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01章 李思华疯狂的地缘和资源战略(二)

第101章 李思华疯狂的地缘和资源战略(二)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第三个战略方向,自然是外蒙与唐努乌梁海,总面积约173万平方公里。至于外东北,需要根据届时的情况而定。

    李思华对于这个战略方向的设想,还是与时间有关,如果1939得以建国,那么苏联从1941年开始,接下来将有至少4年的时间,陷入与德国的艰苦作战中,在此期间,拿回外蒙与唐努乌梁海,难度并不大。

    主席严肃地说:“如果在这个方向也出击,加上其它两个战略方向,我们会不会得罪所有的大国?在1945年苏联击败德国后,矛头会不会转向我们?”

    李思华冷静地回答:

    “一切都取决于实力,但是我们可以遏制与苏联的冲突。原因是苏联自身在二战中损失极为严重,其实在战争后期,苏联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美国的支援,美国为二战向英国和苏联贷款了差不多500亿美元,其中英国得到300多亿美元,而苏联得到了100多亿美元,实际上是大量的战争物资和武器弹药。”

    “但在1945年打败德国后,苏联就成为美国最大的对手,因此对于苏联的态度急促转变,由盟友变为主要的潜在敌人,不但再不支持继续向苏联提供战争物资,而且开始催促苏联还债。苏联自己呢?其工业基础大量位于欧洲地域,在德国二战早期的进攻中,几乎损失殆尽,靠的是迁移到乌拉尔山以东的部分工业支撑自己。”

    “所以二战后的几年中,苏联其实是一个虚弱的巨人,并没有表现出来的力量那么大。说白了,其短期已经打不起大仗。对于我们,战争讹诈或许有,但肯定不敢开启大战。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如果有500万高度机械化的陆军和比较强大的空军,实际上苏联会非常忌惮,担心陷入与我们的长期战争,从而其欧洲部分不稳,会输掉其二战的成果。”

    “所以啊,苏联比起我们,更是举世皆敌。而等到我们在苏联之前有了原子弹,它对于我们就会更忌惮,对于战争就会更小心。”她又走到了地图的前面,指着中苏接壤地带对主席阐述她的思考。

    “从具体的战争部署来看,苏联与我们之间会有3个战争的潜在区域,新疆、外蒙与唐努乌梁海、以及远东地区。”

    “很明显,届时苏联只在新疆有着战略优势,在其余两个地方,都很困难。我们在外蒙与唐努乌梁海,必然依托大量山岭,部署大量的装甲和坦克部队,还有大量空军,对苏联的西伯利亚铁路构成严重威胁,他们很难防范我们切断这条苏联通向远东的唯一性的大铁路。在远东,苏联的形势是最恶劣的,我们从东北、朝鲜和库页岛对于外东北构成了三面合围的形势,而苏联远东部队只能依靠西伯利亚大铁路即远东铁路获得补给,可谓命悬一线。”

    “所以呢,一切还是取决于实力,只要我们构筑完成了上述布局,苏联是不敢打的,因为这就形成了远东与新疆的交换,他们可以占领我们新疆的西部,但绝对将失去远东,这样的交换,肯定是他们不愿意的。”

    “斗争的焦点,将在于外蒙与唐努乌梁海的边界,他们会不断试探,试图解除我们对远东铁路的威胁,实际上就是解决远东的运输问题。成败与否,在于我们能否守住外蒙与唐努乌梁海的边界。”

    “我个人认为,在1945年之后,我们在陆地上不会再惧怕任何大国的挑战,即使是苏联也是一样,按照现在工业格局的发展,10年后,我们的钢甲铁流,并不会逊色于苏联,而我们的地利,除了新疆,其它地区都远在苏联之上。”

    “所以苏联理性的态度,在看到我们的实力后,是不敢完全翻脸的,因为他们在东欧地区,受到的西方北约的军事压力太大,他们的军队主力,是不可能离开欧洲的,对付我国的,只能是小部分的军队,有个200万军队已经了不得了,这是我们完全可以应付的。”

    主席出神了一会,吁了一口气,说道:“三个战略方向,我们的弓弦也都拉满了喔,一切都取决于届时的实力。”

    李思华点头,说:“所以节奏也很重要,需要根据到时候的二战局势变化,而及时调整我们的策略。关于东南亚攻略,我还有一个子战略。”

    她在地图上,指到了印度尼西亚的位置,脸色带着五分冷酷,说道:“拆了它!”

