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43章 从德州到全美布局

第43章 从德州到全美布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李思华到了德州的首府奥斯汀后,就开始紧张地执行在美国的全面布局。时间不算很宽松。

    她以香港的“安达集团”的名义,在奥斯汀注册了投资公司、国际贸易公司和海运公司等一系列公司,拜访了德州的很多牧场和农场。在当地的会计师等专业人士的眼里,这家集团已经开始布局的是,一个投资农业并进行农产品和肉产品国际贸易的产业链,出口市场的重心是亚洲,美国是其生产和进口基地。

    接下来,这家集团招聘了超过上百名员工,这些员工以美国白人为主,还有少量的华裔,这让他们对自己的判断更加确认,这就是一家普通的国际贸易公司。

    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一家叫“安华集团”的投资公司。

    引起他们关注的是另一家拉丁人开办的公司,据说他们已经收购了在美国上市的一家垃圾股的壳公司,并改名叫“安利股份”,其招聘的规模,让他们吃惊,已经超过了1000人,这是要大干一场吗?更值得高度关注。

    他们更没有注意的是,几十个从事各种不同行业的初创公司,被一些欧洲移民和拉丁人注册。而在东部的美国心脏纽约,几十个金融中介公司,也正在成立。

    在纽交所,几家不知名的垃圾上市公司,悄悄地更换了大股东,没有人注意这些垃圾股,在纽约更没有人注意其中最早的是一家日用品公司,改名叫了“安利股份”。这家上市公司更换了大股东后,低调地在德州那个偏远的地方购买了大楼,开始拼命招聘。

    少数股市上嗅觉灵敏的人,开始购买安利的股份,却发现价格在一个月时间内,就不知不觉已经上涨了几倍,而且很难买到。

    安利的公司大厦里,灯光彻夜不息,克林特等人在多个教室里,精神亢奋而有点疯癫地传授着一种伟大的新商业模式——传销。不止是他们这些讲师亢奋,更亢奋的是台下的听众们,那一千多美国的年轻人。

    他们听到了什么?一个能让自己成为百万富翁的商业系统,一个新时代最伟大的商业新模式,一个将百货商店这些赚大钱的中介商抛开,把他们的利润变成他们这些传销员收入的伟大设想。人生的大机会,怎么能不去把握?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这一套理论,训练自己模仿台上的讲师们,以流利的言论、严密的逻辑、热情的态度,严谨的计算,来折服那些羔羊们。

    台上的克林特手舞足蹈:

    “我们是一支不穿军装的部队,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

    “这个行业没有失败者,只有放弃者。年轻的时候不拼命,你要什么时候拼命?”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要么你讲究,要么你将就。美好的生活就是拼出来的,上升一个级别,你就甩掉了美国的几十万人。”

    “想一想,只要你们到了皇冠、钻石级别,你们就会成为百万富翁。你一切的人生理想,就能得到实现。”

    台下的年轻男女们两眼放光,有的低头奋笔疾书地记录,有的睁大了双眼聚精会神,显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他们都被深深地吸引了。

    李思华在外面看了一会,摇了摇头走开。她想,这就是传销这种骗术的厉害——集体催眠,少数人或有怀疑,但在边上大部分人的狂热之中,很容易自我怀疑,是自己没有能理解,然后很快就会被这一套逻辑洗脑。 而在执行中,他们会不断自我强化这一套“正确的认知”。尤其现在,这个世界对于传销还没有一点点提防。她想起前世,传销在国内肆虐几十年,反复打击,也没能去根,尤其在广西等几个比较贫穷的省份。

    前世的传销理论就是来自美国,她撇了撇嘴,现在嘛,先请你们美国人,体验一把最新的商业模式,这个你们伟大的、不可思议的发明。

    安利计划是美国系列计划中的一个重要子计划。为了配套这个计划,除了招聘和培训传销骨干外,还启动了多个配套行动。

    东部团队紧急花了200万美元,并购了一家制药厂,改造成一家保健品厂。生产接下来会大肆宣扬的保健品,原料萃取自东方神奇药材,然后用现代科技合成,据说能改善多种人体“亚健康”,这是最新的科技名词,包括睡眠不好等一堆症状,非常神奇,价格自然不菲,适合作为传销道具。

    这家厂还会生产添加了东方植物萃取液的牙膏等,有没有宣传上吹嘘的那些功能性的作用不知道,但至少芳香好闻啊。这些动作的另一方面,是李思华在给海南的药材找一个市场。那个保健品的功能,也不是完全吹牛,多少是参考古代汉方的。

    李思华还拿出了一套设计,参考她前世印象深刻的一些日用品和包装,让东部小组去日用品厂家,定制产品,内容其实都一样,但这些新包装、新款式,可是大众闻所未闻,一看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

