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缅甸新局和移民工作
李思华与冯百驹等人已经对接下来的缅甸行动进行了多次详细的探讨,新的策略基本定型。
在冯百驹等缅甸党组织的努力下,经过两年的运营,我党组织在缅甸的隐秘存在已经比较稳固。
从根据地前后派往缅甸的党员,超过了两千人,而在当地发展的党员已近四千人,总计接近了六千人的组织规模,已经分布到了若开邦、钦邦、克钦邦、掸邦等几乎全部缅甸的省份。其中“少数民族”的党员就超过了1500人,党组织已经渗透到了缅甸主要的所有“少数民族”中。
党组织在若开邦等地,开设了上百个各种类型的公司,掩护党员在各地的活动,提供基本的活动经费,也作为情报站点。由于这两年主要是潜伏活动,没有与缅英当局有直接冲突,因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生损失的状况。
通过伪装一些从香港、南洋等地来的华裔和少数西方面孔的马甲,已经与不少缅英当局的上层人物建立了关系,这也是情报和掩护的需求。
前后派出缅甸的部队,已经超过了一个团,差不多是四千人的规模,他们分散化妆成各种贸易马帮,甚至直接是土匪,渗入了若开邦、钦邦、克钦邦和掸邦等主要目标区域。目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各邦山区移民基地的建设,以及护卫物流线路。
目前已经在五个邦中,选择了超过100个潜在移民点。选择的条件是,周围缅英统治基础薄弱,安全性较好,能够提供基础物流条件,且已经有一定农田或具备可开发农业的条件。这导致不可避免地与地方势力冲突,在若干地区,都爆发了我们队伍与地方势力武装的交锋,由于战斗力的巨大差距,基本上我们都消灭了敌对的地方势力武装。
缅英当局,现在对属于我们的“缅华自治军”、“阿华自治军”等也已经知道,当然它们有警惕,但警惕性还不算太高,基本上视之为地方势力之间互争地盘的战斗。由于都在他们本身就控制薄弱的山区,并没有引起他们的重视。
移民已经进入了20万左右,在70个左右的移民点。今后将依据李思华提出的“标准乡寨”进行移民规划,基本上还是5千人一个移民点。移民实施完整的组织化,先在海南学习乡寨的管理和生活,组建起党组织、民兵组织和乡寨政府,然后整体移民到某一个移民点,或在某个移民点建设多个乡寨。目前的困难是,移民点缺乏基础设施,又在山区,生活还是比较困难,还不能实现完全的自给自足,需要通过物流从外界输入支持的物资。
不过移民的心理状况还比较稳定,政治上的积极性也很高。毕竟相比他们原来在大灾中要饿死的状况,现在的情况已经不知道好到哪里去了,缅甸现在的物流供给至少能保证他们基本能吃饱饭。
在最重点的若开邦,我们已经消灭了当地上层的独立势力,实际上他们也只有几百人的规模,构不成军事上的威胁,这主要是从政治上决定的。目前阿拉干人,基本上已经将“阿华自治军”,认为是阿拉干人与华人联合的独立势力,而通过部队,在当地开始训练组织游击队,也吸收了一些阿拉干的贫苦青壮。
缅人的主要独立势力,集中在东南平面和丘陵地区,目前与他们保持着距离,双方没有发生冲突,就缅人独立势力而言,他们现在还不清楚我们的情况,对我们所知甚少,模糊的认识是这是华裔与“少数民族独立势力”的勾结,大家面对英国殖民者的立场是一致的,但从大缅主义的民族主义出发,他们对我们又是警惕的。
至于其它“少数民族”的独立势力,目前在各个移民点附近,爆发了一些冲突。但整体上,我们还没有对他们进行毁灭性的打击,目前部队还不够,而且也要避免打草惊蛇。
为了保障粮食供应,目前我们在贸易上的主要方向,就是尽量掌握最大份额的稻米贸易。同志们避开了英国人直接掌握的份额,也没有去惊动印度齐智人的稻米种植高利贷生意,而是在终端贸易上发力,利用越来越强的资本优势,占据了稻米收购的主要份额。
在充分了解缅甸方面同志们的情况后,李思华指出,接下来要预防的一个缅甸的巨变,那就是因为经济危机,英国不会再让印度人作为剥削的二传手,而是将缅甸从大印度中独立出来,由英国人直接管理。这意味着,未来两三年,英国自身在缅甸的管理力量会增强。
英国自己管理缅甸,一定会加强对缅甸人民的剥削,这必然会激化缅甸的独立势力的斗争。李思华知道,后世缅甸的独立建国势力,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形成的。
李思华指出,在英国直接统治缅甸下,我们要利用缅人独立势力,让他们吸引英国人的全部注意力,而我们则要在其掩护下,尽量隐秘地实现大发展。
