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割韭预备与返回海南
除了安排上述两件“扎实根基”的大事,另外的大事,当然是准备在经济危机深化后割韭菜嘛。
第一件事情,是对工业上工厂、流水线、设备的收购准备。李思华安排的近2000家马甲公司,最主要就是为此准备的,经过这一年半的筹备,针对每一种规划的工业门类,都搜寻统计了至少3家以上的收购对象,当然只能以小企业为主。还是有少量的大工业,是没办法在小企业中解决的。这一类的,只能慢慢来了。
对这些小企业,就要看他们在经济危机中的生存能力了。人家活得好,收购就要高价,没有意义。最好是被逼得破产或者要破产了,那样代价最低。不过基本上不会愁,美国在这三年中破产的工业企业,超过了5万家。
整个收购计划,从1930年6月开始,到1933年6月结束,周期3年。
第二件事情,是对技术人员的招聘,让他们到远东工作几年。这也得等经济危机深化,大量工厂破产和人员解聘,他们都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否则这个时候的美国人,凭什么到“垃圾殖民地”一般的远东,去工作呢?
所以李思华没有过多奢望,她希望,最后她能招聘个2~3万人就不错了。想一想,美国人的工资远远不是国人能比的,当下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这样的,每年1500美元,3万人就是4500万美元。一年半个亿的美元,用上3年就是1.5亿美元,何等奢侈。她估计所有的教育计划,中国人部分的消费,总额都未必超过这个数字。这部分美国人的耗费,她还指望后期,能从美国的收入中补回来呢,必须让羊毛出在羊身上。
当然,招聘的技术人员,最好就是被收购企业的原厂技术人员,那样技术转移最快。她盘算着,3000家厂,每个厂招聘关键的10名技术人员,那就正好是3万人。用这3万人,培训出30万初级工程师和熟练工人,以及100万的初级工人。
所以时间安排上,完全与工业收购的计划同步。
她还补上了一件前期忽略的事情,就是“十年翻译运动”。计划广泛搜集美国大学和企业中的工业和自然科学教材,然后进行翻译。这当然是个大工程,估计涉及的教材,会有几十万本。就算只选出最关键的,也至少有几万本。
很显然,单独依赖从美国的留学生中招聘个几百人进行翻译,无济于事。这只能是开始。她计划届时动员全部工业学校的毕业班学生,如果每届有2万人,那就可以设定每年翻译5千到1万本的指标。就算这些学生知识水平有限,翻译得肯定有错误,但有翻译,总比没翻译好。
搜集到的技术书籍和教材,英文版的全部整套送到根据地,正好建立起工业图书馆来。来不及翻译的,使用的时候就由懂得英文的同志,直接使用原版。
整体搞个十年翻译运动,估计这些技术书本,就能全部翻译完毕吧?她心里这样想着。
她甚至搜集了多种美国对于小学、中学的基础科学教材,数理化生地自然都有,准备带回去,让同志们参考,更新提升根据地的小学和中学,在理工科方面的教育内容。
李思华盘算,军费3亿美元,工厂收购暂时计划6亿美元(按照20万美元3000家小工厂估算),3年人才和技术转移估计3亿美元(每年1亿美元),然后是从美国购买农产品及废钢铁等工业原料,3年也计划3亿美元。总体3年时间耗费将达到15亿美元,天文数字。
她现在全部现金只有11亿美元,缺口是4亿美元,其实要做5亿美元的准备,因为至少要留着1亿美元的备用金。
所以资金缺口的弥补,仍然是非常大的困难,这3年时间,还要想办法再赚5亿美元,可是上哪去找类似这样利用大萧条的机会呢?今后几年的美国股市,简直是鸡肋。而所有企业的股票要值钱起来,那是二战的事情了。
她有点忧郁地叹了一口气,现在只能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等到明日愁来再明日愁吧。不过农产品的进口,先缩减到每年5千万美元吧,节省1.5亿美元。技术转移的3亿美元,不行的话也至少要压缩1亿美元,其它从安利系统,这几年想办法再搞5千万美元,这样合起来就是3亿美元,也就差2亿美元了,当然收购工厂是不能省的。不过也许这3年时间,还能找出机会再赚到这2亿美元。
全部准备完成,12月的15日,李思华带领10艘巨轮组成的船队,启航前往远东,整个行程估计要差不多一个月。因为从墨西哥湾出发,要绕过巴拿马运河,等于绕了一个大弯,所以相比从美国东部例如纽约走,要多花差不多10天时间。