    她解释说:“印尼总共是5个大岛,爪哇岛、苏门答腊岛、苏拉威西岛、加里曼丹岛的大部分,以及新几内亚岛的不到一半。后两个岛的资源少、土地也贫瘠,所以能承载大量人口的就是前三个,即爪哇岛(现在4000万人)、苏门答腊岛(约1000万)以及苏拉威西岛(约1000万),整个印尼6400多万人(1950年数据),绝大部分都在这3个大岛上。”

    “我们的东南亚战略,要取掉苏门答腊。而对于爪哇岛,我有一个有点疯狂的想法。那就是在国内解放战争时,保留几十万的桂军和常军,在1944年日本快不行的时候,将他们放到爪哇岛上去,作为对配合美国进攻日本的交待之一。”

    “为什么这么做呢?我的思路是为了国内“泄洪”,说实话,解放之后,除了镇压掉最反动的部分阶层人员以外,与我们不是一条心的,对社会解放和社会主义,不肯由衷支持的人,肯定还是大把。指望改造,其实是扯淡,大多数人是改不过来的,但是,我们又不能把这些人杀掉,罪不至死嘛,人家就是不同意你。”

    “这自然对社会造成比较大的后患,主席,在我前世,建国初期三十年的多场运动,也与这批人高度相关,在社会内部形成了一种大的压力嘛。所以呢,干脆让他们随着桂军和常军,去爪哇岛追求他们的自由世界。”

    “我们要高高兴兴地送走他们。我知道周恩来等同志,始终觉得这里面有大批的人才。我不这样觉得,站在我们一边的,才是我们需要的人才,反对我们的人才,反而是大麻烦。这批人走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就更轻松,因为思想更统一。”

    “如果这个设想成功的话,几十万常军和桂军,带着最终数量可能达到两三千万的这种人士,登陆爪哇岛,他们的战力对我们不行,但是对付二战末期的日军,和当地的苏加诺等独立势力,却是绰绰有余的。”

    “他们是真实反共的,很容易得到美国的支持,这就有了他们的立国之本,在实施这个战略前,让这几十万常军和桂军,先占领马来亚和新加坡,我们扔出去的垃圾人口,尽量朝马来亚移民,这是给他们统治爪哇岛准备的。在1944年适当的时候,我们进军马来亚和新加坡,将他们驱赶到爪哇岛上,我们统一大陆,他们到爪哇岛立足。”

    “我们来简单估算一下理想状态,爪哇岛届时的4000万人,其中有600~700万的华人,其余印尼为主的人口,大约3300多万。如果常桂将印尼驱赶到苏拉威西去建国,带走比如说是1500万人口,那么本地土著就下降到1800多万人。追随常桂而去的,假如有2000多万人口,加上当地华人,那就是3000万人,这样就造成了华人的人口比例优势,可能超过60%的人口比例,这就比较适合他们发展了。”

    “这样未来就可能形成一种新格局,在我们统一了整个东亚大陆的基础上,海岛上存在着3个主要国家,常桂的爪哇,也许可以叫做南华;马来西亚跑到西马即加里曼丹岛上;新的印尼包括苏拉威西、加里曼丹的一部分,以及新几内亚岛的一部分。这个常桂的南华与新的马来西亚和印尼,都是仇敌,这个格局如何?”

    主席倒吸一口冷气,指着李思华说:“你……你这个主意……”

    没等他说完,李思华笑着打断了主席:“很恶毒不是吗?不过我对印尼这个国家,从来是充满憎恨的,前世从明朝到1998,多少次针对华人的大屠杀,这些罪行可不仅仅是荷兰殖民者的,当地土著人少得了吗?至于马来西亚,一丘之貉。”

    “我可是女人,讲究睚眦必报。可不像你们男子汉,要讲究宽以待人。”

    主席哈哈大笑:“你这个女娃,真是牙尖嘴利喔。”

    地缘战略之后,讨论进入了资源战略问题。

    李思华首先从人口说起:

    “在我前世国家解放时,我国号称4.5亿人,按照后世的统计推算,实际上1949年是5.4亿人口,而汉族占据了97%以上。”

    “至于东南亚的人口,我并没有当下的数据。不过可以进行估算,我前世穿越前东南亚有6.7亿人,去掉印尼的2.7亿,菲律宾的1亿,其余人口是3亿人。中国解放的时候5.4亿,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和三年自然灾害,那么2021年的人口可能达到19亿人,增长了约3.5倍。”

