间陷入绝境!
蔡廷凯算是反应快的,他听到枪炮声立即主动摔倒,可还是被流弹打中了右臂,急促的炮声中,他根本无法指挥,而且周围的人大多死去了,军官区还是特征很明显的,是显然的重点打击区域。
他的副官比较幸运,看上去完好无损,只是灰头土脸,副官向他跑来,他挥了挥左手,副官不管不顾拉起他,两人低头就以极快的速度向后逃串,路途中不断命令着所有能听到他话的士兵,立即跟随他撤退!
无论是蔡廷凯还是他的副官,都是在北伐和历次军阀战争中,打老了仗的,发现被敌军如此强大的火力袭击,他们马上反应过来,立即组织抵抗,是完全不现实的,不逃出现场,就只能死在这里。而且如此强大的火力,说是赤卫游击队,杀了他们头也不信。不知道匪党哪来的如此强大部队,但无疑不是眼前他们可以对付的,只能是先尽量撤退,收拾败军,再做其它打算。
但是此时撤退哪里有那么容易?例如直属团中配备的M2式勃朗宁大口径重机枪,最大射程高达7.4公里!大部分拼命逃跑的士兵,也跑不过大炮和重机枪的延伸射击。逃跑途中,蔡廷凯眼看着10师的士兵军官,不断地倒下,心如刀绞。
此时他非常痛恨海南地方当局和那些土豪士绅,他娘的给的什么鸟情报?海南匪党如此强大,这帮人还被说成是赤卫游击队?就是人很多?其实也有匪党武力强大的情报传给他,只不过被他下意识忽略了而已。当时总是觉得,匪党武力强大,还能强大到哪里去?没想到今天彻底见识了,自己这点家底,大概就要葬送在这个鬼地方了。
终于炮声和重机枪的声音停下,此时军号再次响起,是冲锋号!两千多战士刺刀上膛,开始冲锋,10师的士兵们发现对手的火力仍然强大,中间夹杂着不少轻机枪。而对于他们利用地形凑起来的阻击,对面往往迎面就是一发枪榴弹。
10师剩余的人员已经彻底崩溃,部分人员开始投降,其余的拼命向海口方向奔逃,我军开始连续追击。
坦率地说,10师的体能比不上我军,虽然10师的老兵比例高,但他们的伙食远远不如我军,李思华是非常舍得养成军队的体能和耐力的,日常费用的多数,都花在了这上面,不仅要吃饱,还要吃肉吃鱼。所以大部分的10师官兵,最后根本跑不过,只能是投降,或者因为负隅顽抗被击毙。
当然,还是有少数人跑出去了,多数跑进了山里,显然是避开大道,躲开我军的追击。
大约追了不到一个小时,李思华就命令全军停止追击,开始集中。形势太明显,第10师的绝大部分已经被消灭,剩下的残军再翻不起大浪,没有必要穷追不舍了,就让他们逃到海口,让海口自然崩溃吧。
这个阶段,李思华并不打算把海口的反动派都包了饺子。否则为了稳固根据地,绝大多数海口的反动派都会被处决。而这有可能让广东反动势力,因为人人自危,而群起攻之。不如低调一点,先让他们逃出海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