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71章 缅甸第二次反围剿(二)

第71章 缅甸第二次反围剿(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戴尔没有注意到,追击大约进行了4公里,已经超出了140MM重炮的射程大约1公里多,重炮的位置至少需要移动接近2公里。

    正当重炮在移动中的时候,周边有些小山包上的大炮,其炮口开始上扬,这立即被英军的侦查人员注意到了,“敌军炮群!”的呼喊以及尖锐的军哨声响彻战场。移动的炮群立即停止,开始急迫地准备发炮。

    戴尔的手却有点冰凉,他直觉有点来不及了。

    果然,敌军的炮群准备充分,果然抢得先机,炮声轰隆。戴尔有点痛苦地闭上了双眼,自己的炮群恐怕难免损失。

    不对!他猛然睁开眼,因为他感觉到敌军开炮的数量不对,他观察着天空中闪过的密集火焰,呆住了。

    那根本不是对敌军此前预估大约一个师兵力,而且可能并不拥有重炮的情况。也不是按照英军的编制,可能拥有最多百门重炮的规模,而是至少数百门的大炮轰鸣!上当了!他的手脚冰凉。

    英军两个野炮团,还是有少数的大炮来得及还击,但他们在空中稀疏的焰光,相比敌军炮群密集的焰光,那是几十倍百倍的差距!

    炮弹的群落逐渐落地,“轰轰轰”的爆炸声,笼罩了整个战场,戴尔向野炮团的方向看去,火光烟尘,被炸出来的炮车碎片,在空中飞舞。

    这个时候,他反而冷静下来,野炮团已经无可挽回。现在重要的是步兵,他立即让传令兵命令三个步兵旅,全力撤退,进入之前占领的敌军第一道战壕,组织防御。

    他的命令通过有线电话,立即传达到了3个步兵旅,撤退的命令被逐级传达,每个旅留下一个营阻击,边阻击边撤,而其余部队立即开始后撤,跑向之前他们占领的战壕。

    野炮团那里,还在挨炮,戴尔瞥眼看去,一直是不断的爆炸状态,己方的还击寥寥无几。敌军跃出战壕,开始向英军追击,随便估计一下规模,戴尔就倒吸一口冷气,敌军分成了三路,正面和左右两翼,人数非常多,不一会观察哨告诉了他自己的估计,每一路至少都是1万士兵以上。整个规模如果按照英国师的编制,那就至少是3个师,对敌军的兵力预计完全错误。

    且战且退之下,戴尔的3个已经损失了部分的步兵旅,跃进了战壕,他们立即组织防御,而正面的敌军则在相距1公里左右停了下来,左右两翼的敌军则迂回向两边延伸过去,戴尔明白他们是想把英军包围在战壕里,然后等待他们的炮群移上来,用炮群不断轰击,击溃英军的抵抗后,再发动总攻击。英军已经失去了炮兵,只能被动挨打。

    无论是否突围,他们必须先行整理部队,重新组织,也只能在战壕这先防守,这个时候,戴尔才注意到对方通过坡地,对他们形成了一定的居高临下的态势,他恨恨地砸了一拳,这是自己的疏忽,对方的炮群,也利用这一点取得了比自己野炮团更远更高的射程。

    戴尔与参谋部和三个旅长商量后,还是决定通过电台,要求从蒙育瓦方向迂回瑞波背后的那两个师,赶紧来支援他们。已经发现了敌军3个师,难道敌军还有更多的兵力吗?这让他们难以想象。他们这个时候还接受不了,需要将对面的军队当成是欧洲大国的敌军。为了稳妥,他们也电告马圭及仁安羌方向的最后2个师,同时加速北上,全军准备聚合。

    在英军指挥部协商决策的时候。就在他们战壕南面不到2公里,曹子卿剩余的2个师,已经在挖掘战壕,很快,戴尔的2个师就会被曹子卿整整5个师合围了。

    戴尔们焦急等待的4个师,已经不可能抵达了。

    从蒙育瓦迂回瑞波方向的2个师,即英印军第11师和12师,由戴尔的参谋长理查德指挥,在接到戴尔的电报前,他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大麻烦。