    美国这个时代的生产效率简直没得说,仅仅30天左右,除了保健品厂的主打产品,还需要一个月左右,其它定制的样品,都已经在东部准备好。

    而20天之后,这一批“火热雄心”的传销骨干,就会去往20个美国的主要城市,以当地安利办事处为基地,建立起一张庞大的、而且迅速扩张的美国传销网络。

    李思华当然不会把希望都寄托在同一篮子的鸡蛋上。

    百事可乐的配方、专利和品牌被仅仅用3万美元就买到了手。历史上这个能够与可口可乐对抗的超级企业,这个时候却是最悲惨的时刻。1923年破产,其后几年都没有人感兴趣,创始人曾经想用5万美元的价格,将之卖给可口可乐,结果换来的是可口可乐高层们,在公司会议上的集体哄堂大笑。历史上百事可乐,一直到1931年才重生,逐渐成长为可口可乐的宿命强敌。

    李思华将百事提前截胡,她当然不知道能不能让百事可乐重生,聘请的职业经理人有没有这个能力,估计大概率是没有的。但她需要的,只是短期的炒作噱头,一家财团重金重塑百事可乐,意欲挑战饮料霸主可口可乐,这个噱头足够了。骗不过可口可乐无所谓,骗得过股民就行。

    一个意外之喜是卡特彼勒公司的股权。它是未来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和矿山设备等方面的龙头老大,简直就是奠定李思华计划中的基建能力的最佳选择。而这家公司在1925年由两家机械公司合并,目前由于新产品开发周期迟缓,资金上的压力很大。历史上,他们的新产品推土机是到1929年才开发出来的。

    因此纽约的一家投资公司,组成了一个多机构的联合体,最终以250万美元的天价,取得了卡特彼勒公司35%的股权,这家公司还承诺,会替卡特彼勒开拓东方市场。成为最大股东的投资基金公司,也承诺不会干预卡特彼勒的正常经营,他们主要是财务性投资。这也是真的,炒作一波股票当然是重要的,不过这家公司的股权,他们会保留一部分,以备未来使用。

    类似这样的操作,还发生了几宗,李思华带来的2500万美元,已经去掉了1700万美元以上。她的计划,并不是着重于可能一般人会想象的,去直接二手炒作美国股票,其实这个时候,多数美股都已经到了高点,没有太多的炒作价值了。所以她是直接从源头上入手,“包装”几家原来比较垃圾的上市公司,以新概念、新投资,拉动其股票的短期暴涨,从而在抛售的“D日”之前完成布局,从D日开始收割。

    周末的纽约,年轻的汤姆无聊地走在街头,他正在琢磨自己的投资。

    股票市场红红火火,他把这几年积蓄的2000美元,都投入了股市,现在都快有4000美元了,这让他又高兴又痛苦。高兴的自然是股票涨了,赚钱了嘛。痛苦的事则是自己只有那么点本金,股票涨得再多,总数上也只能赚那么一点,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

    他想了想自己现在的工作,叹了口气,他只是一家股票中介公司的文员,学历太低,轮不到给他去做交易员的机会,只能看着人家大笔的奖金,羡慕嫉妒恨。那点微薄的工资,又能存下几个钱来?

    “先生,能耽误您几分钟吗?”一个怯生生的女声在他耳边响起。

    他抬头看了一眼,是一个脸色有点红扑扑的年轻女子,看上去有点腼腆。根据刚才她的口音,他一下子判断出这是个南方来的乡下小妞,不过长得还不错,周末他也没什么事,就和这个小妞聊一聊呗,逗逗她。

    “美丽的女士,你想向我推销什么产品吗?”他微笑而有俏皮地对女子说。

    女子的眼神一亮,可能前面被拒绝多了,终于有了他这么一个,肯停下来听她说话的潜在客户。

    “我是向您介绍我们公司的新业务,一个能让你成为百万富翁的大机会。我们的商业模式是……”

    随着女子的讲述,汤姆收起了开头漫不经心的神色,他开始越来越专注地听着女子的说明。逐渐地,泡妞的心思已经飞到十万八千里外,他的思维已经在不断地思索着女子正在说明的这套“销售体系”,用数字可以计算的潜在高额收入,让他不由得有点发晕。嗯,很有道理。

    女子随着自己的讲述,开始变得自信起来,语言越来越流利,越来越有逻辑,汤姆不由得沉浸了进去。最后他和她约定,晚上就去公司的讲堂听课,然后自己选择是否加入。

    女子高兴地告别了他,而他已经没有心思逛街,回去的路上,拿着女子发给他的小册子,仔细地边走边看。

    这样的故事不断发生在全美前20大城市的街头,慢慢地,安利公司的讲堂,成为了这些城市夜晚的热闹所在,激情的中年和青年人们,开始热情洋溢地扩散着“传销”,这些人们相信,原来人们消费的利润,都被中间环节的商人们剥夺了,而我们为什么不赚取这一块利润呢?从生产商通过我们直接到消费者,而不是通过什么百货商场之类的中介商,这当然有道理。甚至有些城市注意到这种新商业模式的报纸,还开始为之吹嘘,安利公司也适时开始投入一些广告,传销的影响力,正像病毒一样地传播着。