从现在的情况看,我们在缅甸的全面攻势,应该最快在1932年,即2年后开始执行,很有可能还要拖延到1933年。在此之前,应该尽量规避与缅英当局的直接冲突。当然,如果不可避免,那么先要以游击战形势骚扰缅英当局,充分利用其在缅甸驻军过于稀少的弱点。总之,要避免暴露全部实力,努力让缅英当局认为,只是少量和小股的地方独立武装运动。
英国在1929年这一次的大萧条中,受损相对于美国较好,但也就是比较而言,其整体的工业产值仍然下降了23%,对外贸易下降60%,而批发价格下降了33%,甚至超过了美国的32%。
英国应对大萧条的办法,就是用高额关税,让自己关起门来过日子。英国有当时最庞大的殖民地,因此加强了对殖民地例如缅甸的剥削,依靠这庞大的内部市场,维持了相对其它列强较好的经济表现,例如相对于美国和德国,。
根据缅甸的上述情况,新的策略主要决定如下:
一、海南大规模的军事训练已经开始,预计很快会增加到10个师的规模,2年内则将完成全部30个师的初步训练。而最初的10个师,会在2年内完成逐批渗入缅甸。为方便行动,前期先轻武器化,重武器要选择时机、规划行动,逐批运输进入。10个师的兵力,先实现对移民区的完全保护,训练民兵,消灭各地的地方独立势力,用几十个不同“独立势力”的旗号进行掩饰,分布于首批的5个邦中。
二、移民开始大规模扩量。目前航运力量已经具备,可以实现一次性十万规模的人口投送。因此决定在1930~1931这两年,要努力实现300万移民,移民要与当地农民、山民实现广泛混居,例如将一个乡寨,裂变为两个。在300万移民的基础上,要至少吸纳土著居民200万人,实现对500万人的实质控制。
三、广泛地强化民兵组织建设。500万实控人口,按照1:6的规则,可以实现80万民兵组织。民兵实现步枪、子弹、手榴弹(或手雷)的3件套轻武装,同时运输大量炸药,广泛学习和使用地雷技术。这样,预计花费2000万美元,可以实现对民兵的武装化、训练和基础弹药储备。
四、全部31个师的兵力中,先渗入缅甸10个师,未来海南留下1军1师,即总共4个师守卫。其它的17个师,则在1932年择机,从若开邦一次性强行登陆,通过若开山脉突入缅北缅西,与前置兵力10个师会和,总共组成9个军,然后席卷除了东南平原几个省邦以外的,其余缅甸全境!
五、对于移民和所吸纳当地人口的劳动力,不能仅用在建设乡寨上,大量的青壮人口,要投入修路。2年的时间,要完成从若开邦到钦邦,再到克钦邦,再到掸邦的道路,基准为5米宽,在困难的地方要保持3米宽以上,以实现轻型坦克可以通行。道路的基础要坚固,表面先用渣灰,未来再改进提升。
六、选择山谷、山洞等隐蔽地形,在部分移民点附近建设小型军工厂,实现弹药生产和武器维修。大多数火炮和炮弹等,只能依赖外界输入,但最基本的各种子弹、手雷和手榴弹、迫击炮和山炮等的小型炮弹,在2年内努力实现自给。李思华还利用自己的金手指,提供了一些目标矿山,争取实现初步的小型开采。
七、建立广泛的物资仓储系统和物流系统,实现各个移民点之间物资的严密管控。李思华将各个移民点称之为“分布式网络”,每个乡寨就是一个节点。节点之间要多维度地联系起来,才能发挥整张网络的效果。
八、继续扩大对缅甸稻米贸易的掌控,极端时刻甚至使用武力也无需顾忌。以缅甸自身的稻米采购,养活500万人绰绰有余,不过在2年内,尽量实现粮食大部分自给,这样根据地只要从外界输入一些肉食即可,可以大大降低对海运和物流的需求,也加强了隐蔽性。
九、强化情报组织。对缅甸经济、社会、地方势力、人口分布、英国布局、缅人独立势力等,进行更细致深入的情报工作。为最后行动的顺利和一次性到位,提供信息基础。
移民工作是缅甸行动的重要基础,李思华也和赶回根据地汇报的余润群和洪国光两人,进行了详细的沟通和工作安排。
1928年,原来统治山东的军阀张宗昌,被北伐军击破。在1930年初的这个时刻,是原来江苏的军阀陈调元主政山东。但李思华知道,不久之后,1930年9月,韩福渠就开始他在山东直到抗日战争时的统治,长达7年。
韩福渠原来是冯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后来被蒋介石收买,背叛了冯玉祥,导致西北军在中原大战中的失败。统治山东算是蒋介石对他的褒奖。
李思华当成一个情报,将韩福渠将主政山东的消息,告诉了两位同志。与这两年在山东的“过路军阀”相比,韩福渠将扎根山东,他的能力也较强,山东将迎来一段稳定期。她心里清楚,韩福渠在山东建立了3个军的武装部队,含五个师和一个旅,总计要达到8~9万人。当然他的部队是军阀性质,战斗力根本不强,要不然也不会在1937年与日军开战后,很快就被打得打败逃跑。
