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90章 西南发展大局(二)

第90章 西南发展大局(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三个环节,是武装。制造出来产品首先满足的,当然是生存,生存都有问题的话,还谈什么生活呢?生存就要靠武装,我们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统一全国和保卫新中国,都要基于军事武装。

    我们面临日本帝国主义的巨大战争威胁,而且中日之间的全面战争,以我个人的看法,大概率会在3年内爆发。所以军事武装和训练,当然是这几年最核心最重要的首要任务。

    我们正在建立的,是三个层次构成的军事体系。

    第一个层次,是主力陆军和空军。

    主力陆军我们要在1937年,达到180个师300万人的规模,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工业建设,要具备在2年半内提供120个师以上的武装能力,即形成每年至少50个师以上的军事装备能力,这是巨大的压力,但不是达不到,本身就是准备战争,需要按照战时的需要,动员起一切的潜力。

    主力空军,我们今年就会达到850架的规模。而且首次具备轰炸能力,我们与德国技术合作的两型战斗轰炸机,斯图卡Ju87俯冲轰炸机已经在德国完成试飞,今年将以零件形式进口到根据地,然后我们再自己组装的模式,小规模生产,而明年我们将正式自己生产。另一型,即容克Ju88战斗轰炸机,则会在1936年底前完成开发。1937年,我们大致要形成100架侦察机+1200架战斗机+300架轰炸机,共计1600架左右规模的空军,以求能对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同期空军。

    新一代的战斗机(Bf109F)则会在今年1935年底完成开发,我们要争取在明年实现生产,到1937年能够装备部分新的战斗机,增强空军力量。

    大型运输机的目标是美国道格拉斯的C-54“空中霸王”,历史上原型机要到1938年才试飞,这个时空李思华通过投资这款飞机加速了其研制过程,预计1936年底可以完成试飞,1938年可以生产。这款运输机起飞重量达到了33吨,能够保证每一次运输15吨以上的物资。

    为了避免届时被美国政府杯葛,现在根据地已经开始在四川成都附近,建设飞机生产基地,完全同步复制道格拉斯的设备,并派遣技术人员一直在美国进行培训,以保证届时可以自己生产。

    重型轰炸机的目标是B-17,今年已经首飞成功。目前生产线正在安装,很快会进入调试,波音公司预计1936年底前会完成B-17的量产工艺,我们将力争在抗战爆发前形成初步的生产能力。

    所以,为了形成1937年可以完全对抗日本的格局,装备空军的生产能力就需要形成当年500架战斗机+200架各型轰炸机以上的生产能力。

    第二个层次,是二线的地方部队。

    主力部队是拳头,是要打出去的,是对外的。而地方武装部队,其职责就是守卫本土,守卫新占领的根据地。并且作为主力部队兵源的补充。打仗是要牺牲的,地方部队的士兵们也经过了长期的训练,具有良好的军事素质,所以在主力部队需要补充人员时,地方部队的士兵和军官当然是第一选择。

    我们地方部队的规模,预计在1937年会与主力部队一样,同步达到300万人的规模。所以主力300万加上这地方300万,总计600万人,就基本上是我们为抗日战争准备的军事人力资源。

    地方部队的武装,不可能达到主力部队的标准,基本上以步兵为主,含少量炮兵,但也不是民国那种只有步枪和手榴弹的完全轻步兵。地方部队的武装,在单兵武装上,与主力部队相去并不远。差异的,主要是重炮、卡车、装甲部队等重装备。

    第三个层次,是民兵组织。

    民兵组织是半军事化不脱产的,其军事意义,是协助地方部队,守卫本土;是本土的情报网络和防谍网络。民兵组织的非军事意义更重要,它是我党基层组织的主要抓手和工具,是基层组织起人民的核心力量,是进行本土重大活动和项目建设的基本组织。

    民兵基本上按照人口总规模的10%设置,即1.1亿人口中,民兵规模要达到1100万。民兵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作为地方武装部队的兵源。

    目前民兵的军事装备,是简单的三件套,即步枪、子弹和手榴弹(或手雷)。在民兵的营级以上,会装备少量的机枪、掷弹筒等武器。

    基于资源,从教育到制造再到武装,其后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生活。

    如果我们生活在和平岁月,生活就是国家应该提升的主要方向,让人民生活得幸福,是我党和国家最根本的发展方向。我们还处在战争岁月,但是我们要为向人民提供美好的生活,做好准备。

    人们生活的需求是非常多样化、非常复杂的,我们的规划和计划,只能是满足一些基本的、主要的方向,大致可以用“衣食住行游购娱文体医”这10个字来描述。

    衣食住行不用多说,这是人生活于社会,最最基本的。

    游是旅游,现在除了富人,恐怕穷人根本谈不上这个字,但我们的规划,都要着眼长远;

    购是购物,如果人民有了闲钱,那么他们自然会购买一些除了基本生活需求以外的、满足自己其它欲望的物品;

    娱是娱乐,人民也不可能一直只是劳动,他们需要娱乐放松;

    文是文化,精神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我们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我们还会在新时代,创造出无数新的文化;

