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08章 苏联特使(一)

第108章 苏联特使(一)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其实,这本小册子的影响,即使在几十年后,也是非常巨大的。

    小册子的内容,在二十年内,是高度保密的。二十年后,开始有部分内容被公布,很快流传到国际上,事实上,在20年后的1955年左右,无论是主席,还是李思华,都已经成为国际上最受瞩目的几个巨头之一,他们在1935年还属于寂寂无名的时刻,却以超越时代的眼光和魄力,开始为一个后世的巨型国家定下国策,从而影响了亿兆生民和全球的历史大趋势,所以引起的轰动可想而知。

    《华盛顿邮报》著名记者沃尔特李普曼,是一个被称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最伟大的新闻记者和政治评论员的人。在他的专栏里感慨:“这并不能被称为一本书,这只是主席和女皇(后来美国人对李思华的昵称)这两位巨人对话的记录。然而在我阅读的时候,敬畏之情却不时地浮现。”

    “我闭上眼睛,想象着在1935年的4月,在那个远东遥远山区城市重庆的春风里,那两位巨人相谈时的情形。他们当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很低,在人们当时的印象里,只是一股赤色叛军的首领,国际上没有任何一位重要人物关注他们。对于美国和欧洲的任何记者来说,大约欧洲任何一个小国的首脑,都会比他们更受到关注。”

    “然而,他们从容不迫,他们充满了统一中国甚至超越统一中国的巨大信心。在这本记录中,你可以发现,在当时,他们已经对能够建立起一个伟大新国家确信不疑,考虑的已经是建国后如何建设的问题。”

    “人们当时可能会想象这些偏僻地方的力量,对于国际上巨大的力量一无所知,然而我们却看到,他们对之了如指掌,而且对于与世界的巨人们并列,充满自信。”

    “他们仿佛是在棋盘上,以上亿甚至上十亿的生灵为棋子,毫不犹豫地去操纵和行动;他们对于前进路上的巨大阻碍非常清楚,以巨大的信心和精妙的策略,充满信心地跨越任何障碍。”

    “在他们这场对话的20年后,我们惊异地发现,确实中国基本上按照了两位巨人的剧本,发生了巨大的相应变化,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强国之一,已经有人称之为美国和苏联之后的第三极。而这一切,对于两位巨人来说,不过是理所应当,因为他们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将这一切推演和计划完成。”

    “这实在是令人敬畏。英雄创造历史,20年前的一场对话,演绎了我们时代中大众都目睹到的一部惊人的史诗,一个东方巨人的觉醒和强大。”

    后来,在基辛格访华的时候,他还诚恳地对主席和李思华说:“这本书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理解了,什么是大国的治理和基础。毫无疑问,这是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20年后的蒋介石,在他爪哇岛的办公室,也曾经仔细地阅读这本小册子。据说他绕室徘徊,良久无语,只是吩咐让国民党的高层们,都好好地读一读这本册子,此后再无评论。

    后来人们发现蒋介石这几天的日记中,失落又认真地总结了,他所认为的导致共产党战胜了国民党的经验教训,他认为共产党一共有7个优势:

    组织严密、纪律严厉、精神紧张、手段彻底、军政公开、办事调查以及主义第一。

    耐人寻味的是,这7条总结,没有一条有关于军事,而全部都是政治。

    苏联特使布柳赫尔在1935年4月下旬,已经抵达了重庆。他是从缅甸登陆,然后一路北上。

    布柳赫尔这个名字在民国很少有人知道,但说起他当年在国共合作期间的化名“加仑”,那可真是大名鼎鼎,无论是在国民党还是我党的高层,几乎没有不知道他的,有的同志,还和他非常熟悉,尤其是原来在粤军中的人员,因为“加仑将军”几乎是北伐的实际统帅。

    这一次斯大林派遣加仑作为特使,充分说明了他对西华已经算得上非常重视了。此时的加仑已经不是1927年在中国大革命时代的加仑。他现在是远东军区的司令员,就在今年即1935年,他成为苏联首批5位元帅之一,可谓位高权重。

    斯大林选择他作为特使是很特殊的,他并不是外交人员,也不是共产国际的工作人员,他完全是一名军人。所以其目的很明显,就是想利用加仑在中国的巨大威信和人脉,来确立苏联与西华之间的关系。

    对于李思华来说,她对于加仑并没有很多参与北伐的同志们那样的尊敬的感情。加仑只是代表苏联的利益,当初他确实为北伐做出了贡献,可他回国以后呢?他之所以在回国后飞黄腾达,是因为他率领4万余人的苏联特别远东集团军,击败张学良的东北军,打赢了中东路战争。