    “东南亚人口的增长幅度要高得多,我记得看过一个从1850年到1986年的统计,全世界人口增长了3倍,而东南亚则增长了9倍,其二战后一直保持着2.2%~2.8%的高水平人口增长,远远超过了中国人口增长的速率。”

    “因此可以估计我们纳入东南亚部分地区的人口,最多只有未来的1/5,即未来的3亿人口,对应1950年,最多是6000万人。再考虑东部七邦以及苏门答腊,预估我们要纳入新增国民人口8000多万,其实没有那么多,因为一些人可能要跑到他们认为的“同族”那里,而且这里面大约还有1000万华人,实际上是纳入了7000万新国民。”

    “因此用1950年作为时间基点,去掉跑到爪哇岛的华人。那么我国届时的人口可能是6亿人,汉族约5.1亿人,其余新国民和原来的“少数民族”,大约是9000万人,汉族人口的比例是85%或者说约6:1,仍然是绝对比例优势。”

    “我们在人口战略上,就必须要推行彻底的汉化战略和移民战略,使得每个地区的汉族人口,都占据绝对优势,再将少数人口全部汉化,致力于三代以后,只有一个中华民族,而没有所谓的少数民族。因为本来就是一个中华民族,让几千年来向周边迁徙的不同部族,回到中华文明主流,重新合而为一,这才是彼此尊重、避免内乱的根本之道。所有的国民,一视同仁,没有优待,更不能有歧视和虐待。这是老祖宗时代,就留下的宝贵经验,我们要发扬光大。”

    ”这样的思路下,按照前世的人口增长轨迹推算,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我预计到2020年左右,我国的总人口可能达到20亿人以上。”

    主席惊异地打断了李思华的阐述,问道:“那么多人?我们养得活吗?”

    李思华点点头,说道:“养得活,等会我会探讨耕地和粮食方面的问题。”主席让李思华接着继续阐述:

    “20亿的人口,到底是累赘还是财富呢?取决于我们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以及教育普及,如果这20亿人口,都是有消费力的工业人口,那么就是巨大的财富,这将撑起届时2倍于西方及其附庸世界的市场规模,他们到时候只有9.6亿人。我们就会变成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如果说有一国能够“单独建成社会主义”,那就一定是我国,因为我们有最大的市场,而不会是苏联。苏联全盛时仅有2.8亿人口,加上东欧经互会国家,总计不超过4.3亿人口。”

    “如果那么多的人口,不能成为有消费力、受过足够工业教育的人口,那么真的就是垃圾人口,例如前世的印度,虽然13亿人,但其实大约8~9亿人都是“人牲”而已,既没有受过教育,也没有消费力,根本构不成市场,也无法纳入工业。人口过多,对印度这种国家,就是种巨大的负担而不是财富。”

    李思华的目标,是让这个时空的中国,无需再经过人口计划生育这样极端痛苦的人口调整,她想想前世就觉得心痛,大约有4亿人口,都没有得到见识这个世界的机会,这是多么惨痛的牺牲!如果我国有足够的资源可以养育他们,他们的人生,本来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而结果,根本没有活的机会。

    她指出,一定要拿下东南亚,她最早的设想,就是为了要解决粮食和资源问题。主席对于这个方面呢,高度重视,他仔细地聆听着、分析着李思华的思考。李思华指出:

    “最基本的资源是粮食。我的基础计划,就是一个“45亿亩耕地计划”。在我前世国家有14亿人口时,已经接近峰值人口,那个时候耕地为22亿亩左右,能够满足人口主粮供给,但是基本放弃了作为油料基础的大豆,因为大豆的产量,只有稻米等主粮的一半,平均在200公斤~250公斤/亩。“

    “所以大豆是依赖进口,每年要进口8000多万吨,即14亿人需要1亿吨大豆,需要5亿亩耕地来生产;而按20亿人算,就是要1.5亿吨大豆,这需要额外的7.5亿亩土地。”

    “所以这个45亿亩耕地,就是对标我前世14亿人口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情况下需要的耕地,前世需要22加上5亿亩,即至少27亿亩,才能完全覆盖。那么在这个时空,至少20亿人口,那就需要40.5亿亩,才能达到前世的标准,现在设定45亿亩,多出4.5亿亩,当然是为了更保险、更有余地。”

    “45亿亩耕地哪里来呢?”

