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198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征途实录:启航1926 > 第116章 轰炸机和新战术

第116章 轰炸机和新战术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
    6月初,李思华视察了贵州飞机制造基地。

    这个基地,是以制造轰炸机为主的基地,第一步的主产品,是仿造与德国合作的容克JU87俯冲轰炸机和JU88战斗轰炸机。

    当下的重点,自然是JU87俯冲轰炸机,因为JU88战斗轰炸机,暂未完成全部开发,预计要到1936年底,才能全部完成。这还是因为安华进行了大量投资,以及从美国招募了不少飞机设计师,强化德国设计的缘故,才使得发展周期大大缩短,否则JU88,历史上要到1939年才能完成。

    从效用来看,JU88的重要性,显然要比JU87来得重要。因为JU88是一款快速轰炸机,而且是一款“全性能”、“万金油”式的轰炸机,它不仅能承担轰炸任务,而且进行简单改型,就可以承担俯冲轰炸机,重型战斗机,夜间战斗机,战斗轰炸机等多种任务,速度也高达580千米/小时,机动性很强。

    不过在1937年与日本战争的设定下,JU87斯图卡轰炸机的重要性,并不亚于JU88,这是因为在这个时代,地面的防空火力还没有那么强,因此斯图卡俯冲轰炸的功能,能够发挥到极致。此时的地面防空火力,对于经常需要在低空飞行和攻击的俯冲轰炸机而言,还构不成致命威胁。

    在防空火力有限的前提下,斯图卡JU87的优势就非常明显。因为在这个时代,高空水平轰炸有着十分明显的缺陷——即便采用最先进的轰炸瞄准仪,投弹精度,往往也有数百米到数公里的误差。这种轰炸,只能用于对某一个战略目标进行大量投弹,却不能在用于战术上精确炸毁某一个目标。相反,俯冲轰炸则具有很大优势,由于俯冲时,飞机与地面夹角大于45度,投弹高度一般为几百米,因此投弹精度,比起高空水平轰炸,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所以斯图卡JU87,虽然整体上只是一种“过渡型”的轰炸机,但在这个时代,反而是效能最高的轰炸机。当然,等到二战后期,它就过时了。

    除了上述两种轰炸机,李思华还确定了引进美国的B-17轰炸机,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全金属4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安华通过德州财团,参与了波音在这一机型上的投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B17的技术。虽然未来B-24更加强劲,但李思华对于获得B-24科技的信心不强,那已经是二战中期,美国对于技术保密会非常重视的。

    由于安华参与了B17机型,因此这一种重型轰炸机的问世时间也提前了,不过按照目前进度,也要在1937年下半年根据地才能实现量产,是赶不上抗日战争的初期了。

    李思华走进了基地的飞机生产的组装车间,这是一座非常大的开阔车间,钢架支撑起来的顶棚,超过了10米的层高,这使得光线非常充足。

    车间非常长,大约有650米左右。在车间的轴线中央,是飞机组装生产线,一架架的斯图卡,正在生产线上完成最后的组装。在车间的两侧,则是多个办公区,它们通常是半隔断,工程师们,就在这些区间办公。

    实际上,生产车间尚未投产,预计需要到9~10月份,才能初步具备生产能力。但组装车间早已开工,他们首先要完成的,是利用从德国转移过来的100架斯图卡的零件,组装成合格的100架斯图卡轰战机并完成调试,目前已经完成了超过80架,还剩下最后的十几架,到月底,估计就能全部完成了。

    在生产车间,李思华看到的,则是对生产设备的调试过程。设备基本都已就位,目前正在进行精度调试,从下个月开始,会进入试生产阶段,一旦完成所有测试并合格,就会进入正式的生产阶段。不过高品质的铝合金等材料,短期还要依赖进口。需要等到明年3月左右,预计才能实现从原料到飞机成品的全产业链。

    整个进度,是符合李思华的预期的,当然,这样的进度,也与西华为之下了血本有关,单单是最优秀的工程师,就投入了超过500人,一点都不比生产战斗机的成都飞机制造基地来得少。

    对于李思华而言,现在的生产能力是重要的,这是因为迫在眉睫的战争需求。但未来更重要的是,这个基地,以及成都基地,还有未来的西安运输机生产基地,就是中国飞机制造产业起步的摇篮,是3座大型教育、培训和研发基地。她希望,通过10年的时间,从1935年到1945年,完成人才和研发体系的奠基,形成5万以上的飞机制造工程师和技术研发人员团队。只有这样,未来才能跟得上国际航空科技的快速发展。

    这个10年周期,也非常现实,因为二战开始后,相关科技就很难继续取得了。例如在轰炸机领域,JU87到二战后期就会落伍,JU88则基本可以应用到二战完成,至于美国方面的轰炸机,B-17技术的取得,是没有问题的,但二战开始后的B-24,就非常困难,李思华现在并没有把握。所以未来的一切,还是要依靠自己。总之,现在能够获得的航空科技,最多能保证到1945年二战结束不落伍,等到1950年左右,就会基本过时,因为喷气式飞机的大时代基本上会来了。

