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52章 缅甸各地的新情势

第52章 缅甸各地的新情势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缅甸钦邦,离开乌克亚港不远的一处山岭中,田秋安与马薇带着一群民兵,正在山区尽头的一处山岗上。他用望远镜扫视着山下的通道,准备接应运送物资的队伍。

    物资从乌克亚港送来,组织已经努力建立起了从乌克亚或者孟都,海运到缅甸的物流运输,然后用马车送往分布在钦邦的中央山脉,即铁岭山脉中的各个山地,组织已经在这些山地设置了多个移民点,开始初步发展13个乡寨。接下来还要发展从吉大港直接开始的走私线路。

    钦邦有3.6万平方公里,比海南岛还大,可是由于是山区,人口非常少,现在只有10万人出头,组织选择这里重点建设的原因,自然是缅英当局在这里的统治极为薄弱,现在输入了3万移民之后,实际上已经取得了本地的统治权,“钦族”的少数上层一扫而空,只有哈卡和法兰,这两个有英国人机构的镇区,组织有意识地维持了原状,没有去挑战他们,先努力在山地乡村发展乡寨,建立根据地。

    田秋安是山东人,是这里比较早期的移民,到这里已经超过1年了,他现在是所属乡寨的一个民兵连连长。当初他其实有点遗憾,本来他少年时练过武,应该是当兵的好苗子,可是灾荒中逃难,搞得身体太亏了,在海南根据地选兵的时候,没有被挑上,最后被安排移民来到了钦邦。实际上通过这一年多,他的身体已经恢复得很好,现在他觉得自己壮得都可以打死一头牛。

    钦邦面积广大,但多数都是海拔2000米到3000米的高山地区,而当地的农业技术非常落后,原来都是刀割火种。

    组织调查后,发现其实相对于如此少的人口,可开垦的耕地简直是应有尽有,虽然高山地区土壤质量差,但架不住规模大啊,所以第一策略,就是从印度进口输入了一批大牲畜,以便于用畜力,来减轻开垦的压力,能够种植尽可能多的耕地。

    山区有的是草,大牲畜的饲料不成问题,而利用大牲畜和人的便溺,搜集森林中的枯枝烂叶粉碎,进行堆肥,还输入了少量化肥。先是烧火开荒,然后利用大牲畜对荒地深耕,将积肥与土壤混合,反复这个过程,不断改良提升农地的肥力。

    开垦土地先按照一人5亩的标准,以后会提升到一人10亩。只能是依靠大牲畜,单靠人的劳力的话,根本不可能管理这么多土地。去年开垦了20万亩左右,而今年才完成了13万人需要的65万亩土地开垦。效果是明显的,去年完成的那20万亩农地,如果以较低地区的稻米种植来看,今年已经达到了亩产200斤以上的水平。等到明年,这65万亩都成为熟地,整体人口即使超过30万以上,基本也能实现粮食自给了。

    整体的农地规划是,相对低地和水源丰富地区,种植水稻;而相对高地和旱地地区,种植玉米和高粱。

    当然同时还发展养殖业,山区广大的面积,提供了丰富的饲料,猪、牛、羊、鸡等的饲养,从去年开始就进行,今年扩大了很大的规模,而去年的养殖,已经开始为移民和本地人提供了较为丰富的肉食。

    蔬菜、果树、甘蔗、油菜、短绒棉花、土豆、咖啡、桑树等的经济养殖,也在试点中。

    这样的动作规模,不可能不惊动到在钦邦首府,即法克镇的缅英人员,他们也向上级报告过,不过一个如此贫瘠的山区,根本没有能让殖民当局的注意力集中过来。

    对于田秋安本人来说,这两年他基本上就是与筑路打交道了。

    13万人的大约一半,至少超过6万人,现在都在筑路上。他们只有在农忙的时候,停下来去帮助农忙。其余时候都在筑路,冬天的时候人还要多。

    一开始,是从孟都和乌克亚附近的组织物资中转库,修路到山区,接上最近的移民点,这是“外网”。然后再是联通各个移民点,这是“内网”。最后则是为那些未来移民所设置的移民点之间,进行道路连接,这是“备网”。

    当然,在选择移民点的时候都已经实现勘察,能够进行最终5米宽度以上的道路修筑,是修筑移民点的先决条件。

    这些道路实际上都要修两遍。第一次是简单粗暴地打通,先能行人走马就行,铺上防雨的渣灰,宽度有个两米就合格。这部分已经基本完成了,可以满足马车、牛车这样的最基本交通条件,实现基本物流。而最新开始的,则是扩展到5米的正式道路,基础要加强,听说未来要能通行轻型坦克。

