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大采购与大招聘
1931年1月的一天,德州的天冷得像冰窖一样。李思华却悄悄地打开了一丝窗缝,她需要让自己冷静一下。
她的烦恼,是由于回忆起我党中央,这个时候王民,开始领导中央了,接下来的几年,这个人和他的团队,导致了我党历史上最大的损失。自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积累起来的我党菁英,由此丧失大半。直到1935年毛泽东变成主席后,情况才得以好转。这种历史大趋势,自己现在还没有能力去改变。
吹了一小会冷风,让自己平静了下来,李思华才关上窗,坐下来,强迫自己将心思转到工作上。
时间进入了1931年,她被压抑的大采购和大招聘的意愿,终于可以完全爆发了。这个时候无论是美国的大批企业,还是大量的技术人员和工人,都绝望了,失业的人数已经超过600万,而到今年年底,更会超过1300万。今年银行会破产1400家,而各种工业企业,最后破产的会高达14万家。
从1931年开始,美国经济进入了所谓的“紧缩螺旋”,农业地区情况更加糟糕,最近德州财团聚会时,家主们对于农场情况的叹息就是明证。矿业、钢铁业、造船业,金融业,一个一个行业正在大批破产。大采购和大招聘的良机已至。
她盘算着自己的家底,收入方面,原来的现金总量11亿美元,经过操作股票反弹,增加了1亿美元,总共是12亿美元。支出方面,预计石碌工业体总支出将达到2亿美元,对移民和海南食品和其它资源的支持2年内1亿美元,教育计划留足1亿美元,武器装备开支3亿美元,去掉这些,自己能动用的资金总量,大约是5亿美元,留下1亿美元备用,那么实际上就是4亿美元可用,其实还是她最早计划的数字,加上石碌工业体,整个工业采购仍然是约6亿美元。
根据上述数据,她决定今年要花出去2亿美元,明年再花2亿美元,其后如果还要增加开支,就看1932年那场股票大反弹以及黄金方面的储备增加了。
随着李思华指令的发出,寄居在安利系统上的全美工业采购网络,就像一头巨兽站起了身,对于2年多积累的目标发起了全面进攻。
米歇尔是一家仪器仪表公司的老板,他的公司生产各种压力表、水平仪、化学分析仪器、测长仪、显微镜、平衡仪、油表等。他一向为自己的公司而自豪,自豪他们能生产多种多样的几十种不同的仪器仪表,而这些仪器仪表,是科技研究进步的利器,也是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用具,“我们是工业品质的保证。”这是他企业的座右铭。
然而,这一天他沮丧地坐在办公桌前,一言不发,桌上还摆着一瓶白兰地,他的身上,满是酒渍。他的公司,破产了,债权人要求他,今天必须搬出他的办公室,彻底滚蛋。
一个男人轻声地走进办公室,他看上去五十出头,名叫威尔森,是这家仪器仪表公司的总工程师。他充满希望的眼睛看着米歇尔,却逐渐地眼神暗淡了。他想着,我该怎么办?公司已经发不出工资了,家庭的房贷怎么还呢?难道让一家人都被赶出门去睡大街?已经找了很长时间的其它工作了,可是完全没有机会,现在根本没有公司招人,他开始绝望了。
米歇尔发现了他,突然大哭起来:“威尔森,我们……我们彻底完了。”威尔森的心仿佛坠入了冰窟,有点绞痛。米歇尔已经完了,可我也完了,妻子和美丽的女儿该怎么办?
门口响起一阵喧嚣,债权人闯了进来,他带着几个人。他对米歇尔吼了一声:“米歇尔先生,你该滚了,这里已经不属于你!”然后转身对这一个拉丁裔外表的男人讨好地说:“亚历克斯先生,您已经看过外面的车间和工厂了,这里是办公室区域。”
那位亚历克斯先生,笑了笑说:“我只购买设备,所有的设备。将它们卖到国外。至于这里所有的房子,你自己留下吧。”
债权人苦笑了一声,米歇尔完蛋了,可自己也是元气大伤。现在还有谁买完整的工厂呢?人家能把生产线和设备买走,自己已经算走运了。他随即问亚历克斯:“价格还能不能涨一点?0万美元吧?”
亚历克斯回答:“我只能出到8万美元。你应该很清楚,现在这已经是个很高的价格,没有我的话,你甚至不能找到肯出5万美元的买家。实际上,如果不是我有出口的渠道,我也不会买,现在有谁会买这些没用的设备呢?”
米歇尔摇摇晃晃地站起来,愤怒地说:“8万美元?我在这家工厂的投资,50万美元都不止!”