    李思华决定,如果能在1939年建国,那么将迅速组建喷气式飞机的预研,这就需要在最近4年中,培养出一批合格的技术研发人员以及工程师团队。

    目前利用德国零件组装的100架斯图卡轰炸机,当然就是近期“应急”使用的,先让西华具备轰炸能力。甚至是轰炸机的飞行员团队,也都早有准备,从前年即1933年开始,他们就在德国的空军基地,进行了超过1年的训练,1934年回国后,又在缅甸自己的空军基地,进行了反复训练。当然,斯图卡新机,是从4月份才开始提供的,因此最近的2个月,他们一直在进行新机的适应性训练,以保证尽快具备作战能力。

    李思华抵达基地后的第三天,一次使用斯图卡轰炸机的实弹轰炸演习,在离开基地近百公里外的演习场进行。

    李思华从望远镜里,观察着逐渐靠近的斯图卡机群,斯图卡是一架双座的轰炸机,最大速度410 km/h,最大巡航速度310 km/h,空载重量3900 kg ,满载重量6600 kg,它原始设计中的主要武器,是携带6枚总重1800 kg炸弹,300kg一枚,当然,只使用一枚直接总重1800kg的大型炸弹也是可以的。不过这个设计被李思华否决了,只是作为一种特殊选项,她要求的,是使用4kg的子母弹,共有78枚小型炸弹被内置在炸弹载体,这样的面攻击,才有更大的威力,而且足以击破这个时代的一切坦克。

    另外,它还装备了两门BK 37型37 mm机关炮,一挺MG 81型7.62 mm轻机枪(位于座舱后部),因此,即使不轰炸,对于地面的攻击能力也很强。斯图卡就像一门会飞的火炮,具有大范围的作战能力和灵活的攻击性。

    随着那种熟悉的尖利刺耳的警报声变得清晰,机群越来越近,李思华不由得微笑了起来,前世她可是看过无数的斯图卡攻击的视频。当然,斯图卡的弱点是防御,它的一挺7.62mm机枪根本不足以挡住敌方战斗机的攻击。而且,需要良好的视野,如果云层过低的时候,就很难使用,因为其最低的俯冲高度为800m,到了这个高度附近,飞机就必须拉起来了。

    斯图卡著名的尖啸声,实际上来自于其安装的俯冲发声器,因为尖啸声能够对地面上的对手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恫吓效应,可以增强攻击的震撼效果。

    机群抵达演习场,李思华看到,大约12架轰炸机先是在空中水平地几乎排成了一行,然后第一架飞机转向俯冲,以几乎垂直的角度向下,然后是第二架、第三架……,第一架飞机投弹后拉起,从平飞再斜向上离开演习场,第二架跟随,每架飞机持续投弹,直到最后一架飞机。整个过程的轨迹,大致是在空中,拉出了一个横放的有点斜的“U”型。

    演习场内爆炸声不断,尘土飞扬,烟尘飞起得非常高。

    轰炸完毕,在现场,整个地面设置的目标已经面目全非,全部摧毁。斯图卡在这个时代的摧毁力和精准的攻击能力,表露无疑。

    李思华确定了一件事,即空军使用斯图卡进行实战的能力,已经初步具备了。她的嘴角扬起了笑容。在陕甘攻略中,一种会让东北军和西北军闻风丧胆的新战术,已经可以实施了,这将大大减少我军的伤亡,以及让战争的进程,极大地缩短。而这,正是她此次视察,需要确定的最重要的事情。

    6月下旬,西华中央军委,一场关于陕甘攻略的高层军事会议举行。在这次会议上,要基本确定陕甘攻略的战略战术。

    由刘伯承总参谋长领导的参谋部,讲述了他们的战役方案。主体思路大致如下:

    一、目前西华总兵力已经发展到70个师,此次陕甘攻略,预计使用26个师,40多万主力部队,并有超过40万的地方部队和部分民兵参与,以迅速确立对于陕甘的稳固占领,进行政治、经济和土地改造。

    二、无可避免地,要击破敌人的秦岭防线。

    在战役发起前,我军的大量特战单位,必须进入秦岭敌人重点防御区域附近,骚扰敌军,为我军大部队的到来完成接应,并搞清楚敌军的细部部署。

    重炮和中型坦克难以越过现在尚无开阔公路的秦岭,因此部队只能是“轻型化”,以携带大量的迫击炮和其它轻炮,以及掷弹筒、重机枪等,构成攻击的“拳头“,集中火力,打击敌军脆弱部。

    三、一旦撕开敌人弱点部位,攻击部队立即前突,形成战役突破部,从突破部集中大量火力,侧击两边敌军防御阵地,从而动摇敌军整体防线。

    整个思路,并没有多少意外,实力远在敌人之上,正面突破就是正常的战术。而且秦岭整个地方,其它的战术还真的不是太好使。几个重点突击的地方,例如散关,大部队很难展开宽阔的攻击面,那种迂回侧击的战术,很难实现。