    因为他发现,军队的前面和后面,都出现了敌军,他们已经被截断在中间了。这个时候他迟疑了,迟疑的原因是由于情报匮乏,他无从对敌军的实力做出清晰的判断。最后他还是选择就地防守,挖掘战壕。

    他的军队现在所处的地形还不错,这是他下决心的原因之一。此地有水源、有起伏丘陵,还有茂密的植被,相对地形复杂,利于防守。他想先看一看,敌军的战力,再决定是决战、防守还是突围。

    理查德并不知道,敌军已经变更了部署,他的防守决定,葬送了这只军队活下去的最后可能。

    在曹子卿部对戴尔军的两个野炮团突袭得手后,立即拍发了电报,告诉率领南线7个师的徐向前,让徐向前已经不用再截断戴尔这两个师的后路,因为曹子卿自身率领的5个师,已经执行完成了这一个任务,接下来用炮群磨,也能把戴尔部磨死。

    徐向前的主要任务,已经变成了围歼蒙育瓦方向的2个师,以及会和西线4个师,将最后剩下的2个英军师再合围在木各县与蒙育瓦之间,形成2个包围圈,用11个师的总兵力,歼灭这4个师。

    徐向前立即重新组织了军队的部署,西线4个师,立即截断了从蒙育瓦北上的道路,并向两边延伸开来,挡住了理查德2个师的北上之路,并开始三方合围,而徐向前派出的2个师,立即从木各北上,堵上了理查德的后撤之路,在理查德挖掘战壕组织防御的时候,总共6个师的部队已经开始从他的四面搜索包围圈,几乎以4:1的比例合围了理查德部。

    而徐向前自己率领的5个师,则在占领木各之后,南下向由英印军第15师、16师迎头而去,争取合围这最后的2个师。现在的态势是,英军分成了三块,而我军则已经完成了对其中两块的合围。

    当理查德收到戴尔的电报,但他的部署已经无法马上变更,他决心在测试敌军战力后,如果有机可趁,那就击破当面之敌,北上与戴尔部汇合。

    戴尔这个时候,觉得自己几乎要晕过去了。英军的两架侦察机,拍到了理查德部已经被合围的照片。当侦察机回到机场,照片立即被冲洗出来,而负责解读的情报人员一看,就呆傻了,现在不仅是戴尔告急,而且理查德也已经被合围,敌军究竟有多少兵力?

    现在的焦点,变成了那最后的2个师是否要后撤,如果撤退,戴尔和理查德部也许都会在合围之下被消灭,但这2个师会和在仰光的1个师,3个师也许还能建立英国在缅甸的最后防线。但如果不撤退,那么这2个师再顶上去,能解围吗?一旦失败,英国在缅甸的统治,就可能全面崩溃。

    戴尔冷静了下来,他已经见识过了自己遭遇的敌军的战斗力,他觉得并不会比英印军差多少。既然敌军敢于合围理查德部,那么如果敌军的战斗力和当前之敌是一个等级的话,理查德部很可能不幸。现在的当午之急,是让那最后2个师,不会再损失,电告他们撤退到仁安羌防守吧。至于自己这里,立即组织向南突围撤退,这个时候他还以为自己的背后不会有太多敌军。

    英印军第15师、16师接获电令,不敢迟疑,立即开始转向撤退,他们是半机械化部队,有一些卡车,但主要用来载运火炮,但步兵大多数需要步行。因此后撤的速度不是很快。

    这两个师撤退的时候,被一直跟踪的我军侦察兵察觉,当徐向前收到情报,他决定,将一部分卡车集中起来,先把一个师,快速送到仁安羌北部,在那个位置,挡住南逃的两个英印师。为了运输便利,他们只能携带轻武器和轻炮。徐向前下了死命令,就算他们全军战死,也要将这两个英印师拦住!以等待主力部队赶到歼灭敌人。丁韶率领的第15师,接受了这个光荣的任务。