    在加仑击败张学良后,乘胜进占了满洲里,炸毁了中东铁路隧道,对铁路沿线的通讯设施进行了破坏,还击沉多艘中方战舰,并扣留了一些民用船只。在1929年的11月6日,苏联方面逼迫张学良签署了城下之盟《中俄伯力草约》。最后中东路事件,以东北军方面接受苏方提出的恢复中东铁路中苏共管的原状、双方释放被俘人员而宣告结束。

    这一次战争中,加仑基于对中国国情、军力充分掌握的指挥和筹划,当然是起了关键作用,他利用对中国的了解,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苏联的这一次战争,无疑是一次具备帝国主义以强凌弱色彩的侵略性战争,加仑的所谓正义、所谓对于中国人民的感情,又在哪里呢?说到底,他是苏联人,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苏联自身的民族利益,虽然加仑不会知道,在1938年他会被斯大林处决。

    既然各自为了自身的民族利益,西华与苏联之间谈什么感情呢?大家基于各自利益,能合作就合作,不合作就拉倒。想让我们听从苏联的指挥,一边呆着去吧。

    李思华专门召集了政治局会议,将她对加仑的了解以及对苏联的意图判断,清晰地进行了阐述。实际上,她也是在警告一些同志,不要因为与加仑的交情,而在我党以及民族、国家的利益上让步,会议安排,由主席和周恩来,负责与加仑的谈判,李思华自己不会出面,她仍然有身份保密的必要。

    4月底的重庆,春光明媚,26度左右的气温,让人感觉很舒适。不过加仑心事重重,他对于接下去与主席的沟通,心里其实已经不抱太大希望。

    斯大林同志之所以派他来西华,他是很清楚需要达成什么目的的。苏联已经敏感地判断,由于中共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那种共产国际领导中共的情况必然会改变。西华已经拥有4省之地(西康省这个时候并未成立,所以西华占据的大部分西康地区纳入四川),形成了在民国非常大的地方势力,如果他们积极地要与莫斯科取得联系,不会是太困难的事情,而到他出发为止,根本没有任何西华联络苏联的情况,这当然不正常。

    在他出发前,对于自己的使命是很有信心的,斯大林交待他的使命,主要是搞清楚西华现在的情况和政治局的领导格局,祝贺中国同志们的胜利和发展,表达苏联愿意扩大对西华的各方面支援,以帮助中国同志尽早赢得在全国的胜利。当然最关键的,是试探能否恢复共产国际对中共的领导,当然未来共产国际对中共的领导,肯定不会像以前那样的直接,必须尊重中国的同志们嘛。

    他的信心来自于,1935年的苏联,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苏联在1928~1932年,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生产资料生产(即重工业生产)年均增长28.5%,消费品生产年均增长速度也达11.7%,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了70%,已经成为工业大国。尤其事关国防的军事工业、重工业、化学工业,规模已经仅次于美国。这样的发展速度,举世无匹。苏联已经形成了对自身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自信。

    不要说是1935年,在三年前的1932年,苏联的工业规模就已经大大地超过了英国和德国,用指数来比较的话,1932年苏联为187,英国为101.3,德国为79.4。这是任何一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没有能够做到的。

    其实并不仅仅是人们印象中的重工业高速发展,在这个阶段,民用的消费品生产也在高速扩张,1935年苏联首先取消了面包和面粉、米的配给制,后来又取消了按定额发放的其它食品的配给制。在建国18年后,苏联终于几乎告别了票证管控制度。

    在1935年的春天,苏联甚至对于资本主义最发达的美国,都已经开始存在某种蔑视,1932年9月的《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这几乎是人口总数的28%。而且这个报告根本没有统计正在另一种地狱里受难的1100万农村人口。如果不是苏联对于美国工业设备的大规模采购,美国将有更多的资本家会破产。

    苏联的成就与大萧条期间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甚至让美国当时的很多知识分子向左转,赞同苏联的知识分子甚至在数量上,可能超过了右派。威廉.艾伦.怀特把苏联称为“世界上最令人感兴趣的地方。”而一向反苏的威尔.罗杰斯则说:“那些瞧不上眼的俄国佬,……他们的办法真了不起啊。……国内人人有工做,想一想这多好。”另一个后世的著名右派,斯科特.菲茨杰拉德斯,当时也在阅读马克思的著作,并且写道:“为了要革命,也许参加共产党是必要的。”

    很多后来对苏联极为仇视的欧美知识分子,在大萧条期间,却开始对苏联模式顶礼膜拜。总之,1935年的苏联,环顾全球,颇有一种“风景这边独好”的强大感觉。

    所以,加仑怎么会不自信呢?西华还不过是一个非常落后国家的地方势力,苏联凭什么不能领导他们呢?