亚历克斯不动声色,债权人叹了一口气,说道:“好吧,我们签约。就8万美元。”
威尔森站在边上,像一根木头。他感觉自己已经毫无知觉,最后的希望破灭了,这家公司完了,连设备和生产线都要被卖到国外,彻底没希望了。自己怎么办?他手脚冰凉。
亚历克斯签完字,却转头询问他:“你是威尔森?是这家公司的总工程师吗?也许我能为你提供一份工作。”
威尔森没有一下子醒悟过来,他茫然地应答:“我是威尔森……你说什么?能为我提供一份工作?”他震惊地睁大了双眼。
亚历克斯笑了笑:“也许我们可以到你原来的办公室,聊一聊?”
威尔森带着亚历克斯,找到了原来自己的办公室,两人坐下来。
亚历克斯平静地向威尔森叙述,这些生产线和设备,会送到远东,在那里重建一个仪器仪表工厂,生产现在这家企业能够生产的一切仪器仪表。威尔森的新工作,就是到这家远东的新企业,去担任总工程师,他可以携带家眷,薪酬是3000美元一年,工作合同至少要3年,金主有权要求干满5年,每年根据绩效可能提升薪水。
远东的消费水平很低,所以3000美元是笔大钱,威尔森因此可以存下不少,哪怕放弃现在的房子也没有关系,或者自行决定,每年继续偿还在美国的房贷。
如果接受这份工作,威尔森还应该帮助金主,在他们原来公司寻找十几个关键岗位的工程师以及高级技工,一起去远东,构成新工厂初期的核心技术团队。他们将承担起对新工厂的远东员工,教育和培训的义务,这是他们薪酬对应的基本职责,3年到5年的时间,就是用来完成这个教育和培训过程的。
威尔森已经醒悟了过来,他思考着,他没有去关心为什么这个亚历克斯先生,居然知道他房贷快要支持不住的消息,而是考虑着自己能够说服同事的问题。至于去远东那种鬼地方,自己本来都要死的人了,还考虑这个?
他慎重地对亚历克斯说:“我自己决定接受这个工作,去远东。但对于能够说服多少同事,我没有太大把握,不过至少说服几个人,是没有问题的。”
亚历克斯无所谓地说:“能现在说服几个人也行。剩下的,你先保持联系,以后的日子更加艰难,很多人自己最终会说服自己的,到时候还想再去的,你让他们联系我。”
就这样,一家在美国尚属先进的仪器仪表公司,全部的生产线和设备,在1个多月后就抵达了远东,一个叫海南的岛屿。威尔森带着其它7名同事,安置好家人,在3个月后抵达了工厂,他暂时没有敢携带家眷。
他发现,就在这3个月,按照美国工厂厂房车间的尺寸,复制的新厂房居然已经在新厂址建设起来,只要他们安装调试好设备,工厂的生产能力就基本恢复了。不过,当他了解工人的程度后,他决定,先用半年的时间培训吧,这些家伙,现在是做不好事的。
然而又过了3个月后,威尔森先生拍了电报给他的妻子,让她带着孩子们都来远东吧,这里不错,可以很好地生活。至于美国,至少要等3年后才能考虑是否回去了。
类似的故事,密集地发生在了全美超过30个工业城市的各个工厂。
道奇公司的副总裁泰勒先生,满面笑容,走进了李思华的办公室。
他实际上心头一包苦水。他是来道歉的,试图来挽回生意。
在去年的8月,李思华的安华集团,曾经向道奇询价。安华告诉道奇,他们打算在远东设立一个卡车生产基地,希望道奇出售其旗下各种卡车、载重车、厢式货车的生产线和知识产权。
安华的询价,当时被道奇当成了笑话。如果只转让一款车型,那么还有得谈,安华的需求,却是要了道奇的半壁江山。何况远东那个落后的鬼地方,怎么可能生产卡车呢?泰勒当时是此事的负责人,他毫无犹豫地回绝了安华,态度还很傲慢。
当时李思华搁下了此事,美国的汽车生产商们,这个时候还充满傲气,他们不知道在大萧条中,他们的损失一点都不比钢铁业来得少。经济危机下有多少美国人还能买得起新车呢?她决定等一等再说。何况,就算美国找不到合适的,还有德国人,大萧条德国的经济都跌去了一半,肯定愿意做这个生意。
李思华本来是考虑有了钢铁业和橡胶轮胎业两个工业基地,那么生产卡车自然是顺理成章的。卡车无论对于军事还是民用运输,都是非常关键的。至于轿车之类,不是她现在考虑的。所以她才让人当时向道奇询价,没想到道奇已经被克莱斯勒收购了,还是那么傲气。
事情一搁下就是5个多月,美国的汽车业变得极为不妙,老板们也变得非常恐慌。这时候克莱斯勒有高层,想起被泰勒拒绝的安华集团了。他们原来对安华不熟悉,可是一调查吓了一大跳,这个安华主导了德州的军火业,正在向远东提供3亿美元的武器弹药,他们还在远东建立钢铁和化工生产基地,投资可能会达到2亿美元。显然,这是一只隐藏的巨鳄,是当下不多的有着巨大购买力的超级金主。
于是,泰勒和道奇的总裁,被叫到克莱斯勒总部狠狠地训了一顿,要求他们务必重新和安华建立良好关系,促成这笔大交易,现在还有什么是不能卖的呢?我们是资本主义啊。
道奇的总裁,回去后又狠狠地训了泰勒。他要求泰勒,必须促成此事,达成总公司的要求,否则就请泰勒滚蛋吧。在这个汽车业前所未有的寒冬,你泰勒有本事,就再找个好工作。