    李思华对这个计划不置可否,她听取了其它一些同志的意见,包括林彪在内。他正好回中央述职,所以也参加了这个重要会议。

    她看到主席正在思考,没有表述自己的意见,反而说起了“题外话”,说道:“不急于定案,我请大家看一场电影。”

    大家都奇怪地看着她,她却笑了,说道:“这场电影,能让大家有新的思路。”

    政治局办公的地方,李思华让改建了一个小型的电影院,现在已经可以放映最新型的彩色电影。

    历史上彩色电影是1906年诞生的,不过当时是红绿两色的双色电影系统,而非后世的三色。直到1932年,美国迪士尼公司才制作出第一部三色特艺影片《花和树》(《flowers And Trees》),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在这个时空,三色电影系统诞生后,安华集团很快购买了一批彩色摄影机器。虽然相比后世,这个时代的彩色电影失真严重,不过毕竟要比黑白电影清晰得多了,至少,非常直观。

    所以当同志们在电影院坐下,看到影片居然是彩色的时候,都觉得非常新奇。然而很快,他们的注意力就不在彩色上面了。

    李思华安排播放的影片,正是此次她在贵州视察时那一次斯图卡演习的影片。当时安排了多位摄影师,从多个角度拍摄,然后再从这些胶片中选择,剪辑成为一部多角度的连续影片。

    影片的时间并不长,大约二十分钟。在放映过程中,李思华不时听到同志们的惊呼,她也知道,第一次看到斯图卡的轰炸效果,当然是非常震撼的。当灯光重新亮起,李思华发现同志们的眼中,亮光堪比灯泡。

    曹子卿一拍大腿:“这才是现代战争嘛!”同志们激动地讨论起来。

    李思华笑吟吟地说道:“贵州飞机制造基地,已经完成第一批全部100架斯图卡轰炸机组装,空军已经接收了这一批飞机,并具备了实战能力。”

    电影院似乎被轰炸,热烈的气氛和惊喜的声音,似乎要掀破屋顶。现在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有了这一批轰炸机,就可以对敌军的防线进行反复的轰炸,而东北军与西北军的防空能力,在这个时代几乎算得上没有,这完全是李力胜同志常说的“降维打击”,敌军根本不可能抵御这样的打击力量。战役战术的选择,一下子变得极为简单。

    刘伯承高兴地拉住了空军司令员周天骥的手,问道:“空军确定可以投入实战了?”

    周天骥用力的点点头,说道:“是的,空军已经进行了多次演练。按照李政委的要求,在汉中的空军机场在3月份就开始抢修,现在已经可以实用。赤龙(斯图卡)机群,这几天就会完成转场。”

    周天骥是当年在广州被拯救同志中的一员,李思华看中了他的个人素质和坚定的政治信仰,在1930年就想办法让他接受了美国空军的3年训练,完全是按“空中指挥员”标准的空军军官训练,使其成为了这个时空中我国第一代真正的空军高级军官。

    由于空军是技术军种,除了政委体系,李思华并没有安排那些老红军、老干部进入空军。主要的军官,几乎都是在近年中的飞行员体系中提拔的。因此周天骥平时也非常低调,他的革命资历太浅了。

    李思华的心情愉悦,不过她还是提醒大家,未来进行战略战役的规划和计划,必须综合考虑我们的所有力量,不能只是按照过去的老经验了。我们过去,只打过陆战,所有的思维,都集中在游击战、运动战这些陆战的战术上,现在我们有了空军,所以战役思维,必须转化为“立体战争”,空战和陆战,不是彼此脱离的,而是相互结合,才能取得最大的战果。

    这一次使用赤龙(斯图卡)轰炸机,就是对大家很好的一次训练,参与具体战役的同志们,必须学习如何与空军搭配和组合,以创新灵活的战术,来快速击破敌军。未来与日军的战争中,双方都是立体对抗,从空中打到地面,对于空军力量的灵活使用,将是陆战取得进展的重要手段,有的时候,甚至是主要手段。

    例如坦克战,赤龙(斯图卡)轰炸机,就是最适合的突击武器,斯图卡的设计,本来最主要的用途就是对付坦克。不能一想到坦克战,就只是彼此坦克之间的炮轰,那是低级的指挥错误。赤龙机群加上我军的猛龙坦克集群,将是未来我军突破和打击日军主力的主要手段之一。

    大家都仔细地听着李思华的阐述。单单是观看战术演习的影片,就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这是一次很好的教育,他们明白了,过去红军时代熟悉的战术和指挥,必须提升到新的地步,这就是现代化,先进的武器结合革命的军队,形成了新的战斗力,就像生产关系必须适合新的生产力,军事指挥的新技巧和新战术,也必须适合新的战斗力水平。

    刘伯承神清气爽地拉着周天骥离去,他要和参谋们重新制定一个战役计划,新计划的制定,当然要空军的主要领导参与。
<< 上一章 返回目录 下一章 >>