    体是体育,要让人民强身健体,健康的体魄还有利于降低医疗的成本。

    医是医疗养生。这是最复杂的一个领域,因为无数团体的利益,交织在医疗上。中国人最舍得花钱的,除了养孩子及教育,大概就是医疗了,谁都想活好活得长嘛。

    民国有一种很不好的倾向,那就是西医在国外医药利益团体的支持下,拼命地想把中医灭绝掉。中医传承了几千年,自然有它合理有效的一面。我们不能学民国国民党,因为外国人和西医团体的利益游说,而废弃了自己祖宗几千年的中医传承。

    中医的问题,是中医师很难培养,而且开药治病,无法精确量化,因为它本身的原则,就是身体是一个复杂系统,要对症下药。从哲学来看,中医的高度,是远远超过西医的。但问题是,曲高和寡,能达到中医本质要求的中医师,都需要长期的实践和训练,不利于普及,不利于我们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

    但是中医有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就是“养生”,中医的系统论,使得中药擅长于调养身体,无论是平常保持健康,还是术前术后调养身体。我们要发挥中医在这方面的优势,培养能治病的中医师很难,但培养能调养的中医师,就简单得多。相比之下,西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药毒较大,治病的过程往往是损伤整体身体的过程。

    因此医疗上总的方针是兼容并蓄,中医为养,西医为治,齐头并进。

    所以我们既要建设西医的医院,也要建设中医院,同步培养西医和中医的相关人才。

    医疗体系的建设是个长远的规划和计划。现在暂时按照20年内,实现5万人一家正规医院,医疗床位600万张,以及每个乡寨都拥有能进行普通小病医治的卫生所,来规划建设。

    一堂培训结束,如果说计委和经委的同志们,是了解到了如何进行国家级的规划和计划,以及被李思华随口报出的许多数据震惊的话,那么对于陈云和邓小平他们,这种国家级顶层规划和计划的思路、逻辑,就更震撼。回去的路上,邓小平很有感触地对着陈云,感慨了一句:“原来社会主义国家,是按照这样的思路,来规划和计划国家发展方向的。”陈云点点头,他对于“顶层设计”这个词,非常有感觉。

    遵义会议后,李思华忙得不可开交,主要是安排云贵川三省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的布局。主席说他不懂,跟着李思华学习,饶有兴致地参与了很多重大项目的决策会议。其实不止是他,包括周恩来等许多领导干部,都尽量参与了这些会议,在这些会议上,他们发言不多,主要是学习。对于他们而言,在政治军事斗争之外,建设是一片新的天地。

    其实城市和乡村的建设以及基础教育等的布局,李思华几乎已经完全交了出去,因为经过海南和缅甸的实践,同志们已经有了相当的经验。她的工作重点,还是交通布局、能源布局、大工业布局、军事工业布局、科研和人才布局、金融货币布局这几个方向。

    交通布局上,云贵川三省的总面积超过112万平方公里,如此广大的地域,现在也只能从几条干线开始。

    干线公路上,最基本的一条,是接上滇缅公路,从保山经过大理、楚雄到昆明(滇缅公路延伸段),然后从昆明到曲靖、六盘水、安顺到贵阳(滇黔公路),再从贵阳经遵义到重庆(川黔公路),接上两条支线,分别是从重庆到成都的成渝公路,以及从重庆经过广安、南充到巴中的重巴公路。这一条干线包括两条支线,全长接近2500公里。

    另外四组干线网,第一条是以成都和重庆为两端、成渝公路为轴的四川公路网,将德阳、绵阳、资阳、雅安、眉山、遂宁、内江、自贡、泸州、宜宾等重要城市连接起来,公路全长也超过2500公里。

    第二条是横穿贵州的东西公路网,从云南邵通接入,经过毕节,从西向东,穿行贵州的多个县城,最终抵达湘黔边境的铜仁,未来将接入湖南路网。公路总长约1000公里。

    第三条是云南公路网,类似四川路网,将云南的各个重要城市串联起来,总长超过2000公里。

    第四条是川陕公路网,需要从四川东面、西面两条线路,每条公路预估1000公里,总计2000公里。

    包括其它一些与重要工业区联接的干线公路,优先级的干线公路,总长超过了1.2万公里。

    当时如果按照美国修干线公路的成本,每公里至少需要1.5万美元,这样的成本肯定是根据地无法承受的,单单这1万公里公路,就要1.8亿美元以上了。但是,根据地此时,拥有修公路独特的优势。

    首先是几乎上述所有的路网,并不是从头修起,过去几十年,这些路已经存在,只不过是支离破碎、道路狭窄、路基很差、到处坑坑洼洼而已。但是毕竟有了一个基础,筑路不是全新的,而是在旧基础上,重新夯实路基,扩宽路面,用石子和沥青铺设平整而已,这省了非常大的力气。

    其次就是我党能够动员的人力,几乎是无限的,公路网的修筑,几乎能够出动上千万人,只要能够足量供给粮食、少量肉食等食物,以及配给一些生活用品,例如衣物,而劳动力的报酬,最后也是粮食。这让人力成本,最后几乎只剩下食物成本。而1935年缅甸已经能够大量供给稻米,且李思华通过进口美国粮食和肉食作为补充,整体粮食上,能够满足需求。

