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81章 云南攻略的准备

第81章 云南攻略的准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王春妮轻声走入李思华的办公室,她带进来一些需要李思华批示的文件。

    最近李思华身边,多了2个女兵和1个女秘书。

    以往李思华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一直没有用秘书。而她的警卫,也全是吴盛带领的男兵们。实际上,在那个时代,她也很难找到比较适合的女性,来担任自己的助理,不管是从政治思想,还是到文化水平,当时的女性,符合条件的很少。

    只是随着海南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到现在已经有近6年,经过这几年的培养、教育和训练,终于有了一些女性,可供李思华作为助理性的选择。

    她现在的女秘书叫戴明诗,算是书香门第出身,在广州上过高中,早早就参加学生运动。海南根据地建立后,她是第一批海南大学的毕业生,现年24岁。李思华选择她的原因,是因为认出了她,她在后世是著名的烈士,在抗日战争中被日军俘虏,不屈而死,而且死得非常惨烈。

    所以在这个时代还能看到她,李思华觉得非常亲切。而且戴明诗为人冷静周详、文笔和口才出众,政治思想又坚定,本身素质也是非常好的秘书人选。

    至于两个女兵,一个叫王春妮,一个叫周小红,都只有不到18岁。两人都是山东人,在青岛拯救的第一批孤儿中得救。尤其是王春妮,李思华几年前就认得了她。

    王春妮自己不知道,她有一张照片在后世非常出名,那就是12岁多的她,在作为孤儿流民流浪时,记者要采访她,她却惊恐地扑向自己的行李,其实就是破烂的被褥,但那个时候这就是她的命。她的惊恐是因为农家出身的小姑娘,根本不认识记者的相机,她担心这些陌生人,是要抢夺她最后的“财产”。她的这个动作被记者拍下,成为后人铭记这段苦难历史的著名印记。

    在这个时空,记者拍下这张著名照片的时候,我们的移民工作人员救了她,也将这段故事和报纸上的照片留了下来,成为移民工作人员激励同志们的典型事例。后来李思华知道了这个故事,在回到海南的时候,还专门去儿童学校,看望了这个小姑娘,勉励她不忘苦难,但要积极向上,努力拯救我们的国人。

    王春妮们到海南后就知道,这个“李力胜同志”是拯救她们的这群好人的大领导,是她们得以存活的“菩萨”,对她都非常崇拜。王春妮当时就向李思华表示,自己一定会拼命地努力,以后要成为有用的人,跟随李思华去拯救苦难的中国人民,当时她就非常期望自己以后,能在李思华身边工作。

    王春妮确实努力,她和周小红两人,都被选入了保卫部门特别设立的“警卫训练营”的女兵班。这个班的存在,最早就是保卫部门,认为需要为李力胜同志,教育培训一些适合保护她这个女性的战士,有些时候男兵确实不方便。同时一些机密部门,也需要一些这样的女兵。

    保卫部门为这个训练营,不断聘请了多方面的高手,包括国内的武术高手,甚至还有德国和美国的相关保卫高手,来从儿童阶段就开始训练这批少年。王春妮和周小红在这个班的训练中,都是出类拔萃的,资质很高,而且一点都不怕吃苦和受伤。

    经过整整5年的训练,让她们从普通的小姑娘,成为了身怀绝技的警卫高手。无论是枪法、暗器还是短兵突击的肉搏,以及敏锐的观察力和记忆力,都是一等一的高手。而且也学习了整整5年的文化知识,接受了5年的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兼任文书的职责,政治上的忠诚性也是顶级的。

    在李思华去挑选警卫女兵的时候,第一眼就选了王春妮,这个小姑娘让她觉得有缘分。而周小红,更是女兵各项训练项目的第一名,女兵班的“大魔王”。

    王春妮比较活泼,而周小红是个闷葫芦。不过李思华对两人都很喜欢,有意无意中,她有点把自己当成了两个小姑娘的母亲。

    王春妮送来的文件,正是李思华最近关注的核心工作,即对云贵川攻略的准备。

    是的,最近又对行动进行了战略调整。这一次的攻略,不仅限于云贵,而且将四川也囊括了进去。

    李思华从来没有将云贵川军阀的军队放在眼里,在26个美国标准的师攻击的前提下,这三省军阀在军事上的抵抗能力,必然是孱弱的。以往她顾虑的,其实是政治和经济上的问题。

    她的目标,是每一个新根据地都能巩固并迅速发展,从而为下一步的发展提供进步的资源。所以是不能单单考虑军事的。如果只单纯地考虑军事,那就是游戏,在现实中是容易翻车的。

    对于快速发展根据地,形成桎梏的,其实是两个大问题,第一是有没有足够的干部,能够快速地在新根据地建立起坚实的组织体系;第二是能够提供充足的物资,使得新根据地能够快速发展,而不会成为拖累。

    上述两者中,干部问题当然是最根本的。历史上我党物资奇缺,也没有妨碍我党的根据地发展。但需要指出的是,缺乏物资,根据地的稳固性,就是受到严重限制的。所以能够具备两个条件,才是最好的。发展,不是随心所欲,想快就能快的。

