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07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

第107章 安得广厦千万间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除了房地产,另外的两座大山,一座是教育培训,另外一座是医疗费用。

    这三座大山,房地产是国人“家”的成本,教育培训是国人“孩”的成本,而医疗费用,则是国人“活”的成本,对于国人而言,变成了新时代的“刚需”,严重挤压了其它产业的消费,使得经济呈现了一定的畸形。

    她对主席感叹说:“国家本来就建好了基础教育的体系,但是中国人高度重视孩子的职业竞争优势,害怕让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于是在学校正常教育之外,用花费大钱的培训补课,填充了孩子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这座大山,后来被国家拆了,通过法律强制,让主课方面的补习,基本烟消云散,剩下的不过是文艺、体育之类的特长培训。”

    主席感兴趣地问:“你觉得这是为什么?”

    李思华回答:“本质上,这是国内能提供的高薪职业太少,而优秀的竞争者太多,家长为了孩子未来的竞争力,而在压力之下,做出的经济选择。”

    她摇了摇头,开始说最后的医疗费用问题:

    “医疗费用问题,当然主要针对的是老年人,无论是医疗还是药物的费用,都变得越来越高。成本升高的成因非常复杂,有医药集团的推动,有医院牟利的需求,还有整个医疗的利益体系中,掺杂了太多的利益机构和个人。”

    “主席您知道,医疗其实是一种刚需,就像粮食,如果国家不能控制,纯粹地市场化、商业化,那在利益集团的推动下,费用节节升高,根本无法避免,她穿越前美国的医疗相关产业和费用,已经高达美国GDP的15%,这让美国都不堪重负,历任总统选举,医疗都是一个尖锐的大问题。”

    “房地产、教育培训和医疗,就是她前世所谓的三座大山。一个普通的家庭,如果这三座大山凑齐了,那么夫妻两人收入的70%~80%,都可能要消耗在上面,还谈什么其它消费呢?而且对于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社会浮躁、焦躁的情绪流行。更底层没有这些消费能力的,就只有躺平,变得所谓的低欲望,社会的活力,就被扭曲了。”

    她想到了自己的前世,真是有点不堪回首。她对主席说:

    “您不知道,我前世也买不起房。”

    主席诧异地笑了:“你一个军官,都读到博士了,还买不起房?”

    李思华感慨地回答:“我读的学校就是在重庆,读博士的时候已经差不多30岁了,我挺喜欢重庆的,想着要是以后退役了,最好有套房子,所以那个时候有点想买房,可是2020年的重庆市区,我一个普通军官,哪里买得起呢?当然如果在偏远的郊区,咬咬牙还是能付得起首付,不过自己觉得没意思,就算了。反正是军人,跟着部队走,总有宿舍住。”

    主席的神色变得有点严峻:“你一个校级军官,都买不起房,这个房价,确实是很贵了。”

    李思华点点头:“所以在这个时空,我们不应该重蹈覆辙。整体来看,教育培训问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前世拆了这个行业,号称有1400万人失业,但毕竟也撑下来了。所以提前的法律法规,就可以预防这个问题。”

    “比较头疼的是房地产和医疗问题。”

    “在这个时空不要说很远的未来,单单预计到1965年~1970年,我国的人口就可能超过10亿,假设届时的城市人口是4亿,那么至少就是1亿个家庭以上。如果全部是政府建筑房屋,可以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政府能够承担得起。政府能建成一部分廉租房之类的过渡房屋,提供给新入城市者临时居住,就已经不错了。”

    “城市不是乡寨,乡寨以平房为主,土地、木材、打基础的成本都很低,主要成本就是水泥,就连人工都由合作社依靠互助解决了。所以建房的难度很小,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可以,但城市就完全两样了。”

    “在城市,一个根本的原则是,我们要不要通过控制土地的价格,来为地方政府提供一部分的资本?我认为,政府通过房地产来获得资本,是必然的,否则地方财政不足,但是通过抬高地价的方法,则不可取。”

