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60章 返回海南和经济规划

第60章 返回海南和经济规划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1932年初,李思华再次回远东“过节”。

    她是带着一批高射炮回根据地的。自从发现日本间谍后。李思华认为与日本侵略者,甚至是国民党广东当局的明暗冲突,可能会加强。

    在飞机装备和生产难以短期改善的情况下,使用高射炮是防空的王道。她知道,广东的空军也有一百多架飞机,日军正在发展航母,虽然南海目前是英国人的天下,但也可能通过舰载机来侦查。当然对于英国人,也需要防范。

    而且海南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后,难免有一些信息传到各方,引起关注和被侦查。所以她决定即时加强海南的航空。

    高射炮群已经发运了几批。总量高达1万门,因为高射炮还是很便宜的,以李思华取得的“内部价格”,75MM的高射炮大约只有2千美元一门,所以一口气买了1万门,她计划有4000门部署在海南,将海南打造成一个防空上网格化的“刺猬岛”,而其余的6000门,未来会部署在缅甸,保护油田和沿海空域。

    她离开海南已经两年了,这两年海南最大的变化,自然是大工业和各个工业区的建设,以及由此带动的全岛路网建设。除了工业建设之外,乡寨建设、农场建设、乡村道路建设、以及其它基础设施建设,都在快慢不一的进行。当然,即使李思华提供了很多的资本来支持建设,但无可否认,总是有资源制约的,不可能同时进行所有需要的建设项目。

    她还是老规矩,先做调查研究,再讨论政策方针。在两年前经过她指导的一轮调整之后,她觉得这一次的感觉比较好,同志们的努力,使得海南的政府管理和建设逻辑,相对比较“现代和先进”了,新的思想观念开始树立起来,而民间的宗法思想,快速地被“社会化人际关系”所替代。

    尤其是前年她批评最重的司法,这两年进行了重大改革。各级党组织建立了强大的调查机构,一直深入到最基层的民兵。司法的调查,分为刑事侦缉警察、经济侦缉警察、民事侦缉警察等,其中民事侦缉,就是针对上次李思华严厉批评的宗族主义和群众中的坏分子。

    民事侦缉不是坐等报案,而是吸收了优秀民兵和进步分子兼任基层民警,主力则以隐秘巡视组的模式,深入到了解乡寨内部和城区街道,主动侦缉,搜寻线索,及时清除群众中出现的,以家庭、宗族、同学、雇佣、结社、团伙等形式为掩护的,欺压他人、隐性剥削、混混乡霸等事实上的反革命分子。至于一旦抓到,也没有什么批评教育,根据轻重情节,至少去修一到三年的道路。而情节更严重的,当然是去吃枪子。

    所以民事侦缉,已经成为司法上最庞大的一只队伍。严格意义上来说,民事侦缉,才是调查的主力,而刑警和经警,则是在民警基础上派生的两只专业警察队伍。

    党组织内部,则建立了纪律委员会,同样设置了内部调查机构,每年都要对党员的经济情况、工作行为进行调查,发现异常立即进行深入调查,以及时清除党内的坏分子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工作上同样强调的是主动性,而不是等到事件发生,才去调查。实际上,事后调查,已经意味着前期管理的失败。

    所以现在法院和检察院的判案,已经不是完全依赖法律条文,以及官司上事主的各自举证。有疑问的官司,必须有民事侦缉警察的调查结果。而如果事主对判决不接受,可以要求民事侦缉警察介入。而只有民侦的结论,才是最终的结论。对于重大的案件,甚至需要两只以上的不同民侦的结论,才能论定。因此,整个司法的逻辑,已经从“形式正义”,调整为“事实正义”。

    这无疑增加了司法成本,维持一只庞大的民事侦缉队伍,自然是有不少成本的,不过李思华认为,账不能就这样简单地算。通过这只队伍,党组织深入了基层,使之能够在人民中保持高度的形象,并将革命思想深入到最底层,同时保证了人民之间的公平公正,让社会风气积极向上,保护了所有弱小的利益和安全。经济利益有损,但社会效益极大,这是值得的。必须坚持和完善下去,形成不可动摇的有效机制。同时对于民事侦缉队伍的内部监察,必须加强,一旦有发现徇私枉法的,就是最严重的反革命罪行。

    她想起前世建国后,有几个历史时期,基层犯罪分子横行,少数地方出个门都担惊受怕,以至于最后用严打的运动来解决,她不希望这一世,还是出现这样的问题。她更不希望,由于社会不公,强力者横行,导致很多群众满腹怨气,对党的领导嗤之以鼻。

    在政府的几乎每一个部门,都设置了调查组,基本上保持1/3的同志,都在对具体工作的调查中,所有的研究和报告,都必须先有调查情况的汇报,然后才能出台,而经过调查、研究、方案到决策,才是被认可的科学的流程。

