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15章 东北军与西北军

第115章 东北军与西北军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西安市西梢门外西南的西校场,这个时代的西安机场。

    说是机场,其实挺简陋的,主要的设施就是一条长800米、宽100米的土质草皮跑道。

    西北军的领袖,国民党陕西省主席杨虎城,正在西安机场,等待接机一位大人物的飞临,即东北军的领袖,当下担任“西北剿总副司令”的张学良。

    杨虎城现在的心态很复杂。

    过去几年,他基本上算得上不折不扣的陕西王,但这种好事,今天大概已经走到了尽头。

    蒋介石以剿共为名,将全部东北军都调入了甘南和陕西,总数高达26万人,他的西北军,规模只相当于人家的零头。陕甘两省,成为了民国对抗西华的最前线,蒋介石将东北、西北两军33万人,明显作为了国民党嫡系与西华之间的屏障,中央军在陕甘几乎都已经撤离,不过在河南则屯驻高达30个师,顶在两军的背后,监控他们与西华军的对垒。

    要是过去的时候,中央区撤出陕西,他大概能高兴得去喝三天大酒。可是现在,心里只有苦涩。

    陕西就在四川的北面,他对于西华岂能一无所知?中共已经发展到如此的强大,简直是匪夷所思。他开始的时候都不相信,但是当时很多“名流”从四川逃过来,和他谈过话的也不是一个两个,这让他终于确信,西华实力的强大,不下于中央军。

    他对于共产党素有好感,认为他们清廉而富于革命理想,朝气蓬勃。1928年,他甚至曾经申请加入过中共,但被当时的中共认为他投机成分太大,没有批准。不过对于他们坚决推翻和消灭地主豪绅的“赤色恐怖”,他也是心有余悸,颇有腹诽,他信任的张汉明,其实也是一位共产党员,结果却冤死在他们自己人手上。根本上,他要保证自己的团体,以及6万多跟随他吃饭的弟兄们的利益。他一贯是有着统一陕甘的雄心的,对于红军的态度本来就很矛盾。

    在3月初的时候,他已经派遣南汉臣秘书长作为他的私人代表,出使西华,南汉臣本来就是共产党员。他用这样的姿态,来表示他对中共的友好态度和信任。

    但是南汉臣带回的答复,是他不愿意听到的。西华明确地回复,中共将很快进军陕西,统一陕甘,将西北纳入人民政权的管制。这是西华未来抗日的基础战略,绝不会动摇。西华欢迎杨将军及其下属,站到人民的一边,加入西华的行列,西华会对西北军进行改编,择精汰弱后,并入西华军的序列。

    按照他对西华答复的理解,语言是客气的,但内容非常不客气。军队整编、社会改造、政府新造,旧有人员全部教育培训,未来任职不保证。人员待遇按照西华标准,一视同仁。这是完全地要把西北军和他任职的陕西地方政权,一口全部吃下去。

    按照南汉臣的说法,在中共西华政治局成立后,按照共产党二号人物李力胜的建议,确定了中共在国内的政治原则,即不留尾巴、不做妥协、彻底革命,坚决地实现任何根据地地域中,按照社会主义制度的彻底改造。南汉臣还转交了周恩来同志对杨虎城的私信,呼吁他顺应革命的形势,放下个人私心,不辜负人民的期望,融入西华,共赴抗日救国的大局。

    说实话,一开头的时候他是颇为恼怒的,共产党这是一点面子都不给哇,这不比蒋介石还狠?太小看西北军了吧?他非常努力地才压住自己的怒火,没有当场向南汉臣发火。

    但这些日子来,随着对西华实力的进一步了解,他内心确实有些动摇。

    西华没有限制四川乃至云贵的那些“民主人士”出省,这段时间来西安见他的也不少。这些人多半对于西华不乏抱怨,甚至有的人直接是仇恨。但同时他也发现了,这些人的内心情绪,更多的是畏惧,畏惧西华的强大,畏惧西华那种改天换地、无畏一切的魄力,和推倒一切重新来过的执行力。他们这些士绅过去的利益,在西华的政策行动之下,就像是雪遇上了水,化得非常快。

    他现在知道,西南三省,到处都在进行大规模的建设,工厂拔地而起,道路全面开建,电站和输电线路全面铺设……,一个新的时代,似乎就要到来。而他对于西华军也更加焦虑,因为知道了他们至少有几十个师,几乎都是全副美械,重炮成群,而且有很多坦克部队。这等军力,绝非西北军能够抵御。

    对于中央军的撤退,他心知肚明,这是怕了西华了,让他们这些“杂牌”,去挡在西华面前。想要地盘,有本事你就挡得住西华,否则,你就先替蒋介石挡枪。这几乎已经是赤裸裸的“阳谋”,偏偏他毫无办法。

    对于东北军的到来,要是以往,他当然绝不会欢迎,相对中央军,那也不过是前门拒狼,后门就迎虎。不过现在,至少大家可以报团取暖,否则对于西华,他就这2个军6万多人,还不如投降了算了。但是现在加上了东北军26万人,这就组成了了33万人的大兵团,或许还有一战之力,还有希望。