不管怎样,大规模的移民工作,势必被韩福渠注意到。但韩福渠有个最大的弱点,就是缺乏军费。蒋介石对他的利用只是一次性,接下来根本不会为他提供军费。他要维持自己的统治,自然要搜刮民间。历史上此人在军中严厉禁毒,却向外大肆贩卖鸦片。其贩毒行径,屡次被社会舆论谴责,然后他为了维持军队,视若罔闻。
因此对韩福渠应该可以收买,特批每年100万大洋的专用经费,50万大洋用于韩本人,而其余50万大洋,用于其主要部下和地方势力。这100万大洋,就让军阀们当成是贩卖人口的收入。但日常工作仍然要高度警惕,防止其贪婪过度,而不断敲我们的竹杠,达不到威胁的目的,就出兵勒索。
为了实现这一点,组织将与韩福渠建立一定的军火贸易关系,形成钳制。将向其出售美国军火,这种军阀现在通过洋行的购买成本很高,我们即使以较低的价格出售给他,中间仍然有很大的赚头,也许能将给他的每年好处费赚回来。李思华笑着说。这自然是不可能的,大部分资金,肯定会被韩福渠纳入私囊。这实际上形成“军火换人口”的交易。
她指出,为什么我们移民要选择山东为基地呢?因为山东是当时的人口大省,估计近四千万人口,而河南的人口更多,两省加起来有八九千万,大致相当于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五分之一。不选这里选哪里?
我们预计总体要移民一千万以上,而这两省就能满足我们的目标,并绰绰有余。尤其是河南,最近的八年简直是连续天灾的八年,半个河南,可谓都是饿殍遍地。
余润群和洪国光报告,整个山东加上河南的移民网络已经比较完善,尤其在灾祸严重的各个城市,都建立了办事处以及招募网点。目前由于在两省的知名度已经较高,而组织上经费改善之后,润滑了地方,因此总体移民招募工作还算顺利。
在山东和河南民间,对于他们的移民工作,已经形成了“固有印象”,以为他们是为东南亚和南美的华人富豪开办的种植园,提供劳动力。在这个阶段,正好借助河南和山东大灾的形式,大肆廉价地吸收人口,送往海外。
目前的主要的招募方式是,对于直接找上门到各个网点的难民,由网点工作人员直接接收。而另外对于原来干扰我们招募,觊觎利益而有恶意的地方势力人士,现在采用了利益吸引的模式,即如果他们带难民过来,被工作人员验证无误,符合标准,就按每10个人奖励1块大洋的标准,给他们钱,这样的话,现在阻碍就很少了。只是前期名额有限,这些豪强之间,还为了名额的多少而明争暗斗,以为是一门长期的生意。我们自己所受的压力反而有所减小。
目前难民选择的标准,已经不那么强调青壮。而是以有青壮的家庭为单位,残酷一点说,在大灾面前,老人早就不行了。还存活的,几乎都是壮年或以下的,包括孩子。所以只要最后身体调养过来,都还是不错的劳动力。
目前已经建立了几条人口输送通道,从河南几个较远的灾区开始,向山东青岛延伸。考虑到难民体弱,大约每20公里,就设置休息和吃饭的“庄子”,每个庄子有护卫力量,目前在山东扮演护卫队的部队也已达到了一个团的力量,超过三千人。而且在山东和河南还招募了一些人作为“打行”,护卫总数大约有六千人。
这样每20公里一程,一路向青岛过去,直到抵达青岛附近的,超过十个难民大营,进行最后修整。恢复体能,然后分批上船运往海南,再在海南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军事训练和乡寨生产组织训练。当然,其中参军的青壮则另行安排。
按照李思华的最新规划,2年要完成300万移民,接下来的一年就必须移民至少120万人以上。平均每个月要达到10万。招募肯定没问题,主要问题在于粮食和其它“基础设施”的供给还要扩大。例如在青岛的流民大营可能要扩大到30个左右,几条线路上的“庄子”也要进行更多的设置,经费上的压力会比较大。
目前两省的难民由于各地受灾情况,是此起彼伏,所以在各地招募的数量将根据灾情而调整,山东的情况稍好,河南受灾更厉害,未来招募的重点恐怕倒是河南。
李思华笑着对两位同志说,不用顾忌经费,现在正是组织上经费最充裕的时候,只要不浪费就行。相比工业建设的投入,移民上的花费确实是小头,五块大洋能满足100个移民的一天伙食,以在最终自立之前,宽松算300天来估计,即每100个移民消耗的经费是1500大洋,这样一千万移民是15000万大洋,折算不到6500万美元,加上其它的费用,大致需要8000万美元,相比于6亿美元以上的工业建设投入,当然只是个小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