所以一肚子苦水的泰勒,只有舔下脸来,重新找上安华,费了不少周折,才得到了面见李思华会谈的机会。
李思华微笑着,听着泰勒对于道奇公司各方面的吹嘘。她最后摇摇手停下了泰勒的叙述,轻轻地说:
“泰勒先生,我们既然向道奇就建立远东生产基地询价,自然是对于道奇公司已经进行了深入的了解,对于你们的优势和劣势都知道得很清楚。”
“所以我们只需要很简单的一个决定。我们对于上一次的要求不变,关键是价格。价格合适我们就做,否则就结束。”
泰勒紧张地咽了一口口水,他实现自然准备过价格,他的心理底线是4千万美元,于是他说:“全部一口价,6000万美元。”
李思华摇了摇头,说:“泰勒先生,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不可能接受这样的价格。这个价格只是汽车业蓬勃发展时的价格。而现在我提供的机会,是减少你们资产损失的机会,这些生产线留着,也许几年都没用,只会逐渐腐朽,最后可能一钱不值。”
泰勒试图反驳,但李思华没有继续给他说话的机会,而是直截了当地对他说:“我不喜欢讨价换价,我出2000万美元,这是我的最后决定。”
泰勒几乎跳了起来:“这不可能,当初我们的投资,都要超过6000万美元!”
李思华笑了笑,说:“请你把我的决定带回给你们决策的先生们吧,价格不可能改变,决定权在你们手中。”
泰勒垂头丧气地走了,他的工作可能保不住了,他绝望地想着。
李思华的出价让克莱斯勒和道奇总部一片骂声,都觉得这个价格简直是讹诈。在一片骂声中,也有人若有所思。买家如果是唯一的,那考虑的就是,是先回收2000万美元资本有利,还是等下去,等待新的能出高价的买家?或者是等到市场复苏?
3个月后,道奇总部复函安华财团,他们接受安华的报价,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询价单中要求的所有生产线、设备、工艺,并派遣工程师和技工团队到远东,按照安华的要求,建立起远东卡车生产基地,并完成对远东技术人员和工人的所有生产培训。
实际上,克莱斯勒和道奇,确实熬不住了,不断恶化的市场,让他们对自身企业,能否一直维系下去,都开始产生怀疑。安华2000万美元的出价,从资本的角度看,并不吃亏,他们当初的投资不到5000万美元,而经过这几年的生产和销售,不断折旧,资产额已经低于3000万美元。再考虑到这几年从这些生产线上获得的利润,2000万美元不是一个不能接受的价格,确实少赚了,但不是没有赚钱。
道奇公司此时正在裁员,根据安华的要求,他们对于被裁员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工,提供了一个新选择,那就是去远东工作,薪水不变甚至有所增加。安华卡车基地,至少需要数百名此类人员,去工作3年以上。
在美国越来越绝望的经济形势下,很多道奇的员工都知道,一旦被裁员,就意味着根本找不到新工作。于是这个机会被很多员工毫不犹豫地接受,甚至发生了争抢。去远东怎么了?总比留在美国可能被饿死好。
1931年,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的经济越来越坏,而李思华的收购,则越来越快。到年底,一共收购了适合海南根据地的1500家左右的工业生产线及其配套,而所消耗的资金,则出奇的少,只花掉了9000万多美元,相当于平均6万美元一家。加上卡车基地的2千万美元,以及一家小型飞机制造厂的500万美元,还有几家捡漏的中型企业(石油开采、造纸厂等)花了超过1200万美元,这一年李思华共花费了1.3亿美元,比原来的计划(2亿美元)节省了7千万美元。
这一年,以安华名义招聘去海南的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也达到了8千多人,这一块的费用比预计的高一些,毕竟还没有到美国大萧条最疯狂的1932年和1933年早期。这8千多人的薪资,一年要合计2000万美元。
安华还大量地购买了德州为主的农场出产的小麦、玉米、牛肉等大宗农产品,输运到远东,金额也接近1000万美元,这让德州财团的几个家族都非常感激,认为安华拯救了他们家族的农场。否则虽然动摇不了他们的根基,但亏损也是巨大的。要知道这几年的危机,让美国一半的农场都倒闭了。
几十所工业技术学校的教育培训,平静地执行着,而“十年翻译运动”也全面开启,这一年通过2000家左右的马甲公司,以及上万个人,几乎将全美公开出版的技术教材搜集殆尽,每种教材至少购买几十本,然后一批一批地运回海南。翻译也已经开始,不过面对巨大的数量,现在的进展还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