    张学良从飞机上俯瞰着西安城,马上就要降落了,他的心情,也并不是那么美好。

    自从1931年918事变后,对日寇“不抵抗”的东北军,在全国声名狼藉,而且被赶出东北后,失去了地盘,也就失去了军费的来源,变得要仰赖于蒋介石的“中央政府”,可是蒋介石的钱是好拿的吗?平时基本不给,给一点的时候,就是要东北军出兵出力流血的时候,至于军备补充,更是无从谈起。再这样下去,东北军还能支撑多少时间,他自己也心里没数。

    4年以来的身心煎熬,让这个当年的花花公子,变得深沉了许多。东北军全军26万人的身家性命,荷于他一身,压力之重,很多时候让他只想逃避,可又是避无可避。

    这一次蒋介石调动东北军全军西向,入主陕甘两省,看似是前所未有的放权举措,将东北、西北两只军队的统帅权,都交给了他张学良,但他也知道,这口饭,不是那么好吃的,但他和东北军如今,又能有什么样的其它选择呢?

    这一次蒋介石任命他统帅两军,对垒西华。杨虎城继续担任陕西省主席,而他张学良的左膀右臂、头号大将于学宗,被任命为甘肃省主席,似乎将陕甘两省全部交给了他,而中央区几乎退出了陕甘两省,除了在后方河南,有这中央局近30个师外,做得真是“仁至义尽”!张学良的嘴角,不由得浮现了一丝冷笑,很快,又转为了苦笑。

    没有选择啊,3年多来,东北军吃够了没有地盘的苦,没有地盘,就没有军费,没有军费,就没有士气和军备,当年的那只强军,现在还剩下多少战力?陕甘两省,当然是贫瘠之地,相比当年的东北,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好歹也是地盘不是?当年冯玉项的西北军40万大军纵横六省,虽然最终失败,也是一时枭雄。

    张学良并不像杨虎城,杨虎城对于西华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张学良则还不然。他此时心中的西华,只是民国一个新崛起的强大势力,与其它势力不同的是,这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赤色政权。在他潜意识里,并不觉得东北军就一定不是西华军的对手,他心里还有那么三分期望。

    不过他也知道,蒋介石这次这样做,甚至没有逼迫他尽快去与西华军作战,而是要求他们做好对西华军的防御,其中必然有复杂的原因,而西华军非常强大,恐怕是一定的。他不愿意去想的一种不好的情况就是,也许蒋介石压根就没有觉得他东北军加上西北军,能够是西华军的对手,所以根本不要求他们进攻,而是在秦岭据险而守,能够挡得住西华军的进攻,已经是邀天之幸。

    飞机已经降落,颠簸之后停下来,张学良走出了机舱,他一样就看到了迎在前面的杨虎城,满面笑容地向他走来。

    杨虎城向他敬了一个礼,然后两人笑着握手寒暄。

    杨虎城为张学良举办了盛大的欢迎宴会,少帅的名气,让西安的名流闺秀,几乎都有出席。张学良看着却不由得慨叹,如果是几年前,他一定很喜欢这样的场合,而现在,却只是味同嚼蜡。

    张学良在西安安顿下来后,张、杨两人开始密集接触和协商。

    杨虎城为人豪爽,当年贫寒出身,靠打工养家糊口的时候,就能成为几百青年的“大哥”,组建穷人互帮互助的孝义会,并在孝义会的基础上又成立了超过800成员的中秋会,其人格魅力毋庸置疑。

    张学良在这个时代,属于“世家公子”,同样善于结交各种各样的人群。

    因此两人很快就打得火热,毕竟都知道大家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必须要报团取暖,否则在陕甘两省的这个贫瘠的地方还内斗的话,那真是死得不冤。

    从杨虎城这里,张学良终于知道了西华的“真相”,这让他目瞪口呆,而东北军的诸多将领,也都恍然大悟,纷纷大骂蒋介石不安好心,这是才脱狼口,又入虎穴啊,原来西华是那么强的力量,中央军自己都未必敌得过!

    两军何去何从?接下来是多次的军事会议,以及两人之间的多次秘商。他们已经被中央军和西华军两大势力顶在了中间,谈不上有多少回旋之力了,如果失去关中,就意味着基本上告别了中国的政治舞台。但西华的条件,又让他们难以接受,既然西华的意思,是让与共产党有交情的西北军,都要荡然无存,对于没有交情的东北军,还能谈什么呢?张学良自己想想,也不愿意啊,他想到惨死的老父,难道让父亲的一辈子心血,就这样湮没无闻?

