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分工、农业、白银、云贵
除了工业,李思华当然不会偏废农业的发展。近期在她做了大量对乡寨目前现况的考察和调研后,认为分工问题,已经开始成为乡寨向高级化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当前必须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其实关于农林业分工,在海南的时候,李思华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她的反复思考,以及与同志们的多轮研讨,只不过当时因为觉得思路还不太明确,所以没有提前调整。而现在,借着缅甸大规模的乡寨建设,李思华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已经可以推出。
相关政策的思路主要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径,大约是三种,即农业多元化、农业规模化和农业工业化。这三种模式可能并存,但时间线上确实也有一点逐渐递进的味道。
最基本的模式,应该是农业的多元化,这正是乡寨模式,目前着力建设的方向。无论是庭院经济、多种经营、一户十业、农林并举等等,都是农业多元化的现有模式。这种模式,承认在农业必须承载大量人口的前提下,农田耕作的收益肯定是有限的,所以要发展多种辅助行业和初级加工业,来整体提高农民的收入。
与农业多元化相反的模式,是农业的规模化。例如美国的农业,被称为“大农业”,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认为,从经济效益上看,农业承载不了太多人口,按照分工理论,从提高效率出发,应该尽量用极少的人力,通过机械化实现大量食物的生产,不仅降低成本,而且能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化肥、农耕机械等方面的科技进步,使得农业规模化更具效率上的吸引力。美国大农业的成功就是明证,他们的粮食、肉食,全部都是全球成本最低的,也是产量最大的,这是科学的力量,我们必须承认。
但是,农业的规模化,就必然让农村只能承接非常少的人口,美国的农业人口,已经只有不到两千万人,还会继续减少。
至于农业工业化,则是一种远景,是农业规模化的进阶。即在未来能源价格变得极为低廉的前提下,用工业生产的模式来完全代替农业的耕作,例如水稻和小麦种植,被高楼大厦的“无土植物工厂”替代,养鸡养猪,被直接培养生物组织的技术替代,即直接生产出鸡腿、猪肉,无需再经过生命的养殖过程。所以,这是一种以能源的转化,完全替代农业生产的未来模式。
农业工业化的时代还太远。最近的几十年,必然还是农业多元化和农业规模化的模式。那么,根据地的农业模式是什么呢?
必须要承认我国的国情,我国的人口非常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村必须具备大量承载人口的功能和能力。这使得我们别无选择,最主要的路径是农业的多元化。
那么,如何克服农业多元化相对于农业规模化,在效率和成本上的劣势呢?
我们的答案是,主粮补贴,以及农林牧渔产品分级和搠源制度。
主粮主要是为人生存,提供足够的能量,无论是多元化还是规模化生产,在品质上的区别有限,或者说是看不出来,难以分级。所以面对我国未来主粮生产成本,必然高于美国这样大规模低成本生产主粮的现实,只能是对主粮进行生产补贴,实行国内的保护价,这不是一个花多少钱的问题,而是用自己的生产、保护自己粮食安全的大问题、大战略。
其它的农产品,则灵活性高得多,完全可以实现分级制度。例如美国现在大猪场以工业化模式生产的猪肉,其实口感比起我们农家养殖的猪,相差很多。鸡也是一样,那种几十天就产出的鸡肉,虽然成本低廉,但是口感如柴,味道是不敢恭维的。
这种差别,在于农业的规模化,其实本质上只是实现了能源转化,而忽略了传统“小农经济”的优势,即产品的微生物环境,是大规模生产所不能比的。例如农家自然生长的鸡,其食物来源是多样化的,其生存的微生物环境是多元的,这导致特殊的适合人口感的特色,他们提供人体的,是多元的营养物质,而不仅仅是热量。这就是重大的差别,我们并不知道,未来的科技能否克服这个弱点,但至少最近的几十年,这种质量差异,客观存在。
所以我们就可以对多元化自然生产的农产品,给予更高的定级,它们的售价,当然要高于大规模农业生产农产品的价格。跑山鸡,也许一只可以卖10元,而鸡场的短期规模养殖鸡,则价格只能是3~4元。有了这种分级,那么多元化的农产品,就有了生存的市场。
要实现这种分级,就需要能够实现农产品的搠源,即每种农产品,在销售的时候,必须知道源头和等级,而且不能被篡改或假冒。因为无论是鸡还是猪,在吃到嘴里之前,是分不出到底是什么品质的,而且如果是熟食,使用了大量调料,即使吃到嘴里,也未必分得出来了,都是调料的味道嘛。
