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缅甸第二次反围剿(三)
6月10日的下午,戴尔有点颓丧地坐在战壕里,他现在已经一点都不讲究绅士风范了。
昨天野炮团覆灭,他率领的2个师退入战壕后,下午立即试图突围,然而被坚决地打了回来,在南面方向的敌军,也出现了两个新的番号,这让他绝望,已经出现5个师了,而且已经把失去炮兵的自己团团围住,如何突围?看起来噩运恐怕将会降临了。
他远远望去,敌军还在挖掘壕沟,要把英军牢牢锁住,他知道,在敌军完成工事后,可能就是连续的炮击,然后就是总攻。他不觉有点胆寒。
现在已经是下午,他上午带领部队,至少打了三次冲锋,可是无一例外,英勇的士兵们都倒在了进攻的路上,现在,他只有收缩防守了。
敌人的喇叭里,用英语和几种印地语,开始招降。目前军队还没有出现不稳的状况,大英帝国的军队,终究有自己的骄傲,怎么能向缅甸土著投降呢?不过,对面的这些人真的是缅甸土著吗?有熟悉当地种族的军官告诉他,对面的似乎都是华人,他们在缅甸不是少数民族吗?什么时候发展了如此大的势力?
几乎在同时,理查德脸色黑得像乌云,他注视着敌军不断延伸的战壕,这些战壕正向着英军的方向,不断接近。
当他接到戴尔的电报,同时发现自己被合围时,立即停下了修筑工事,敌军是有意识要全面合围自己,原来计划的暂时防守计划有着巨大风险。他整合了部队,试图在敌军尚未完成全部合围之际,以重炮轰击南面的敌军,打开突围的路径。
然而那是怎样的一场炮战?敌军部分炮群向着他突围中的部队开炮,他的两个野炮团立即停下来还击,结果就被敌军大炮群掌握了精确的英军炮群位置,不到5分钟后,敌军就从南线的三面,有超过500门以上的重炮轰击,在这样的打击下,自身炮群的数量太少,远远不是对手,很快就损失太大。
野炮团赶紧带着剩下的火炮分散,然后力图机动性地对敌军炮群还击。可是只要炮兵露头,就会迎来对方炮群的“面打击”。每开一次炮,几乎都是一次生死之间的挑战。现在,野炮团剩余的140MM重炮,已经不足20门,其余的轻炮,还剩余相对较多,可是,已经完全无法与敌军炮群抗衡了。
理查德的步兵集群配合野炮团撤退,边打边退,退回了昨天他准备的工事,其实工事都没有完成,勉强有几条壕沟而已。也只能先这样的,北面的敌军,也已经逼近了这里,无路可撤。
敌军的步兵并没有急于进攻,而是从2公里多外,就开始挖掘“向心壕沟”,四面八方地向着己方的阵地接近,他们是想减少伤亡。
理查德对应地安排所有的士兵,立即挖掘加深战壕,准备躲避敌军炮群打击和步兵通过向心壕沟的攻击。虽然他表面上还向士兵们表现出无畏的英勇气质,但实际上,他的内心已经绝望了,用简陋的工事,对抗敌军超大炮群的攻击,能有什么侥幸吗?
6月10日的傍晚,丁韶的腿上被弹片割到,已经负了伤。他心里想着,打得有点憋屈。
他们从北向南,一路狂奔,终于在仁安羌以北20公里的地方停下来,他们已经感到了南撤英印军2个师的前头。而这个地方,已经是他们仓促之间,能找到的地形最好的阻击阵地了。
道路的两边有小山,能够构筑李思华在部队中推行的“反斜面阵地”,可以短期抵御大炮的轰击,炮弹会越过山头,不能直接打击到阵地。而在大炮停下,敌军步兵开始攻击的时候,队伍就可以从反斜面阵地上迅速出来,占领山头,阻击敌军。如此反复,就能在减少伤亡的情况下完成阻击任务。
两边的阻击阵地,最重要的武器就是10挺马克沁重机枪和不到20门山炮和迫击炮。就这点相对的“重武器”,最后20公里步行的时候,拖累了不少速度。卡车上携带了一些独轮车,在卡车无法通行后,就用独轮车载着这些重机枪和小炮,道路崎岖,实在是快步起来,让丁韶焦急不已。可是,如果连这样的武器都没有的话,如何阻止敌军的突围呢?