在船上,李思华将美国的事情暂时放下,一直在思考回到海南根据地的相关工作,最主要的当然是海南根据地和缅甸两地的下一步策略,以及推进节奏和人力人事的安排。
海南的建设发展很快,这得益于三个方面的红利。
第一个方面,是因为同志们建立了初步的社会主义体制,发挥了制度优势,剥削食利阶层被消灭和驱逐,而农民和底层市民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去中间化”释放了巨大红利,剩余各阶层的活力就显现。这是体制红利。
第二个方面,是我党建立了深入到最基层的组织,将历来一盘散沙的农民无产阶级、以及底层市民组织了起来,并通过一系列的经济组织,将这种联合的优势发挥了出来,例如农场、加工工场、联合运输、合作社等等。这是制度红利。
第三个方面,则是李思华从美国提供的资本支持,从1928年底,她在美国的资金状况好转之后,到现在,前前后后,已经向海南提供了近2000万美元的资本,接近于5000万大洋的资本投入,这是民国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的投资强度。这是资本红利。
体制、制度和资本的三大红利,使得根据地的各项建设快马加鞭,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组织当下在人民之中的威信非常高。
这是好的方面,但李思华性格是个淡漠而非常冷静的人,她可不相信完全都是阳光普照,肯定有阳光下的阴影,而且还不小。
她想起了前世建国的前几年,伴随着阳光的照耀,同样有非常多的阴影呈现,以至于后来有了“三反五反”运动等,来消除这些阴影中的垃圾,已经有2年历史的海南根据地,恐怕也不免。
她总结前世建国后的历史教训。决定回到海南,要重点观察和调查研究以下六大问题:内部腐败、组织僵化、三大反动主义(封建宗法主义、教条和本本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司法事实正义与形式正义的平衡、教育问题、干部晋升体系。
1930年1月16日,李思华带领的船队抵达海南根据地,这个时候几乎不用担心国民党海军的问题,军舰既破又少,而且经费非常有限,哪里舍得每天巡航耗费油料和精煤呢?
船队在抵达前就分成了三波,李思华带着3艘船直接抵达文昌(因为考虑海口,离开国民党控制的广东太近,未来空防和海防压力较大,因此根据地的总部仍然设在文昌)。其中有5艘船则开往万宁的北鹅港,还有2艘则是到陵水港。这些港口都已经扩建成为能接纳万吨以上货轮和邮轮的新港了。
港口上等待着的同志们的熟悉笑脸,让李思华心潮澎湃,她去美国已经一年半了,重逢的喜悦充满心间。她一眼扫过去,曹子卿、刘尔崧、王武明、徐向前、袁国屏、叶勇、杨善中等同志都在,甚至冯百驹也专门从缅甸赶回来,准备向她汇报和协商缅甸工作的下一步策略。
同志们为她准备了欢迎会,步入会场的时候,全场起立,热烈的掌声似乎要冲破屋顶。刚坐下来,当袁国屏同志提议大家,为李力胜同志胜利地完成了美国计划的前半部分,让我们再次热烈祝贺的时候,大家又再次起立,掌声和欢呼声似乎要将屋顶掀掉了。良久气氛才平静下来。
李思华笑吟吟地介绍了美国计划的一些执行情况,当然只是部分的情况,很多仍然是高度机密,只有少数同志可以知道。不过当她确认,我们已经拥有执行缅甸等后继计划的足够资源的时候,全场再次欢呼。
欢迎会后,高层干部召开了机密的小会,这个时候李思华才将所有信息托盘而出。所有人都极为兴奋,也极为震惊,李思华的大手笔,简直是匪夷所思,令人惊佩无语。
尤其是听到李思华已经开始订购了30个师,而不是原来计划的10个师的武器装备后,简直是惊呆了。就连一向冷静的徐向前,也涨红了脸、攥紧了拳头,天啦,一旦完成武装,我党军队,将成为一只完全能和国内的反动派,一决雌雄的雄军了。不过李思华提醒,不可过于乐观,要知道我党的解放之路,国民党绝不会仅仅是唯一的敌人,日本帝国主义必然是我党的大敌,这点武装还远远不够。
李思华也向他们讲述了自己的大工业计划,包括3千工厂和3万美国技术人员计划,以及“十百千”人才计划,还有十年翻译运动这三大超级工程。她笑着说这三个计划的难度,都是“天堑”级别的地狱难度,自己目前也完全还没有把握,所以有时也觉得是狂想,需要同志们一起努力,看看我们能否把狂想变成现实。同志们震惊之余,看着平静微笑自信的李思华,觉得未必不可能,她已经创造了一个一个奇迹,焉知不能继续创造新的奇迹呢?
