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安华财团的雏形
李思华坐在床头,她的左手缠着绷带,显然是负伤了,这还是她第一次负伤。
说起来这一次负伤有点“无妄之灾”。对方袭击的对象,其实是安达公司名义上的总裁,一个叫拉德克里夫的家伙。这个家伙已经有40多岁,看上去外表比较沉稳,比较能表演出总裁的“范”来。而且他以前还真的是一个成功过的小商人,不过后来破产,被迫在香港厮混而已。
拉德克里夫得到了安达总裁的位置,非常的积极,完全焕发了第二春,他认为这是自己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次机遇,因此可谓是竭尽全力。
安达公司正常的贸易,在他的努力之下,很快就正常地开展了起来,采购德州的小麦、牛肉、棉花,出口亚洲。从亚洲进口的植物制品和手工业品,提供给安利公司。类似这样的业务蓬勃发展。
然后他遇上了麻烦。一天一个叫里德的小麦商人,要和他谈一谈。他知道这个家伙拥有大片的小麦田,在德州势力不小,据说还有自己的私兵。不过因为之前在寻找小麦供应商时,这个家伙很高傲,而且出价很高。所以最后拉德克里夫选择了其它的供应商,德州很大,有的是企业,愿意做安达的生意。
不出所料,那个里德威胁利诱,要求拉德克里夫必须进口他的小麦。这几个月,里德注意到这家公司的小麦出口业务,蒸蒸日上,规模不断扩大,让里德非常羡慕。里德觉得这家公司是外来的,在德州没有什么根基,他有意吃下这笔大生意。
拉德克里夫断然回绝了里德的无理要求。他知道自己这一方,背后是拥有强大武力的组织,根本不在意里德的威胁。
里德气急败坏之下,居然真的发动了对拉德克里夫的刺杀,而李思华名义上是拉德克里夫负责对亚洲业务的助手和秘书。被袭击的时候正好一起外出在路上,所以左臂也中了一颗流弹,而拉德克里夫也在腿上中了一弹。整个事件,应该说还是非常危险的。
这几个月的和平生活,让他们缺少了一些警惕性。警卫的战士们都非常自责,吴盛更是惭愧得要自杀,他对自己的失职痛恨不已。李思华没有责怪战士们,她是自责自己有点太放松了。
拉德克里夫遭袭的时候,就知道是里德干的,有个被击毙的枪手,就是当天里德和他见面时候的保镖。里德简直是嚣张,一点都不掩饰。
所以,当天晚上就报复了回去。
李德还在睡梦中,就被亮起的灯惊醒了过来,然后他就呆住了,那个他见过的拉德克里夫的华人保镖(他以为吴盛是其保镖),冷笑着端着手枪,看着他,另外还有两个持枪但戴着头罩的人。
没等他说话,吴盛一枪打在他的左臂上,他疼得嗷嗷叫起来,吴盛又是一枪,打在他的右腿上。里德的精神彻底崩溃了:“不要杀我!饶命!”他的眼泪都流了出来。
吴盛没有说话,他的英语还不流利。边上的一个人说道:“这是最后的警告。你可以试一试,继续惹怒我们,看看会有什么样的下场。”
三人没有多说,转身离开。等他们离开后,里德的妻子,跌跌撞撞地跑入房间,被吓得哭了。里德斥骂她冷静下来,让她扶着走出房间,去叫下人来包扎伤口,再去医院。到了客厅,他又倒吸了一口冷气,餐桌上放着一颗马头,是他平时最喜欢的一匹马,在德州都有点名气。看着血泊之中的马头,他的身体不由哆嗦起来,神色惨白。
这时候有人哭喊着来报告,他的私兵们也完蛋了。实际上死的人不多,只有三个,但其它几十人,都被用枪打断了手或脚,以后也干不了私兵了。
里德努力地镇定下来,我他妈的,到底是惹到了一股什么样的势力啊?他痛苦地思考着,感受着一阵一阵的后怕。
第二天这个消息就轰动了德州,让德州的上层人士侧目。这下子大家都知道,这家安达公司不好惹。
奥斯汀的警察局长阿伯特,则感觉一阵后怕,以前拉德克里夫送给他一些礼品,还包括一些钱,他还想着以后能不能从他那多敲诈一些,当然名义上是警民合作嘛。现在才知道,这家伙可不是乖乖的小绵羊,而是凶恶的大鳄。
他对于里德毫无同情,其实大家都知道是这个家伙,先袭击的拉德克里夫,都什么时代了,还搞这种物理消灭,想惹起众怒吗?不过本来他也懒得管,里德还是很有影响力的,拉德克里夫你就自认倒霉吧。
没想到拉德克里夫马上就进行了凶猛的报复。按照对私兵们的询问,他们几乎都没能开枪,那些家伙人人戴着头罩,默不做声,但是行动极为敏捷,非常有章法,很可能都是军队中的精锐出身,比起他们这些私兵,不知道强悍到哪里去了。