    “从国际的经验来看,前世国家选择类似香港的房地产政策,从“居者有其屋”的角度看,这个模式是远远不如新加坡的“组屋”模式的。可是为什么还是用香港模式呢?一言以概之,因为缺乏资本。”

    “新加坡是个非常小的城市国家,所以自筹资本,以建屋局的模式,政府来修筑绝大部分的房屋,是做得到的,然后再将之出售给居民。相应的,我原时空上世纪九十年代大规模开发房地产的时代,国家是缺乏资本的,而且在大部分行业市场化了以后,建筑的成本是比较高的,因此不可能按照新加坡的模式。”

    “但在我们的时空,资本的问题有所改善。所以我认为还是应该主要参考新加坡组屋模式。”

    “我的设想是,中央设立建屋总局,在各地方城市设立建屋分局,根据规划,合理地确定每年修建组屋的数量,上报规划得到国家批准后,开始执行计划。央行设立“建屋基金”,专门为此配套增发货币,无息贷款给建屋局。”

    “建屋局建设使用的材料,包括水泥、钢材、木材、砂石,玻璃、其它建材等,全部纳入国家特别计划,保障供给。原则上是以成本价加上不超过5%的利润,供给建屋局。相应的供应商在这种生意中,不是没有收益,虽然利润微薄,但这是最稳定的生意,帮助他们养活了员工,消化了大量经营成本,而且扩大产能的话,因为规模效应,他们的平均成本还会下降,而他们其它的生意,就可以获得更高利润。”

    “而建屋局使用的建设用地,地方政府划拨,基本上是零成本。”

    “人工上,鼓励城市和乡寨,发展各种建筑公司,建筑公司的主要形态,应该是混合制企业,这不是战略行业,无需国家完全控股,但为了预防私人建筑公司,偷工减料,所以需要一定的国有股成分,进行监督。凡属组屋的建筑工程,对于利润也是卡得很紧的,例如只有10%。但同样,这样的生意对建筑公司还是很有意义的,无论是养活队伍、积累经验还是稳定经营。”

    “这样,通过土地、建材、人工等环节全面的最低成本化,就可以让组屋的建造,降低到最低成本,以前世的房地产成本结构来观察,大约70%是土地成本,30%是其它成本,于是,我们可以发现,现在土地成本几乎是0,而30%的其它成本可能下降到了15%~20%,所以,按照这种模式建筑同等质量的组屋,成本可以控制在市场化情况下的20%,这就让地方政府有了巨大的余地。”

    “成本是20%,我们假设,允许地方政府以50%的价格出售,这是2.5倍的价格,利润高达30%,这就满足了地方政府,从房地产行业中获得城建资金的需求。”

    “对于购房者来说,原来市场化的价格,如果是房地产成本的120%,而现在则是50%,他们购买所花的价格,就只有市场化水平下的40%出头,房地产这座大山的压力,就大大地降低了。”

    “另一方面,大部分的购房者仍然需要房贷,对于房贷,必须严格限制银行贷款的利息率,各银行要设立“组屋专项贷款基金”,可以向央行争取增发货币,经过央行审核而定。我前世房贷的利息,名义上是8%左右,实际上那是银行玩弄的数字游戏,实质利率高达百分之十几,是非常高的利息水平。正常情况下,我们必须将人民承担的利息控制在6%以下,以进一步压低房地产对于城市居民的负担。”

    “每家购买组屋,只能是单独的一套,是完全的房住不炒,而且如果搬迁卖出,只能是卖回给建屋局。那些小富人如果不满意,可以放弃组屋,去购买房地产公司开发的商品房,对于商品房,国家将课以重税,务必将其单位成本拉高到组屋成本的5倍以上,售价拉高到组屋的3倍以上,恢复到市场化和商业化环境下的高价房产,让普通的人民,根本不会去考虑购买这类房屋,且银行的贷款条件需要非常严苛,不能让这部分商品房,有金融杠杆炒作的可能性。”

    “从这部分商品房,政府就可以按照香港模式,获得地价收入和房产销售税收。”