高层干部们非常激动,都觉得国家有希望,自己要豁出命去,协助李力胜同志完成军队和工业,这两大最重要的民族复兴基础工程。
接下去的几天,李思华听取了各个条块上负责同志的多方面汇报。很多问题她暂时没有表态,她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去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然后对走偏的政策或者治理,加以调整。
年前李思华完成了对文昌及附近区域的调研。
大年三十的晚上,和同志们吃过年夜饭,她又开始在油灯下,撰写自己的总结报告。看着有点昏暗的油灯,心里想着海南电力建设,需要加速筹备了。
时间已经很晚,马上就要过年了,远处鞭炮声此起彼伏,偶尔还看得到美丽的烟花。李思华脸上露出了笑容,她和同志们的努力,已经把历史上几十年后,人民才能享受的一些“平庸生活”,提前带到了海南根据地。不过想起了最近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她的笑容又消失了。
春节后,她继续基层调研,在警卫战士们等的护卫下,不允许地方干部插手,走遍了多个县区的农场、乡村和城区,她的笔记越记越厚。海南根据地阳光下阴影中的垃圾问题,逐渐在她心里清晰起来。
回到文昌,她没有马上召集同志们讨论这些问题,而是先让体制政策研究院,开始制定一套“集村并寨”的新农村规划。
她在调研中发现,海南由于山区多,因此有太多的小村子,很多都只有十几户人家,有些甚至只有几户人家。合作社等集体组织能够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这些村子很难提升生产力,而且什么事情都要自己解决。太分散对军事上安全,可绝对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她思忖着必须有所妥协,找到人口集中与分散的合适的度。
她在任务会上提出了她的设想,并让研究院进行深入研究,进行具体规划,然后要求快速实施。
她的设想是,每一千户人家左右,即大约五千人,合并集中为一个寨,相当于未来的一个稍大的乡左右,设置乡寨政府。这样人口规模的乡寨,就足以支撑起比较完备的基层组织、包括民兵组织,对小社会的各项管理也可以比较全面。未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会比较明显,例如通路、通自来水、垃圾污水的处置、医疗卫生、小学教育,以及小商业等新就业机会,在这样的体量下才能承载。
从土地角度来考虑。每户如果提供200平米的宅基地,80平米为晒场、天井和前庭,其余120平米为房屋基础,修筑2层楼,2层略小,为80平米,则平均的5口之家居住面积为200平米,非常宽敞。1千户人家,总的宅基地面积就是20万平方米。
城市的绿植比现在是1:5,而乡村可以考虑1:10,因此整个寨子就需要200万平方,即2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形成整个乡寨。乡寨的建设,要尽量使用不便于农耕的劣地、山地,避免占用耕地。大量绿植面积(部分为果蔬地)的形成,使得乡寨具备军事上良好的空防能力。
每人的农地是3亩,另外配1亩作为乡寨的建设用地,即发展畜牧养殖、以农产品和林产品为基础的加工业等,这样5千人需要配2万亩农地和建设用地。这大约是不到14平方公里。
所以整个乡寨,大约就是16平方公里。考虑到一些农民将被转化为农场林民,我们将农地再放大一亩,按照人均超过4亩计算,乡寨面积按20平方公里。尽量将配置的农地环绕乡寨,那么从乡寨到最远的农地,距离应该不超过6公里,是正常人不到1个小时的步行距离,有点远,但交通上基本可行。
至于乡寨管理的林地,原来情况下也是有交通距离的,并没有增加了新的不便利。
按照上述设想,我们再考虑整个海南的人力结构。海南也在接纳一部分移民,尤其是学生。所以未来5年的人口,除去转移中的移民,我们以300万人的总数来考虑。
以农场为主的林地,将消化100万人,其中实际上,80万是林业管理1.6万平方公里的林区,而剩下的20万是丘陵和山地农业管理。这20万人也可以参考这个乡寨模式,组织建设农场的场部。
以乡寨模式来规划100万的农民,那么就是200个5千人的乡寨,使用了4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正好是海南3.4万平方公里的零头。
我们知道,海南的耕地总量,是600多万亩。按此估算,大约可以容纳300多个这样的乡寨,这意味着,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在农业上我们要建设完成200个乡寨,然后剩余的100多个乡寨的潜力,就是应对人口增长的。每个乡寨人口多过5千人太多,就迁出去,营造新的乡寨。而如果工业人口抽取过多,乡寨的人太少了,以后再设法减掉。
整个根据地300万人,去掉上述的200万,还有100万人,他们当然就是城市居民、以及大量的学生。这是大工业建设的基础,未来也会吸收海南增长人口的大部分。这100万人中,除去城市中的20万学生,剩下的80万人中,经过教育培训,大约可以提供30万人的初期工业人口。随着发展的需求,会从林业和农业中抽取人口,加入城市工业,这样农业、林业的负载下降,工业人口则不断增加。
李思华的设想,让体制政策研究院的人们感触复杂,年轻人大都非常兴奋。而一些从广东和内地招来的研究员,心理就比较五味杂存了。早就听说过这个李力胜领导,思想天马行空、无所畏惧。这样对整体社会的大手笔改造,他们不是想不到,而是根本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