    李思华向主席介绍了,正好在今年即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又称为“瑷珲—腾冲线”。她在民国地图上,画了一条从东北瑷珲到云南腾冲的直线,抬起头来对主席说:

    “根据这个最新的发现,在线的西面大约420万平方公里内,主要是我国的东南地区,居住着超过94%的人口,而其余那么大的国土,居然只居住着不到6%的人口。”

    “胡焕庸线,说明了一个事实,即民国的我国国土,只有420万平方公里,是大致适合人口密集居住的。这个事实很残酷,但事实就是事实。”

    主席的脸色有点严峻。

    李思华接着分析:

    “按照前世时我国及东南亚的耕地开发情况,大约宜居地区有30%左右的面积,可以开发成耕地,再多的话,对于生态环境的压力就太大了。按照这个30%,我们大致可以估算耕地,大陆420万平方公里的30%,是126万平方公里,合19亿亩耕地;我们计划纳入国土的东南亚285万平方公里,按30%则是85.5万平方公里,大约13亿亩耕地,两者相加就是32亿亩耕地,大部分的基本盘就有了。这是705万平方公里的最宜居国土,所能提供的适当的耕地面积。”

    “如果前面我们设想的3大地缘战略都得以成功,那么我们的总国土面积可能达到1460万平方公里左右,即不太宜居的国土,还有755万平方公里。”

    “首先要去掉西藏和青海约200万平方公里,那里海拔太高了,只能种植少量青稞之类的粮食,产量也很低。所以能考虑的,就是剩下的550万平方公里左右。”

    “这550万平方公里,实际上不是不能耕作,而是因为缺水。其实一些地区,有足够的水的话,开发耕地的潜力很大,例如新疆,是“三山夹两盆”的地形,平均海拔在1000米上下。两个大盆地,如果不是缺水,都是非常适合作为小麦这样主粮的耕作基地,其耕地规模的潜力至少是50万平方公里(7.5亿亩)。”

    “我们未来,会只能依靠科技研究带来的技术进步,探索能否从西藏引水入新疆的问题。短期是用不着的,宜居地区的32亿亩耕地,已经足以让我们有非常充足的粮食了。但如果我们要开发西部,就不能不考虑粮食在当地生产的问题,总不能全部靠从东部运过来。这550万平方公里领土中,短期我们就算有5%比例的耕地是不缺水的,那即是27.5万平方公里,合4亿亩耕地。”

    “所以建国初期的时候,也许我们很快能实现32加4即36亿亩的耕地格局,这足以支撑我们粮食丰足50年,而50年后,就需要增加耕地了,这要依靠届时的科技进步。”

    “在建国初期,产量如果按亩产400~500斤算的话,大约是我前世2020年左右的亩产一半左右,即36亿亩相当于前世2020年的18亿亩产量。按此估计,我们在初期,从24亿亩耕地开始,就足够了,这已经能支撑我们所有粮食的消耗,并有大量的剩余,按照建国初期的储备条件,我们要努力先实现“积三年之栗”,那么所有的自然灾害,就都不怕了。当然,粮食在近期的储存技术下,也最多只能三年,超过时间,肯定都要腐坏了,不合算。”

    “所以啊主席,东南亚的战略意义,从粮食上就凸显出来了,如果没有东南亚,那么我们的耕地会非常紧张,必须让所有的耕地100%地发挥作用,基本上没有什么腾挪余地,而且未来必然要实施计划生育。有了东南亚,如果我们未来实现36亿亩耕地,可以全开发出来,每年使用24亿亩,其余12亿亩休耕,这样每块耕地基本实现“耕二休一”,三年中能有一年得到休耕,蓄养肥力,让农地土壤自然恢复,或者养殖一些牧草,提供畜牧业使用。”

    “当然,这是短期的,随着人口增长,就很难保证耕二休一了,以后农地土壤的修复,要依靠科技。”

    李思华的这一段数据分析,让主席非常激动,他站了起来,在屋子里走来走去,他深知粮食的战略意义,这就是国家的最根本大计。他转过身来,对李思华说:

    “不抓粮食,总有一天要天下大乱,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有了饭吃,社会上少数人闹事也不怕。农业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农村是轻工业的重要市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农业就是工业。苏联在发展农业上走过的弯路,我们不能走,要引以为戒。”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