我们并不是没有农业规模化,农场的发展,部分原因就是为了实现部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纯粹强调质量是不完整的,还必须有足够的数量。没钱的时候能吃到肉就行,肉的品质就不重要了。
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就必须发展和完善农产品搠源体系,我们现在还缺乏科技手段,直接从根本上定义农产品的源头,所以就要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将每年乡寨和农场生产的高品质农产品,尽量进入国家物资仓储体系,进行流通,用国家的信用对其品质赋能,让城市居民甚至是国外商人,确信这些农产品,是真正原生高品质的,与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农产品不同。
理解了上述原则,我们就可以定义乡寨和农场的发展方向。
乡寨,负担着承接大量人口的任务,所以应该坚持农业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其农产品的发展趋势,是生产高品质的小规模农产品,不管是植物或者是动物类型。同时坚持多业并举,不能只停留在农业生产上。
农场,则要根据实际情况,例如在山区的农场,哪有条件发展农业的规模化呢?只能是和乡寨一样,坚持多元化、高品质的原生农牧产品种植和养殖。而如果农场在平原,拥有大量的耕地,而承载的人口较少,就可以实施农业的大规模养殖。
例如,我国东南沿海和东北地区,都是大平原,但东南地区,人口密集,只能是精耕细作,没有条件实现农业规模化。而东北地区,很多地方地广人稀,就非常适合农业规模化种植。
所以对于分工理论,不能机械地执行。单独考虑技术分工,可能在社会分工上,反而是低效率的。例如我国如果追随美国的模式,把人口的绝大多数赶进城市,就会造成严重得多的“城市病”。很长的时间内,我们在城市中,提供不了所需要的爆炸性增长的职位数量。
农业规模化,虽然有成本、效率、规模上的优势,但其弊端也不少。通常农业规模化的单位产量,是比不过精耕细作的,这一点对于我们国家是无法接受的。而且农业规模化,就要使用大量化肥,对于农地土壤的破坏,也远远超过了大量人工养护之下的耕地。美国不少地区,由于大量使用化肥,造成农地衰退,最后无法耕种,被迫弃耕。类似的情况,在苏联更加严重,不少农业规模化的耕地,最后变成了沙土飞扬的荒漠,前车之鉴,我们要引以为师。
通过1934年对于工业和农业两大产业的内部机制、发展理论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梳理,为后世全国性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模式的基础。
在美国,金融小组进行的白银战争,开始进入了尾声。
在前世的历史上,美国财政部其实并没有收购太多的白银,花了2年时间,到1935年6月的时候,一共才购买了约3亿盎司的白银。其实他们就是个“托”,由于他们要“兜底收购”的态度,所以市场上将白银炒翻了天。对于白银集团,只要价格上去,他们也无所谓财政部会收购多少,实际上,价格能稳定在0.65美元以上,他们就很满意了。
但这一世就不一样,李思华的存在,相当于让市场上多了一半以上的流动性白银。所以美国的财政部,3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收购了超过8亿盎司的白银,这让他们也大出所料,虽然对于财政部而言,压力不大,毕竟就是从美联储借款发行美元,是用绿纸来换白银而已,又不吃亏。不过这个量能,让他们觉得自己低估了市场,很多美国和欧洲的贸易公司,存储的白银量能是很充沛的。
当然,这没有改变大局,到9月中,金融小组已经通过设在欧美的几百个壳公司,出售了超过16亿盎司的白银。要知道,原来的历史上,整个民国被掠夺的白银也不过是10亿多银元而已。李思华估计,由于自己的介入,这个白银的投机市场,足足扩大了3倍。她不由得幸灾乐祸,很多炒作的家伙以后会倒霉的,等待美国收储完成过去式,民国在1935年就会用法币替代白银,世界上再没有重要国家以白银为货币。所以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白银其实用途有限,大约20年左右,都保持了很低的价格,有的是机构要血本无归了。
虽然还没有完成全部出售,不过也就是时间问题了。整个出售过程,成本是0.23美元/盎司左右,而出售的价格都保持在0.65美元或更高,利润几乎达到了成本的2倍。总共4.5亿美元成本的白银,预计毛利会突破9亿美元,去掉财务和其它成本,获利将在8.5亿美元以上,加上收回的本金3亿美元,意味着李思华的现金储备,重新升到了11.5亿美元的水平。
李思华已经对自己的记忆反复搜寻,除了美国1934~1936年的正常牛市,在1937年前她也是实在找不出什么金融投机的大机会了。所以她虽然贪心,但也只能慨叹,最好的投机时刻已经过去了。