    基础工作完善了,所以这一次李思华从一个更高的高度,向同志们阐述了她对于今后的一些战略问题的看法,影响最深远的无过于她对城乡经济结构和人口结构的阐述。在一次高层干部会议上,李思华阐述了这方面的相关内容。

    李思华说,同志们容易形成一种刻板的影响,也就是现代化就是城市化,不断地将人口吸纳入城市,就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方向。这是错误的。

    现代城市依赖什么而生存?最根本的是制造业,用工业这个词太狭隘。其它的主要功能,是教育、贸易(批发零售)、服务业。其中服务业,是完全依赖城市人口规模的附生,而批发零售的贸易,则大部分也是依赖于城市人口的规模。

    所以制造业的边界,本质上将限制城市人口规模的边界。制造业有边界吗?当然有边界。例如美国,经济学家们预计的制造业人口,最大规模大约是总就业人口的15%左右,因为制造业的产品不可能无限扩大生产,当有消费力的人都购买了,当然就无法再扩展销售,市场有限,所以总规模必然有限,这是浅显的道理。

    中国的人口远比美国多,制造业是具备规模效应的,制造规模越大,单位产品需要的人数就越少,所以中国的制造业人口,也许到了总就业人口的10%,也就差不多了。

    当然,战争时代是另外回事,特殊情况下,临时将总就业人口的40%转入军工为主的生产,都是可能的,美国现在就能,当我们建立新中国后,肯定更能够达到。不过,在规划的时候,还是必须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设置。

    中国的人口,正逐渐达到4亿人的规模,让我们假设一下,未来有10亿人,那么合理的规划可能是怎样的呢?

    在人口平均年龄比较年轻的情况下,10亿总人口可能会有60%,即6亿劳动力,其它的是25%的青少年,以及15%的老人。

    按照10%的制造业人口比例,那就是6000万人。假设家庭比例是1户4口人,1个人带3个家属,则制造业人口带动了2.4亿人在城市,其实这已经有所高估,因为有些制造业会是在乡村的,我们这里先忽略。请注意,这2.4亿人中已经包括了制造业人口家庭中,接受城市教育的青少年。

    除了制造业人口,科技机构、批发零售的贸易(商业)、城市管理人员、未来城市各种新经济的人员、教育和医疗机构、文娱、建筑、金融等,即制造业以外需要的其它一切人员,我们给一个1:1的比例,即同样是6000万人,他们也带动整体2.4亿人在城市,这样城市的总量是4.8亿人,其实由于两类家属,本身会从事各种城市服务业和商贸业,这样的人口规模已经估测得很高了。

    再加上乡村教育后,到城市接受高等教育或者其它事务的缘由进城,我们加上个零头,就可以得到非常粗略的5亿人口这个概念,即总人口的50%在城市是比较合理的。

    其实50%都可能是高估的,因为制造业会由于科技而不断进步,今天的一个大鞋厂,需要1万人,而几十年之后,也许只需要1千人甚至更少。制造业人口达到高峰后,必然不断减少。

    西方的方法是,一方面将制造业人口转向“新兴”行业,但这方面的转移是有限的,同样是因为科技进步,新行业需要的人口,必然少于过去旧行业需要的人口,科技攀爬高峰,难度越来越大,创造的新行业就业往往少于旧行业。这是科学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另一方面,他们只有将更大规模的制造业人口,转向低端服务业,例如去餐厅端盘子跑腿,去给城市居民送各种货、发展“快递业”等。总之尽量用低端服务业,替代制造业的就业。

    同志们觉得这样会正常吗?这就是“城市病”,实际上城市并不需要那么多人口,但城市人口过多之下,只能是尽量发展各种“新职业”,其实这些职业的所需的技术程度,还低于制造业的普通工人,甚至还比不上乡村——端盘子跑腿的技术含量,难道还超过了在农村发展庭院经济和种植业?这不是进步而是倒退。更何况,这些新职业,也很容易被科技的进步所替代。

    这样推演下去,结果是什么?那就是大量城市新贫困阶层的出现,用西方对市场的原则来看,其工作的价值是很低的。绕了一圈,新的无产阶级,又要出现了。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吗?

    这不是公有制能解决的问题,公有制顺利发展,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如果制造业无法吸纳足够的就业人口,我们总不能用本身只够5个人吃的饭,强行去养10个人、20个人,那样的话毫无效率,只能导致产业衰落,导致人浮于事而“大锅饭”的严重问题。

    科技越进步,城市就业的难度就越大。资本主义国家最后可以两手一摊,不去管人民的死活,但我们不行,我们对人民是无限责任,必须承担重任。

    如何解决问题呢?有一种思路是等待科技的发展,等到例如说机器能聪明到替代人的几乎所有劳动,那反正大家都可以不劳动,按需分配,其实就是人类可以剥削机器。很幸福不是吗?大家都可以当懒人。

