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资源积累与民国的关注
黄洪生刚从越南回到了海南根据地。
他兴奋地在专区工业领导工作会议上,向同志们汇报着这一次他的收获。
这一次他带了一个小组,以美国安华财团的名义,去越南鸿基煤矿,谈判购买优质焦煤。他形容说:“法国佬听说我们每年要订购800万吨的优质焦煤,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大家一片笑声。
黄洪生报告说,谈判很顺利,不过鸿基煤矿目前没有那么多产能,还必须扩产,我们以提前支付部分订货款的形式,派遣小组现场监督,法国人负责立即购买设备和招聘人员扩产,务必在1年后达到我们的订单需求。
他对鸿基煤矿印象极深,这里单单露天矿储量就有两亿吨,地面下的优质无烟煤,据说有几十亿吨,最关键的是煤矿近在岸边,海运极其方便。鸿基煤矿是在越南广宁省,本来就邻接我国广西省的防城港。从海运来看,煤矿到海南极为便利,比起从海南到香港的航程,都要近一半左右,海运煤炭,能够保证一天之内,就能抵达海南。
而且鸿基煤矿只是广宁煤炭带的一部分,整个广宁的煤炭矿脉长达200公里,所产煤炭热值高、灰分低、没有烟,质量很高,世所少见,不愧是东南亚的“煤海”。这个地方应该在非常古老的地质年代,就是森林频密之地,要不然也不会累积下如此多的优质煤炭。
按照100万吨钢铁产能的需求,当时的技术水平,大约需要200万吨优质焦煤,用来炼钢,即每吨钢大约需要两吨焦煤。由于担心未来英国人影响法国,导致这条煤炭供应链中断,因此李思华指示要在短期内大量订购,所以才下了每年800万吨的订单,这是考虑从1931春年到1933年春两年的时间,可以进口1600万吨,加上今年开始进口的现货200万吨,这样可以储备1800万吨焦煤,即使去掉钢厂第一年的200万吨,剩下的1600万吨也足以支撑钢厂8年的消耗。
这个计划,是李思华的一个远景计划。考虑到最多等到1940年,在二战爆发后,我们自己就会从海南和广西攻入越南,抢在日本人之前,赶走法国人。所以如果1933年煤炭供应中断,那么就要在最坏情况下,做好钢厂7年时间缺乏优质焦煤供应的状况,所以才有上述的订单。当然,这一切“狂妄”的计划,她现在都是埋在自己的肚子里。对于同志们,她的说法很简单,有备无患,法国人长期而言,是靠不住的。
火电厂现在调整成了2个,主要是考虑彼此有个备用,万一有一个电厂停电了,不止于影响钢铁和化工的生产,所以现在建设的是2个各25万千瓦的发电厂,这两个电厂每年耗费电煤不过几十万吨。海南自己就能解决,虽然海南的褐煤热量低、杂质多,但也不是不能用,这方面就不从越南进口了。
在考虑越南的煤炭的时候,她也想起越南包括柬埔寨的金矿储量也不错,让根据地的同志们依据缅甸的模式,根据她提供的地址,想办法到越南和柬埔寨也开几个金矿,增厚黄金储备。
煤炭资源主要来自越南,而铁矿石的资源,就依赖石碌铁矿了,石碌铁矿的大规模建设,已经开展了超过1年,产能逐渐上升。
按照100万吨钢铁生产的需求,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每年需要400万吨铁矿石,即差不多4吨矿石出一吨钢铁。所以石碌铁矿的产能,就是按照400万吨设计的。当下已经开采的,都正在进行储备。即对铁矿石进行破碎磨粉,储备铁精粉。1年前从美国进口的大批球磨机等设备,都已经到位,生产已经正常化,大量的铁精粉,正在仓库中不断累积。
生产硫酸的原料,硫磺和硫铁矿,也在累积中。而硝酸的主要原料是氨,所以同步建设的合成氨厂,成为了硝酸生产的前奏。而合成氨的生产,就海南的条件,目前不可能用天然气,只能是煤炭,海南自产煤炭中较好的部分,将提供给合成氨和硝酸生产,当然,这两年也会从越南进口一些无烟煤,作为原料储备。
盐酸则是以盐(氯化钠)和浓硫酸为生产原料。海南已经建立了大量的海盐生产规模,足以满足盐酸生产的需要。
纯碱的生产原料则是食盐、氨和二氧化碳,与上述产品的原料是通用的。而烧碱的生产原料主要就是盐。
除了三酸二碱,其实包括磷酸和重碱,此次也列入了化工建设的内容,所以实际上是要完成四酸三碱。
除了上述基础的无机化工以外,还有一些小规模的其它化工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原料也都在准备中。
海南的弱点,还是由于面积有限,所以矿种的选择范围不大,有些资源,就只能依赖进口。
除了工业上的大建设,在海南的“社会重塑”到1930年底也已初步完成。