    在建材上,水泥厂已经开始大量设置建设,木材、石材。砂子等都是就近取材。建材的主要成本,就是低价的水泥,以及来自缅甸油田的低价沥青。

    因此这1.2万公里的干线公路(平均20米宽),成本低到了不可思议,不计食物预算下来大约每公里3000元人民币(约1200美元),不到美国成本的1/10。所以,1.2万公里的修筑,总预算大约是3600万元人民币(约1500万美元)。

    除了干线公路,各地按照规划,自行修筑联结当地乡寨、镇区、县城的普通公路(要求5~8米宽),中央预算予以补贴,总预算4500万元人民币(约1800万美元)。所以1935年整个公路网的投资,预算是8100万元人民币。几乎要求所有的干线公路,都要在年内基本完成。只有少数的高难度公路,最迟可以延缓到1936年年中完成。

    相应的将四个省份重要城市连接起来的干线铁路网,第一步规划是5000公里,这个成本就比较高。按照民国当时的水平,每百公里大约400万银元,5000公里的话要2亿银元,这个投资也太高了,还是承受不起的。但按照类似公路修筑的优势,也能大大降低成本。

    当时每公里铁路,大约需要80吨水泥、150吨钢材、250立方米木材和2000立方米碎石。根据地水泥和木材等的成本很低,最大成本是钢材,5000公里铁路就需要75万吨钢材,好在李思华这几年,几乎每年都进口400万吨美国废钢,成本大约1吨/10美元,重新冶炼成钢轨等,增加一倍成本,所以75万吨铁轨,大约成本是1500万美元。

    其它比较重要的耗费是中途必须的高架桥、隧道和跨江钢桥等特殊建筑,因此综合计算后,总预算大约是4000万美元,大约相当于1亿元人民币。

    除了铁路、公路,还有机场建设、内河航运疏浚及内河港口,因此交通布局上,总的预算达到了2.2亿人民币(约8800万美元)。

    能源布局上,以煤矿和油气田开发为基础,建设电力网络。联通四省的国家级大电网,目前投资过大,技术也有点够呛,所以先建设的,是各省之内串联每个重要工业区和城市的省级电网。

    重要的煤矿超过100个,贵州最重要的,是4组矿区(盘江煤电、水城煤电、六枝煤电和林东煤电),四川则组建了广旺,芙蓉,威远,广能等多个煤电集团,其煤矿分布在多个四川城市附近的山区。云南也在曲靖富源县、邵通、红河州等多个地区建设相应的煤电集团。

    油气除了缅甸,根据地目前富集的就是四川。计划在川中威远、相国寺等地开发10个油气田,计划产能到1937年,要达到折合800万吨原油产量。如果实现的话,结合缅甸的产能,根据地将实现石油年产量突破1500万吨,是抗战时日本每年消耗原油水平(300多万吨)的4倍以上。

    不过,四川主要是出产天然气而非原油,因此机械化部队的汽油和柴油供给,还是主要依靠缅甸。四川主要以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石化工业为主。最近几年积累的石化技术,要在四川形成最完整的系列,不但要生产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基本化工原料,还要在此基础上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100种以上)及合成材料(塑料等)。

    整个能源体系在1935年的投资,高达1.2亿美元。这还是在前期,已经储备了大量生产设备的前提下,否则整体投资,可能要接近2亿美元。

    大工业布局,除了上述与能源密切相关的石化等大工业体系外,其它还包括了很多其它方面的布局。

    最重要的当然是钢铁,李思华前期一共储备了600万吨钢铁产能的生产线和设备。已经在海南和缅甸各投放了100万吨(海南自己已经发展到近150万吨),剩余的400万钢铁产能,主要释放在贵州和四川两个省。

    在贵州最重点的当然是结合了煤炭、铁矿资源为一体的水城基地,计划投放产能150万吨。

    四川的铁矿,主要分布在攀枝花和凉山州一带,计划选择两个主要矿区,投放剩余的250万吨产能。为此,专门派遣2个主力师,去将凉山州及附近的奴隶主势力,全部扫平。并进驻部分地方部队,保护矿山的开发。

    李思华是非常重视攀枝花的钢铁的,因为这里的铁矿是伴生钒钛的,而钒被称为“现代工业的味精”,在钢铁、化工、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广泛。其中85%应用于钢铁工业,在钢中加入钒,可以改善钢的耐磨性、强度、硬度、延展性等性能,加入0.1%的钒,可提高钢强度10%~20%,减轻结构重量15~25%,降低成本8~10%。

    钛更是“战略金属”,钛及其合金具有抗腐蚀、高强度、高温及低温强度性能好、无磁性、人体适应性好、形状记忆和超导等优异性能。

    当然,短期是用钒,钛的大量应用要期待未来的科技进步。

    除了上述的4大铁矿区外,由于海南和缅甸已经可以设计和修建50万吨产能以下的钢铁厂,因此在各处选择优质的中小铁矿,计划建设总量数百万吨的中小钢厂。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