    “需要设立独立的建屋监督局,监督方向是两个,第一个是保障建屋的各环节质量,哪个环节拉胯,就严厉追究那个环节的法律责任;第二个是对各城市建屋的数量,进行严密调查,数量必须满足需求,数量也不能过多而浪费。组屋建筑的数量,本质上是由建屋监督局控制的,而非地方政府。”

    “主席,从金融的角度看,这种货币的增发就是一种“精准定向增发”,对于其它经济面的影响,就会最小化,也不易引起通货膨胀。”

    主席点点头,感慨地说:“建设社会主义,人民的要求,就是我们经济工作的目标。经济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你这个房子的方案,我觉得尝试一下是完全可行的。”

    李思华认为医疗问题,解决的难度比起房地产更大。她接着说:

    “主席,为什么我觉得医疗的问题更大呢?因为现代医疗,主要是依靠西医和西药的手段。”

    李思华前期确定了“中医为养、西医为治”的总原则,本身也是不得已,想依靠中医来完全解决医药的问题,不现实。西医师经过大学教育之后,至少能根据严格的数据标准开药,或者开刀治疗。西药这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基本上能够标准化。但中医就不行了,高度依赖中医师的个人水平,难以量化,所以会有很多“庸医”出来,从现代化国家的角度看,只能是辅助,不能作为主体。

    “西医为主,就会有很多深层次的的问题产生。”

    “首先是西药,大量的西药是有“专利”成本的,除非未来我们完全不承认国际的专利,自己仿制,但这样将严重影响国际贸易,专利体系是欧美进行贸易的根本基础,他们就靠这个体系获得高额收益,这是“合法剥削”的一种。所以不承认专利,只是一种备手,是在我们与西方彻底交恶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的极端措施。但这样也得不到生产新药的配方和技术。所以正常情况下,西药的成本就比较贵。”

    “其次是西医,西医采用大量的先进设备,这些设备同样包括专利成本,卖得非常贵,我们目前的现状还必须大量进口,虽然前期工业基础搭建的时候,也包括了一些医疗设备的生产,但那都是最基础的部分,而最近几十年,会有大量的新设备被发明出来,我们在这方面的研发能力,肯定是需要大几十年去追赶的。”

    “医生当然更是问题,培养的速度快不起来,这不仅是教育,还需要大量的医疗实践。”

    主席的脸色也有点黯淡,他也知道这几个方面的难度是非同小可的。

    李思华继续说:“我们现在能做的,大约是以下几个方面的战略。”

    “模仿我前世的“赤脚医生手册”,短期培训大量的低级医护人员,组织大量专家,编撰这个时代的“赤脚医生手册”,让各个乡寨和城区的一些卫生院,即最底层的医疗机构,能够完成对普通小病的治疗,例如感冒发烧这样的,也能将人民对于普通医疗的花费降到最低。未来再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家庭和社区医生。”

    “要通过五十年的长期努力,建立起我们的医院体系。我前世一直到2019年,全国医院数量仅有3万多个,其中三甲医院不到两千家,医生的压力也非常大,看病开刀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去研究提升自己呢?只能靠丰富的临床经验来应对。相对于14亿的人口,医院的比例确实太低,中国的一位医生大约负责6666位病患,而根据WHO国际标准,一位医生负责的合理病患人数是1500至2000人。希望在这个时空我们能做得更好一些。”

    “如果要达到WHO的标准,意味着相对于我前世,医院总数,要根据人口规模增加3倍,达到过去4倍的密度。如果用50年的时间发展来达到,在这个时空到1990年左右,人口假设是12亿,需要的医院就将达到近12万家,这是非常艰巨的目标。但好处就是,医院的数量多了,医疗费用的控制,就会变得简单一些,医院之间的竞争也激烈了嘛,不会像前世,全靠政府控制,否则医院都是挤破头,涨价根本没商量。”

    “另外,尽快建立全国民的医疗保险体系,不管怎样控制,医疗的费用都是高的,所以对于个人,也只能是未雨绸缪,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缴纳保险,到年老的时候才有足够的医疗资金。”