    所以本来的云贵攻略,现在将四川也囊括了进去,其原因正是因为根据最新的评估,在干部和物资两个大问题上,能够得到基本的解决。

    缅甸根据地经过了大约15个月的发展后,大批的基层干部已经初步具备工作经验和能力,预计从缅甸以及海南,短期可以为西南抽调50万左右的基层干部,而不至于严重影响两个根据地的工作,这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物资上,两个新的因素影响很大。第一个是白银金融运作的顺利完成,使得李思华的资金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可以保持从美国和其它欧洲国家,大量进口的能力;第二个则是缅甸的生产发展,速度超过了预计。

    毕竟是在海南根据地得到了几年的发展经验,加上工业技术人才结构上大幅度的改善,使得这一年多,缅甸已经顺利完成了超过2000个工厂的建设和投产,工业产品的种类和数量供给,都得到了很大的保障。

    粮食问题也是一样,乡寨的不断增加,迅速地扩大了种植面积,也提高了单位产量。加上由于与英国的密约,因此与下缅甸的稻米等贸易并未中断,这使得根据地今年秋收后,可以调集大量的粮食,供给前方和未来内地使用,预计至少可以调集3亿斤稻米以上。

    而且在若开邦、钦邦等提前就开启的养殖业推广,使得猪、牛和羊的数量大量上升,在肉食上也能提供一臂之力的帮助。

    因此审时度势,就不需要像此前战略那样保守。徐向前和曹子卿都向李思华提出了扩大攻略目标的建议,而李思华深思熟虑之下,也同意了他们的建议,云贵战略,演变成了云贵川战略,由于此时的西康省尚未成立,所说的四川其实包括了西康的一部分。

    这一战略如果得以成功,意味着根据地将迅速发展到大半个西南,即传统意义上的西南四省,除了广西外,“西华”将占据3个,尤其是天府之国的四川,更是潜力深厚。完成了这一步,就意味着我党真的具备了争夺天下的基础。当然,在李思华心中,争夺天下还早,首当其冲的是抗战,否则现在就能争夺天下了。

    战略的目标扩展了,相应的各项计划以及准备工作,也都进行了变更、调整和扩展。

    在军事上,除了届时川省的军阀可能抵抗力稍强以外,整体由于军阀实力与根据地相差太远,自然也就无需什么奇策妙计。整个大军的战役组织很简单,原则就是堂堂正正地压过去,碾碎前方的一切抵抗。

    主力的进攻路线是:帕敢——保山——大理——昆明——曲靖——六盘水——贵阳——遵义——重庆——成都,沿途不断分兵,占领战略要点,消灭次要敌人。重点分兵地域包括:

    一、广西百色、河池、桂林一线:这是预防桂系军阀可能从广西发起的对根据地进攻,预计将有4个师会部署到滇桂和黔桂边境防卫。

    二、贵州铜仁到湖南怀化一线:这是预防国民党从湖南地域发动的可能的对三省军阀的军事支持,预计部署兵力将高达6个师,差不多10万人。这里未来还负担着接应长征红军的使命。

    三、川省南充、巴中一线:这是与陕西国民党,从汉中方向接壤的地域,预计部署4个师。

    其余14个师,除了占领重庆、成都、昆明、贵阳这样的主要城市外,就是在一些战略要点,形成对周边地区的全面军事占领。

    除了26个师的主力部队,缅甸地方部队的一半,即30万人,也会跟随主力行动,他们的任务是保护政工干部,深入县域、镇域、乡域和最基层的乡村,建立起当地组织,完成剿匪和消灭一切反抗的地主豪绅,支持政工干部,迅速地展开全面土改和乡寨建设,组建地方部队和民兵队伍,迅速建立新根据地的稳固根基。

    通过这一年多缅甸根据地的建设实践,李思华和同志们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迅速攻占、肃清、建设和管理新根据地的方法,这一次就会全面地在云贵川的新根据地应用实践。这套方法大概可以用“军、政、人、财、物、流”六个字来概括。

    “军”当然是指军事。

    在进攻阶段,是两层的架构,即主力部队加地方部队。主力部队完成战争战役实施,消灭反动派的主要军事力量,对战略要点实施完全占领;地方部队深入基层,消灭反动派的政治势力及土匪恶霸。

    在建设阶段,是已经成型的三层架构,即在地方部队支持和训练下,迅速组建新根据地的地方部队和民兵组织,快速实现基层的稳定和安全。

    “政”是政治,即派遣的干部群体,要在军队的支持下,分为农村和城市两条线。

    在农村,是建立乡镇——乡寨的两级体系,以分田和消灭地主阶级为基础,组织农民,建设乡寨为主的农村政治经济体系。这里所谓的乡镇,是指农村地区由于自发贸易交流而形成的镇区,它们还构不成城市,主要以农产品贸易为支撑,在当下的存在也是必要的,未来可能发展成为小城市,现在则作为对周边乡寨的上级管理节点。

    在城市,是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建立三级或四级的党委政府管理体系,例如市县——分区——街道这三级。组建警察(重点是民事侦缉民警)、城管、民兵这三个半军事化管理机构,实现对城市的有效控制,让城市安定和安全下来。然后组建发展政府各职能机构、组织城市投入经济建设和发展。