    如果不是输入了一些小型的筑路机械的话,这种山区的道路修筑,是非常艰难的,即使是有了机械,有时候艰难的程度还是很大,已经有几十名移民牺牲在筑路上了。

    钦邦靠近印度,4月的天已经很热,田秋安的额头上都是汗珠,他一个山东人,现在都还没有完全适应这里炎热的气候,只有在山上,他才觉得比较舒服。

    马薇拿出汗巾,给他擦了擦汗。马薇是钦邦本地人,如果按照原来的名字音译,应该叫做“玛维亚”,不过学习汉语后,她直接改成了“马薇”。

    马薇是个活泼而聪明的姑娘,汉语学得很快。田秋安喜欢练拳,马薇一看就喜欢上了,她缠着田秋安让他教她练拳,一来二去,两人就好上了,现在结婚都已经有两个月了。

    田秋安对于马薇没有什么不满意的,他很喜欢这个姑娘。山东一场水灾,他家破人亡,剩下孤零零一个人在这世间,现在能成个家,他自己很欣慰,祖宗的血脉又能传下去了。该感谢谁?这贼老天吗?呸!一家人死的时候,没见它显灵。该感谢党,没有党的话,这世间恐怕就没有他田秋安了,早就不知道饿死在哪个鬼地方了。

    山脚下远远望见了一溜马车,他知道是运输队到了,转头对大伙喊了一声:“大家伙儿,运输队来了,我们到山下去帮忙。”

    在大家的应答声中,他带着马薇朝着山下走去。

    刘武腿上负了伤,他疲惫地坐在地上,战友在帮助他包扎伤口。

    刘武是正规部队的一名士兵。想起刚才的战斗,他还心有余悸。一伙克钦族的武装,在头人的带领下,试图袭击他们这一组巡视的部队,虽然反应及时,他还是腿上中了一枪。

    这里的形势比起若开邦和钦邦来,要紧张很多。克钦族虽然其实就是云南的景颇族,但他们过去被英国渗透比较深,很多人信了基督教。正因如此,本来英缅军中,就雇佣了很多克钦族人,他们的武装也比一般的“少数民族”要强,有不少英国出产的枪支弹药。在所有的缅甸“少数民族”中,克钦人大概是最不服缅人的,独立势力最强。

    克钦邦面积很大,有8.9万平方公里,但在这个时代人口也不多,大约有四五十万人。这个地方邻接云南,自然是移民的重点区域,在山区的乡寨移民也很顺利,在山区已经移民五万,吸收当地山区人口三万左右,建立了16个乡寨。

    刘武他们的麻烦,却是因为他们现在的位置,离开繁华的帕敢镇不远。这个地方是缅甸最大的翡翠产区,因此繁盛几百年了,亚洲都喜欢翡翠,尤其中国人。各地客商来此采购原石和翡翠的,络绎不绝,现在的帕敢镇,足有七八万人,自然是各方势力交织的一个地方。

    但他们又不得不来,因为根据李思华提供的地图,这个地方同样有一个帕敢铁矿,属褐铁矿,储量约2.23亿吨,综合品位达到了50.65%,属于富矿。控制了这个铁矿,就意味着我们又有了一个石碌,可以建设一个新的煤钢化综合工业体。

    所以在这个地方附近,组织决定先设立两个乡寨,未来还有更多,以准备将这个矿山拿下。为此将在缅甸总计只有一个团的部队,足足派了一个营的部队在这里。

    他们的出现,引起了当地势力的警惕,类似的袭击已经发生了好几次。这些当地势力,可能是把他们看成是来争夺翡翠资源的。

    其实在刘武们看来,翡翠这玩意,就是富人们用来赏玩和炫富的,哪有铁矿重要呢?钢铁才是力量。

    刘武恨恨地想着,听说再有几个月,就有大部队要派到缅甸来了。到时候一定要将这些势力都扫除干净。

    土司苗昂登,这个时候正在位于帕敢镇的、属于他家族的大宅里烦躁不安,袭击又失败了,他又损失了十几个家丁,这已经是第二次了。他有些绝望,这帮外来的人,非常能打,武器也好。他的部下,打不过啊。

    他之所以要袭击这些人,是因为他们现在占据的地方,是他早就觊觎的,因为知道那里地下肯定有翡翠,只不过那个地方以前属于另一个土司,他也只能按捺下自己的贪欲。

    最近那个土司一家都不见了,肯定是被这帮人干掉了。这让他原来的贪欲又浮了上来,他的部下是当地最强的,而原来之所以不对付那个土司,是因为担心当地的其他势力恐惧之下,都合力对付他。现在是外来人干的,那还怕什么?

    可是两次袭击都失败了,他损失了几十个家丁。他还知道另外两个土司也动了手,结果也是失败。

    看来,只有和其它土司联合了,大家集中全部实力,干一场大的?都已经结仇了,他也不敢就此罢手。

    至于向英国人求援,他想都没想。那帮洋鬼子,只会勒索他们,要他们出兵?那得付出多少代价?说不定自己的势力,反而被洋鬼子们清除了。

    在刘武的身边,他的领导张天恩则想着,克钦邦这个地方与缅甸的其它地方不同,人口大量都集中在密支那、八莫、孟拱、帕敢这几个城镇,乡村人口不多。占领这个邦,需要占领城镇。但按照上级的考虑,也许要等两年后。现在的我们,除了帕敢铁矿外,还是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用大量的移民,来形成克钦邦的乡寨格局,锁住这些城镇,最后再一鼓而下。