    实际上丁韶15师,并不能乘坐卡车,一路舒舒服服地抵达预定阻击地点,因为有一段路是没有公路的,他们至少还要步行30公里。

    这个时候如果有侦察机在空中,就会发现,以木各为核心的地域,出现了一个奇景,英军撤退的两个师,沿着木谷—稍埠—仁安羌的方向,是一条竖线,而在他们背后大约100多公里,有一条更大的竖线,向着同一个方向延伸,而木谷经绞帕东再到仁安羌的公路上,则有一溜烟更快的一条竖线,三条竖线,通向同一个方向——仁安羌。

    英国缅甸总督英尼斯,呆坐在他的大班椅上,面无表情。今天对他来说,是“历史上最长的一天”,军事行动仅仅出兵一天,戴尔打败,现在被迫突围,不知道能否成功;理查德部全面被围,凶多吉少;最后的2个师开始全面撤退。一连串的坏消息,让他已经震惊得无可再震惊。

    他知道,自己的缅甸总督,已经是过去式了。而且一定会被追责,他这个总督是怎么当的,在他的眼皮子地下,居然崛起了如此强大的一股力量,足以对抗,甚至是消灭帝国6~7个正规师的军力,简直是不可思议!

    单单从今天情报人员对侦察机照片的解读,敌军至少出现了9个师的兵力。这简直是一个新兴国家了。不仅是他的总督地位,就连英国在缅甸的辉煌时刻,说不定也要落下帷幕了。

    缅甸的侦察机数量远远不足,一共只有3架。现在军情局已经要求印度方面,尽快增加侦察机的数量,以搞清楚敌军的真实实力。可是这一切,对他还有什么意义呢?他将是帝国的罪人,会以帝国最失败的殖民地总督的名义,记入史册。

    王纪自然不知道陆地战场已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他正在执行消灭那4艘昆虫级炮艇的任务。

    他和特种二团的同志们,正在夜幕下盯着那4艘停泊的炮艇,白天他们都在巡逻,不好下手,只能等到晚上。

    一直在港区监视的战士报告,有些军官和士兵,换了常服去城里了,应该是去寻欢作乐。不过每条炮艇都有人驻守。王纪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虽然敌军有纪律,但目前明显没有戒心。在这个年代人们对于特种作战还非常陌生。

    大约10点多,正是这个时代人们比较习惯于睡眠,而且刚刚睡着不久的时候。大约快20个“鲨鱼皮蛙人”,开始向4艘炮艇潜泳过去,所谓鲨鱼皮只是对样式的形容,是李思华画出样式,让美国制作潜水服的厂家生产的,现在海南自己也能生产。

    这些蛙人拿着滑板,进入水中,他们将滑板放在身下的水利,产生浮力,然后整个人趴上去,用手做桨,向着炮艇轻轻滑去,黑色的“鲨鱼皮”让他们非常隐蔽,偶尔有人注意到,恐怕也会以为那是江水里的大鱼。

    蛙人队的中队长陈小华,游在队伍的最前列,今天的伊洛瓦底江,似乎格外平静,远处传来浪涛声,而在岸边,则似乎水波不兴。他轻轻地擦了一把脸上的水珠,回头看了一眼同伴,转身继续游着。

    每个蛙人的身上,都背着一颗特制的磁性水雷。这也是李思华褥德国羊毛的成果。历史上德国在1939年9月二次大战爆发时,将磁性水雷投入战争,一举炸沉了英国17条战舰。李思华派人去德国谈合作时,就安排与德国就此技术进行联合研发,其实就是李思华出资金,德国科学家研发,所以现在早早地就出来了。李思华要求研发磁性水雷,其实本来是想在缺乏海军的被动情况下,多一种对抗武器而已,普通的磁性水雷体积比较大。现在陈小华们使用的,则是专门为特种作战定制的一批小型水雷。