    “人”是人力资源,除了派遣大量的干部群体,构成新根据地管理发展的主体外,还包括第二层的结构,也就是从新根据地的政治和经济建设格局出发,需要的专业性人才,例如工业建设人才。人显然是所有六大项工作中,最重要的核心。

    “财”是资金。缅华加海南的“人民币”,在两个根据地已经完成了作为主体货币的任务,在新根据地就必须依托军事力量,迅速终止其它货币的使用,而让民众过渡到完全使用人民币。人民银行就需要根据新根据地的情况,不断投放人民币,和回收各种废弃的其它货币,当然,我们不强迫,但是从物资上限定只能使用人民币。即使是你使用银元,也需要先到银行兑换。所以银行团队也要随行,他们会在每一个占领的城市,接管当地银行或者沟通民间银行,要求执行我党政策。

    “物”是物资。

    粮食当然是最重要的,民以食为天嘛,战争期间,民间的粮价容易发生剧烈波动,无良商人或者豪绅会囤粮,并制造民间缺粮恐慌,试图高价获利。所以要有两手准备,自身要准备足够的粮食供应新根据地,其次就是要情报网络调查清楚,到底当地囤粮的都是哪些劣绅,粮食被囤到哪里去了,一旦军事占领,就要对此类行径坚决镇压,把粮食都找回来。

    除了粮食,西华(以后在国内就不称为缅华,而是统称西华)已经能够生产大量工业品,所以这些工业品中的民用部分,也要提供相当数量,在新根据地投放市场,从次要的方面,稳定整个贸易市场。

    “流”是流通。

    光有物资,没办法实现顺利流通,还是会产生很大问题。

    李思华很早以前就曾经想到过,前世她穿越前,某明珠大城市,在疫情下的流通窘况。明明有着极其充足的物资,光是其它城市捐助的物资,就高达2500万吨,结果却在所谓的“最后一百米”,做得一地鸡毛,让人民怨声四起。干部不作为、奸商横行和勾结基层、物资缺乏管理、运输不畅等问题屡屡泛起,而整整几个月,这个城市的官僚体系,在人民观察下的结果,却似乎改进不大。

    究其原因,最直接的无非是两个,第一是基层涣散和力量薄弱,过分的商业化,让基层组织例如居委会等,成为“象征性存在”,只能办理日常的小事,一遇到疫情这样的大事,涣散和薄弱的缺陷立即暴露,并且很难在短期内改善,组织建设岂是一朝一夕之功?

    第二是缺乏自身“主干性”的物资流通能力,全部都依托所谓“社会化商业组织”了,干部们只能在高层吆喝,所有干事的都是这些商业化组织,他们是以盈利为导向的利己化组织,这个时候,能不趁机发国难财就算好的,还谈什么对人民做到位呢??1

    所以李思华觉得,从根据地发展的一开始,就要吸取这些未来的教训。

    通过这几年的实践,根据地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物资供应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供销社系统、物流联合网络、分布式节点仓储体系以及票证管控体系这4个部分。

    供销社是大物资、大物流的基础,他们深入乡村和城市基层,以及部分缺乏销售能力的企业,将所有可以交易和有实用价值的物资和工农产品发掘采购,既提升底层人民和企业,以卖出产品的收入,又汇集了大量的有用物资,可供党和政府在他处使用和交易,或者像现在的计划,用来支持新根据地。

    供销社还在城市和农村开办密集的网点,灵活调遣在网点周边适合销售的物资和产品,进行销售,提供居民消费。所以供销社解决的问题,是物资的“买”和“卖”。

    供销社买了物资,就必须运输到适合的低点,例如适合的仓库。物流的责任,就是由“物流联合网络”来兜底的,它目前包括国企的卡车队、骡马运输大队,也包括所有民间的运输力量,都必须加入这个联合网络。在党和政府需要的时候,是用军管的方式可以全部征用,没有例外,只不过是事后政府补偿而已。这样在发展新根据地或者重大救灾这样的背景下,党组织就可以集中根据地的全部运输力量,实现物资和人员的快速流通到位。

    所以“物流联合网络”,解决的是“运”的问题。

    分布式节点化的仓储体系,则是解决“存”的问题,依据地理环境和人口分布,央企尤其是储备粮公司,需要在各地建设大量的物资存储和中转仓库,所有的物资就是通过这些仓库,实现存储和中转。

    最后的票证管控体系,则是实现在物资总体不足的现实情况下,能够尽量满足人民需求的一种特殊政策。由于物资总体有限,如果只是通过人民币购买,那么就有可能有人用大量的人民币套购某种紧缺物资,从而导致该种物资更加紧缺和价格飙升,所以在现在的“准战争”状况下,实行票证经济,是现实的选择。即购买某些物资,不仅需要人民币,还需要专门的票证,来实现某些物资对人民的1:1配给。

    在当下,粮票、肉票、布票,和一些工业品的票证,都是存在的。

    在“军、政、人、财、物、流”这六大工作模块基本上都完成准备后,对云贵川攻略的准备就算是完成了,行动即将开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