    这一千多人的骨干,在20个大城市很快变成了上万人,又向其它城市传播,一个金字塔一样的“销售体系”,很快已经突破了5万人,相信10万、20万人,也是很快的事情。而每个参与者,至少要购买一套200美元的公司商品,这让安利公司的销售,到10月份后就突破了600万美元,而且利润能够操持在25%左右,虽然传销分利,但都是高价呀。

    开始有华尔街的分析师,注意到了这只股票,他们认为这是一只创新了销售模式,从而实现了快速成长的新星,他们对其高额的利润率、以及病毒式裂变的销售成长速度,印象深刻。不止一个分析师给出了至少20倍PE的估值,要知道,如果安利的当年利润,能够达到1000万美元,20倍估值就意味着2亿美元的市值,可现在安利已经在10月份,单月就已经盈利150万美元了。

    这使得安利的股票价格,有如云间飞车,直接冲上了云霄。安利股票8月就开始暴涨,而9月、10月,更是成为了全美的明星股,市值直接冲上了2亿美元,超过了老牌霸主宝洁股份。越来越多的分析师看好安利,预言它将成为全美日用品消费的巨擘。

    当然,安利的“成功”,让它的竞争者,例如宝洁公司等,非常愤怒,他们纷纷指责安利的新模式,是“彻头彻尾的骗局”,并且向政府要求,禁止安利的传销模式。不过美国政府哪有那么快就反应过来,官员们都不以为然,认为美国是以鼓励创新而闻名的,宝洁等这些同行企业的指控,无非是同行相妒而已。表面功夫还是要做,政府答应宝洁,他们会对安利进行调查。不过动作很慢,一直到10月份过完了,政府也还没开始行动。

    安利公司超过70%的股权,实际上是被李思华组建的多个马甲公司和马甲个人控制,因此这些“利好”和“利空”的信息,就被利用来,形成股市上,安利股票价格的上冲下跳,让他们得以作为“庄家”而不断收割。前期投资的资金“水线”,快速回升,到10月底,已经远远超过了李思华带到美国的资金总量。

    一个副效果是,李思华再也不缺乏美国马甲了,已经超过10万人的传销网络,提供了无数可用的人头,其中的骨干,现在几乎是一个“信徒”体系,对于公司高度忠诚和信任,利用他们的个人身份,开办公司,或做投资,都是很容易的事情,而且分布于全美,隐蔽性和无规则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另一家利用上市壳资源,改名叫“家得宝”的电器公司,也成为了近期股市的明星,虽然没有安利那样犀利,但也得到很多支持者。这家公司号称将生产一切家用电器,创造人们生活中真正的“美国梦”。

    他们已经生产了冰箱、吸尘器、取暖器等产品,而接下来将投产空调、除湿器、水果机等大量产品,虽然还看不到实际的产品,但大量的模型,在各种展览、报纸、广告纸上都可以看到。机构们去这家企业调研的时候,无不被这家企业的设计室所震撼,各种新奇的、漂亮到极点的设计,充满了工业之美,让他们瞠目结舌,原来未来的生活,会是这样的,这让这些老练的分析师们,都激动万分。

    这些设计,自然是李思华根据前世的消费电器,她亲自绘画了样式,然后让模型师们,做出漂亮的外壳和结构,怎么漂亮怎么来,然后构筑一整套解说词和技术说明。这些设计的外形和结构,自然是极有道理,业内专家都看不出一点破绽,这些专家们自己都非常叹服,为什么自己就想不到呢?这家公司太有创意了,自己能加入就好了。

    所以这家号称要构筑“家电行业的美国梦”的公司,得到了美股市场的极大关注。还没有利润算什么?这样的伟大公司,当然不是用市盈率来约束的,得用“市梦率”才行,想一想,美国有一亿多人,这家公司的前景能差得了?

    家得宝企业的股票,很快也冲过了1亿美元的市值,很多机构将之作为战略投资买入,他们期望,家得宝股票将是下一个爱迪生电气。

    重生的百事可乐,被装入了一家日用品上市壳公司,而这家上市企业,也改名叫“百事可乐饮料”,大肆的宣传,都是对标可口可乐,狠狠地蹭了可口可乐的品牌知名度。股民们都知道了这家新兴的饮料企业。真的有部分人,相信了百事可乐,可能成为可口可乐的对手,虽然机构买入的很少,可是不少的散户、甚至是大户买入,万一成功了呢?谁说美国容不下第二个可口可乐了呢?喝一喝百事可乐,也没觉得比可口可乐差到哪去啊?

    百事可乐的股价,也开始飙升,等到年底,它也超过了四千万美元的总市值。

    而在人们不注意的地方,其它还有几家原来的垃圾股,也因为各种各样的新投资和利好消息,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千万美元市值以上的新兴企业。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