丁韶让部队将公路挖断了几处,每处都试图构成与公路十字交叉的战壕,这些横向的战壕之间,再挖掘斜线战壕,构成各种“Z”字型的组合。在这些战壕与路边小山之间,再挖掘交通战壕,以随时补充前线战壕的兵力。他准备按照“前轻后重”的原则布置兵力,以最好地对付敌军重炮群的打击。
大约只有半天的时间,下午三点多的时候,丁韶的战壕群还没有能完成,敌军已经赶到。他只能让前线队伍进入战壕,而后面的一些部队,继续挖掘。
敌军将领显然很快明白了英军的处境,他们别无选择。其重炮群就位后,立即开始对丁韶15师的阵地进行轰击。这让丁韶很憋屈,自己师的野炮团没有能带来,否则怎么会这样?
在他们出发前,已经预计到最危险的,就是要对抗敌军重炮对己方阵地的轰击。所以在卡车上携带了一些钢铁支架,尽量让修筑的工事能牢固一些。就算是这样,丁韶也心疼地看着一些局部的战壕,在重炮的轰击下崩塌。
超过3分钟的炮击结束,丁韶立即命令前线部队进入战壕,同样是一批人负责对抗,另一批人立即挖通被掩埋的战壕。
敌军的步兵,分开呈散兵线,开始进攻。越来越近,第一次他们还不了解我军,就让他们先吃一个亏。丁韶沉住气,100米、50米、30米,“开火!”军号声响起,重机枪、轻机枪、步枪的声音几乎同时响起,二十门轻型山炮和迫击炮的呼啸声响起,而最前线战壕里的士兵们,几乎同时扔出手雷,发射掷弹筒,敌军的进攻一线部队中,到处是爆炸和血迹,整个队伍立即就矮了下去,在100米之内的几乎没有再站起来的,他们开始撤退了。
在敌军撤退后不到5分钟,敌军重炮的轰鸣声又响起来,丁韶已经尽量让前线壕沟中的同志们撤退到相对安全的地方,等待炮声结束再进入战壕对抗。
时间流逝,英军的攻势越来越猛,对于步兵的使用也不再吝惜,到了后面,甚至是接近于日本式的“密集猪突”,显然,敌军将领非常着急,而且他也不把自己手下这些印度军人当成人,如果是英国的本土士兵,想必他不敢这样做。
这就让丁韶压力如山,预备队一个接一个地补上去,前方伤亡很大。而战壕阵地越来越破碎,丁韶早已放弃了继续挖掘,而是每一次都临时让战士们挖自己的掩体,能保护自己就行。
他一直在接近一线的位置指挥,所以自己也很危险,上一次炮群攻击中,他的大腿被一块弹片割伤。在战斗的间隙中,他还自嘲地想着,差一点,我就成为我军高级军官中,第一位殉职的了,这大概不算是什么好名声。
又对抗了一次进攻,丁韶所部的伤亡已经很大了,他强迫自己不去想,慈不掌兵,必须完成任务。不过这个时候,传来了好消息,让15师全体士气大振。
丁韶事先的一记暗手,发挥了作用。
他事先组织了最精锐的一个小队,每个人装备卡宾枪和手枪,然后配置了若干掷弹筒和炸药包,让他们潜伏在比较远的地方,等待战斗打响过后,寻找机会,看能否突袭敌军炮兵阵地,或者是“斩首”英军的指挥部。这当然是一个近乎自杀的行为,可是同志们毫不犹豫地接受这个光荣的任务。
小队忠实地履行了他们的职责,他们没有能发现英军的指挥部。可是英军炮兵群的位置太明显了,他们尽量潜伏到了接近的位置,然后忍耐下来,等到黄昏天色稍暗,而敌军步兵由于不停调动上前攻击,对于炮群的保护比较懈怠的时候,突然发动了袭击。
小队尽量地杀伤了炮兵,引爆了不少炮弹,炸毁了很多门大炮,等到英军反应过来围攻他们的时候,小队边打边撤,最后牺牲了一多半的同志。代价也是惨重的。
不过成果也是丰硕的,按照小队的汇报,他们至少摧毁了1/3以上的重炮,最关键的,是摧毁了敌军炮群的一个临时军火库。估计这样储备炮弹的军火库,英军能有2~3个就不错了。这将使得接下来英军的炮群打击,威力大减。