    “我觉得,我们不应该发展私立医院,全部以微利的公立医院为主。国外例如美国的私立医院,主要是为富人做高端服务的,我们无此必要。”

    “学医是很艰难的学习,所以必须明确高级医生是社会中的高收入群体,鼓励人才学医。高级医生的收入,需要类似企业高管,根据水平,能够达到普通人的5~10倍。”

    “医、药必须分家,医院只有处方权,没有卖药的权力。对于药品,另行成立公立的连锁药房,分开管理,避免腐败。而且对于医生实行账户监督。”

    “从行业的角度看,医药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在我国转入和平建设后,无论是医疗设备研发还是药物研发,都将作为重点的方向,从人才培养开始,逐步发展,争取在未来让我国成为这个领域的产业大国。落后不要紧,关键我们要有决心、有行动、有策略地赶上去。”

    对于新的三座大山,主席也非常感慨,新的时代有新的问题,医药是落后就要挨打的问题,教培是教育安排不当激发的问题,而房地产则是政府资本不足搞出来的问题。所有的这些问题,在开始的时候似乎都很微小,但等到后来,不断累积之下,就发展成为一座座人民身上的大山。治大国如烹小鲜,每一步都得如履薄冰,今天头脑简单了,未来就会让你头疼一万倍。

    主席和李思华花了十多天,对于李思华关于这立国的16个大问题的原则和初步策略,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有些原则和策略,主席同意并支持。而有一些,主席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详细思考,包括学习研究。但总的来说,通过对这16个大问题的探讨,那个还未诞生的新中国,其基本面貌,在两人心中,似乎都清晰了很多。

    这十几天的探讨,由于涉及到穿越和后世很多事件的秘密,所以只能是主席和李思华两个人自己知道,别人包括秘书,都不能旁听。李思华因此自己亲自做了记录,很多时候她说一段,让主席思考,自己就会在那个时间,记录下双方的阐述和探讨,当然她在记录中抹去了穿越的秘密,而且对于提到的后世事件,要么抹去,要么作为假设和预判。

    全部结束后,李思华又花了两天整理记录,确认没有问题,才交给秘书戴明诗,将记录编撰成一本小册子,名为《关于建国后若干重要问题解决策略的初步探讨》,主席秘书也参与了编撰。两人编撰的时候,心态和思想上,都可谓是遭遇了极大的震撼,有时兴奋激动,有时脸色煞白,有时不得其解,有时则认为完全颠覆了自己的思想。

    编撰完成后,李思华又安排将这本小册子,分发分为3个层次控制,少数的最高层领导们,可以全部阅读;次要领导们,会将其中的部分重要内容,例如地缘战略这些部分略去,现在还不是公开的时候;最后一个层次,就是相关领域涉及的领导们,例如房产的部分,自然会发给建设部门的领导。

    接下来,在我党的高层领导中,就是一场心灵的十级地震了。

    周恩来同志,是最早拿到这本小册子的,他本来就在奇怪,因为李思华与主席之间,近一个月的时间,每天下午都会彼此沟通谈话,而且内容秘而不宣,门外警戒森严,要求各级同志没有十万火急的事情,不得打扰,他本身已经不断猜测,到底是什么重要的事情,才会如此。现在他知道了,原来是这个。

    他仔细阅读了这本小册子,他工作繁忙,本来是打算先草草阅读一遍,以后再抽时间细读的。结果一打开阅读,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就陷了进去,几乎每一句话,都在仔细思考,震撼太大了。

    他读得非常慢,整个晚上一直到深夜,其它的事情都顾不得,也只完成了对第一个问题即历史文明相关内容的阅读和思考。他翻了翻其它还没有细读的问题,心里浮现了三个字“定国策”。两人好大的魄力,真是指点河山的气概,心里有点振奋又有点失落。晚上,他失眠了。

    这个晚上,中央领导中,失眠的,远不止他一个人。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