未来3年,从缅甸越南和云贵的黄金开采,她期望还能得到1亿美元。美国4家公司的收益,主要维持海外情报网络、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花费,不计入建设费用。所以在建设方面她可以使用的总金额,大约也就是12.5亿美元左右,去掉1.5亿美元准备用在1937年对美国股市最后操作的留用资金,实际可动用的,是11亿美元。
这11亿美元,她计划是在未来3年,即在1935~1937年花掉。1935年,重点是云贵川,计划4亿美元;1936年,重点是川陕,计划4亿美元;1937年,重点是大西北,计划3亿美元。而1937年操作美国股市后,包括4家公司,都会出售大量股份,筹集的所有资金,全部作为抗战的资金储备。当然,现在这还是她自己心中的如意算盘,能否如愿还要看未来的发展。
关于对云贵攻略的准备,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计划于1934年9月底,正式开启云贵攻略。
胡若宇悠闲地坐着品茗,9月的帕敢,仍然炎热,但今天有雨,虽然还有些闷热,但相比平日也凉快了许多。不过他看似神态悠闲,其实这些日子心里是五味杂陈,有点茫然不知所措。
胡若宇是云南人,当年大军阀唐继尧的最早的亲信之一,因为这重关系,他很早就成为滇军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和后来统治云南18年的“云南王”龙云,被称为滇军的“双壁”,也正因如此,在唐继尧死后,滇军的大权,主要落入了他和龙云之手。而为了争夺云南之主的地位,胡若宇与龙云之间,展开了多次混战。
甚至有一次,他的部队还俘虏了龙云,只是他自己鬼迷心窍,相信了龙云的鬼话,双方签订了《板桥协定》,他释放了龙云,让他回到昆明。不料龙云很快就翻脸不认人,继续向胡若宇进攻。
双方持续进行了三年多的混战,胡终因种种原因而失败。1930年初,他的部队被龙云完全击败,于是他只好经过康定,到成都投奔刘文辉,刘给胡率领一个旅的编制。穷乡僻壤如何能满足他的雄心壮志?所以后来他又到南京去活动,一度被任命为青岛市长。但是接下来他参与了反蒋活动。1930年9月后,反蒋活动失败,胡被通缉,他只好逃往上海,潜入租界。
1933年,以前素有交情的桂系李宗仁,赠给他出国费用,让他赴德国留学,致力研究军事学。结果接下来的事情,让他的人生轨迹,完全发生了变化。
他在赴德国的船上,就被绑架,然后在香港被带到一座小楼,缅华的特工人员,向他出示了他全家的最新照片,告诉他,连他老母在内,全家一百多口,都已经被运送到他们的地盘,如果他不像全家出事,最好是听从他们的命令。
胡若宇自然是悲愤莫名,但确实也不敢违拗,全家人的性命,可能都在他一念之间。他并不知道这些人是很么来头,心性如何,怎么敢冒险?
他被送往了另外一艘船,然后是很长时间的海上生涯,直接抵达了缅甸,这让他极为诧异。接下来又是带着他入山,在山里的一个“乡寨”呆了几个月的时间,在那里他终于见到了他全家人,并陪伴他们,被“监视居住”了好几个月。包括他家人在内,力所能及的,也要参加劳动。
种种行为,以及乡寨居民透露出来的只言片语的信息,让他确信,这是一个巨大的势力,他们居然能从山东和河南,以百万人口的规模,向缅甸移民。而他们的行动政策表明,很可能与共产党有关,但是不是国内的那个共产党,就不知道了。
虽然对家人性命的担心暂时放下了。但其它的担心又起,如果真的是共产党怎么办?他对于国内共产党并不陌生,1927年11月,他曾经接受共产党省特委地下党的策动,发动了“六一四”政变,扣押了龙云,并释放了被龙云秉承蒋介石密令逮捕的王复生、李鑫、赵祚传、杨逢春、戴德明等。只不过,他并不是共产党的支持者,很快就和共产党翻脸。他行动的目的,只是为了在抢占云南王的军阀斗争中,抢得先机而已。本质上,他是不能接受共产党的主张的,他是那种典型的追求荣华富贵的人,要不然,当军阀干嘛?
所以他一直安慰自己,以往得罪共产党不算太深吧?我还帮过他们。也许他们至少不会杀自己和家人?
几个月后,他和家人都被送到曼德勒。在这里,他才知道,这股名为“缅华”的势力,居然击败了英国在缅甸的殖民军队,已经控制了大半个缅甸。而他们需要胡若宇的目的,只是需要利用他的名义,毕竟他当年是和龙云齐名的云南省的大人物,用来糊弄外界的视线是足够的,他们将以胡若宇与缅华合作的名义,初期以“云南民主革命军”的名义,从缅甸进攻占领云南。
这当然让胡若宇极其震惊。但震惊之后,他还是答应了。当人家是吃素的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何况在他的内心,他对龙云极其痛恨,能看到这个死对头倒大霉,倒是一件难得的赏心乐事。
这几个月,他被带着到各处参观,才发现,这股势力有多么庞大,他们的军队全副美制,武装到牙齿,各种重炮和机械化的配置,是滇军拍马都赶不上的。而他们早有准备,按照他们的说法,其实保山几乎就已经被他们控制。滇缅公路,都已经修到保山了。
所以他判断,龙云根本不可能抵挡这只力量的进攻。至于国民党的常政府接下来会如何动作,他现在也不知道。至于他自己,至少是这几年,大概就只能在缅华,当一个顺民了。当年雄心壮志的胡大帅,现在沦落至此,真的要为自己鞠一把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