消息传出,丁韶15师的同志们一片欢呼,他们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对面英印军的番号也是15师,还有16师。两个师的师长菲尔德和斯托克,这个时候正在焦虑中,已经是晚上,很难掌握进攻,而且对方虽然没有重武器,但是非常顽强,士兵训练有素,士气明显很高,不是能够马上压倒的敌人。
所有两人商量之下,决定要绕开前头的敌人,向东攻击前进,绕行回到仁安羌。这个新方向缺乏公路,一些重炮就只好丢弃,但也没有办法,他们也知道,敌军在此拼命阻击,肯定是援军已经不远,他们如果不赶紧跑,就有可能陷入重围,导致全军覆没。
英军的最后一次进攻格外凶猛,重炮的数量虽然少了,可是这一次,他们完全不吝惜炮弹,足足打了10分钟,此前的进攻一般都是3分钟左右。在炮群攻击后,大队的步兵也变得格外凶狠,丁韶的15师,几乎将预备队全部投入,最终才把这一波敌人的攻势压了下去。
丁韶心中有点猜测,但不敢确定。
这一次的敌人攻势后,战场显得格外宁静,连冷枪都很少。敌军的阵地很快开始喧嚣起来,有侦察战士来汇报,英军撤退了,方向向东!
丁韶立即明白了敌军的意图。但是他现在陷入了两难,由于敌军重炮的攻击,他的伤亡,并不下于英军,离开工事防御体系,去追击敌军的话,可能会被敌军反扑。但是如果不追击,我军的援兵,什么时候能赶到呢?
仿佛是心有灵犀,徐向前的最新电报终于到了,他们已经赶到了附近,离开战场只有几公里了,丁韶立即汇报了最新的情况。
徐向前让丁韶继续坚守阵地,封闭这条出路,而他的五个师大军,则像一把扇子,向着英军2个师逃跑的方向扇了过去。
大约不到半个小时,丁韶就听到了东面枪声开始响起,然后越来越密,打成一片,而接下来,更是有大炮的声音轰鸣,火光冲天,让半个天空都变红了。他叹了一口气,可惜不能参加这最后的决战。
这场围歼战持续了几乎整个夜晚,一直到凌晨,还有局部在激烈战斗,但等到上午九点后,战场终于沉寂了下来,英印军第15师、16师,几乎全军覆灭,能逃出去的败兵溃勇,不到一千人。而两个师的师长菲尔德和斯托克,最后带着指挥部的军官们投降了。这也是我军第一次俘获如此高级别的英军将领。
在投降之前,菲尔德和斯托克向戴尔少将,以及缅甸总督英尼斯,都拍发了电报。
戴尔少将痛苦地低下了头,他知道,同样的噩运,很快会降临到他自己的身上,要投降吗?他想了想,又摇摇头,在他这里,还没有经受战壕战的考验,如果不战而降,最后即使他能回到英国,那也会是无尽的羞辱甚至是牢狱之灾。现在,还是尽力一战吧。他隐瞒了消息,让军官们去激励士兵,我们的援军已经不远了,大家努力奋战吧。
英尼斯则是面无表情,他其实早有猜测。
英尼斯并不知道后世有一个著名的“墨菲定理”,但他几十年的宦海经验,给了他同样的认知: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条规律的证明。
这个时候伦敦的陆军部,已经是人仰马翻,一片混乱。
布鲁克部长面沉如水,缅甸简直是一团糟。2个师已经被全歼,而其余4个师,大概率也会是全军覆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军还没有损失过如此大。显然,英印军面对的不是什么土著的反抗起义军,而是一只还不为英国所知的,拥有强大武装、严格训练和相当规模的现代军队。
我们以为是去剿灭叛乱,结果却是碰上了一场“国战”,布鲁克的脸上露出了苦笑。
麦克唐纳首相在唐宁街10号他的办公室,等待着总参谋长米尔恩上将以及陆军部长布鲁克中将的到来。他已经知道了他们的来意,事件太惊人了,他还没有反应过来,但无疑帝国遭受了又一次灾难。
米尔恩和布鲁克走进了他的办公室。麦克唐纳让他们坐下,然后询问布鲁克:“关于缅甸事件,你有什么要告诉我的吗?”