阿伯特经过这次事件,他对拉德克里夫很佩服。有力量是一方面,做事有分寸,更重要。拉德克里夫没有杀掉里德,但又打了他两枪,正好是他和他秘书负伤的身体位置。而这些私兵,他们完全可以屠杀掉,但只杀了三个。这让事件不至于变得太大,现在阿伯特就可以作为一起普通案件处理。大家都好交待,拉德克里夫会做人。
这件事很快就平息了下去,里德让人送了一笔现金给拉德克里夫,自己则躲到了圣安东尼亚一段时间。奥斯汀的大人物,没有人再提这件事,歌照唱,舞照跳。安达公司的业务,没有人再来干涉。
麦基逊坐在他的大班椅上,轻轻地敲击着桌案,眉头皱起。
麦基逊是德州最大的银行,即达拉斯第一国民银行的掌权者。等到1947年,他还会创立著名的坦尼科公司,这家公司后来成为美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管道运输公司,也是美国十大财团之一的德克萨斯财团的旗舰企业。
在这个时代德克萨斯财团尚未建立,历史上是二战之后,随着德州石油和军工产业的兴盛,德克萨斯财团才得以成型,而且一直比较尴尬,动不动就要跌出前十,毕竟其实力相对于东部以及后起的西部财团们,很有一段距离。
麦基逊很讨厌那些东部的大人物,他知道在他们眼里,自己就是个南方乡下的土财主,根本不入他们的眼。但是家族生意要继续往上走,没有一个大家抱团的财团支撑,是无法全国布局,是竞争不过那些东部的老白人的。
可是自己家族,已经是德州最顶级的了,加上理查逊、亨特、柏朗、埃尔金斯这几家德州顶层,勉强可以组建一个小财团。可是这个小财团的体量拿到东部,都不够人家耻笑的,这也叫财团?
他当然也注意到了拉德克里夫与里德之间的冲突,毕竟这件事,轰动了整个德州的上层。不过对他而言,真正让他关心起这件事的,是他从安利股份这家企业上获得的信息。
安利股份异军突起,成为美国股市的大明星,而这家企业的总部,就在奥斯汀,在德州。多数的员工,都来自德州。作为德州最大银行的掌控者,他当然不可能不关心。而作为银行家,在这个时代也是信息最灵通的,这让他知道了一些不寻常的信息。
安利股份和最近出事的安达贸易,表面上股东不一样,但追到根上,其实都属于一家名叫安华控股集团的下属企业。得到这个信息后,立即引起了他的极大关注。他让自己的信息部门继续追查,才赫然发现,不仅仅是安利和安达,包括最近声名大噪的家得宝,以及复兴的百事可乐,还有几家表现不错的上市公司,居然都和安利以及安达,有密切的业务和资金往来。这已经是一家小财团的雏形了。不知不觉,德州居然迅速地兴起了这么一个经济集团,在德州排除自家在外的一个新体系。
此次拉德克里夫与里德之间的冲突,还证明了这个新集团有着强大的武力,也许他们在美国的高层,也有着并不次于自己的支持力量。他也注意到有从墨西哥来的帮派,在德州活动,而他们与安利股份,同样有着密切的资金往来。
他们的业务,现在看起来是金融、农业、电器和机械和对亚洲贸易等,公司中吸纳了一些华人。但没有涉及自己最关心的石油和军工。这很好,也许双方有合作的基础,而不是成为彼此惨烈厮杀的对手。
麦基逊想到洛克菲勒家族,不由得一阵厌恶从心头掠过。德州的石油业正在起飞,而洛克菲勒们正在拼命地挤入德州,又想主控德州石油业,这当然让他们这些地头蛇很不高兴,这是到他们的盘子里面,来抢他们的肉吃。但是洛克菲勒如此强大,他们也只能在抵挡的同时,尽量少损失地,最终与洛克菲勒们合作。
他想着,如果和这家新集团合作,就能建立起德克萨斯财团,而有财团的集体支持,与洛克菲勒的合作,就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看起来,是合则两利。他沉吟着,决定要尽快与拉德克里夫会谈,试探有没有能够合作的余地。
德州的冬天很冷,一直在零度左右,李思华夏天的时候,还感觉德州有点像广东,到了这冬天,才发现完全是两码事,前几天才有了一次暴风雪。
她和拉德克里夫走进麦基逊的别墅,心里知道,今天会是一次重要合作的前奏,是双方判断诚意的基础。
当麦基逊邀请拉德克里夫的时候,她已经有此判断。目前“安华集团”的业务,基本上与麦基逊家族的产业无关,不可能马上成为其家族确定的对手。不是对手,邀请你会谈,那就很可能是谈合作。而麦基逊要求什么样的合作呢?她前世就知道这个人,对建立和发展德克萨斯财团,具有坚定的意志和耐心。