    两军总计,毕竟有33万人,7个军的兵力,这在民国,也是非常大的力量了,必须死中求活。

    根据杨虎城掌握的西华情报,西华军拥有大量的重炮和坦克等先进重装备,如果在平原地区对撞,东北西北两军,肯定不是西华的对手。所以唯一的生机,是利用秦岭横亘在陕西、甘南与四川之间,山高险峻,充分利用地形来构成对西华的阻碍,设置山区阵地,层层阻击。

    这个战略也是不得已,秦岭之中,如果驻屯大军,那么运输补给是很吃力的,必然消耗大量人力。所以也只能是大军屯驻秦岭之下,派出多股侦察兵监控,一旦西华进军,立即进兵秦岭。

    至于汉中,张、杨两人都决意放弃,西华已尽得大巴山之险。而西华筑路出川后,汉中更是无险可守,西华军本来就要进驻到汉中了。而且如果大军派驻汉中,大量补给都要翻越秦岭支援,这怎么可能支撑得住?

    所以张学良下令汉中驻军,立即撤退到秦岭一带修筑工事,胡宗南的第一师跑掉后,这里剩余的部队,本来就是杂牌中的杂牌,毫无战斗力可言,现在干脆让他们监督民工,修筑秦岭的防御工事。

    秦岭防御之险要,主要是“两关三道”,东端有武关,西端有散关,另有三条谷道穿越秦岭中部,可为汉中与关中之间的通道。它们是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三条谷道连通关中与汉中。但以秦岭之高峻,每条谷道都可谓曲折回旋,幽深险峻,不利于人力物力的大规模运动,尤其不利于粮草补给的运输。

    最紧要的,自然是散关,古称为崤谷。最近的几百年,南北相争,都是以散关为重。散关又称为大散关,宋朝诗人陆游名句“铁马秋风大散关”,让其名扬天下。散关位于宝鸡市南郊的清姜河岸,它是所谓关中四关(即关中四大门户,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西有大散关、北有萧关)之一,很早的时候就是周朝散国之关隘,因其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为“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这个关口山势险峻,层峦叠嶂,是很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的。

    但是散关,仍然是最适合大部队行军的,所以西华必攻散关。而散关如果不守,那么西华军就会长驱直入关中平原,所谓“八百里关中”,本来就是指从南面的散关到北面的函谷关之间的关中地带。

    所以此地将由东北军最精锐的部队,王一哲的六十七军驻守,这还是因为散关地势有限,不能集中太多的兵力,所以另一个强军,第57军将为其后备。

    东北和西北两军的7个军中,将有5个军调往秦岭山下,准备防御作战。两个人的心态是,就是压上所有资本,与西华拼它这一家伙。如果西华实在太强,反正也没有其它出路了,投降了事呗,还能怎样呢?反正如果对西华作战失败,逃到蒋介石那里,也没有好果子吃,惨败的军队肯定被蒋介石吞并,自身还能有个闲职就不错了。这样的话,与投降西华有何差别呢?

    当然,他们都不愿意把部队拼光。尤其是东北军的高级军官们,大家的思想都很明确,东北军现在是一身的耻辱,从上到下,多少人都想着要打回东北老家去,向日本人一雪国耻,怎么能都死在内战中呢?所以一个默契就是,先打打看,能防住,就能据守甘陕两省地盘,以待将来。如果打不过,那就投降,东北军也是民族武力啊,哪怕让西华改编了,只要最后能参与收复东北,死了也才甘心嘛。

    至于西北军的高级军官们,由于杨虎城本人的思想倾向,其实他们多多少少,都有些“亲共”的倾向,对于与西华交战,内心本来就很矛盾,只不过是放不下自己的权势和地盘而已了。所以也都是试探着打一打的想法,要真的拼命防御,把部队都打光了,那算怎么一回事呢?

    两人商量议定,又召开了多次高级军官会议讨论细则,统一了军官们的思想,整个关中大地,随着一道道军令的发出,开始沸腾起来了。

    张杨关于防御西华的计划,被上报给了蒋介石。这个计划,让蒋介石很是欣赏,还专门回电将两人夸奖了一通。他觉得这下子,张扬两人是要和西华拼命了,不管成败如何,这都符合他的心意。因此,他还专门让财政部拨给一批军饷,并让国防部向关中送去了一批武器。

    打吧、打吧,打得越激烈越好,蒋介石如此想着。

    东北军、西北军两军的动向,立即被西华在陕甘两地的各个情报站汇集,上报到了西华中央军委。这几个月,西华派出了大量情报人员,已经将陕西、甘肃和宁夏三省的军政情况,摸了个透彻,建立了绵密的情报体系。两军的大动作,甚至包括其战略思想动态,都被搞清楚了。

    西华中央军委,主席和李思华,都被这两人的“首鼠两端”逗乐了,主席笑着摇摇头:“放弃嘛不甘心,战斗嘛不愿损实力,这个仗,他们怎么打呢?”

    李思华笑着补充说:“他们也是没办法,蒋介石是大大的狡猾,现在东北军和西北军,实际上是被国民党和我们西华两方,夹在了关中平原,实际上是动弹不得了。”

    围绕着秦岭的攻防战准备,引发了双方一系列的战略战术准备。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