    这批小型磁性水雷,起爆电路上放置了时间装置,可以预设爆炸时间,等到时间结束,起爆电路接通,磁针受到舰船磁场的作用而发生转动,水雷就会按事先设定的方式爆炸。

    接近4艘炮艇的时候,一群蛙人已经分散开来,各自从各个角度接近不同的炮艇,他们要将磁性水雷放置在各艘炮艇的多个关键位置的外壳上。

    王纪用望远镜观察着,可是一点点月光下,看得模模糊糊,他心里有点着急,按捺下自己的心情,他默念着,要相信同志们。

    陈小华取下北上的背带,取出磁性水雷,设置好15分钟的时间,然后轻轻地将水雷的磁向,贴近炮艇外壳,他还得用点力控制住,避免磁性相吸,一下子撞过去,发出太大的响声,“滴”的一声轻响,水雷牢牢地贴住了炮艇,水雷上的计时表,也开始轻声滴答地走动,他松了一口气。

    他轻轻地游动,检查着其它同志的安装,不一会,全部都安装好了,他打了一个手势,全体回游。事实上,这个行动他们已经用民船演练了几百遍,所有的蛙人战士,对于操作,都是已经熟极而流。

    蛙人们轻轻游动远去,炮艇上没有动静,可能都睡熟了,没有注意到有值班人员走动,或许,这并不是他们的巡逻时间。

    王纪终于看到了返回的陈小华们。陈小华看到王纪,向他打了一个“OK”的手势,王纪舒了一口气。

    蛙人们上岸收拾衣物。王纪则将实现牢牢地盯住了那4艘炮艇,不时地看着时间。这短促的15分钟,对所有的同志似乎都很漫长。

    “轰轰轰”,连续的爆炸声响起,4艘炮艇上,各种器件乱舞飞出,大伙燃起,炮艇剧烈震荡,向外歪斜,有船员哭喊着跑出船舱,像无头苍蝇一样。他们已经站不稳,有人跌入了水里。很快,4艘已经半残的炮艇划入了泊位下的水里,船沉了。

    同志们兴奋地击掌相贺,王纪的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说道:“好了,我们的任务完成,撤退吧。”他其实不知道,对于这4艘威胁的担忧,已经被我军陆地的行动化解了。

    英国军情五局驻仰光情报站的新任站长艾利森,烦躁地在他的办公室走来走去,不时地抓着自己的头发。

    他的前任是个蠢货,不但没有搞清楚缅甸反抗势力的来头和实力,反而连自己的老巢,都被敌人灭掉了。可怜他从印度刚刚上任,还没有在这个位置上坐稳,就要面对当下的极度窘境——自从昨天英军大败,理查森部,甚至被合围,从印度、伦敦各个部门来的咨询和斥责,就像狂风暴雨一样,向他袭来。他愤怒地想着,给我时间!现在我他妈的和你们一样,什么都不知道!你们为什么不去问我的前任,他在这个鬼地方已经三年了!

    他知道,如果他不能在短时间内搞清楚,那么他也许就会是军情局历史上,任期最短的一位情报站站长了。

    前任给他留下的唯一线索,是可能有日本人在捣鬼,可是花了偌大的力气,却迄今都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怎么查呢?

    他一屁股坐到沙发上,有点颓丧。嗯,死猪不怕开水烫,先照着常规程序吧,要求军队把他们观察到的一切,汇总给我们,然后进行情报分析,也许能找出一些蛛丝马迹。至于总部的责难和催逼,那些官僚,懂个屁,就把所有的一切,都推到前任身上,反正总部也知道,自己刚刚上任,他们对我的要求,实在是太过分了。

    英军还没有被消灭,然而,就算是不利的消息刚刚传出,也引起了不少的涟漪。英国在缅甸,真的有大麻烦了。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