李思华去美国后,移民速度加快,到年底,除了在李思华走之前,已经派遣的20万以外,5月到12月,共计接到移民160万人(现在历史累积数据已经达到了200万),其中,海南留下了组建部队需要的20万人,作为学生的青少年30万人,补充海南工业建设能力的20万人,合计70万人,而仍有60万移民在移民基地组织训练中。这段时间,向缅甸又输送了30万移民。
所以最后的数据是,缅甸已有移民70万人,海南留下了70万人,还有60万人将在未来3个月向缅甸输送。接下来的时间,山东将几乎以每月22万~30万人的数据向海南输送移民,海南则差不多每月留下5~6万青少年和适合部队的兵员,将每月20万以上的人口输运缅甸。
因此不计算即将移民的那部分人口,海南现有人口规模也已经达到了350万人。并将在1年后达到410万人左右。经过“社会重塑”,其实新的人口结构已经基本上成型:
一、工业人口30万左右,加上其家属约100万人(其中很多留下的移民是单身或仅余个把家属)。工业人口目前已经以参与大工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其余工厂建设等性质组织起来,不仅是建设,而且是在教育和培训中。家属则大量安排城区和厂区社会服务业的工作。他们将是未来城市的主体。在工人和家属中,也组建了各级民兵组织。全民皆兵,在这个时代是必要的。
二、城市商业、小商业个体人口15万左右。这是最复杂的一群人口,是海南各县城的老居民,他们其中比较进步的部分人群,已经被吸收进入了工业人口和社会服务业,但仍有部分人以个体商业或其它方式谋生。
三、学生接近70万人。学生中包括几个部分,按照正常学制从小学到中学教育的;参加工业技术学校的各级培训和教育的;以及在刚刚设立的海南大学进行高等教育的,还有直接在大工业区附设的工业培训学校就读的。很多年龄较大的学生,其实已经开始参与工业建设,他们将是工业人口的主要储备力量。
四、农业人口约80万人,设立了差不多180个“乡寨”,种植着大约400万亩耕地,以及进行大量的多种种植、养殖和手工经济。
五、林业人口约45万人,设立了10个农场,这些农场除了拥有约100万亩的耕地外,管理的林地范围已经超过了1500万亩。他们除了进行规模化的种植外,广泛开展了林地综合经济,从采集、养殖、手工业到初级工业加工等。每个农场设立了一个民兵师,作为民兵的主要武装。
六、主力部队约20万人,包括已经成型的4个师,以及军事训练中的11个师(逐渐满员中),总共15个师。地方部队也是20万人,分布在海南各地,都成守卫、地方安全的主要力量。
1930年,海南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6亿斤,在连续两年的强化积肥和改进耕作技术后,亩产超过了320斤。按照不计移民人口的海南本土350万人计算,人均粮食超过了450斤,平均每个人一天有1.2斤米。且由于大量养殖家鸡鸭牛羊猪等,人均食用肉食量是以前的十倍以上(以前绝大多数人,其实可以说是全年无肉食),这导致粮食的人均消费量有所下降。所以整体上,海南粮食已经能自给有余,并开启了超过2亿斤米的粮食储备。
现在从缅甸进口稻米已经停止,在缅甸的采购全部由移民当地消化和战略储备。而李思华从美国的进口稻米和肉食,主要用来补贴中转移民的需求;进口的小麦和玉米,则用来与海南之间的其它粮食进行调剂。
在美国的李思华,则碰上了一件稀罕事,中华民国的驻美公使施肇基,要来拜访她。她对于此人,印象中是一位从清末一直持续到民国的老牌外交官,在1935年中美关系升级后,还会正式出任民国驻美的第一任大使。
类似此人的外交官,在民国政坛很有几位,例如王正廷等。李思华对他们的印象是,这些人是民国蒋介石政府在外交上的“职业经理人”,不算是国民党的同志,只是利用其外交经验和在美人脉而已。
不过,施肇基来找她干什么呢?她在美国,与民国在美的官方人士,素来不来往。实际上,如果不是为了招生,找了司徒美堂,恐怕她与所谓“华界”都不会有来往。现在她经常接到一些所谓“华界”组织的邀请,但从来不参加。这些人对她的印象都是,这是一位高傲的大小姐,只和美国上流社会往来,几乎不参与华侨的活动。
李思华想,无所谓,反正就见一面呗。看看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施肇基却是对李思华非常好奇,来的路上,他还在阅读关于李思华的资料,可以说心中充满了惊异。