她当然欢迎安华集团能够加入德州财团,这意味着组织找到了在美国,最好的一顶保护伞。如果能够成功,这意味着他们居然成为了美国的地方财团,本土的一员。其后在美国的发展,别人很难干涉,很多事情顾忌就小了很多。当初她选择德州的时候,就考虑过这种可能性。因为德州是独立建国9年后,才加入美国的“孤星州”,与主导美国经济的东部老白人,矛盾较大,因此德州的独立性很强,而德州目前的经济,在美国的分量,又明显不足,被东部财团视之为乡下。这让德州上层,对于自己在美国的经济地位,颇有不满,但他们自己的力量,又确实不够。
安华体系没有多用德州的资源,却在全美打开了自己的局面,这当然让他们高看一样,他们自己,现在还是地方土鳖呢。
双方见面。麦基逊很快发现,主导谈判的居然不是拉德克里夫,而是那个华人女子,叫李思华的,这让他非常惊异。拉德克里夫解释说,整个集团原来是在东方建立起来的,由多个在东方的欧洲富商家族组成,也吸收了一些华人富商。李思华是在亚洲赫赫有名的李家的家主,是财团的一员。他们经过协商,决定将财富转向美国,在美国立足。至于拉德克里夫本人,则是财团在美国的职业经理人。重大的事项,财团以李思华为美国事务的决策人。
麦基逊出身美国上层家族,内心说没有种族歧视,那当然是骗人。但他们的种族歧视,主要是针对整体“有色”种族,但针对异民族的个人,其实还是要看他们自己的具体观感。你值得他看得起,他就真的看得起你。你不值得他看得起,他就种族歧视。
会谈开始,麦基逊很快就拂去了心头对李思华的那一点轻视。对方思路明晰,逻辑非常强,对信息的判断极为明快,甚至对麦基逊家族的现状、对整个德州的经济态势、家族分布,利益往来,同样了如指掌。谈吐之间,非常自信,甚至是霸气。
谈到后来,麦基逊认为自己完全理解了,为什么这个财团,按照拉德克里夫的说法,主要力量还是几个西方富商家族,却把李思华推出,作为财团在美国立基的负责人。他娘的,如果他的家族或者手下有这么个人,他也会让她走上前台。谈到后来,他甚至是欣赏了。
李思华的建议与他的设想不谋而合。安华财团确实也想和德州原来的本土势力联合,形成在美国更大的力量。而她也明确指出,目前安华财团的布局,不会侵犯德州本土的根本利益,例如石油、军工和农业生产。事实上,安华财团目前的布局,对于德州本土势力走向全国,是一种加成和合力,而不是阻碍,双方合作的基础,可以变得很牢固。安华可以承诺,不会参与到在石油业和军工业的竞争上,而且可以为德州财团,尽量打开东方的市场。
麦基逊很高兴有这样的初步趋势,对方很明显也有诚意。当然,他目前对这个神秘的财团,还没有深入的了解,还不够信任。但初步的合作,完全可以试探性地进行。
李思华最后邀请他,参与金融上,安华正在进行的几个上市公司的炒作,可以让给麦基逊等德州家族一些股份,作为双方合作中,安华的诚意表现。麦基逊爽快地答应了。实际上,他觉得自己学到了,安华这种利用美国股市的手段,显然极为高明,我们这些德州的土鳖,确实还缺乏这种东部财团擅长的金融化的操作手段。
与麦基逊见面会谈后,李思华召集美国计划的主要几个负责同志开了会。她指出,麦基逊这样的资本家都是非常狡猾的,而且不见兔子不撒鹰,与他们交往,永远要多个心眼。我们的机密必须严守,绝对不能泄密。今后在德州的相关活动,涉及保密的,不但不能因为所谓的与德州统治阶层交好而松懈,相反必须更加警惕。他们接下来对我们会更好奇,也就更加会下力气刺探我们。
李思华要求参谋组的同事们,对我们当前的机密进行分析,设定保密守则,让同志们知道哪些事情,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人,可以说。而哪些永远不能说,或者只能对特定的人说。也就是要对各项事情进行保密分级,然后对同志们进行培训,让他们牢记于心,形成本能反应。
到了这个时候,从美国计划得到的收入已经开始溢出,所以李思华电告海南根据地、山东移民工作部,可以大大提速了。最近这两个月,她已经开始指挥同志们采购了大量牛肉、小麦、玉米等,开始向海南货运。不但那艘6500吨级别的中海号用上了,还租赁了另外4艘差不多级别的,以中海号为领队,组成船队,向琼海输送粮肉。这样,琼海可以承受起更大的移民规模。
她也将美国计划的进展情况,选择性地电告了在缅甸的冯百驹和吴长彩,告诉他们美国计划进展一切顺利,逐渐具备了能够支撑缅甸计划的能力。她不知道,当缅甸团队接到她的电报后,同志们有多么欢迎鼓舞。他们的压力很大,因为看到了英国人在缅甸的力量。李思华的电文,让他们看到了计划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