    然而,但加仑从缅甸登陆开始,他就觉得,自己小觑了西华了。

    缅甸的西华人员,用了几辆福特轿车送他们一行去重庆,他非常清楚民国的道路状况,已经做好了很多时候车辆不能通行,他们必须骑马或者步行的准备。然而一路从缅甸到重庆,虽然道路还很少是沥青马路,大多数都是渣灰铺设的道路,使得轿车的乘坐也不是十分舒适,但毕竟一路直达,居然通行无碍。这让他非常诧异,中国的西南,包括缅甸在内,都是地形崎岖,西华居然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就能让车辆通行,这非常的了不起,充分说明了西华对社会的动员能力。

    一路上,他看到了无数的筑路大军,西华几乎是在将整个根据地的道路,都在进行改建或新建,他注意到西华的施工机械很多,除了熟悉的美国机械,他居然还看到了据说是西华自己生产的设备。

    他还看到了很多建设中的“乡寨”,被他认为是苏联版本西华化的集体农庄。不过,西华配给农民的土地数量比较少,据说是因为人口太多的缘故,所以要“精耕细作”,不能像苏联一样地追求大规模的机械化。

    最让他震惊的是看到了非常多的工业建设,各种厂房拔地而起,据说西华和苏联一样,从美国进口了很多的工厂和生产设备。他不知道西华哪里来的资本,但显然规模非常大,让他想起了从1928年以后的苏联工业建设,西华的气势,似乎完全不逊于苏联。

    他一路穿行了全部的4个省,所以很清楚,西华现在对于根据地的建设,是全面型的,不是局部的,这让他非常不解,西华哪里来的如此规模的建设能力,中共以前是很穷的,要依靠共产国际的支持。

    所以,在他抵达重庆前,他已经觉得要让西华完全服从共产国际,恐怕是不切实际的,已经下调了自己的预期。

    然而,事实远比他想象的残酷。首先接待他的,是周恩来同志。周恩来与他进行了一场极为严肃的对话,告之他前期由于共产国际的军事代表李得,以及从莫斯科米夫和王民发出的诸多错误指挥的命令,导致红军遭到惨重损失,中央苏区也被迫放弃。同志们因此对于共产国际极为愤怒,李得已经被政治局领导集体决议枪决,并且集体表决,未来绝不会再服从共产国际的领导,中共将走自己的道路,独立自主自决。

    周恩来指责说,从1927年北伐战争开始,共产国际就一直在错误领导,不断要求中共对城市发起进攻,导致无数同志在错误决策下牺牲。其后更是变本加厉,将成功建设和发展了中央苏区根据地的主席等人,驱逐出领导层,让一帮什么都不懂的学生,掌握中共领导权力,还派遣了李得这样战术僵化、在不了解中国现实的情况下瞎指挥的所谓军事代表,从而导致了中共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惨败。共产国际对此应该付什么责任?千万同志的鲜血,白白地流淌了。

    周恩来坦承,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有责任,他已经向中央做了深刻反省。现在,随着西华政治局的成立,确立了主席、李力胜同志和他三人的最高领导权。西华将在这个领导体制下,走自己的道路,努力靠自己的力量,实现革命的最终胜利。至于苏联,如果是平等的合作,我们欢迎,如果还想利用我们,我们将坚决地拒绝。

    周恩来的表态和言论,对于加仑是当头一棒,这是他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情况。

    对于西华处决了李得,加仑非常愤怒,他咆哮着说,西华无权这么做,这是对共产国际的背叛,结果,一向温文尔雅的周恩来,同样愤怒,拍了桌子,说凭什么西华无权处决李得?他对于中国革命犯下的大错,百死莫赎。我党是独立的、中国人民的共产党,不可能对共产国际盲目听从,更不是苏联的傀儡!

    当天的会谈,不欢而散,连晚宴也都取消了,双方都没有这个心思。

    接下来的两天,加仑没有要求再举行会谈,他冷静地思考了两天。

    西华政治局对于前期共产国际错误的领导,已经做出了不可改变的定性和结论。如果他还坚持共产国际的“权威”,不承认共产国际的前期错误,那么与中共的关系,肯定是无可挽回,这并不符合斯大林同志的意愿。

    正如斯大林同志在出发前对他讲述的担心,原来从莫斯科派遣回中共的中国同志,除了王稼祥和章闻天外,已经全部被排除在西华政治局之外,至于在莫斯科的王民,更是没有任何任命。结合他与周恩来的会谈,很明显,由于中共党内对于共产国际领导的极大愤怒,原来的“亲苏派”已经完全被排斥了,现在西华的领导层,是一个对于苏联不信任的团体。

    所以他接下来没有急于与周恩来恢复会谈,而是提出,要求与他以前熟悉的一些同志会面,了解一些情况后,再考虑下一步会谈。西华爽快地接受了他的意见。

    接下来的几天,加仑密切地接触了一些他熟悉的同志,以及从莫斯科归来的所谓“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一些人员,例如前期中共的最高领导人博古。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