他之所以要拜访李思华,是因为蒋总统的亲自点名。现在李思华在民国上层,已经很有点名气,虽然不是人所周知,但确实很多人都知道这位奇女子。这主要是拜香港媒体所赐。自从香港媒体报道她后,各媒体都当成很有新闻性和传奇性的奇闻异事,接着被广州、上海、北平等地的媒体接二连三报道,可谓名噪一时。很多人都知道,在美国有那么一位真正进入上流社会的,并代表一个强大财团的华人女子。
施肇基到了美国之后,更深入地了解了一下李思华,发现她是一个名叫安华财团的话事人,确实在美国地位非凡,是德州财团的重要一员,代表着美国南部的利益集团。安华旗下的安利股份、百事可乐,都是美国股市上的明星股,即使在股灾后也很快恢复了元气。
施肇基意识到,这个女子背后肯定有一张非常高、非常大的人脉网络。按照最新的了解,她与美国的农业、钢铁、化工、军火、机械等顶层的财阀和公司高层,都有密切的往来,已经是德州财团中最活跃的代表,很多时候,她甚至代替麦基逊,代表德州财团的意见,要知道麦基逊是公认的德州财团的话事人。所以这个女子在商界的崇高地位,可想而知。如果不是他确知实有此人,别人当故事讲给他的话,他肯定不会相信。
这个时候的美国,仍然是《排华法案》肆虐的时代,华人在美国,人数既少,更是地位低下。突然出现了这么个异数,还是个年轻女子,他自己都非常惊异,更不要说那些国人了。
不过施肇基想着,蒋总统的意图,恐怕人家不会有什么兴趣,她可不是司徒美堂那种,心向中华的老人,恐怕是典型的“世界公民”,不会对于支持常政府有什么兴趣的。
施肇基与李思华两人握手寒暄,他注意到李思华的国语非常标准和流利,这让他有些纳闷,怎么感觉李思华的国语里面,是以北平话为基础的呢?她不是广东人吗?
施肇基问李思华:“李女士在北平待过吗?”
李思华诧异:“没有啊。施先生为什么这样说?”
施肇基笑着回答说,他感觉李女士的口音非常北平,以为她在北方呆过呢。
李思华笑笑,说自己在国内,只待过广东和香港,确实没有去过内地。不过当年自己的老师国语很好,也许是受他影响吧。
作为老练的外交官,施肇基和李思华聊得很轻松,他表示自己刚上任不久,想拜访一些在美国卓有成就的华人华侨。李女士现在名震美国,在民国更是声誉高隆,他来到美国就想有机会拜访,今天终于如愿。
李思华从容答复,施肇基观察,这个女子果然不同凡俗,那种典型上位者的态势,根本不是他见过的其它女子所有的。与其将她当成柔弱的女子,还不如当她是蒋总统那样意志坚定、说一不二的领袖。她目光锐利坚定,说话直截了当、清晰明白,根本不绕弯子,倒是真的有些美国上位者的样子。
最后,施肇基说出来意,他是奉蒋总统的委托,来看望李女士。蒋总统期望,李女士能够以自身在美国的地位和实力,帮助民国在美国的一些工作,说白了就是协助公关。当然说不出口的,就是如果能帮常政府搞点钱,不管是从美国政府还是她自己,那就更加欢迎了。所谓民国不会忘记李女士的贡献的。
李思华有点哭笑不得,敲竹杠居然敲到我的头上来了。这个蒋介石,简直是不知所谓。
她很直接地对施肇基说,施先生是著名的外交家,专业人士,我很钦佩。不过与国民政府打交道,就免了吧,我没有兴趣。蒋家和宋家联姻等事情,我都有所了解,对其人品行事,颇不以为然,不愿与此等人交往。我的事业不在民国,相信蒋介石的手再长,也伸不到我这里。还请施先生帮我委婉回绝。
施肇基其实毫不意外,他觉得李思华这样的洋派人物,如何会看得起蒋介石这样的民国军阀呢,能同意才怪了。
施肇基走后,李思华寻思,今后需要更注意短期对自己身份的掩护了。
她想起前一段时间,麦基逊曾经问她,安华为什么在那个叫海南的岛屿上,投资那么多工业?而且这个海南,据说还与共产主义有关系。自从聘请了大批美国公司去海南后,安华投资海南的消息就在美国传开了。
当时候李思华的回答是这样的。海南其实是安华熟悉的某部军阀的后手,不是什么苏联式的红色政权,那些过去的美国公司,应该能证实这一点。至于号称社会主义之类的,这年头这种词汇,就像民主、自由一样,都是政治人物时髦的口号,用来忽悠人心的,德国都有社会主义工人党呢,英国执政中的工党,更是号称社会主义。海南要真的是红色政权,我是个大资本家,安华是私人财团,怎么可能深入合作呢?
麦基逊认可李思华的回答,因为他的想法也差不多,李思华和安华,吃饱了撑的,才会去支持红色政权。那个海岛,多半也是打出一个反对国民政府的口号而已。甚至他有一个猜想,因为传来的消息据称说,那个海岛的反民国武装领袖,叫做李力胜,和李思华是一个姓氏,也许这个李力胜,就是李思华的亲戚长辈。听说东方人,是很重视这种亲属之间的裙带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