    台下哄堂大笑。

    同志们不相信,我其实也不相信。那样的一个时代,必然是停滞的时代,人类会变成行尸走肉,控制权力的少数人会将多数人,视为无意义的渣渣。多数人与其说是享福,不如说是被豢养的奴隶,不用付出劳力,却必然会付出其它更残酷的代价。这绝对不是我们认为理想的社会。

    在可见的未来,我们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我个人的意见,答案在于农村。

    就刚才举的例子,我们设想一下,10亿人中还有5亿人在农村,农场可能需要5000万人,剩余的4.5亿人他们组成了9万个乡寨,不过在这里我们用10万个乡寨来估算,保持一定的人口容纳弹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肯定无需每个人3亩到4亩以上的农地,才能维持自己的生存,但我们还是维持3亩这个基本线,一家四口就是12亩地。一个乡寨约20平方公里,那么10万个乡寨,大约就是200万平方公里,会占据国土面积的不到20%,同时经营着大约15亿亩的耕地。这当然做得到,其余的耕地,由农场规模化经营。这就是整体国民就业的蓄水池。

    如果我们能做到,在乡寨的生活水平,不低于城市普通人的生活水平的前提下,实现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的弹性设置,那么就能大大减少城市病的无序发展。

    例如,在判断城市人口过多,新贫困阶层出现的时候,动员配置到乡寨。就像刚才我们举例的从9万个乡寨到10万个,就可以接受5000万的人口移入。超过5千万人,也可以新建乡寨。

    而在乡寨中,原城市居民立即可以低成本地、拥有相比城市更大的住宅,可以获得每个人3亩地的农地配置、甚至是林地配置,可以加入乡寨组织的各种养殖、加工等产业。

    当他们发现,在乡寨的收入,并不低于他们在城市,甚至生活水平更高的时候,就一定有吸引力。至于不会干乡寨的农活等,那是党组织和政府进行教育培训的问题,只要肯干,没有适应不了的。更何况,科技在进步,未来的农活,其实主要还是操作机械。

    至于其它的问题,就是组织要一直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例如乡寨的生活,比起城市要枯燥,不利于吸引和留下人口,如何解决?

    首先,乡寨基本配置是4500~5000人,本身就是一个小镇,具备基础的生活设施和各种配置,生活的便利性,相对城市,缩减得并没有那么厉害。

    其次,我们的城市发展,本身并不应该是那种不断摊大饼一样的发展,而应该是“分布式网络”的发展,旧的城区不应该继续扩张,而是在乡镇密集的中心,新建新区,新区与旧城区之间,建立轨道和公路系统,例如我们正在引进的轻轨系统,如果新区与旧区之间,相隔半个小时,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原来100平方公里的城区,这样变成500平方公里的城区,每个新区,也许能配置几十万人?其城市辐射的乡寨,就会增加10倍以上。这样的乡寨,居住和生活的人口,可以便利地进城,享受在乡寨,所无法享受的城市生活和设施,例如演唱会、大型体育比赛、大型商场、商业街等等。

    总之要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才能比较完善地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工业一定要反哺农业和林业。未来我们对于农林渔牧生产的资源,在物价管控上,肯定会逐渐一路走高,尽量保持乡村正常收入与城市正常收入的可比性。如果不能在城市生存,那么我们就提供去乡寨生存的替代,而且是收入和生活水平不下降的替代,这样才有吸引力。

    如果我们能实施上述策略并取得成功,这意味着我们将具备非常高的社会稳定性。失业问题的影响被降到了最低,每一个人民都知道,自己还有最后一条路,甚至这条路并不算太差,也能避免失业造成的满腹怨气。

    同志们由此可以理解,乡寨战略发展的重要性,它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我们现在根据地的一个个革命堡垒,而是包含了未来我们农村战略的基础。在未来,它将是我们解决城市失业问题的海绵和蓄水池。在这样的基础上,城市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来发展城市的人口规模,实现最优化,避免城市病。一旦城市人口过多,或者经济形势有变化较差的时候,就可以将人口释放一些到乡寨中。

    这是用农业的稳定性,来抵消制造业和城市其它行业的波动性。城市各种产业的波动性,恐怕是农业的几十倍,这导致失业和局部阶层收入低下问题,会不断地发生,单单只从城市的角度,永远也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今天我所讲的,可能同志们会觉得非常遥远,很多假设,是基于未来城市高度发展后的推演。不过我们都知道一句古话:“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探讨这样的战略,本身是为了未来在新中国,长期治国的需求,也是我们为未来更大的根据地做准备。如果现在不能想好想透,未来治国就会出现偏差,很多基础,一旦歪了,是扭不回来的。

    当然,今天的讲话,很多是个人的臆测,未必完全正确,同志们要在革命的实践中,不断思考新局,用更完善的策略和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李思华的阐述,得到了全体同志起立的热烈鼓掌。无论她说得对不对,我们党,就应该以这样的心胸气魄,去谋划未来,创造一个光明璀璨的新中国。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