布鲁克向麦克唐纳汇报了迄今为止他们获得的,在缅甸的相关情报。按照陆军部的估计,敌军出动围困英印军的军队,估计有16个师以上,而且全部是美制装备,不是那种偷工减料的轻型武装,装备水平完全达到了西方列强的水准。
敌军训练有素,战斗素养和战斗意志并不低于英印军。因此南撤的2个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歼灭。而被包围的戴尔2个师以及理查德的2个师,能够突围的机会几乎不存在,实际上,大英帝国已经必须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一次从印度派遣的6个英印师,大概率是会全军覆没了。
关于敌军从何而来,目前军情局和其它信息来源都没有给出确切的结果。目前最主要的怀疑对象,无疑是美国,因为这只军队的武装,全部是美制的,而且几乎就是美军的现役武装。另外一个怀疑对象,是日本人,但是日本太穷,用美制武器武装超过16个师的异国部队,可能性很低。
这只军队,按照戴尔部和理查德部的反馈,似乎多数是华人,这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缅甸虽然有不少华人,但他们基本上以经商为主,此前没有过武装的记录。
麦克唐纳疲倦地揉了揉眼睛,说道:“这是我这一辈子,从来没有碰到过的奇迹,一只从不知名的地方冒出来的,足以与大英帝国在缅甸对抗的现代军队。”他又问米尔恩:
“总参谋部,还有什么方法拯救我们那4个师吗?”
米尔恩摇摇头,这一次,他没有扮演自己习以为常的大英帝国不可侵犯的角色,而是说:“没有办法了。从印度继续派兵,也完全来不及。”
麦克唐纳叹了一口气,对两位大人物说:“目前先不要对外界公开承认,我们在缅甸,遭受了大的挫折。让情报部门立即查清楚,这一只军队是从哪里来的,尤其是到底是不是美国在支持他们。另外,从印度再继续向缅甸增加派兵,需要谨慎,万不得已的时候,我们将不得不考虑放弃缅甸,印度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的几句话,他说得很冷酷。米尔恩有点想说话,可是又闭紧了嘴巴,他也知道,帝国现在的情况并不好,如果缅甸确实是个无底洞呢?帝国不能把资源和军力,都消耗在那个穷乡僻壤。还是等情报,搞清楚情况,再决定接下来的步骤吧,布鲁克的意见其实是一样的。他们两人都没有多说什么,向首相告辞了。
他们走后,麦克唐纳呆呆地坐了良久。大英帝国的霸权,真的还能维护得下去吗?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霸权就已经摇摇欲坠了,帝国的精英们,费劲了一切心血,才将局势基本稳定下来。但随着时间流逝,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否则何必放弃直接管理那些自治领,让大英帝国变成了英联邦?自己又何必做类似放弃威海卫基地,交好国民政府的行为?
对于缅甸叛军的由来,他其实心里已经有所定见。无论查出来美国是因为何种原因,支持了这只叛军大批的武器,如果说美国政府没有插手暗暗支持,他是根本不信的,这个表兄弟,早已成为了大英帝国的最强对手,觊觎着至高的霸权地位。也许最早的时候美国人并没有参与,但发现可以削弱英国,顺水推舟还不会吗?对于结果有区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