    曼德勒北边的陪昂塘山区,张小康正欣喜若狂。

    他是“黄金部队”的一名技术员,其实资历也很浅,不过他原来就是初中毕业,然后在海南根据地专门培训了半年的找矿。说实话,原来他并喜欢这个职业,但是身为共青团员,正在申请入党的他,怎么能对组织的召唤不理不睬呢?要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所以他才加入了这个行业。

    不过这几个月的餐风宿野,倒是让他想通了,这是艰巨而伟大的工作。今天的收获,则让他感到了成就感,他和同志们终于找到了缅甸最大的一个金矿的主脉。

    大约1年前,李思华想到此事,安排了根据地立即培养一批专精于寻找黄金矿脉的技术员工。而在香港招聘的西方面孔中,有澳大利亚人,利用他属于英联邦公民的身份,在缅甸注册了矿业公司,开始寻找金矿,以后还会再开一些其它人出面的矿业公司。同时安排了在美国购买金矿的开矿设备,运往缅甸。

    缅甸一度号称“黄金之国”,黄金的储量很丰富。在卢拱盆地、以及密支那附近的伊洛瓦底江一带,矿脉很丰富。

    所以李思华用金手指,选了几个她感觉熟悉的、应该后世有点名气的金矿位置,提供给了“黄金部队”。

    今天张小康们发现的这个金矿,就是李思华明确指出的最大一个矿,陪昂塘大型金矿。李思华知道这个矿的含金矿石高达318万吨,仅这个矿就可以开采15吨以上的黄金。

    她要求黄金部队在两年内,开发10个左右的金矿,在这方面要不惜投入。她心里的计划是,如果能在两年内收获50吨黄金,那么意味着5千万美元以上的收益,对补充今后的整体耗费,肯定有所帮助。

    张小康们经过3个多月的勘探,终于找到了这个金矿的主矿脉,自然是难以抑制的狂喜。

    很快,海南根据地收到了密电。李思华看后笑了笑,终于开始有收获了,再有个接近半年,应该就可以产出黄金了,她发愁的后继资金补充的大门,终于打开了一条缝。黄金未来很宝贵,可是再宝贵,也没有工业的力量更宝贵。

    至于翡翠和宝石这些富人的玩意,其实销量有限,大规模开采就不值钱了,除了把价格砸下来的效果,根本形不成大量资金的收入。

    肖云峰目无表情地观察着仁安羌油田,这个油田在马圭省。他的边上,就是久违了的王纪,现在我党在缅甸的军事领导人。

    肖云峰的脑子里,回忆着组织提供的数据,这是缅甸最早也是目前最大的油田,从1795年就开始生产石油。产油区是不对称延伸的背斜构造,储量估计约6000万吨,最好的一点是,这个油田的产油层很浅,易于开采,其最深的产油区也仅1800米。

    他不知道组织的数据从何而来,却能理解这个油田的重要性,有了这个油田,无论是军事上还是民用卡车运输,在几年的时间内,仅这个油田的出产就足够了。虽然这个油田其实是个小油田,和美国的那些大油田相比,储量少得可怜。可是中国现在被称为“贫油国”,任何一个油田都是宝贵的资源。

    肖云峰是组织在美国招聘的,这一次被李思华带回来后,就直接来到缅甸,了解这个油田,为未来做好准备。他在美国就是学习石油开采的,是这个时候少有的中国籍专家。难得的是政治进步,痛恨国民政府的腐败,现在的他,已经是共产党员。

    王纪脑子的事情,就更加复杂,两年缅甸的地下生涯,让他成熟得非常快,以前开朗调皮、乐呵呵的性格,逐步变得比较深沉了。

    他回忆着李思华的密电。对于仁安羌油田,届时会派遣已经扩充的特种大队,作为尖兵,以大部队为后盾,一举攻克。难度在于,李思华要求尽量实现无损拿下油田,因为不仅仅是油田的产能重要,更重要的是,这个油田本身,就是一套英国技术的石油开采工业综合体系,是可以作为未来国内石油开采业的技术基础的。如果有损失,那非常可惜。

    李思华计划拿下仁安羌油田后,再引入美国技术力量,一方面是迅速扩大产量,另一方面委派足够的学员,跟随学习,掌握石油开采的实践能力。

    这个任务让王纪感觉到自己的肩头沉甸甸的,背负着很大的责任。他想着,一方面,要迅速消灭附近的英国驻军;另一方面,则要事先潜伏,然后在最短的时间内消灭油田内的护卫。后继,组织会安排大量密集的高射炮群,对于这个油田形成最严密的防空能力,保卫油田的生产。某种意义上,这是缅甸突击行动中,天字第一号的目标。

    缅甸的各地,在英国人的视线之外,或者是视线的盲区,都在起着变化,而自4月开始,大量的中国移民,正从若开邦和钦邦这两个邦的海岸涌入,每天晚上,都有大量人口登陆,然后消失在夜色里。

    一些海运货轮,更频繁地访问实兑、孟都、乌克亚等港口,他们卸下的各种“集装箱”,总是被码头苦力们最优先地运出港区,然后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几个港口的负责人看着报表,觉得最近的生意好像好了不少。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